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泉州厦门行之一 永宁古卫城

羊羊得意

2021年3月25日下午,我从北京出发,前往厦门开始我的泉州厦门六日旅行。我这次准备从泉州先去永宁古卫城,然后到泉州市区和周边景点参观,再从泉州到厦门看鼓浪屿等。我是用国航里程换的机票。离泉州市最近的机场是晋江机场,但晋江机场国航航班少,换不到机票,倒是厦门的航班很多,于是我换了北京-厦门的往返机票。从厦门到泉州有高铁,运行时间约半小时,很方便。 16:55,摆渡车拉着全体乘客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C60登机口外驶出,不一会儿就到了停在远机位的飞机旁。我们下车后排队登机。这是架空客A321neo,机龄还不到三年。飞机左前方的白色箱子是一体型储能式APU替代设施,其集成了储能式地面电源、蓄冷式地面空调以及能量管理系统,为远机位飞机供电供气。这套系统能为航空公司节省燃油开支,同时也解决了APU存在的能耗大、噪声大、污染多等问题。这架飞机下面的黄管子即是与一体型储能式APU替代设施连接的“脐带” <p class="ql-block">我乘坐的CA1341航班在17:04从首都机场起飞,经过两个多小时飞行,到达厦门上空时间已近19:30,飞机逐渐下降高度准备着陆。近几年随着科技进步,厦门高崎机场开辟了从东向西临近金门上空的着陆航线,解决了“一个机场,半个天空”的历史性难题。我乘坐的航班从东北方向进入下滑通道,飞机要经过几次转弯,绕厦门本岛盘旋多半圈后着陆,这是欣赏厦门本岛即鹭岛夜景的好机会。我俯身观看,夜幕降临后美丽的鹭岛换上了华丽夺目的礼服,从一个懵懂的清新少女转眼变成了一位散发着成熟风韵气质高雅的知性女人。公路和桥梁,被形形色色的车灯映衬得流光溢彩,鳞次栉比的写字楼,光怪陆离的霓虹灯,皆被投射在夜空这幅巨大的幕布之下。灯河璀璨,一切宛若一幅美轮美奂的全息夜景图,还有闪烁其中的万家灯火,为这幅艺术巨作平添了几分烟火气息。每一位感受过厦门夜之美的人都为此深深眷恋着。再过几年,随着厦门新机场的投运,高崎机场将关闭,再从空中欣赏厦门夜景将不可能,真应了那句话“且看且珍惜”</p> 航班19:31在厦门高崎机场降落。我叫了辆“滴滴”到厦门北站后,坐20:34的高铁到泉州站,时间是21:07。我下车后,用高德地图叫辆车去永宁古城。从泉州站到永宁近50公里,一路上都是宽阔的公路,足见这里经济发展不错。司机用一小时左右把我送到永宁古卫城一家叫做南门七号小院的民宿外,我下车后马上办理入住手续。 我跟店老板“葱头”讲,明天想先去海边看日出,再逛古卫城。她说我可以到观音山看日出,刚好有位来自南昌的研究生段同学,今天早上去过海边。我问小段明天可否跟我再去一次,他爽快地答应下来。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6日早上,我叫起段同学,我们快速洗漱完毕。大约5:15,我俩从南门七号小院出来,在经过几条小巷后离开古卫城走上公路。这条路叫红塔湾旅游公路,其最大特点是有两条塑胶路面,看样子是专为晨练和骑行准备的,段同学在塑胶路上大步流星走起</p> 从南门七号小院到观音山不到3公里。大约半小时后,我们走下红塔湾旅游公路,穿过沙堤村。左前方那座石头小山就是观音山 段同学沿着山下的石板路兴奋地小跑上山,我紧随其后 <div>在永宁沙堤村旁有一处美丽的海滩。在这片海滩东边,有一堆奇形怪状的风化石组成的一座岩石山,因远看如一尊卧倒的观音,故称为观音山。观音山是座石头山,从观音山可以俯瞰沙堤村。观音山附近没有高层建筑,这里是欣赏日出日落的好地方。远处新建的高层住宅楼与古老的村落形成强烈的反差。我沿着海岸线向左眺望,那儿一栋黄色房子特别醒目,那是洛伽寺</div> 紧挨着观音山是渔船码头,里面停放着10多艘渔船。大概是因为退潮期,海水退去,渔船都被困在泥沼和浅滩之中 <p class="ql-block">观音山的风化怪石比比皆是,很出人意料,山上还有战壕及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这块巨石仅靠下面一小部分支撑于地上,我想它屹立于此或许有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实在令我们称奇</p> 我们来是为看日出的,光顾欣赏美景,差点儿把正事忘了。段同学蹲在巨石群上,面朝东紧盯着日出的方向。6:03日出时间已过,只见厚厚的云层上方变得明亮起来,但我们始终不见太阳露出笑脸<div>《等待日出》</div> 我们只好悻悻下山,段同学昨天也没有看到日出,欣赏日出日落要看天吃饭,凭运气。路边数十个铁笼引起了段同学的兴趣,他好奇地抓过一只仔细翻看。我感觉这些铁笼是捕蟹用的 马路对面就是渔船码头,一条渔船搁浅在沙滩上。渔船锈迹斑斑,驾驶室顶棚也不知所踪,但这破旧的小船是渔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在海上甚至就是他们移动的家园 岸边这座小小的寺庙叫妈祖宫,2003年建成。每当渔船出海之时,渔民们都要来此焚香,祈求航程安稳 我俩离开沙堤村准备返回永宁古城。前方一位老人正将几只麝香鸭从家里赶出来,这是要让它们自己觅食吗?<div>《上工喽》</div> 回到永宁古卫城,段同学要去南门七号小院吃早饭。因为下午还要去泉州市区,我顾不上吃早饭,在和段同学道别后,我直接来到永宁古城的主街即老街参观。前面的建筑是钟楼,钟楼右边是慈航庙 永宁为石狮市东南部的著名滨海侨乡,位于闽东南泉州湾与围头湾中部的深沪湾北畔,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石狮中心市区8公里,北与本市蚶江镇、锦尚镇接壤,南邻晋江市龙湖镇,东距台湾台中港130海里。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在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为全国三大卫,历史上为抵御海盗、外来侵略和海上交通、经贸往来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也饱受战火的苍桑考验。<div>永宁古卫城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街道把四个城门分成四个方块,状如鳌鱼卧滩,故又有“鳌城”之雅称。永宁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悠扬的历史为永宁沉积了丰富的文物遗产,赋予了永宁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人政客、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和著名侨领。全镇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石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div>永宁古卫城导游图(感谢永宁YONI工作室分享)</div></div> 我经过钟楼下的门洞,来到慈航庙。这座小庙坐落在高台之上。慈航庙又称中亭观音宫,始建于隋朝,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主庙分前后两部份,庙前左右有钟鼓楼。该庙奉祀男相观音,史学家普遍认为,男相观音系隋代、唐初之文物,中唐之后,观音则为女相。庙中有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教育家陈棨仁亲笔题写的多幅楹联题刻。1998年,该庙被列为石狮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香案供桌后玻璃罩内有一尊弥勒佛塑像 弥勒佛塑像背后是供奉有观音菩萨的佛堂 慈航庙往下就是永宁古卫城的老街,老街成西北东南走向。我走下台阶沿着不宽的老街,自东南向西北方向边走边看 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东西倾斜度达20多米,老街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长一公里多,宽度约4米至5米。明朝时,此街称西直街。府志记载:“右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间,在永清门西直街。” 顺着路牌往城内走,沿途都是闽南特色的花岗岩条石砌成的民居,与条石铺就的道路,整个就是石头的世界。 来永宁古卫城除了逛老街,还要参观番仔楼和红砖大厝。据南门七号小院老板葱头介绍,这里各式各样的番仔楼是永宁最大的特色。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栋番仔楼背后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战、国共对峙、文革等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 我从慈航庙下来走不远,右手边就有座迓春晖番仔楼。迓春晖位于中开坊附近,是永宁老街顶街一栋风格独特的番仔楼。主人是一位李姓华侨。据网络资料:“这座两层的洋楼坐北朝南,四房朝厅,房屋周围的石雕木刻彩绘等装饰题材广泛,包括“三国演义”、“梅雀征春”、“狮子榴燕”、“渔樵耕读”以及“敲锣打鼓”诸多内容,与其他番仔楼一样,每个细节都十分讲究 上到二楼,在走廊上就能眺望老街景色,颇有一番意境。而二楼厅堂前几扇窗户及厅口门楣上,用细木条拼出“传家孝友,华国文章”、“一堂喜庆,满室荣华”及“八卦”图案,如果不是仔细揣摩,加以推敲,实难读懂。而二楼镜面墙两边錾砖堵就有一副圆形篆字对联,不少慕名前来参观的摄影爱好者和文史爱好者,都难以读全,真叫人赞叹古人的诗联造诣及精湛工艺” 迓春晖番仔楼大门紧闭,里面似乎在修缮。我简单拍了几张外观后,就来到老街对面的陈氏公妈厅。公妈厅外墙有大量的石雕,上部是闽南红砖大厝风格。此时刚好一位老大姐从旁边的平房走出来。她向我介绍说,这里原本是他们陈家祖宅,后来老人过世,祖厝慢慢荒废。直到最近些年,海内外陈家后代集资,将老宅拆除,在这里新建为祭祖的公妈厅。她热情地欢迎我入内参观 陈氏公妈厅门楼装饰精美,上有“鳌城东陈”匾额。前面讲过,永宁古卫城状如鳌鱼卧滩,故又有“鳌城”之雅称。所以,这匾额的意思就是永宁东边陈家 进门后,正前方是祭祖的厅堂。供奉有祖先牌位的龛,称公妈龛,龛前设长案、长桌,供奉果品等,右边画面外还有带烟囱的香炉 左右两边墙壁上镶嵌着孝敬老人,不忘先祖的瓷砖壁画,教育后人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里是休息区,也可能是过道,墙壁上有陈家重建祖厝碑记 离开陈氏公妈厅,我回到老街。前面这块区域叫做鳌城中开坊。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十字形街巷将整个永宁古卫城划分为四大块,两条街交汇于此,故鳌城中开坊为整个永宁卫城的中心点,这便是如今永宁卫城的格局。在玻璃钢顶棚下面有座赵帅府古庙 赵帅府古庙有块拜石,是全城的中心点,相传这就是当年建永宁卫城安放罗盘的地方 老街上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小孙女骑在爷爷的肩上,很是惬意<div>《古镇爷孙》</div> 前方一条岔路,路标指向干氏祖厝。我左转往干氏祖厝走,路过有一座带小院的红砖古厝,我推开院门悄悄走进院子 在多以青砖青瓦为特色的中国古代民居里,用红砖和石头砌成的闽南古厝别具一格。大约是“天高皇帝远”的缘故,又或者是下南洋推崇的“冒险犯禁”精神,使得闽南人敢于违反封建礼制下严苛的建筑规制,把皇家专用的红色砖瓦用到自家,令官邸和乡绅的家宅有着相似的外表,难以区分。<div>这家院落部分外墙已经斑驳破落了,墙头屋角和院子里杂草萋萋,墙上拴着铁丝挂着几件衣服</div> 土坯院墙侧面居然破开一大豁口,但飞檐上面的雕塑仍依稀可辨 红色雕塑是老虎,老虎前后还有绿色花瓣点缀。这座古厝破败,任由岁月打磨,但这未经雕琢的美却是我最为在意的 走过不知名的古厝,旁边不远处就是干氏祖厝。据明代《万历泉州府志》记载,第一代进入永宁卫城的干氏,名为“干八秃帖木儿”,是一名祖籍通州的蒙古人,曾率领永宁官兵随郑和下西洋,因功而受封世袭永宁卫指挥使。其子孙后来以“干”为姓,居住在“干厝巷”。如今的干氏祖厝已被改建成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扶着侧门门框,好奇地看着我<div>《怯》</div> 我从干氏祖厝出来,回到老街,继续往前走,左手边有座小庙叫做五显庙。五显大帝被尊为海神,渔民出海前要来此祭拜以保海上平安。永宁这里也许是中国神庙密度最大的古城。如果你在古城里头走上一圈,你会发现基本二十米有一个庙。历史上,永宁古卫城有五个城门,总共分为三十二铺(铺为区域的意思),每个铺境都有各自的控制范围,并拥有各自的境庙和神袛。铺境制度在明清时候就在泉州实行,主要负责管理户籍、征调赋税,传递政令,敦促农商,并向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信息,以资行政。所以,民间也在各铺境兴建神庙,因此每当自己所属铺的守护神诞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祭祀活动,如果你在永宁的时候恰好遇上,那么这将是你最直接了解这种文化的方式 五显庙紧挨着的小门叫隘门。隘门在夜晚或敌人进攻时关闭,便于减缓敌方进攻速度,平时也方便对居民进行管理 我沿着老街继续走。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明朝留下的遗迹所剩无几,唯有一条保留完整的“老街”数百年来一直作为卫城的中轴线,串起无数人家的悲欢离合。清末民初时,永宁以其港口地位对外发展商贸和航运事业,因而富甲一方,盛极一时。彼时,老街上商铺林立,永进、霞源和兴源三个商号富可敌国:永进的商行,霞源的当铺,兴源的榨油坊和磨房,以及三家各自拥有的船队贯通南北,永宁往昔盛景可见一斑。<div>这座“英兰楼”为砖石混搭结构,一层由条石砌成,二层临街的外墙为欧式拱形结构,用的却是闽南的红砖,看着很结实又有中西混搭的特点</div> <div>老街的店面大多两层,二楼前留段小砖埕,邻店之间可互相走动。店门原是由一扇扇活动的门板并连而成。早晨开张时卸下,晚上关店时安上,单留个边门可供人出入。</div><div>万通小布庄是永宁老街上最著名的商号之一,一层为布庄,二层为娱乐场所</div> 这座建筑破损严重,有部分钢筋外露,活动门板被钉上“危房危险”的蓝牌子 旁边一位老人见我拍得仔细,就问我从哪儿过来旅游。他邀请我去他家拍照。他家房子有上下两层,一层面朝老街这间屋子是客厅 楼上是卧室和储藏室。这张双人床原来住着老人父母,现在空着 床前地上有个类似窗户的装置,正下方是客厅。老人说这是为通风采光,也是方便楼上楼下对话 我推开二楼房门,下面就是老街。街道两侧分布着不少店铺,大多是两层楼房,很多是南洋风格 老人说他家祖上原来也在老街这里做生意,这是以前的柜台隔板。现在他和孩子都搬到永宁古卫城外的小区里,他只是偶尔还回老房子看看 我从楼上下来。他告诉我说,这房子有几百年历史了。他特意指给我看,一楼的墙壁是石头垒起来的,地面也是青石板铺就,房屋整体特别坚固。他说他会时常回忆起在这里的日子,和住在街里发小儿聊聊天,还特别喜欢把游客请进来参观,给他们讲讲老街老房的过去 我告别老人,继续行走在在古城中。曾经商铺林立的老街,如今虽已盛景不再,极少数店铺仍在营业,尽管有些店铺关着门,但门外的招牌还在,比如刚才那家万通号小布庄,让游客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div>街武馅饼铺,一家始于1912年的真正百年老字号,静静伫立在老街上。纯手工制作的馅饼,更有一份儿时的味道 。百年时间一个家族只做一件事,将馅饼融入了时代,也成为街坊邻居的最爱<br></div> 他家仍然保持着前店后坊的模式,前面是产品展示,还有企业历史介绍,以及一些模具展示 玻璃窗后面可以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手工制作馅饼。无论是喜事定制、中秋饼等等,这里都是首选。近些年第四代传承人更是将馅饼做成了伴手礼,已经成为永宁古城的一个能带走的美食回忆 街武馅饼铺往前不远,老街对面有座晏公庙。晏公被称作水神,全国各地有水道的地方很多都有晏公庙。这里晏公被看作永宁卫城西门的守护神。过去西门商号出海贸易,这儿多有祭拜者。因为永宁靠海,诸多神庙皆与水有关,比如前面那座五显庙。有意思的是,这座庙庙顶为小型寺庙比较少见的单檐歇山顶 晏公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主体保留清代格式。呈长方形,坐西南朝东北呈单落三开间,面阔5.4米,进深22.5米。中轴线依次起为:山门、庭院、大殿。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柱,系当代重修。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抬梁结构,正中供奉平浪侯,故又称“平浪侯祠” 我从晏公庙走出来,前面不远处有家打棉店。从旁边的标牌上我了解到,由一对浙江夫妻开办的这家小店在此已经营几十年了 店主人一直在忙,我也不便打扰。看样子这打棉店应该是弹棉花,缝棉花套再缝制棉被的。此时店主正在将棉花套熨平整。他头上的隔板里存有很多做好的棉被 打棉店隔壁是一家五金杂货店。店外一位老人掏出烟卷,准备吸烟 他对面店铺里坐着五位老爷子,正聊得热火。这家店里东西真不少,有锁具、自行车轮胎和配钥匙的机器等,地上还有几个待补的铝锅。左二是这家小店的主人,我想请他演示一下补锅过程,他摆摆手说手艺不好不便献丑。他左面的老人倒是爽快,说要给我比划比划怎么补锅 他从地上拾起一个锅,放在面前的垫板上,拿起小榔头叮叮当当敲起来,边敲边转动铝锅。别说,他学得有模有样的。哈哈,好棒啊您,我边按下快门边夸他。我问他,他们这儿的补锅匠不像北京那样,推着补锅工具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吗?他说如果不是开这家店铺,补锅师傅也会是推着车做游商的 告别几位老人,我沿着老街再往前行。左边是箫王府的后身儿,箫王府是一座不大的庙 从箫王府再往前不太远,我就到了永宁老街的入口。据说永宁卫城曾有五个城门,每个城门皆有一个土地公庙。右边这处西门土地公庙位于老街的起点 闽南传统建筑通常色彩艳丽、线条优美、装饰繁复、技艺精湛,有着当地鲜明的地域特色,西门土地公庙屋檐上的“剪瓷雕”工艺就是其中的代表。将胎薄质脆的彩色瓷碗剪成各种形状,再粘贴成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用来装饰屋顶和屋脊,通常为寺庙、祖祠等古建筑所使用 屋顶剪瓷雕中间三位分别为福、禄、寿三星,他们衣着华丽,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土地公庙前有一水泥路面和石板路面分界处。石板路以上为永宁老街,水泥路开始为永宁街。一位老人从老街走来,他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跟20多度的气温不太协调 永宁街边的肉铺。一位顾客买好肉,正准备用微信支付 我沿着永宁街往前走,左手边停着几辆三轮车,上面摆着菜和水果。路边坐着一位黑脸大哥,旁边摆着好几个竹编圆笼子,里面装满雏鸡雏鸭。一只小鸭子坐在笼子沿儿上东张西望,它这是要伺机逃走吗? 我拐弯进到街里,从高德地图看,这里叫永宁综合市场。集市是我每次旅行必到的地方,因为这里最接地气,可以接触当地人体验他们的生活,和了解当地土特产。与略显冷清的老街相比,这儿人来人往,很热闹,蔬菜水果品种和北京差别不大 卖菜的大姐用的依旧是杆秤,她把莴笋削皮后摆着脸盆里售卖。此时,她在帮顾客把苤蓝上的叶子撕掉 路口中央的空地上,几辆等客的摩的司机正聊得起劲 路边有家修鞋铺子,师傅岁数不大。不断有顾客来此取鞋或送来鞋子修补,生意不错 我就在市场边的一家包子铺买了四个包子充当早饭,然后继续参观。有意思的是,包子铺五六个店员只有一位小伙子,其余都是三四十岁的妇女,这说明福建女人很勤快、能干。 <div>我按照“葱头"给我介绍的攻略继续参观。前面这是保生大帝宫。保生大帝是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保生大帝即吴夲(公元979-1036年),宋代首席御医,后来行走民间悬壶济世,因而深受敬仰。去世后他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div> 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祠堂,来此朝拜的人们往往求的是身体健康。<div>这座保生大帝宫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庙宇,门前有盘龙柱,屋顶上的龙形立体剪瓷画非常精美,寺庙里还有影雕、石雕和壁画等</div> 一位正在上香的信众 与保生大帝宫紧挨着的建筑叫熙宝楼,由西门外华侨陈焕熙夫妇所建,是一座红砖立面的番仔楼。正门的廊柱上写道“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实在是洒脱!老人热衷于教育事业,每年都会从菲律宾回乡颁发奖学金给永宁学子。<div>熙宝楼看点在于庭院大门的拼砖和剪瓷画,在门口可看到泉州建筑常见的“万”字拼砖,特别是还可以看到八卦的拼砖。拼砖乃泉州古大厝营造技艺之一,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近,应为中世纪时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div> 剪瓷画,是闽南及潮汕特有技艺,有平面剪瓷和立体剪瓷,都是需要把瓷片剪切成小块,再黏贴,对技艺要求很高 在熙宝楼匾额下面有几只漂亮的滴水兽。滴水兽,是闽南建筑特有的排水构件,它们活灵活现,造型不一,但总是“萌萌的”趴在屋檐边上。永宁的多数番仔楼里,滴水兽总是以不同的形象“面世”,是虎,是鱼,是狮子,是麒麟······职责相同,形态各异。如果在雨天路过,将会看到“猛兽吐水”的独特风景。如果在晴天路过,它们就趴在阳光下欢迎你。不同的滴水兽所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狮子代表着“迎福纳祥”,麒麟蕴藏着“麒麟送子”,大象代表着“和平万象”,鸳鸯用来表示“幸福美满”······滴水兽的形象与寓意在某一种程度上寄托了永宁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div>永宁的滴水兽,不仅形态各异,工艺也极其精美。它们所运用的工艺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瓷、泥塑、剪瓷三大类。其中剪瓷滴水兽的工艺是最为精美生动的,贴上去的各色瓷片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滴水兽的各种姿态<br></div> 如今的熙宝楼被用作图书馆,不过大门紧闭,我无法入内参观。据旁边小店里的人说,拿钥匙的老太太回家办事去了,啥时回不好说。我只好离开熙宝楼,按攻略指引去看陈氏小洋楼和公妈厅。我在保生大帝宫院墙处左拐,走到路口再右转,就看到这两处建筑。在陈氏小洋楼,就可以看到番仔楼的传统木构营造技艺。砖石外表的番仔楼,内心可都是杉木的 陈氏公妈厅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公妈厅,闽南石雕、影雕、木雕精美异常 陈氏公妈厅对面有一栋砖石结构大厝。闽南大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即砖石混砌在这座大厝上得到充分展现,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另外,这座大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在墙面上采用红砖与条石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形成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花样墙面的应用还极大地丰富了单调的墙面 我从陈氏公妈厅沿着小路往南走不远,就看到林氏祠堂。院门上方有西河衍派四字。闽南古大厝还有部分番仔楼都会出现“衍派”或“传芳”的字眼,一般是说明它的姓氏,“衍派”是姓名的发源或渊源,“传芳”是姓氏中某一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比如“紫云衍派”为黄姓,“颖川衍派”为陈姓,“清河衍派”为张姓,这座西河衍派是陈姓 陈氏祠堂大门紧闭,好在院墙不高,我可以从墙外拍摄外观。从这个角度看,祠堂设计十分讲究,砖雕、石雕、木雕繁复精美 屋顶彩色立体剪瓷雕塑细致逼真 林氏祠堂旁边隔着小巷就是在永宁古卫城很有名的建筑-大夫第。其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日茂行”商号的祖厝。“大夫第”,顾名思义,指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宅邸,须具有相应的科举功名才能建造。中国传统社会门第森严,各类建筑有着严格的营造规制,因而大多格局严谨、内外尊卑有别。<br>大夫第坐北朝南,是一座二进式院落,主人林元品是清代著名商人,其“日茂”商行主要从事对台贸易,主营食盐,曾是鹿港首富且对当地贡献良多。林家因“克襄王事”(捐助军需)而被嘉庆授封官职,于是在永宁和鹿港两地分别建造了规模宏大、结构相似的“大夫第”。如今,林家后人仍然保留着嘉庆皇帝的圣旨原件,这是关于家族历史以及永宁与鹿港渊源的珍贵见证。<br> 青石为基,红瓦为顶,燕尾脊仰天而翘。遗憾的是,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大夫第因缺乏修缮而显得破旧衰败,唯有高挑开阔的门庭,屋檐上精致的白鹤与梅花鹿图案,以及窗格上古雅的四季花草雕饰,仍在默默昭示着昔日主人不凡的身份地位 中堂挂有祖先画像和灵位龛,墙壁斑驳,顶梁上悬挂着“圣旨盒”。此时,整个院落只我一人,这小屋昏暗得很,我没有细看,就“落荒而逃” 离“大夫第”和林氏祠堂不远,有被称为“十三架”的林氏古大厝,也叫日茂屋群。原有六座古厝相接,现两座已经坍塌。占地2000多平米,结构恢宏壮观。闽南的传统红砖古厝形似殿宇,雕梁画栋,因而又被称为“皇宫起”,以顶落屋架为计,通常分为五架、七架和十三架 大门上方有黑底金色“日茂”二字。日茂古厝是林家人居住的地方,修缮的比较粗糙。林氏风光不再,门当和户对都没了踪迹,唯余一块仿制嘉庆皇帝御笔亲题的牌匾悬在不符“皇宫起”美名的屋檐下 在“十三架”斜后方隔条小路是董云阁故居。董云阁本可以在菲律宾享受富人生活,但是为了解救祖国人民,毅然回到福建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当时中共福建省领导核心人之一,1932年不幸被捕,英勇就义。董云阁故居富有特色的是遍布故居的各种吉祥图案,有凤凰、麒麟、福寿纹、古钱纹、祥云纹等,题材广泛,风格迥异 我随着古厝群沿坡而上,背后还有一座“莺山书院”,俗称“大书房”,是日茂家族子弟的读书之处。如今盛景不复,昔日书房变作起居场所,门内外挂着的衣服和菜篮与精美的雕饰相映衬,令人唏嘘不已。幸运的是,书院的传统红砖建筑保存完好,部分窗屏上的鎏金字画清晰可见,以四季花鸟、八仙祝寿、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泥塑和木雕栩栩如生,屋脊上残留的剪瓷雕饰精致美好,皆是闽南民居里的上乘之作,令人忍不住想像百年前此间书院是何等的风雅清幽 外墙上的拼砖图案 “莺山书院”内有大量木雕,制作精美讲究颇多,无奈这里大门紧闭,我只好离开。时近正午,街上人不多。<div>我根据攻略继续参观。前面这座院落里面有座番仔楼叫“群敬楼”。院子开着门,旁边平房里走出一位大姐,她热情地招呼我入院参观。她说他们全家都移民海外,她是从香港回来看看老房子。她介绍说,“群敬楼”由华侨董群敬于1947年修建,是较为经典的番仔楼设计。这座房子好久没人住,夏季漏雨,他们不得不请人在二楼做了罩棚</div> “群敬楼”虽南洋味十足,却采用了传统的红砖立面,中西风格融合得非常巧妙,十根圆形廊柱支撑起这座两层小楼,阳台上散养着几盆花草,颇有些情趣。大姐请我入楼参观拍照,永宁番仔楼大部分都人去楼空或租给外地人经商,能入内参观的真不多。当我推开一楼的木门,就见厅堂里光线昏暗,前方有供桌和灵位,墙上还挂着先人画像,我心中怕怕,就退了出来 在“群敬楼”旁有一个破损严重的不知名院落,其半堵墙采用的是闽南“出砖入石”建筑手法。这是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还古朴美观 离开“群敬楼”,我来到不远处水关街旁的"平粜会“番仔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洋楼,为旅菲华侨郑尊良所建。1934年动工,1936年落成。当时抗日战争爆发,恰逢此楼建好不久,宽敞明亮,石板铺路,易于打扫,永宁旅菲同乡会就从此为场所向乡亲们平粜大米,解决断粮危机。该洋楼彰显了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是侨乡存在的特色人文景观<br> 刚好女主人从外面买菜回来,她请我入内参观。我感觉这栋楼很与众不同!其内外到处可见诸多名人题写的格言警句、诗文楹联,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诠释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门后有一处天井直通二楼顶的天窗 阳光从天窗撒入室内,一层大厅和二楼回廊等处非常明亮。女主人说,二楼住着哥哥一家,不确定他们是否已起床,就不邀请我上楼参观了 在一层屋内木质壁堵上彩绘有“二十四孝”典故,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佳体现,系师从惠安名家“黑釉师”的画工陈荣南负责完成。名家蔡梅舫书写的诗联则更显言语平实,通俗易懂,如身堵题诗:“为善如负重登山,经已奋兴,其力犹恐不及;如恶如乘马下坡,不加鞭荣,其足已惧难羁” 门厅后的小屋为纪念先辈的地方。女主人介绍,那里有父亲和爷爷的灵位和照片 我对"平粜会”番仔楼女主人表示感谢并道别。然后,我往上即往北走,准备参观“观潮楼”和“太原衍派楼”,这是路边的基督教永宁堂,看外观应是一座很新的建筑 我根据导航来到“观潮楼”前。“观潮楼”外堆满杂物,上方还有不知何用的网状丝线,无法拍到干净的外观。旁边的“太原衍派”楼小门上锁,我不能入内参观。我绕道侧面,跟一位端着稀饭的老人打听,他说容他加些饭后就带我去找好的拍摄地点。约半分钟后,他端碗再次出现,领我走进一个院子,这家的外墙正好在“观潮楼”左前方,可俯瞰“观潮楼”和“太原衍派楼”。“观潮楼”位于永宁北门顶街,为典型的八角楼形状。立于三楼的三面宽廊,可见远处潮起潮落,海天一色,惬意之余,不禁领悟主人取此屋名之含义,选址之独到。此楼的一大特色就是外廊几十根立柱中间的拱券形式多种多样,设置筒拱、尖拱、火焰拱、三叶拱、椭圆拱等多种形式,并搭配菊花状栏杆,成为一道让人驻足惊叹、流连忘返的绚丽风景 与“观潮楼”成九十度夹角,隔条小路的是“太原衍派楼” “太原衍派”楼这家主人姓王 我走到“观潮楼”后面,这里有栋漂亮的二层小楼。女主人正在洗东西。我问是否可以从她家院子拍一下“观潮楼”,她说当然可以啦,你随便拍随便拍 这是“观潮楼”后部,看着有些破旧,但这座楼占地面积很大,房间不少,加上地势高,从三层观景平台我估计可以环顾永宁古卫城全景,还有远处的大海。我拍完后,女主人一定要我去她家小楼里喝茶,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她家装修得非常好,家具摆设也很高档,我跟她和男主人聊了一会儿天。我说你们这里人实在是太客气太热情了,她说他们都是常年在石狮那边做生意,这里有做生意的传统。生意人见多识广,讲究和气生财,待人热情懂礼貌是起码的为商之道。他们本来要请老母亲搬来住也帮他们照看房子,但老人住不习惯,还是愿意住在下面老房子里。像他们这样在外做生意或打工的情况在永宁几乎家家如此,老城里长住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但思乡情难却,在外的游子们还是时不时回来看看、住住,陪陪老人家 我沿着“观潮楼”旁的马路往下面走,只有100米开外,便是“迎熏楼“和“养浩楼”。与水关街那边的番仔楼相比,北门这边的番仔楼欧式元素更多。“迎熏楼“和“养浩楼”,建筑宏大,曲线优美,犹如散落乡间的二座城堡。<div>养浩楼位于北门顶街,洋楼命名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表现主人宏大刚强的道德修养。从养浩楼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许多番仔楼的命运,主人董春炉早年往吕宋谋生,从事多个行业,后代均是菲律宾老婆所生,事业有成,但扎根在菲律宾,养浩楼也没有由本家人居住。养浩楼最大特色在柱头部位用水泥做出蝙蝠、狮子、喜鹊等,线条流畅。滴水兽也做成一只只老虎趴着。</div> <div>在养浩楼建成后一年,董春炉的堂亲董春发就在隔壁另建一座三间张四榉头、风格与之相似的迎熏楼。“迎熏”二字的意思是指迎接美好。迎熏楼在内部装饰上不如养浩楼那样精雕细刻,片面追求奢侈华丽,但自有其独特之处。楼顶山花上依稀可见“迎熏楼”三个大字,只是随着时光变迁,这三个字和洋楼早已没有刚建成时的豪华与气派,略显陈旧<br></div> 但圆柱柱头两边用水泥塑成的吉祥鸟及二楼一侧山花顶上幸存的骏马风韵犹存,从中便可领略昔日别样风景。 滴水兽亦是水泥质地,远没有前面那些彩色剪瓷滴水兽那样精美讲究,但同样具备排水功能,而造价低很多,说明主人很注重实用,这也是两座姊妹楼共同的建造特点 拍摄完“迎熏楼“和“养浩楼”后,时间已近下午两点。我还打算去杨家大院番仔楼参观,那儿离永宁古卫城有七八公里远,我必须抓紧时间。路边一位老兄挑着担子,在前后两个网袋里,各装着十多只雏鸡。这些鸡已经长了硬羽毛,但又不大,我好奇他这要把这些鸡怎样呢?继续养,还是杀掉卖给餐厅,做个小鸡炖蘑菇或辣子炒仔鸡啥的呢 我往前走看见左手边有个敞开大门的院子,院子门外的木牌上介绍前面这座番仔楼叫做“宁东楼”。宁东楼,坐落在永宁观音亭境,位于永宁最高处。不论你从什么地方进入永宁,只要抬头一望,便能看到它那巍然壮观的身影。几十年来,它一直是永宁一个极为显目的标志性建筑。宁东楼坐东北,面西南。面积约17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其外观为精工细琢的花岗岩石砌成。楼前有宽阔的庭院。二、三层楼有雕花的阳台、欧陆风格的立柱、以及中国古典的石刻门楹。在楼上,放眼远眺,永宁的山山水水、城垣街舍无不尽收眼底。其主人在二楼刻上的一对冠头楹联:“宁驾金鳌最高位置;东升玉兔发越光辉”,形象地阐述这座大洋楼不但气势雄浑,且占尽永宁的地利<br> 该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永宁旅菲同乡会第三届会长陈植鱼所建。陈植鱼早年旅居菲律宾,由于事业的成功,且热心公益,他不但在菲华社会享有盛誉,在家乡也有极好的名声。在建宁东楼之前,他自己参照许多国外的别墅款式,还请菲律宾设计名师精心设计,绘制图纸,并从海外运来大批专用的钢筋、水泥。故宁东楼的建设,在当时晋江一带,被誉为华构伟业。这里曾做过日寇的临时指挥所,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了监察台海动态的一个瞭望站 这家客厅里无人。两边墙上的大字标语特别醒目,体现着满满的时代烙印。家中无人又敞开大门是永宁古卫城很多人家的常态,这说明常住这里的居民不多而且民风淳朴 我走出“宁东楼”所在院落,沿着后街路走不远就到了永宁古卫城南部城边,参观我此次永宁之行的最后一站-城隍庙。古时建城必有城隍,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的永宁城隍庙,不仅永葆一方安宁,充满传奇故事,更是火到东南亚 庙门台阶下是一门明代嘉靖年间的古炮(1997年在永宁小东门出土),重1200公斤。你可以从断裂的炮口遥想当年抗倭经历过怎样激烈的战斗。古炮的旁边是石刻的“清代永宁城图”。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三烧城隍庙而不得”的故事被当地人津津乐道。据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入永宁,想烧毁城隍庙,用稻草将城隍庙围住,并浇上煤油,但是连烧三次都点不起火,最后只得灰溜溜地跑了 这座建于明朝的古庙,是当时永宁卫城的附属建筑,地理位置极佳,坐落于永宁古卫城的南门和小东门之间,背靠五虎山,面向深沪湾(山),将海湾的美景尽收眼底,因此有“背五虎而面金狮”的说法。加上雄伟的气势和壮观的庙貌,被誉为“永宁福地”。<br>现在看到的城隍庙,在清代进行扩建,现存为清代建筑。整座庙占地面积 28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偏西,三进、五开间。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後殿和左右两厢房组成,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余为单檐歇山顶 城隍庙建筑宏伟壮观,规制完备,俨然一派封建王朝州府衙门的缩影。且石雕、砖雕、木雕工艺颇为精美,被誉为“三绝”,是泉州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在全省亦少见 城隍庙主殿前有戏台。戏台屋檐下有横幅上书“金玉满堂”四金字。中国的寺庙大部分有戏台,据说是供奉的神仙都喜欢热闹。唱戏的时候,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头攒动,的确热闹 城隍庙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构 隍庙主殿除祀奉城隍外,左右奉祀有城隍夫人、阎罗王、天妃及广泽尊王等尊神,城隍像前还祀有文武两位判官。左边的判官手里拿着“生死薄”,右边判官手里拿着“善恶薄”,显示出城隍庙所供奉的是管理亡魂的神灵,是“剪恶除凶”之神。右侧的判官俗称武判,通常由古代英烈担任,如伍子胥、张巡、许远等历代名将,左边的判官俗称文判,这位文判的俗身,是唐代名臣颜真卿,他刚正不阿,讨伐安禄山叛乱有功,封鲁郡公,道教封他为“北极驱邪左判官” 如果你在永宁走一遭,你会发现大多番仔楼破败并且只有老人留守,或者让别人来看管,任由岁月打磨。因为曾经土地的贫瘠,战乱的频繁导致闽南人一拨又一拨、一代又一代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在南洋打下基业的他们在成功后重返故里,在自己的家乡建起了番仔楼。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大多番仔楼的主人都移居住东南亚,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建筑破败或者消失,但当年的繁华是依稀可见。 我从城隍庙出来一直往南走,经过城隍广场,就走出了永宁古卫城。古城的城墙早已倒塌,这座高大的牌楼就是现在的大门之一吧 时间已过下午两点,我本想打“滴滴”去杨家大院,它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的后杆柄村。这是一座鹤立鸡群、傲然矗立于闽南民居群中的大宅。杨家大楼,也被乡人称为“九十九间古大厝”,人丁兴旺时,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嫡亲人口,加上一两百号佣人,共有300多人。杨家大院平时也没有游客,正好适合我拍摄。无奈等了40多分钟,也叫不到车,我只好打车去泉州西街。从永宁去泉州的公路很宽,三上三下六车道,中间还有种植花草树木的隔离带 大约50多分钟在行驶36公里后,我到达去泉州西街。前面这辆电瓶车在泉州被市民亲切地称作“小白”,招收即停,上车不管多远都是2元,乘坐它在市区游览,廉价又方便 下午四点多的西街游客不是太多,远处路中央白色的是泉州著名的建筑-钟楼 三位帅哥靓妹身着汉服正在街边购物,小伙子手中举着白底蓝花的遮阳伞,和两位小姐姐有说有笑 今天走了3.4万步,超过20公里,我实在很累,就在网上订了一家叫做“费里旅社”的民宿住下。“费里旅社”离泉州最有名的寺庙-开元寺很近,步行只要几分钟。照片里黄色建筑即为“费里旅社”,远处左右两边是开元寺的东西双塔 <p class="ql-block">“费里旅社”的老板是位30出头的美女。她是学美工的,把这家不大的旅舍布置得很有特色。她很喜欢旅游,去过不少地方。就在这书架下,她给我画了一张路线图,作为我明天泉州游览的参考</p> 明天我就在泉州市内参观,下午还要去著名的洛阳桥拍摄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