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合作建构成长型思维模式

刘相成

不知不觉暑假假期露出了小尾巴,还没感觉到放假又快要开学了,断断续续跟着节奏看完了《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整本书,从头至尾本书的重点关键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相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更注重孩子的后期可塑性,在大脑的神经可塑性观点支撑下,相信所有孩子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受到相应的激励之后都会取得成功。通过对大脑神经元结构的研究,从而理解和相信神经可塑性是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一环,在我看来,这也是这一思维模式的物理支撑。一个教育思维模式再好,需要将其理论大众化并付诸实践到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 付诸实践要群体合作,主要有三:学生,家长,教育者。教育者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还算简单一些,因为大多数青年从教者都不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忠实粉丝,当然不排除还存在一些顽固派认死理的情况。从大脑神经元可塑性理解,大脑由神经元细胞网格构成,每次迎接挑战并掌握新的事物,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关联就更加强大,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这不难理解。其实难接受的是因材施教时对孩子天赋的理解,因为越是教龄长的教师越有这样的感觉:有的孩子聪明有的孩子笨,这是天生的,聪明的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多,笨的孩子你用什么办法还是效果不会太好,神仙也没办法。如果按上面的理解,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我承认每个人天生的智商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也许聪明的孩子神经元细胞就是比较发达,这是先天优势,但是我们要改变的思维就在于怎么去理解这种天赋差异,我们后期有没有给所谓笨的孩子提供成长的机会?他们有没有真正的开启神经元细胞之间的有效关联和强化?也许是由于他个人主观不努力,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周围环境就没有给他提供这个成长的环境,所以他的大脑似乎采取了关闭,不喜欢接受挑战,不愿意去开启神经元细胞的关联与强化,所以最终结果就是假象:笨的永远就是笨,神仙也没办法。但是我们假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给予一试,真正能开启了他们的“脑门”,也许会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教育者之外,要下功夫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是家长,也是最难下功夫的群体,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社会群体性等影响,想改变家长这一群体去接受新的思维模式,需要付出的和需要动用的资源可能要很多了。关于学生,其实教育者和家长如果都接受了成长型思维模式,那在潜移默化学习和生活中,孩子自然会接受到相关教育理念的渗透,但是需要家长和教育者要教会孩子去运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问题,明白大脑结构知道大脑可塑性理论,学会接受困难和失败,知道通过努力和毅力,最终会收获成功。 总之,这是一本成长型思维模式运用课堂教学的指南,能够切实帮助我们真正落实差异化、因材施教、回应式课堂教学,让思维可见,让模式可用,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