<p class="ql-block">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李镇西 </p><p class="ql-block"> 中国教育界有“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的说法。李镇西老师是中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也是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在他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教学思想、智慧和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他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的教育表达方式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教育人走向成熟,而我就是他千千万万中的一员。 </p><p class="ql-block"> 拜读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打开了我教育的智慧大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入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做最好的老师”是所有老师们最初的理想。但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呢?李老师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其实“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一个人一生的最好。</p><p class="ql-block"> 当然,最好的老师必须要有最好的课堂。李老师在书中《语文课堂教学随想》一文中让我见识了“最好的课堂”就是——举重若轻 行云流水,这也是他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p><p class="ql-block"> 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重”指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指深入浅出的教学。要想成为最好的老师在备课时应当尽可能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凸显,这样的课堂势必不会是一堂好课,最好的课堂也就无从谈起。李老师这样的见解是和我们学校语文探究的“营养课堂”不谋而合的。</p><p class="ql-block"> 所谓“行云流水”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的艺术。李老师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如果说把一堂语文课比做画过画,李老师则追求“写意画”而不是“工笔画”,“工笔画”追求精巧,精细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的推敲,然这样的课好则好亦,却很难看到师生思维碰撞的美丽火花,失了灵性。“写意画”是追求老师课堂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和学生思维碰撞课堂生成之美的自然融合,课到最后就是师生不知不觉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了课文的深处。李老师给了我们优质的范例,而我们只有仰望李老师这样大师级别的课,对于我们这些学艺不精的来说,我更觉得,只有有了“工笔画”的扎实基础才可能有“写意画”的潇洒与随意。洒脱与随意是建立在精巧之上的。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最好的课?李老师以阅读教学为例告诉我们阅读的起点在学生的心灵。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备课和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操作。一堂课不是面面俱到,只要是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只要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就是好课。管他“工具”不“工具”或者“人文”不“人文”!对于课的评价则更不能做自以为是的“盲人”。</p><p class="ql-block">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紧紧把握文本主题,因为,他不仅是一个精神传承者,还参与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制约着我们的理解。我们不能违背文本主体本身存在意义随心所欲的错误理解,必须尊重文本。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充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民主精神。</p><p class="ql-block"> 纵使如李镇西老师这样优秀的特级教师他也觉得自己不是所有的课都是精彩的,他自认为有很多次的课都上得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于我这样的语文教师来说或许也是一种面对失败的精神安慰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李老师也很认同这个观点,在教学上我们要做到师生互相了解,摈弃学生道具化,在自然状态下生成每一堂课。</p><p class="ql-block"> 怎样让尊重学生和教师引领和谐统一是李老师继续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继续学习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人生很贵,与李镇西老师这样的智者同行,妙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