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导读课老师从以下几个板块带领我们学习:</h3> <h3>一、三国演义里的大智慧你get到了吗?</h3> <h3>二、学英雄智谋,长少年志气</h3> <h3>三、三国有三绝</h3> <h3>四、乱世之争的多重思考</h3> <h3> 关于这本书,毛主席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所以走进交流课让老师带我们探讨读书的方法:</h3> <h3>一、梳理人物形象</h3> <h3>二、了解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呢?<br>1、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br>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br>3、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而袁绍确不听陪下之言派一个嗜洒如命的淳于琼去看守粮草。<br> 总之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明智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袁绍比较果断,不听能人之言,骄傲自大,故有此败。</h3> <h3>研究曹操和袁绍的较量,完成表格!</h3> <h3> 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细细品味的过程,这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官渡之战和三国的历史,这些枭雄名将谋略和谋士不断给后世的和平带来新的启迪,也让这段历史更加丰富多彩。</h3> <h3>三、读写结合,创意写作</h3> <h3>四、拓展阅读</h3> <h3>五、自我评价<br> 评价是多元的:自己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h3> <h3>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真是说不尽三国英雄事,道不完千古将士情……</h3> <h3> 接着我们随老师一起读一读一只让人又爱又恨的狐狸故事!</h3> <h3> 故事渊源: 列那狐的故事起源于法国中世纪民间,最早有记载的,可追溯到12世纪初期,诗人彼尔·德·圣克卢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一篇动物叙事诗。因其形象生动、情节有趣,引得里查·德·利松等其他诗人纷纷仿作续篇,陆陆续续形成了一部广为流传的长篇叙事诗。就连德国大文豪歌德,都被列那狐的故事所吸引,著有叙事诗《列那狐》。<br>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著名文学家郑振铎以“文基”的笔名,从英文本中译出《列那狐的历史》,将列那狐的故事介绍到中国。另外,翻译家蒋学锴又以法文本为基础,翻译出《列那狐的故事》。后来,钱春绮先生以诗歌体的形式,真正将列那狐的形象带入大众的视野。<br> 如今到了21世纪,我们依然读着这个故事,通常所读的都是中世纪女作家玛特·艾·季诺夫人,根据民间流传的27篇叙事长诗,重新编写的版本。因其叙事活泼,语调诙谐,所以传播极广,影响深远。</h3> <h3>故事介绍:<br> 在故事描述的动物王国里,列那狐生性聪慧狡诈,他与伊藏格兰狼、勃伦熊等都是国王诺勃勒狮的廷臣。诺勃勒狮横行霸道,独断专行。伊藏格兰狼和勃伦熊为非作歹,巧取豪夺。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列那狐与伊藏格兰狼、勃伦熊、诺勃勒狮之间的斗争展开的。其中,列那狐与伊藏格兰狼之间的斗争占了故事的主要篇幅。在这些故事中,伊藏格兰狼一次次地遭到表面上温文尔雅的列那狐的暗算,一步一步地踏入列那狐设计好的陷阱中。梦想着每天能吃上美味的鳗鱼,伊藏格兰狼答应剃发受戒,却被列那狐一盆开水浇下去烫秃了头。为了吃到更多鲜美的鳗鱼,贪婪的伊藏格兰狼很快忘了脑袋被开水淋烫的疼痛,傻乎乎地蹲在池塘上的冰洞旁,尾巴上拴着一个铁桶,做着吃鱼的美梦。等到天亮时,被结结实实地冻在冰面上的伊藏格兰狼陷入了猎人们和猎狗的围捕中。结局自然好不了,伊藏格兰狼被猎人打成重伤,漂亮的尾巴断了,屁股也被火枪打烂。而游戏的设计者列那狐却早就溜回自己温暖的家中做着甜美的梦。伊藏格兰狼在接二连三地遭到列那狐的愚弄之后,向国王诺勃勒狮控告列那狐。列那狐在审判中为自己所作的辩护博得了国王、王后以及众多与会者的同情,但在与伊藏格兰狼决斗定胜负时却不慎落败。及至列那狐被判有罪要处以绞刑时,他仍能凭借其机智力挽狂澜。</h3> <h3>阅读策略:</h3> <h3> 阅读这本书之前要先了解一下列那狐故事的起源,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h3> <h3> 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h3> <h3> 读完这个故事再看一看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书或电影!</h3> <h3> 总之,无论是导读课还是交流课的设计,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本着遵循激发孩子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策略等原则,恰当的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慢慢的熟悉、熟练、熟用这些方法,导读课的精髓学生便会慢慢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最终目标也会慢慢实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