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恋这片热土

李红梅

<p class="ql-block">  阳平街是灵宝市阳平镇南阳平村一组所在地。我出生在阳平街、成长于阳平街、三十多年往返工作单位大湖金矿时每次都要经过阳平街。阳平街是我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深深嵌印在我灵魂深处,让我一生无法忘怀。并不时激起我对它往昔探究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六月六下午,我和姐姐、弟弟相约一起到阳平街南烟囱坡顶的祖坟地给母亲、父亲和爷爷奶奶上坟点汤,我们从灵宝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到阳平街口已是乌云密布,匆匆忙忙登上村烟囱坡坡顶,豆大的雨点似珍珠般从空中撒落,我们撑起雨伞,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被灌木丛淹没的小道上,狂风暴雨中不是衣服挂在荆棘上,就是雨伞被枣刺拦住,顾不得腿被树枝划伤,跌跌撞撞走到坟地。今年雨水充足,草木疯长,坟头被荒草掩没,煞是凄凉。我们按照乡俗烧纸、点汤、祭拜,未语泪先流,我们泣不成声地向父母述说各自的家庭生活、让他们在天国安心,随后又和爷爷奶奶问候告别。返回之时雨停了,我思绪依然沉浸在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健在时幸福快乐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  看天色尚早,我特意拜访了我祖籍偃师翟镇的老邻居、现68岁的南阳平一组组长李学文叔叔,听他讲阳平街的往昔和今天。李学文叔叔说: “阳平街是个包容性较强的村子。阳平街原有的28户人家,来自河南、安徽、甘肃、山西、陕西5个省以及河南偃师、孟津、孟县、温县、禹州、长葛、安徽砀山、甘肃永登、山西芮城、陕西丹凤等18个县。尽管人们来源地域较广,风俗习惯不尽不同,但大家和睦相处、患难相助,也因此形成了阳平街人特有的亲情,和阳平街人独特的口音”。</p> <p class="ql-block">  阳平街有传统庙会和集市贸易,故又名阳平集。我从小生活在阳平集,我们小伙伴游戏玩耍时跑遍了村里每道巷子、每个家里,也都能说一口地道的阳平集语。阳平集的男女老少私下交流时用的都是我们集上人的语言。当我们阳平集上人在一起聊天时,当地居民说道:“你们阳平街人来自五省十八县,说话咋都一个腔调,跟本地人不一样呢?不过也怪好听!”</p> <p class="ql-block">  翻阅学文叔叔给我的河南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文学研究会员徐育民主编的《南阳平村志》记载:建国初期,阳平集市做小生意的就在九龙庙东边烟囱坡跟水泊子边上摆摊做生意,一口油条锅子、一副醪糟担子、一个凉粉摊子。1953年阳平商会成立,我的爷爷李振岐担任会长,协助政府发放低息贷款,扶持发展个体商贸经营,阳平集物价稳定、市场繁荣。1954年春阌乡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立,我的爷爷担任阳平供销社采购员。同年9月因合县即并入灵宝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爷爷在采购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为灵宝供销联合社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又通过我二叔李建英了解到:民国二十五年,我爷爷大概十三、四岁的年纪(因母亲早亡,出生年月日皆说不清),因为家中贫困,就离开家乡洛阳偃师县翟镇乡宁庄村来灵宝投奔亲戚学打铁谋生。当学徒,只管吃饭,头三年是没有工钱的。爷爷为了能早日赚钱养家,辞去打铁行当,在灵宝县开始做起小生意,靠着天赋秉性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干了几年就回到偃师老家娶妻结婚。</p> <p class="ql-block">  直到民国三十年(1942)年,河南省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全省1000万的人口中,有三百万人饿死,还有三百万人逃到了西北。其中《偃师县志》记载:“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灾民19万,外逃及死难者难以计数。”在洛阳偃师的逃难人群中,就有我时年20岁出头的祖父和19岁的祖母,当年他们含泪告别故土,从洛阳偃师县翟镇乡宁庄村挑着一副扁担的全部家当,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沿着黄河南岸一路向西,如同湍流上的浮萍颠沛流离,最终来到阌乡县阳平集落脚寄居,靠着年轻体健、头脑灵活,爷爷走乡串户、早出晚归干起了小货郎的营生。凭着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爷爷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维持着一家人殷实的生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秩序的稳定,逃难而来的人们就在阳平集安家落户了。和祖父一道从河南偃师县翟镇逃荒而来的还有李希天爷爷及邻村几个同龄好友。</p> <p class="ql-block">  我也曾听母亲说当年外祖父也是从河南孟津逃荒到阌乡阳平观音峪村落户的,当时就寄宿在别人废弃的牛窑,母亲就在这黑暗潮湿的牛窑里出生的。</p> <p class="ql-block">  发小黎霞告诉我:当年她姥姥祖籍的温县也闹灾荒,她姥爷离开老家逃荒来到了豫西地区的阌乡县阳平集,其姥姥带着年仅五六岁的大姨步行了十一天才来了到阳平,找到了姥爷,后来又有了她的妈妈,他们就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生息。其姥爷在阳平镇开小货店,姥姥就挑着担子十里八乡的转村卖货,担子里的货也不过就是一些针、线、小花布、拨浪鼓、糖豆等不值钱的小玩意,卖一件小东西也不过能挣几文钱,可她姥姥就是这样走街串巷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所需,维持着生计。隔一段时间货卖完了,就半夜起床挑上担子到灵宝去进货,临出门时带上馒头,路上饿了就啃几口垫补垫补,路过河边时捧几口河水解解渴。阳平距灵宝县城有四十多里地,她从不坐车,来回百十里地,她全凭着两条腿。她的姥姥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辛经营着这个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阳平返回的时候,已是夜里十点钟。打开汽车音响,王一凤那首高亢浑厚的《黄河魂》响起,“再高的山挡不住你前进的脚步,再险的滩改变不了你汹涌的速度,再大的巨石会被你劈成万丈峡谷,九十九道弯总有你拥抱大海的去路。啊!黄河,你为什么这样澎湃日夜赶路?因为前方有千万个生命嗷嗷待哺;你为什么这样咆哮勇闯险途?因为远方的稻花桑田盼着甘露……”</p> <p class="ql-block">  是啊!当年阳平集上的爷爷、奶奶们,他们怀揣强烈的求生欲望,从黄河岸边的偃师、孟津、温县辗转漂泊来到黄河岸边的阌乡阳平,从五省十八县迁徙汇聚到阳平集这片热土,他们这些黄河儿女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中,秉承着黄河魂,始终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以愚公移山的斗志,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扎根、发芽、繁衍生息,矢志不渝地建设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老一辈们现大多已先后离世。他们的后代有的在家乡继续建设美好生活,有的早年就离开了阳平,到灵宝、三门峡、洛阳、新疆、上海、广东等地发展定居,我的邻居常铁平叔叔在美国定居多年。不管他们身在何处,对阳平集仍特别关心,凡是见到我写的关于阳平的文章,都积极给予响应和点评。在他们身上依然秉承着先辈们顽强不屈、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家乡、为祖国的建设竭忠尽智,只因他们都深深爱恋着这片热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红梅,网名落雪听梅,河南省灵宝市人,自幼在校园里成长,受学校氛围熏陶,喜欢文学、唱歌,近年来喜欢上了写作,纵时光荏苒,仍持守着超越凡尘的纯净心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