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高考前后,(与老邻居老同学老朋友们分享)

和平

<p class="ql-block">一、前言:</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年,现在用当年的日记和大脑中残存的记忆来还原那段经历,以资纪念。</p><p class="ql-block"> 四十四年前开始的那两次高考(1977年12月9日和1978年7月20日)发生在7个半月的时间内,这在中国的高考史上绝无仅有,在那7个半月的时间里,我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幸运儿,经历了人生道路中的最大拐点而彻底改变了命运。</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小道消息满天飞的1977年8、9月份,社会上就一直在传一件事:大学要恢复“普考”了!尽管广播和报纸都还没有报道这方面的消息,但我看见兴隆巷的知青们陆续从农村赶回城里来复习功课,再后来,那些想回城复习功课的知青都回不来了,因为当地农村不放人了。</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时间里,我不但听到了要恢复“普考”的风声,还看到了邻居们都在积极备考,我心里虽然也有些激动,但自己仍不敢抱有希望,因为我的身份是“病残知青”,在那个年代,社会的大环境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农村就是光荣,不去农村就是可耻!所以“病残知青”在社会上会受到一定的歧视,以至于在退休前,我都一直不愿向别人提及自己“病残知青”的过往史,而只把自己说成是“多留一”。</p><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21日上午,我在用自已安装的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听到了:大学在今年第四季度招生;使风传很久的“普考”成真,大家复习功课的干劲就更大了,有些在单位上班的正式职工都开始请假回家复习功课了,因为,谁都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11月19日上午徐小钦(他是高度近视病残知青)来告诉我说:“病残知青”不能参加高考,他已经看到文件了,他是团员,又经常去“朝天门街革委”活动,所以,他的消息会来得快一点。&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11月20日听说当天的“重庆日报”已经登出“病残知青”不能参加高考的消息,我想确认一下,就到解放碑去买报纸,结果报纸卖完了,回来顺便去到王川(中学同学高度近视的病残知青)家(新华路285号,已消失)玩,当谈及此事,王川母亲也说:真是太不公平了!面对不利消息的传来,我仍一如既往地复习功课,此后,再也没听说“病残知青”不能参加高考的事情了,应该是邓小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精神占了上风。</p><p class="ql-block">11月23日,我去街道登记参加高考。</p><p class="ql-block">11月24日,复习数学。</p><p class="ql-block">11月25日得到消息,明天在“罗汉寺”(见下图)报名高考:</p> <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9:30我去到“罗汉寺”,只见1966年就被毁灭清空的“罗汉寺”,现在已贴满了各色大纸,走近一看却是各大学在四川省的招生名额,用于方便考生根据自己可能的水平去选择报考的学校,因为,报名时就需要在“高考登记表”中填入自己的三个高考自愿(这就是:考前填报自愿)。</p><p class="ql-block"> 我先去问工作人员如何报名高考,工作人员告诉我说:报名条件是你要具备高中及其同等学历,初中学历报名需要提交学历证明。我问她:那我如何来证明自己具有高中同等学历呢?她说要看看我的高中作业本(我在家自学做题时并没有在正规的作业本上抄题做题,因为一方面是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嫌麻烦),我就回家拿了高中数理化笔记各一本去给她看,现场工作人员传看以后,他们又找来一位年纪稍大姓田的女老师来问我问题,记得她问我的是高中数学中的“数列”,这些东西我早已烂熟于心,自然对答如流,问完问题后,时间已过12点,他们要下班了,让我下午再去。</p><p class="ql-block"> 下午到了“罗汉寺”,“田老师”见到我后,就拿出“眉山试题”当场考问我,除了其中的“微分方程”我没有学过外(注:“微分方程”早已超出了高中范围),其余我全答对了。这时,他们谁也没有意见了,工作人员当即就写了个学历证明,让我和李书记(可能是招生点的书记)去对面“朝天门街革委”(图中箭头所指那栋圆房子,网络图片)盖章:</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又去到新华路300号本段居民代表“张天志”(平时大家都叫她“张代表”,她一直担任“朝天门一段”的主任代表,下面是她20年后,即:1998年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家中请她签字,最后才将这个证明交到“罗汉寺”报名点,他们收下证明后,就给了我一张“高考登记表”,当我填好自愿上交后(填的什么学校已不记得了,因为当年找工作心切,只记得是填的三个普通学校),已是下午五点钟了。</p><p class="ql-block">12月8日,段上通知参加高考的考生7:40到卫生站(位于新华路,大约在25中下去几十米的道路左侧)集合,我们到达卫生站后,由“张代表”带领本段的考生们到“罗汉寺”排队领“准考证”,工作人员在发“准考证”前交代了半天注意事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午我就和邻居考生徐小钦(兴隆巷11号)、李军(兴隆巷37号,“多留一”)一起排队进入26中(位于望龙门街道的二府衙一侧,已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去看考场,没注意到陈慧宜(兴隆巷6号,我家楼下,“多留一”)什么时候去的,我现在只记得当年在兴隆巷地段上就是我们4人报名高考,除我以外,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二、第一次高考(由各省市自行出题高考,我们用的是四川试卷):</p><p class="ql-block">12月9日,8:50到达第七考场重庆市第26中学校,上午考语文,主要内容是写“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读后感。下午2:30考数学。</p><p class="ql-block">12月1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物理化学(是在一张试卷上的)。</p><p class="ql-block">1978年1月3日,通知我明天到街革委登记“体检表”。</p><p class="ql-block">1月4日,上午8:30到“朝天门街革委”开会并登记“体检表”,在“体检表”中的“过往病史”栏内,我填上了“心动过速”。</p><p class="ql-block">1月7日,到“朝天门街革委”开会,并交了一元钱的“体检费”,通知下午1点集合体检,后来又改为12:30集合,中饭后我去“朝天门街革委”集合,由工作人员带到位于临江门的“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仍在原地,即现在的“重医附二院”)门诊部体检,其他项目顺利通过,不知是不是我在“过往病史”栏内填了“心动过速”引起的麻烦,检查我的医生听了一下我的心脏后,她没有立即作出决定,而是请了另一个医生来听,那个医生听了后直摇头,然后,我的医生小声问我:为什么不吃点镇静药!(从来没有想过要吃药)我看着她没有回答,只见看她轻轻摇了一下头,然后无奈地在 “体检表”中填入:心率100/分,血压:146/90,当我起身离开时,我看见她转身对其他医生说:他太可惜了,就是身体差了点!后来带队工作人员告诉我去交一元钱的心电图费,当我在医院做完心电图时,已是下午5点钟了。</p><p class="ql-block"> 在兴隆巷地段上报名高考的四名考生后来的情况如下: </p><p class="ql-block"> 2月6日陈慧宜收到“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2月22日下午,她哭着离开把她从小带大、尚在病中的婆婆,去成都报到。 </p><p class="ql-block"> 徐小钦高考后,没有得到体检通知,于3月16日去到“木制品公司”报到上班了。</p><p class="ql-block"> 3月28日李军收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走读生录取通知书”,于4月5日去“建院”报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兴隆巷6号)知道不会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从2月份就已经开始继续复习功课,准备下一次高考了。</p><p class="ql-block"> 本次高考落幕后,大部分知青陆续回到农村,小部分知青继续留在城里复习,准备迎接下一次高考。</p><p class="ql-block"> 1978年4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决定当年高考在上一年各省命题的基础上,由全国统一命题,夏季再次招生,加试外语,物理、化学不再合并而是分开考,考生年龄一般不超过25岁。为了指导各类考生复习应考,教育部还组织编写了《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通知”要求,“各单位根据生产、工作情况,为考生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热情地组织和支持考生进行复习”。刚开始“复习大纲”不好买,各单位就自己翻印,别人也给我找来一本(见下图,后来,怕翻印的有误,我到新华书店花一角钱又买了一本),有了“复习大纲”使我的复习就有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上次高考复习大家都有点盲目,现在按照“复习大纲”的要求来复习,效率就高多了,因为,我觉得只有大量做题才能锻炼自己对各类公式定理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从市中区图书馆(位于原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内,现在只保留了两栋主楼,属文物)和别人手里借来了各种数理化老书和习题集(主要是66年前的习题集),每天在家就是:大量做题和背诵各种定理、公式和分子式,以至于连日记都没有时间记了,到5月份我就可以默画出“化学元素周期表”了……。</p><p class="ql-block">三、第二次高考(这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考试)</p><p class="ql-block"> 什么时候报的名和领的准考证,我已经记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考场设在(我的母校)重庆市第25中(位于长江索道一侧,现在是:鼓楼学校):</p> <p class="ql-block">  7月19日,下午看考场,我的考点是25中主楼靠近平房那端的一层第二间,窗户朝向操场一侧,也是我七年前上过课的那间教室(可能大部分中学同学也记不得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7月20日,上午考政治,</p><p class="ql-block">下午物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7月21日,上午考数学,</p><p class="ql-block"> 下午考化学,在考化学时,我就是先把“化学元素周期表”默写在一张草稿纸上来方便做题时查用,当我把化学试卷都做完了并在开始进行检查时,我感觉有个监考老师走到我的桌旁停下来,应该也是在看我的试卷,我没有在意,继续着自己的检查,我检查了几遍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十多分钟后,她又转了过来,站在我的旁边,用食指很快地对着我的试卷指了一下,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去检查,一看,我这才发现有一个元素的分子量居然写错了,赶紧将它改了过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她要这么帮我?也许是她一直在观察我,她肯定是发现我在各科考试中做题都很快,她在发现了我的一个小问题后,就顺便帮了我一把!在此,我遥祝她好运常在,好人有好报!</p><p class="ql-block"> 7月22日,上午考语文,今年的语文试卷也没有出现命题作文(简直让我大喜过望),而只是要求缩写一篇文章“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作文从小学起一直就是我的弱项。</p><p class="ql-block"> 下午考英语(英语为选考科目,不记入总分)</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单词记得很多,但语法不熟悉,我还是去参加了考试。 </p><p class="ql-block"> 8月22日通知去“朝天门街革委”拿高考分数:</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次高考得了351分(外语不记分),真的有点让我有点喜出望外!(那是因为之前听说别人最多的也就是2百多分了)</p><p class="ql-block"> 9月3日由朝天门街革委集合去位于重庆道门口的“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道门口,原来的门诊部现已重建为住房,原住院部扩大重建为医院)门诊部体检(还碰到 “王川”),体检顺利通过。</p><p class="ql-block"> 9月4日到位于大同路口的“区招办”(设在“聋哑学校”,原址已消失)填报志愿,到了“区招办”,看到这里张贴了“重庆市高考上线分数及人数”:</p> <p class="ql-block">和各大专院学在四川省的招生名额时,我将这些信息用红笔一一记录在带去的报纸上(下图),以便自己择校时参考。</p> <p class="ql-block">当年规定:一个考生可以填报三所学校,同一所学校可以填报两个志愿。</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西安交通大学”在四川招100人,对我来说:人数比较多,那么命中的可能性就较大,其中还有我喜欢的“电器”专业,我就将“西安交通大学”和“电器”专业填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半导体器件”填为同一学校的第二志愿。</p> <p class="ql-block">在填好自愿并上交后,就是回家等录取通知书了,因为,自家的成份不好,当年读大学可不是一件小事,会不会政审也不知道,因此,我即使考得上,也未必会被学校录取,如果这次不被录取,我这辈子将与大学无缘,因为,这是我的最后一次高考,今年我就25岁了,明年将受高考年龄限制而不能参考,所以,对于我来说:等录取通知书的过程,无疑就是一个忍受煎熬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前后,邮局就在陆续发放高考录取通知书了,这几天更加难挨,无心看书学习,只有去看电影来打发时间。</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下午我去“东方红电影院”(以前的“和平电影院”,后来又叫“国泰电影院”)看3点钟开演的电影“夏伯阳”,看完电影近5点钟了,到家才知道 “西安交通大学”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下午就已送达,我马上出门赶车3趟车(1号电车:解放碑-两路口,3路电车:两路口-杨家坪,26路汽车:杨家坪-渝钢村)到大渡口渝钢村去告诉了父母。</p><p class="ql-block"> 随录取通知书寄来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新生入学须知”:</p> <p class="ql-block">和多张“西安交通大学新生行李签”:</p> <p class="ql-block">  9月30日,上午我把录取通知书送去大渡口给父母看,下午,在程吉强(我的小学同学和好朋友)母亲的帮助下,我到邮电医院补牙两颗(因为,口腔医院补牙的人实在太多)。</p><p class="ql-block"> 10月1日,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10月2日上午父母带我先去“火车票预售点”购买了5日的(重庆至北京)“十次特快列车”(经停西安,因为,当年没有重庆到西安的直达火车),然后父母再带我去买衣裤;我又去位于“精益眼镜”旁的“新艺照相馆”(现已消失)洗了照片四张(入学要求交三张):</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照相馆与王川、郭平和马强合影,又与徐小钦和程吉建合影,因为,这些邻居和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10月3日下午在弟弟和云强的帮助下,将行李搬到“道门口”乘12路公交车去火车站托运行李:一包被子衣服和一只木箱共两件。</p><p class="ql-block"> 10月4日上午,收拾随身携带的行李,对于我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人来说,西安真的有点远,眼看明天就要远离从小把我带大的外婆和熟悉的环境,心中难免有些伤感,只好去看电影来消磨时间,下午,徐小钦收到“重庆大学马列主义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又喊我去合影:</p> <p class="ql-block">  徐小钦还建议在照片上提词“而今迈步从头越”,以示从今以后我们俩就开启了新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10月5日继续收拾东西,晚饭后,与兴隆巷的父老告别,送我的人有:外婆和小孃孃、刘启淞(小姨爹)、刘康(表弟)、弟弟、云强(弟弟下农村的邻居)、李亚平(邻居好朋友)、马国庆(邻居好朋友)、马强(中学同学好朋友)、谭真(我的小妹妹)、黄正立(邻居好朋友)、李亚非(邻居好朋友)和徐小钦(邻居好朋友),一行人将我送到兴隆巷口后,外婆看到朝夕相处并从小带大的我,一个人就要离家远行了,她很舍不得,忍不住伤心落泪,我一时也想不起用什么话来安慰她,就对她说:我又不是下农村!随后,外婆含泪嘱咐我一路注意安全,到了学校就发封电报回来报平安;与外婆和小孃孃在兴隆巷口分别后,我看见她们一直目送着我们直到离开视线。大家将我送到重庆剧场斜对面的15路(循环车)起点站,因李亚非和徐小钦有事,我们就在汽车站告别了,这样,送我去重庆菜元坝火车站的人是:刘启淞、刘康、弟弟、云强、李亚平、马国庆、马强、谭真、黄正立,共计9人,我们10人乘15路到两路口站,再换乘缆车下到菜元坝,当我们在火车站候车时,郭平(中小学同学好朋友,病残知青)也赶过来了,这样,送我上火车的就达到了10人,乘客提前30分钟开始进站,我随身携带了一床被子(这是学校对新生的要求)和一个挎包进站上车并与大家告别,晚8点08分火车准点发车。</p> <p class="ql-block">  10月6日22点32火车准点到达西安火车站,出站后,我在车站广场很顺利地找到挂有横幅的“西安交通大学新生接待站”,看到那里已经站了几个新生了,在冷风中又等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4、5个新生和两个工作人员就上了一辆三轮车,大家蹲坐在三轮车的后车箱(第一次坐三轮车)的行李上,三轮车在西安夜间平直无人的大街上,吐着粗气摇到学校(1978年地图中的粗绿线):</p> <p class="ql-block">三轮车进了校门,就开着大灯,先左拐,然后右拐,一直开上去(见图中黄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作人员将我送到电机系食堂的路边(下图横向箭头所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时,已近夜间12点了,但电机系食堂还灯火通明,当我报上姓名后,就有工作人员从行李堆里把我的行李找出来,我看到一个留有络腮胡并感觉年纪较大的人,我以为他是学校的搬运工,我就喊了一声:老师傅,你帮我看一下我的宿舍在那里?他查了一下告诉我:四舍209!我问:能不能帮我把行李搬到宿舍里去?他同意了。然后,就有两个工作人员将我和行李一起送到四舍209号房间,食堂后面就是四舍(上图中竖向箭头所指),上一层楼的楼梯口正对的房间就是209号房间,我看见209号房门当中张贴了一张写有七个新生姓名的大纸,其中就有我</span>(下图为同宿舍七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9号房间内共有四张上下铺床,三张新铁床,一张是老木床,三张铁床还剩一个上铺,木床上铺堆了几样行李,下铺放了一口大木箱,我问了一下木床还没有人住,我就选择睡木床的下铺了,看见铁床上铺有个同学没睡,我请他下来帮我把木床上那个大木箱先推上木床上铺放好,然后,打开带去的被子等物品,简单洗了一下就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  上图就是我睡觉的木床,桌上是我带去的木箱。后来才知道:帮我推大木箱的是“张谦”同学(下图右),那个大木箱就是他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帮我搬运行李上楼的那个络腮胡子,就是室友“尉亮”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  后来他才告诉我,当晚他看到我和他住同一宿舍,才愿意帮我把行李搬上楼!</p><p class="ql-block">  10月7日,看了学校早已张贴好了的新生办事流程和那些路标,所以上午很快就办理好了:新生注册、上户口和转移粮食关系,然后,我就迫不急待地坐车到西安钟楼,找到邮局发了个电报给外婆(因为,第一次来西安,我只能到西安最热闹的地方去找邮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箭头所指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文化考试,上午考数学,下午考物理,这个应该是学校对新生进行的摸底考试(我估计这种考试是源于工农兵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p><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发校徽:</p> <p class="ql-block">10月19日新生体检(人太多,是在机械系的教室里分批进行的)。</p><p class="ql-block">10月24日发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  至此,时隔七年后,我又重新回到了学堂,这种感觉真的不是一般的好!</p><p class="ql-block"> 西安交大在四川招收的100名同学,我们班上就占了3人(下图右2除外):</p> <p class="ql-block">三、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我能考上大学,并不是我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别人没有学,我在学,时间一长,差距就出来了;如果真的要说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为了不虚度光阴,我要求自己每天必须要自学一到两个小时而无论寒暑(实景,拍摄于1976年,窗外的房子是重庆煤管局):</p> <p class="ql-block">  我的学习动机十分单纯,学习数学是:兴趣和不想荒废时间;学习英语是:想看懂英语书报;报考大学是想:找个工作。</p><p class="ql-block"> 其实,最最关键的还在于:从1971年到1978年的七年时间里,(我从小就在外婆家)外婆没有向我提出过任何要求,父母也没有向我提出过什么要求,这简直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所以,我要真心感谢外婆!真心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我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使我的思想可以自由飞翔,使我的双手可以做任何喜欢做的事情。经过这七年的自学:我的数学已学到高等数学第一册,我的英语单词已背诵了6千余个,还让我获得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动手方面:学会了维修和安装半导体收音机,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台9管超外差半导体收音机(含:本振、混频、三级中放、两级低放和推挽功放),会修5灯电子管收音机,还为自己制作了一台3灯电子管放大器,平时经常帮邻居修理收音机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电工维修(都是帮忙)。在娱乐方面:会下常见的棋类,会打各种“扑克”、“川牌”(长牌)和“麻将”,在“围棋”和“象棋”方面的进步还要大一些。这七年打下的自学和娱乐基础,让我终身受用,最后我要感谢我儿时的邻居、朋友、同学和玩伴,因为,我在你们那里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