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茶馆|中元节烧钱纸不只是迷信那么简单

晓桢心中有竹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文图|晓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0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h5>“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h5><h5><br></h5><h5>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乡,长大了在外漂泊,终于成家立业,他乡变家乡,而曾经的家乡,那回不去的家乡从此变故乡。</h5><h5><br></h5><h5>人累了,需要休息,心累了,需要给心灵放一个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来都不分季节……。</h5><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h5>夏末秋至,每到这个季度,一个民间节日总是悄悄地来又静静地离去,记得那些年在老家天府后峰岩,每每临近这个节日大人们总是叮嘱“晚上不要出门,早早地关好门”,然后在这个节日到来之前,每年民间一定有一个仪式必须要做的就是“焚香烧钱纸”后峰岩当地百姓称之为“供饭”,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十五这天,民间俗称“七月半”,总有三三两两家人,会在田角路边,插上香烛,盛上一碗米饭,烧上一些钱纸来寄托对故去亲人的亡灵的思念,它与清明时节,祭奠的不同之处,就是不用去坟上,就在房前屋后,路道旁祭祀,旨在“食人间烟火”。</h5><h5><br></h5><h5>“七月半”民间又俗称“鬼节”,许多人可能不屑一顾,这个年代了还这么封建迷信,其实“七月半”烧钱纸不只是封建迷信那么简单。</h5><h5><br></h5><h5>只是那个时候我们不懂,大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傍晚时分,家里的饭桌上早早地摆做好了丰盛的饭菜,一块肥皂或事先准备好的一节芭蕉树干插好香烛,大人们口中不停地反复重复着请故去先人吃饭的话语,然后一家人把插好的香烛移出门外,在房前屋后开始焚烧钱纸,烧完钱纸后,洗好手家人才开始高高兴兴地吃饭,仿佛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如果从农历七月初一到“月半前”因事耽误了,没有烧香焚纸,大人们一定非常的烦躁,心灵不安,就像做借了事的孩子,生怕受到惩罚一样……。</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个季节,民间有很多禁忌,“金阿子、金牟儿,蛾子,马蜂”总往屋里飞,大人们总是告诫小娃儿“月半节前,千万不要打这些飞进屋的昆虫,它可能是你的先人回来看看……。”</span></p> <h5><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02|</b></h5><h5><br></h5><h5><b>《中元节有感》 (清)王凯泰</b></h5><h5><b>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b></h5><h5><b>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b></h5><h5> </h5><h5>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又被称为“中元节”,古诗中的“中元”传说这半个月,地府会释放大量孤魂野鬼,让其暂享人间祭祀,称之为地官赦罪。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中元节又称亡人节或称鬼节、七月半,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h5><h5><br></h5><h5>古诗中还有一个词“孟兰”在佛教中,这一天被称为“盂兰盆节”,脱胎于目犍连救母的事迹。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犹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h5><h5><br></h5><h5>在中华文明千年传承中“中元节”只是“三元”中的一元,其实“三元节”分别是指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h5><h5><br></h5><h5>其中上元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元宵节,它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也被称为“元宵节”。</h5><h5><br></h5><h5>中元节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在民间它还被人们称为七月半。在这一天有祭拜亡灵的传统,人们会烧纸、祭祖。</h5><h5><br></h5><h5>根据《中华风俗志》中记载:<b>“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b>也就是说下元节这一天,道观一定会举行相关的仪式。</h5><h5><br></h5><h5>下元节则是每年的十月十五,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或者在过这个节日了,其实下元节也有很多特定的习俗,下元节正好是丰收完成的季节,所以下元节在民间逐渐演化为祭祀祖先亡灵,感谢上天的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日子,后逐渐演变成了与农事有关的民间习俗。</h5> <h5><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03|</b></h5><h5><br></h5><h5>中元节烧钱纸,不是以一句封建迷信就抛弃了的,烧纸钱只不过是中元节这个民俗中的一个表达形式而已,随着城镇化、环保的要求,表达形式不适宜的地方可以加以引导和改进。</h5><h5><br></h5><h5>“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h5><h5><br></h5><h5>“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h5><p class="ql-block"><br></p><h5> </h5><h5>甚至在重庆地域南北不同地方,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在重庆方言俚语中有一句叫着“先人板板”的话,意为骂人,据说就是从相关的民俗中演绎而来的。而在渝东北北碚后峰岩一带民间有一句话听似雷同,其实不管是骂人者和被骂者反而是一种亲昵,<b>“死先人,还不给老娘滚回去,放学还在外头耍,回去才收拾你”</b>,这里的意思,<b>“死先人”</b>三个人实际上是几代人上一代骂下一代人俚语,原意应该是<b>“老子像先人一样把你供起,你一天还不知足,不听话”</b>。</h5><h5><br></h5><h5>以前一直埋怨父母亲不能干,没有别人家那么会找钱,长大后为人为父后,方知父辈的不易,以前曾经埋怨生活的艰难,而今回忆曾经单纯苦难的生活,每一瞬间都是一种甘甜;快节奏的生活,灯红酒绿<b>“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呀 ”</b>。</h5><h5><br></h5><h5>在传统文化中,对先祖的尊敬是一种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人们对于逝去的祖先,都应怀着一种既敬且畏的心态。社会应当抛弃的是民俗中诸如“赌博”之类的陋习恶习,重拾传统民俗文化,回归本初,保留人们那颗善良之心,保留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正如传统民俗文化中“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春节,让我们憧憬新年的美好;“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让我们祈愿日子的红火;“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让我们有各种方式寄托后人对先人的追思。</h5> <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仅以此文寄托对故去先人的怀念。</span></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