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 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已然步入人生的秋天,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成长,品味秋天,总感觉秋无际,味无穷,耐人咀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们对初秋没有什么概念,认为那依然是夏天,那时的我们习惯了不穿衣服,一群光着屁股的顽童,光着脚丫四处疯跑。直到触地有了冰脚的感觉,阵风吹来,凉意不由得让自己抖起肩膀。才知道,秋天来了</p><p class="ql-block"> 回忆儿时的秋,鲁迅先生笔下少年闰土看瓜的场景显得那么生动形象,明月、瓜地,手拿钢叉的少年,那是我们小时候也有过的经历。 那时喜欢秋天就是因为有瓜果解馋,中秋能吃上美味可口的月饼,最惦记的还是邻居家的大梨树,邻村的瓜园。那时的我们总是乌鸦等不到椹子黑,趁大人去地里干活,几个小伙伴偷袭了果树瓜地,摘来的瓜果大都半生不熟,却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回忆里童年的秋,写满了简单知足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从一个小玩孩成长为一个懵懂少年,对秋有了新的认知,从诗人的字里行间逐渐认识了秋风唯美,那是“秋宵月色胜春宵”的初秋,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那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晚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那时,多想在细碎金黄的银杏叶中,去寻找一抹深秋最绚烂的颜色;多想去香山,在漫山遍野的红叶中去寻找秋的热情;多想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去感受水的静美。年少的心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产生了幻觉,也常常被绵绵的带着凉意的秋雨唤醒,那时,总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静静的发呆。少年的秋天,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中年,叶黄叶落,云卷云舒使人想到中年的人生之秋。黄红驳杂的丰富,取代了绿的单纯,有淡淡的失落,更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奔走在繁忙的秋天里,无暇顾及 身边的美景。努力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中年之秋渐渐地褪尽了浮躁,也少了些激情,沉稳之中多了几分无可奈何的惆怅。九月的开学季,羡慕着别人家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忧虑着自己孩子的恨铁不成钢。恰逢阴历的七月十五,中国传统的鬼节,又增添了几份对逝去亲人的无限追思。随着中秋佳节的到来,虽有家人团聚的欢乐,但也少不了人情世故的负累。中年的秋天更多的是忙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场秋雨,立于窗前,犹感人到中年恰如秋,繁华落尽,一切归于平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