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月二十一日早上,在阵阵哀乐声中,亲朋好友们送别了许文巨老师,他的仙逝令人非常悲痛,也激起了我的怀念之情。许老师是义乌文博、书法界的前辈,是我从事文博工作期间的恩师,相识已经近四十年,许多往事依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一头白发、一脸笑容、一口诸暨腔、一身中山装,这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许文巨老师的标配,那个时候许老师还不到五十岁。据我八十九岁高龄的岳母回忆,许老师毕业于萧山湘湖师范浙江省电影放映培训班,与我岳父岳母同班,又与我岳父诸暨同乡,许老师先到浦江县,六十年代初义乌浦江并县后来义乌从事放电影工作,我岳父当时是义乌电影公司经理,交往比较多。许老师在八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代至九十年先后担任义乌文博部门和书法协会领导。</span>但大多人认识许老师都是从书法开始,他的书法在放电影工作时主要用于写幻灯片,经过勤学苦练,<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书法造诣非常高,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并</span>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义乌书法家协会主席,金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1984年义乌县文化馆分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独立建制,成立义乌县博物馆,在此之前,义乌文物管理工作由县文化馆承担,对外以义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工作。博物馆成立后,许老师由义乌县文化馆副馆长转任义乌县博物馆首任馆长兼任义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博物馆馆舍仍然在绣湖菜市场边上与文化馆、图书馆同一幢办公室,博物馆设在二楼,一间大办公室,两间库房,隔壁是图书馆,一楼是文化馆,三楼是舞厅,出门就是菜市场,办公条件很简陋,正式工作人员仅有4、5位。</p> <p class="ql-block">图中最高建筑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义乌绣湖东边的县文化馆(后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用。</p> <p class="ql-block"> 我结缘许老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义乌文学小报《枣林》由文化馆编印,许老师时任文化馆副馆长,我作为文学青年,因此经常去文化馆,渐渐认识了许老师,也跟随大家习惯叫他许老师。</p> <p class="ql-block">义乌文学小报《枣林》报头,最初是许老师题写。</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廿三里丁店村寻访骆宾王墓。</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义乌开展第一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需要既有文字书写能力,又热心文博工作的年轻人,许老师找到我并与当时的文化局领导汇报,让我先协助他工作,找机会再调到义乌博物馆工作,这样我就开始与许老师朝夕相处,我主要负责调查记录和摄影,经常是白天下乡去普查,晚上回馆里自己冲洗照片。由于文物遗址大都在乡下、山上,文物普查需经常下乡。当时交通条件非常差,公交班车也不多,下乡大多数时候是骑自行车,偶尔也搭乘三轮卡或者走路。我们第一次到分水塘去了解陈望道故居保存情况,就是先乘公交班车到夏演乡,再借自行车骑到何里乡,然后步行到分水塘村。有一次,我与许老师到下骆宅去调查,当时过了吃饭时间,找到饭店都不服务了,两个人只能到供销社买一筒月饼充饥,那时候没有矿泉水之类,我喝了一瓶汽水,他喝了一瓶啤酒,从那时候知道,许老师喜欢喝酒,每天都要喝酒。后来才知道,许老师老家诸暨同山,那里出产“同山烧”白酒,当地历来有酿酒、饮酒之风俗。</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城区朝阳门(驿堪下)。</p> <p class="ql-block">整个文物普查历时约四年多时间,这次文物普查,基本上查清了义乌全县主要文物遗存分布的底细,为后来义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些年,我跟随许老师几乎走遍了义乌的乡镇,不知多少次登上萧皇岩、云黄山、德胜岩、松瀑山、鹅峰山等处寻访历史遗迹;不知多少次走进赤岸、东朱、乔亭、朱店、倍磊、陇头朱、田心等村庄了解古建筑保护;不知多少次顶着烈日,无惧风雨,连续奋战在古墓葬、古窑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倍磊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人员在江湾召开村民调研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些重大文物发现事件依然记忆如新</span>。如1985年9月12日工人路(现天成大厦对面)元代窖藏出土,记得当天中午,博物馆办公室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电话的是工商局干部程亚平,他说“工商局对面的工人路施工放了泥炮(土石方爆破),看到有很多陶磁碎片,不知是否宝贝,快派人来看看。”许老师立马叫上我们一起赶到工商局,程亚平带我们到了现场一看,山坡上都是青瓷碎片,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元代龙泉窑青瓷窖藏。许老师指挥我们一边收集破损的器物,一边开展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就是这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珍贵的龙泉窑青瓷,有吉字瓶、玉壶春瓶、鱼形砚滴等129件,多件被列为一级、二级馆藏文物,大大丰富了义乌博物馆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是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月桥”有关。 1985年5月的一天,文物普查员在赤岸雅治街村走访时发现了一座"大桥",就是现在叫的“古月桥” 这就是最早发现 “古月桥”的时间。据村民回忆说桥边上有字刻着,但由于桥两侧长满了藤蔓,无法看清桥侧压梁石的字。文物普查员将这一重大发现向当时文物普查负责人许老师汇报后,又回到雅治街村组织人员在溪中架上梯子,用割刀割去了桥一侧压梁石上的藤蔓,梁石上露出了一排阴刻楷书。由于当时在现场无法辩认全部刻字,文物普查小组人员将临摹的刻字带回县城,许老师又组织大家一个一个字认真辩认,“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十二字终于露出真相。确认了建桥年份并经上级有关专家鉴定后,我和许文巨老师,将这重大发现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国文物报》。1987年11月27日的《中国文物报》刊登了“义乌县发现一座宋代石拱桥”一文并配上了照片,从此,“古月桥”真正走进世人视野。</p> <p class="ql-block">图为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月桥”。</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许老师还带领我们文物普查人员对赤岸乔亭蟹钳形古墓群、古月桥、朱丹溪墓、黄山八面厅、黄大宗祠、冯雪峰故居、吴晗故居、双林寺铁塔等文物古迹开展了保护工作。文物普查结束后,我没有如愿调入义乌博物馆工作,离开许老师,但我和许老师见面机会还是很多,也经常有朋友请托找许老师求赐书法墨宝。</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黄山八面厅,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老师一直关心我的成长,给我传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我也经常主动向他请教,相互交流、探讨一些学术问题。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人的品德,做事的认真,做学问的严谨,受益匪浅。有一次我问许老师写书法常用的“曲辰”两字什么意思,许老师笑着说“我是农民家里出身,不能忘本,曲辰就是繁体字農字拆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许老师85岁生辰之际,他将精心创作的百幅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义乌博物馆。许老师深情地表示,他将自己辛勤创作的100幅书法作品捐赠给义乌第二故乡,捐赠给他工作过并为其建设和发展倾注过心血的义乌博物馆,以尽他对书法艺术以及即将建成的博物馆新馆和美术馆的一份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许老师一生生活清贫,工作勤奋,待人宽厚,淡泊名利,他将自己大部分心血献给了义乌文博事业,同时也为义乌书法艺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功绩将永存后世!</p> <p class="ql-block">许老师虽然仙逝,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慈祥的面容,和善的声音,成为一个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秋风秋雨令人更添思念,我的眼前始终是许老师对文博工作执着的神态,还有手执毛笔挥毫自如的风采,可是,哀乐声后,他就会化为一缕烟尘,带着墨的芬芳远行!</p> <p class="ql-block">作者:王建明</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义乌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委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