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岁月 闪光的青春 (下篇 )

Xuyuhuan

<p> 2007年6月 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战友们在福州西郊 茶园山 首次聚会,转眼间又过了14年。每看到视频中聚会时热烈的场面和战友们齐声高歌及表演,都会蓦然想起六七十年代,那段美好的青春时光; 我们曾一起学习 一起排练,一起上高山下海岛为部队服务,一起奋斗一起奉献......。福空文工团从1961年建团到1981年撤编,风雨坎坷,三起三落度过了20年; 从撤编解散至今已有40年了。无论是你在茶园山工作过 1年 3年 5年 10年 15年 20年,多数都是事业从那里起步在那里成长。部队就像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茶园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摇篮,虽然谈不出有多么" 成就辉煌 ",确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战士, 在那个时期,对部队建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是当过兵的人,经过部队生活的历练; 多年之后,有的成为表演艺术家,歌唱家,作家,摄影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影视导演...... 。回顾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革命战友那纯真 深厚的战斗情谊,闪光的青春芳华永存于心 !</p><p><br></p> <p>视频之一 1. 合唱: 东方红 大海航行靠舵手</p><p> 2. 男声小合唱: 打靶归来 游击队之歌</p><p> 3. 朱国义演唱: 我的太阳 </p><p> 4. 葛昌萍演唱: 一杯美酒</p><p> 5. 女声小合唱: 绣红旗 刘念一. 朱 萍. 王美英. 付伶俐. 韩丽娜 等</p> <p>2007年战友聚会视频之一</p> <p>1969年8月 福空文工团受"文革"影响,大批老同志复转离团。留下的20位同志下放到江西樟树 后转福州郊区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9月 劳动锻炼年满一年回到茶园山。</p><p> 依照总政治部指示和对部队文艺团体的要求: 福空文工团进行第三次整编组合,同时和所有部队的文艺团体一样,更名为 : 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队。</p> <p>1970年 9月 20位同志回到茶园山</p><p>话剧队:谢友良&nbsp; 贾立如&nbsp; 张远望&nbsp; 郭洪礼&nbsp; 陈金宝&nbsp; &nbsp; 陈国典&nbsp; 张健行 王崇德</p><p>演唱队:&nbsp;&nbsp;&nbsp;张光勋 曹德才&nbsp; 陈新民&nbsp; 邱亦源&nbsp; 王美英 朱&nbsp; 萍&nbsp; 杨鲜梅&nbsp;&nbsp;&nbsp;许玉环&nbsp;&nbsp;</p><p> 乐 队: 余春生 戴鸿光 舞美队: 付守礼 林祖赢</p> <p>  1970年9月 宣传队要恢复正常的工作 排练演出,人员 严重的青黄不接 无法运转。</p><p>福空政治部领导决定: 首先从部队选调领导干部和部队文艺骨干,同时在华东、华中、</p><p>东北地区招收新生力量。</p><p>政治委员: 吴相德(右上) 副政委: 郭海良(左下) 副队长: 张洪志(右下) 张光勋(左上)</p> <p>  最先从部队调入的赵文祥 (右) 1965年入伍, 刘新灵(左)1968年入伍 , 二位同志都是年轻的党员干部,是宣传队的政治 业务骨干,一直工作到宣传队1975年又改称 福空政治部文工团,直到1981年文工团撤编解散,做了许多清理 安置 工作,离开部队以后 转业回到北京工作至今。</p><p> 2021年7月1日建党100周年纪念之际,两位都分别佩戴 "在党50周年纪念章",跟随习主席</p><p>在党旗下宣誓。</p> <p>  1970年 全国普及样板戏,"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风靡全国。重组福空政治部宣传队首要任务是紧跟形势排演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为此,乐队分队长余春生、话剧队郭洪礼和政治部的一位部长,到闽南、闽西、漳州基地、连成场站等部队去招生。从部队招来了69年从山西晋剧团入伍的5位战士:徐士元、张太生、王金道、胡海元和中国杂技团69年入伍的李永展。他们都是幼年坐科学艺,有: 翻、腾、扑、跌 毯子功底 和 高弹板、空翻等高超技艺的武打演员。</p><p><br></p><p><br></p><p><br></p> <p>邱士元 张太生 王金道等在主楼前合影</p> <p>1971年 由张洪志副队长负责,组织了二、三个招生组分别到河南、湖北、哈尔滨、上海、山东等地招收演员。张洪志副队长亲自带政治部赵干事等人不辞辛劳走河南转湖北, 招收了10多位新同志。有: 张丽华、 李安萍、吕萍、隋雅丽、朱淑萍 张文华 康 苍 王世珍 付伶俐 陈莹等首批来到茶园山。其中 张丽华 是为了扮演《红灯记》中的李铁梅 从地方京剧团“挖墙角”特招的,她是一位京剧行当中,正宗正派的荀派花旦演员。可惜英年早逝,1976年不幸病故了。</p> <p>  为了排演样板戏,同时期 吴相德政委 姚加政 张远望 付守礼等 还分别到哈尔滨、天津、江西等地招收新队员。江西南昌:周学梁 魏莉莉 罗小华等 ; 天津: 王世坤 刘俊生 等 ; </p><p> 哈尔滨: 严学万、崔泰云、韩平满、翟立斌、安庆福、岳彩君、岳彩斌、杨金相、李晓君、鞠大伟 . 泽元、徐国强、白长友、杨春喜、王守印、迟少春、 孙岷江、于 翔、贾怀庆 ......。</p> <p>视频之二: 1. 座谈会上: 吴相德政委讲话,1970年之后进团的部分战友自我介绍。</p><p> 2. 歌剧 江姐 选曲: 红梅赞 演唱: 韩丽娜 葛昌萍 邓文娟</p><p> 3. 李安萍 舞蹈表演 郑晚风 韩平满 李莉莉等现场起舞</p><p> 4. 隋雅丽 现场表演: 拉丁舞</p><p> 5. 邱奕源 魏莉莉 现场回顾当年演出 "常青指路" 的动作。</p> <p>2007年 聚会视频之二</p> <p> 1971年10月 由吴相德政委带领《红灯记》中主要演员、乐队鼓佬,导演,舞美等11位同志,到北京参加总政治部组织的观摩 学习样板戏的学习班。观摩演出的剧目有: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舞剧《红色娘子军》。福空去学习"红灯记"的主要演员按照扮演角色对口向中国京剧院"红灯记"B组演员学习、排练。虽为B组,可他(她) 们都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冯志孝 (李玉和) 王晶华 ( 李奶奶 ) 李维康 ( 李铁梅 ) 和 A 组 的主要演员: 李玉和-- 钱浩梁; 李奶奶-- 高玉倩; 李铁梅-- 刘长瑜 ; 他(她)们都是京剧界泰斗级的人物。学习样板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员以扮演的角色相应的学习,导演和板鼓佬可就难学了。导演只能靠看演出,排练场上记录整场的舞台调度; 板鼓佬更不容易了,京剧里的板鼓佬是全剧音乐 伴奏乐队的总指挥。打板鼓是靠"打"(练)出来的。每天看演出看排练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背总谱,记鼓套子; 口里念着锣鼓点, 两只手拿着两个鼓棒不停地敲打着练习。有时能出声大多数时候不能出声,学习的时候只能坐在那里用鼓棒打自己的右膝盖上面,苦学苦练了一个多月,皮肤上打出了一大块黑色的老茧。</p> <p>前排右起: 朱 萍 杨鲜梅 吴相德政委 林祖赢 余春生</p><p>后排左起: 陈新民 张远望 贾立如 戴鸿光 邱奕源 赵文祥</p> <p>在学习 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所谓“样版" 就是每一句台词、一个锣鼓点、舞台调度、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及服装上的每一块补丁….. 都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如果有一星半点的改动,就是对“旗手”的大不敬,是对革命路线的不忠。虽然京剧改革在当时被称为是 “戴着镣铐跳舞”,存在着人物 和音乐形象塑造上的"高,大,全"的问题, 但是乐队由传统的京剧"三大件"民乐队伴奏改为交响乐,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体现了京剧音乐的戏剧性 时代性....诸多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历史探索。</p> <p>  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 最紧急的是要解决乐队的伴奏问题,没有音乐就没有戏剧。</p><p>京剧 "红灯记"是交响乐乐队伴奏,是京剧改革的代表作。福空文工团原乐队一直是只有</p><p>10几个人的民乐小分队,1971年 新招了 20多位乐手,乐器演奏分工为 : 京胡(翟立斌) </p><p> 京二胡(周学梁) 小号(许国强) 园号(迟少春) 长号(张文华) 长笛(郑元旭) 单簧管(安庆福) </p><p>双簧管(孙滨江) 大管(崔泰云) 大提琴( 王泽厚) 小提琴( 戴鸿光 严学万 ) 杨琴(朱淑萍) </p><p> 唢呐(刘俊生) 等 。当时 虽然可算是一个单管乐队的编制了,但从乐器的演奏上还要适当</p><p>调配演奏员,有的同志因工作需要改换另一种乐器,简谱改五线谱要从头学起。经过短时期</p><p>认真刻苦的学习 排练 磨合,乐队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全场的伴奏任务。</p> <p>  京剧俗称" 一台锣鼓,半台戏 ",可见京剧打击乐在京剧演奏中的地位非同一般。</p><p>一出戏的起 承 转 合,靠的是打击乐,它将演员的唱念做打和乐队的演奏,悉数一致固定在</p><p>它的节奏里。京剧中的打击乐有林林总总的锣鼓点,这种锣鼓点也是一种程式,京剧中演员</p><p>一举一动, 念白 唱腔中都离不开锣鼓的配乐。</p><p> 在自愿学习和服从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声乐演员王世珍 付伶俐 ,和舞蹈演员 隋雅丽 </p><p>分别担起了打击 乐中: 小锣 铙钹 大锣 三件乐器的重任。学习锣鼓经,鼓套子,刻苦训练,</p><p>反复练习,终于成功的完成了全场打击乐伴奏。</p> <p>  1972年春天,排练场内 全队演员 乐队 锣鼓班子,"文武场" 反反复复排练,互帮互学,齐心协力,不管是老同志还是刚穿上军装的新兵,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刻苦训练,认真学习钻研 </p><p>学唱学演,通过实战 业务上取得了成功的飞跃。</p><p> 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 紧锣密鼓的排练,终于像摸像样的把全场京剧" 红灯记 "搬上了舞台。在茶园山礼堂向军区领导机关做了汇报演出,得到了军区首长和司 政 后机关以及邻近部队官兵的高度赞赏和欢迎。</p> <p>  1972年 “演好革命戏,先做革命人”,牢固 树立全心全意为部队官兵服务的观念。5 .1 前后, 我们全队带着《红灯记》全场,到 福建漳州 空八军军部, 连成场站,闽南 等空军部队演出。</p><p>且不说《红灯记》演出中"痛说革命家史" 和"刑场斗争" 两场重场戏,主要演员激情澎湃全身</p><p>心投入 掌声雷鸣; 只说第十场“ 伏击歼敌”的演出效果,邱士元(磨刀人)和游击队员们与鬼子</p><p>兵打出手、高弹跳板 .空翻、大跳、鹞子翻身等动作,个个高、轻、飘、准; 王金道的串小翻</p><p>表演,场场演出时 部队官兵极为振奋,掌声 欢呼声一阵又一阵,演员三次谢幕部队都不离场。</p><p>"红灯记" 巡回演出期间 ,每到一地 部队都是列队欢迎,横幅标语 上写着"热烈欢迎福空宣传队</p><p>莅临指导",高喊着"向宣传队同志们学习致敬! " ....。那热烈的场面让你即刻忘却一切艰难困苦,</p><p>激励着你更加努力的工作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视频之三 1. 京剧红灯记选段 朱 萍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p><p> 陈新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p><p> 2. 岳彩君 岳彩斌 演唱 "五彩云霞"</p><p> 3. 曾广勤 演唱 "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p><p> 4. 韩丽娜 演唱 歌曲 "报 答"</p><p><br></p> <p>2007年 福空战友首次聚会 视频之三</p> <p>1972年 12月 我们抓紧时间 创作 ,赶排了一台节目,参加了全军(南京片)汇演。那次汇演 </p><p>演出的节目有合唱, 表演唱 独幕话剧 器乐演奏 舞蹈节目等,内容都是反映部队生活,演兵 唱兵 学兵的新节目。汇演期间我们观摩了总政军乐团,战友宣传队,空政宣传队,前线宣传队等几个知名文艺团体的精彩演出,听到了当时很有名气的老艺术家的演唱,受益匪浅。</p> <p>歌表演: 《 拉 炮 》这是1966年 福空文工团全团入越参战时,在 援越抗美 的战场上,</p><p> 由创作组成员 : 郝占春 谢友良同志作词 姚加政 谱曲 共同创作出来的保留曲目。</p> <p>姚加政: 福空文工团创作组主要成员之一,作曲家,后任文工团副团长。</p><p> 在文工团工作20年中,几乎所有上演的歌曲 演唱都是他的作品</p><p> 65年演出的歌剧 " 红灯记 " 编 曲 创作以他为主 </p><p> 1966年在越南战场上,他创作了许多作品, 歌表演 " 拉 炮 " 就是其中之一。</p><p> 70年代的舞蹈音乐他也功不可没。</p> <p>&lt;拉炮&gt;这个节目充分展现了援越抗美的战场上,我军高射炮兵不畏艰险英勇奋战,在阵地转移</p><p>拉炮上山时不怕牺牲流血流汗,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国际主义精神。</p><p>演员: 刘新灵 胡爱国 许国强 等</p> <p>演员: 曹德才 朱玉胜 等</p> <p>演员: 吕 萍 朱 萍 等</p> <p>演员: 曹德才 邱奕源 赵文祥 等</p> <p>独幕话剧《一堂课》是专为参加汇演创作的剧目,讲述了一个"军民一家亲"的故事。</p><p><br></p> <p>演 员 : 老大爷 --- 陈国典 老大娘 --- 王崇德 </p><p> 解放军战士 --- 刘新灵。 小孙子 --- 隋雅丽</p> <p>木琴独奏:《连队的早晨》《打靶归来》 编曲 演奏 : 余春生</p> <p>舞蹈《渔 歌》 演 员: 隋雅丽 郑晚风 魏莉莉 韩平满 李安萍 等 </p> <p>乐队在南京合影</p> <p>在南京中山陵留念</p> <p>女演员在南京合影留念</p> <p>1973年 为了补充更多的新生力量,张洪志 张光勋 副队长 和谢友良 等同志不辞辛苦的努力工作。在湖北武汉招收了胡崇高、徐薇、曾广勤、赵霞、范俊红、李莉莉、郑国云、徐四元、胡学俭、闵啓军、彭晓阳、卢国英等10多位新同志; 从山东招收了 韩丽娜 胡爱华 等; 他(她)们都是很有艺术天赋和才能的新生力量,根据各人的业务专长分别安排在话剧队,演唱队、乐队、舞蹈队工作。</p> <p>  70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是一个人人想做"五好战士" 的年代。1973年 舞蹈队有16位舞蹈演员了,他们刻苦训练,生气勃勃,带动了全宣传队"比 学 赶 帮" 良好的风气。舞蹈队每天练习基本功,如果用"心狠手辣 毫不留情" 形容他们一点儿都不过分,简直就是"自虐"。为了练好软开度,有的女同志睡觉时用背包带把腿绑在床架上,醒来时腿已麻木的不能动弹; 白天练功 拿顶倒立,小细胳膊累得颤抖,汗水洒了一地 ,老师还在说: " 不到时间谁也不准下来! " .....。现在回想这一切,早已忘掉了苦和泪,满满的都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部队的培养,感谢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战友们.......。</p> <p> 舞蹈队不仅业务上不断成长进步,生活上也得到了磨练。他们边训练 边排练,学中练,练中学。排演了舞蹈"黎家喜送丰收粮"; 舞剧 "红色娘子军" 中 "常青指路" ; 白毛女 中的 " 扎红头绳儿 ",舞剧 "沂蒙颂" 中的第三 .五场中的舞蹈片段 等。每次下部队锻炼深入生活,除了演出深受部队欢迎,女同志还帮助战士洗军装,男同志主动去炊事班帮厨,上演着一幕幕真实版的 " 洗衣歌 " 和 " 海岛 渔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 至到1975年,这支已渐成熟的舞蹈队伍却被解散了,女演员被分配到部队通讯站,卫生队工作。真是 "革命战士是块砖 哪里需要往那里搬" 。</p> <p>舞蹈队排练了《黎家喜送丰收粮》双人舞《格斗》《雪中送炭》小舞剧《南瓜生蛋》</p><p>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渔歌》等</p> <p>舞蹈《黎家喜送丰收》 表演者: 魏莉莉 韩平满 李莉莉 李安萍 等</p> <p>胡学俭 闵启军 表演 双人舞《格斗》</p> <p>舞剧《沂蒙颂》第一场 乳汁胜甘泉 军民心相连</p><p> 第三场 艰辛护伤员 英勇斗敌顽</p><p> 演员: 邱奕源 陈 莹。 胡学俭 李莉莉 胡爱国 罗晓华 等</p> <p>《常青指路》中 演员: 邱奕源 陈莹 胡爱国 胡学俭 闵启军 魏莉莉</p> <p>舞剧《红色娘子军》中 《常青指路》片段</p><p> 演员: 邱奕源 等</p> <p>部队文艺团体主要任务就是为为部队服务,为战士服务。牢记宗旨使命,为兵服务放在首位,每年有100场的下部队演出任务。当部队文工团演员曾经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基层演出积累出丰富的舞台经验许多演员都是在下部队演出中摔打出来的。</p> <p>小分队下部队演出 小合唱</p> <p>陈莹是舞蹈队的大姐大,基本功扎实,训练刻苦。下部队演出到哪里都少不了她。</p> <p>王世珍 吕 萍 都是歌唱演员,每次下部队演出,独唱 二重唱都非常受欢迎。</p><p><br></p> <p> 1974年 我们排演了京剧《沙家浜》中“军民鱼水情” ; “智斗”;京剧《智取威虎山》中</p><p>“深山问苦”选场;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长青指路”片段; 京剧 " 审椅子" 小话剧:《宋大娘》</p><p>京剧《杜鹃山》 " 乱云飞" “黄连苦胆味难分” 选段 ; 木琴独奏: 红色娘子军选曲《快乐的女战士</p><p>《娘子军操练》; 《红灯记》选场......。带着综合晚会和全场现代京剧《红灯记》到江西、福建</p><p>部队各基地、场站、雷达站 巡回演出,同时还为当地政府和群众作慰问演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和观众的高度评价。</p> <p>这是1974年的一张演出节目单</p> <p>韩丽娜演唱: 革命现代舞剧 "沂蒙颂" 选曲 :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p><p> " 草原儿女" 选曲: 立志接好革命班</p> <p>独幕话剧: 《宋大娘》是继《一堂课》之后, 排演的又一个很受部队欢迎的剧目。</p><p> 是空政话剧团的原创演出剧目。</p><p> 演 员: 王崇德 郭洪礼 刘新灵</p> <p>京剧《 审椅子 》主要演员: 张丽华 赵文祥 裴汉江</p> <p>京剧 "智取威虎山" 第三场 "深山问苦"</p><p> 演员: 小常宝 ----- 许玉环 猎户老常 ---- 刘新灵 </p><p> 少剑波 --- 赵文祥 解放军战士 --- 邱士元 张太生</p> <p>木琴演奏 : 余春生 手风琴伴奏 : 王 姗</p><p>曲 目 : 京剧 " 红色娘子军 "选曲 " 娘子军 操练 " " 快乐的女战士" </p> <p>许玉环演唱 : 山东吕剧 ( 移植京剧 "杜鹃山"选段 ) 黄连 苦胆 味难分</p><p> 河南豫剧 ( 移植京剧 "龙江颂"选段 ) 毛主席把阳光雨露洒满人间</p> <p>京剧 "沙家浜" " 智 斗"一场 "</p><p>演员: 阿庆嫂 --- 王美英 刁德一 --- 赵文祥 胡传魁 ---- 陈新民 </p> <p>  我们这些部队的文艺兵,成长过程中的时代烙印十分明显,“创四好、争五好” “争当雷锋标兵”</p><p>“ 学习英雄见行动”的思想体现在部队的日常教育之中。那时候 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5岁。无论年龄大小,都受到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影响和熏陶。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纯真年代,人人要求进步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业务成长 争先创优 专业精神薪火相传。</p> <p>话剧演员刘新灵 ( 1968年入伍 业务骨干 ) 给 新同志上表演课</p> <p>  邱奕源 ( 61年入伍 舞蹈队队长 ) 给舞蹈队 和年青同志上音乐课。</p> <p>&nbsp; 部队是座革命的大熔炉 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部队 让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互助前行的重要性; “下定决心 不怕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 让我们学会了刻苦训练 吃苦耐劳 不言放弃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让我们自觉地令行禁止,遵守纪律 服从命令……。</p> <p>70年代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越南战争还在激烈进行。为了有效应对美苏超级大国的战争威胁,积极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 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陆续开展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野营拉练。福州军区部队地处东南沿海最前沿,与台彭金马隔海相望。按照福空党委的整体部署,宣传队曾三次参加部队拉练。</p><p>1974年 11月, 福空政治部 唐纯一副主任 带领我们宣传队的全体人员参加了福州空军部队千里徒步野营拉练的军事行动。路线是闽东北: 建瓯 建阳 崇安 走到武夷山。我们不畏艰苦,在野营拉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争先恐后地在长途拉练中接受考验。拉练途中规定在12个小时内奔袭120里地。也就是说一小时要走5公里,每天至少连续不断地要走8个小时,包括吃喝拉杂时间和奔袭途中处置有关“敌情”在内。就体力和战斗意志而言,这无疑是对每个宣传队员的巨大考验。</p> <p> 在随部队拉练的行军路上,宣传队每天都要走在前面,要预先在中途路边找好制高点,待部队走过时,拿着扩音筒有说有唱的鼓动宣传。待大部队走过后,我们 基本上都是一路小跑的急行军,到前面再找个制高点继续喊口号、唱快板做宣传;部队战士向我们频频招手,唱起军歌回应我们,鼓励我们。当时,我们就是一根筋,张口就是鼓动词: “军号响 战旗扬,我们的部队拉练忙;苦不苦 想想红军两万五, 难不难 想想红军爬雪山;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谁英雄 谁好汉 行军途中比比看!” 行军途中,随时还要即兴编排一些表扬好人好事的小节目,老调新词,活跃情绪。</p><p>到达宿营地之后,脱下袜子一看,双脚全是血泡。有时分散安排住在老乡家里,还要挑水、扫院子,先帮助老乡做几件好事再吃饭,休息。为了在深夜紧急集合时能快速打好背包整装跟上部队,我们甚至和衣而睡,怕紧急集合时找不到鞋子,有的战友把解放鞋放在枕头下睡觉;部队野营拉练,极大的增强了部队得战备意识,提高了部队战备机动和应急能力,我们也在 野营拉练中得到锻炼,受益匪浅。</p><p><br></p><p>&nbsp;</p><p><br></p><p><br></p> <p>行军拉练到达闽北崇安县 赤石镇渡口。这里是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暴动,虎山庙大屠杀,杀害新四军干部和爱国人士的地方。73位烈士被杀害。我们在路边的纪念碑前合影。</p><p>在这里我们接受拉练总指挥 唐纯一布置的任务: 要尽快以" 赤石暴动 " 的历史事件为题,创作 出节目宣传。 事后不几天,由余春生执笔写出了快板书《 赤石暴动 》。由王国庆演唱,多次演出中,部队官兵热烈鼓掌!</p> <p>1975年 10月 总政部发出通知: 全军文艺宣传队恢复原有的建制和名称,</p><p> 福州军区空军文工团 有几个复转的老同志回到茶园山,文工团 又发展壮大起来。</p> <p>1975年 文工团派出创作,乐队 ,演员三位同志到河南郑州,山东济南去学习 曲艺,</p><p>" 河南坠子 " 和 " 山东琴书 "。在郑州. "二 .七 工人大罢工纪念塔前" 合影留念。</p><p><br></p> <p>1976年 演唱队排演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照</p><p> 主要演员: 韩丽娜 ---- 韩 英 陈新民 ---- 刘 闯</p><p><br></p><p><br></p> <p>1977年 排演歌剧《江 姐》剧照</p> <p>歌 剧 " 江 姐 "</p> <p>独幕话剧 《 考 核 》</p> <p>活 报 剧 《江青丑闻》</p> <p>大型话剧 《 决 战 》</p> <p>大型话剧 《 枫叶红了的时候 》</p> <p>大型话剧 《 权与法 》</p> <p>大型话剧 《 白莲花 》</p> <p>大型歌剧 《 野蔷薇 》</p> <p>  </p><p> 以下这篇短文 " 茶园山有感 " 是老战友杨怀涛( 1964年入伍 话剧演员 2019年离世。) 2016年 在"战友会" 微信群里发送的。这篇短文情真意切写得很好,如今拾起与战友们共享 ---- 。</p> <p>视频: 1. 易江枫演唱 歌曲: 那就是我</p><p> 2. 京剧 " 智 斗 " 选段</p><p> 3. 合唱: 难忘今宵</p> <p>  福空文工团已经成为历史,这历史的一页翻过去40年了,但是,我们为之付出的汗水、心血和青春是不会被磨灭的。为部队建设建立的功绩是不会被磨灭的。这一段人生旅途中难忘的经历,以及战友之间真挚的情谊也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p> <p>2007年 福空文工团战友首次聚会照片集锦</p> <p>  感谢 战友: 刘新灵 胡学俭 李莉莉 王世珍 韩丽娜 五位同志为作此美篇提供了各自珍贵的照片资料。当兵的日子,是一生最值得 最风光的时候。战友情谊深, 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p><p> 2021年8月22日 作于美国 洛杉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