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30日下午2:35分我们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前往兰州。由于南京出现了疫情,浦东机场的乘客明显减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往兰州的这趟航班没座满,又为了防疫,所以不少座位都是一排只坐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下午5点多钟飞机平安抵达兰州中川机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31日上午我们便来到了刘家峡水电站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就是刘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黄河干流。1958年9月开工兴建,1961年因国家经济调整缓建,1964年复工。1975年2月4日,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刘家峡水电站在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之间,古城兰州滔滔黄河之上,一座大坝拔地而起。刘家峡水电站可蓄水57亿立米,年发电量57亿度,比解放初期全国一年的发电量还多。同时,它还是一个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等综合利用价值的大型水利枢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水一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水电站中央排列着五台大型国产水轮发电机组,分别担负着供给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用电的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航运开通及刘家峡水库建成后,库区的水上运输及参观旅游形成了一派繁荣景象,活跃了少数民族的经济。现已有上百艘船只,开辟了3条库区航线,其中交通运输航线2条,一条从坝前到大夏河,另一条从坝前到挑河中的巴米山。最长的航线为坝前到炳灵寺的旅游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航运码头,我们就是从这里坐快艇游水库然后去炳灵寺石窟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家峡水电站景区包含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太极岛三个景点以及乘快艇游览刘家峡水库。 刘家峡水库东起刘家峡大坝,西至炳灵寺峡口,呈西南——东北走向,南接东乡、临夏县,北连永靖县,湖岸线长55公里,水面最宽处6公里,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向阳码头以东,10里河岸白沙展露,绿柳婆娑,被称为“十里柳林”,景观奇妙,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 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游人可乘游艇溯黄河而上,入峡奇峰对峙,千岩壁立,出峡则为高山湖,黄土清波,水天一色。 炳灵寺石窟位于水库西南端,可乘快艇前往。石窟的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在甘肃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水库东起刘家峡大坝,西至炳灵寺峡口,呈西南--东北走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水库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水质好,无污染,是甘肃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既是一个良好的生态观光地,也是游览炳灵寺的必经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家峡水库水面辽阔,水天一色,风光秀丽,因此享有“高原明珠”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家峡是洮河河水和黄河水交汇的地方,发源于青海省的洮河河水比较浑浊,是黄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在与黄河交汇处刘家峡水库清波“相遇”时,形成一清一黄两股水流,黄河水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变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水库最奇妙的景色是,在黄河与洮河交汇口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黄绿双色“人”字形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的黄河水就很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远处的河滩上,成群的牦牛正在吃草,似乎成了黄河上的一条风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寺石窟地处丹霞地貌的峰林地带,红色山峰林立,形状独特,景色蔚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刘家峡码头到炳灵寺码头,全程有54公里,船程约50分钟。 当你眼前看到许多石山时,他实际上告诉你,炳灵寺石窟码头快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快艇在这里靠岸,前方就是炳灵寺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遥望远处的石林,不禁想起游漓江时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块刻有“天下第一桥”五个大字的石碑,据书法家考证,近似唐代欧阳询的笔迹。以前的“天下第一桥”它所在的位置就在炳灵寺水帘洞前的河边上,也就是现在立碑的地点。“山峰滔浪浪滔沙,两岸青山隔水崖。第一名桥留不住,古碑含恨卧芦花”。这是明朝嘉靖年间举人吴调元的一首无题诗,描绘出了黄河天险惊涛拍岸的气势,又对横架在黄河上的“天下第一桥”的被毁,与含恨卧芦的古碑心性一样,悲愤万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下第一桥”始建于西秦,唐人曾在此处立石镌文为“天下第一桥”。它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闻名于世,蔚为壮观。据考证,丝绸之路陇右段南线从长安出发,经天水、陇西、临洮、临夏,取道“天下第一桥”渡黄河,再经青海,越扁都口,直出张掖,进入河西走廊。这是自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以来的主要交通线,当时,无数僧侣都有经过这里,晋代名僧、旅行家法显,西行去印度也曾经过这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伐匈奴,隋炀帝大业五年出巡祁连山都是从此渡过黄河的。直至西夏,此桥被毁,丝绸之路南线从此被阻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寺石窟,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藏语为“笨郎”,即“十万佛”之意。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寺石窟由于地处偏远,因此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相比,游客要少多了。不过炳灵寺石窟,毕竟自西晋初年开窟到如今已经有着1700多年历史,比莫高窟开凿时间还要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五指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姊妹峰、夫妻峰等怪石山峰形态各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窟内还有一座最大的泥塑卧佛。该泥塑睡佛建成于公元512-515年的北魏延昌时期,原16号窟,现搬迁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泥塑卧佛身长8.6米,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北魏时期的惟一一尊卧佛,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寺石窟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最精美的是这个大佛头顶上两边的特价窟,其中一个是169窟,里面有公元265年的壁画题记。仅这一个题记就比敦煌壁画的有文字记载题记提前了1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69窟题记的发现对研究炳灵寺石窟的建造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对全国其它石窟的断代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后,炳灵寺石窟又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其间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确斯罗藏族政权时期及其后藏传佛教的长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不论是西秦的骠悍雄健还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论是北周的珠圆玉润还是隋唐的丰满夸张,或是宋代的求变写实,都采用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写神的传统技艺,它们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的物化艺术形式。其造型和雕饰,既笼罩着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极富有现实的生活情趣。造像的主题是佛陀,庄严肃穆,详和可亲,菩萨含情脉脉,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天王勇猛暴烈,怒目而视,无不塑造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71龛内的弥勒佛大像龛,依山开凿雕刻,主供坐佛高达27米,原为石胎泥塑,虽泥塑部分早已经毁坏,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型丰满、面带微笑,端祥和蔼,比例匀称的特征。同时还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这样巨大的雕塑,没有高超的艺术技法是很难实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灵寺历史上佛教最为兴盛的四个阶段。西秦时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和195窟。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的造像上有明显的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以126、128、132等窟为代表,充分反映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北周至隋代的造像从北魏细颈细腰、秀骨清像转型演变为形体丰满、挺拔秀美的造型风格。这一时期的造像大多比例匀称,造型丰满,动作舒展,具有纯厚的造型感。隋代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密宗画的刷新和重制,保存下来的不多,主要有8窟南北壁的供养菩萨画像,姿态生动,神情各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代和含吐蕃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炳灵寺石窟的开凿进入第二个主要时期。此时开窟造像之风胜过此前任何一个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造像都强调健康丰腴的美,比较注重形象动态的节奏,身材与体态都趋于理想化的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顺治2年,炳灵寺还确立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体系,这时寺内佛殿经堂密布,僧舍遍沟,僧人巨增,盛况空前。当时还形成了上下寺之分,有上一千,下八百僧众之说,隶属于炳灵寺的中小属寺遍及甘、青、内蒙等地共60余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虽然数量不多,却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之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号窟,唐代开凿,明代就行了重绘壁画。窟正中造一石塔,塔四披作仿木构斗拱结构,三珠宝冠式他顶。正面凿一方形深龛,龛外两侧各彩绘一结跏跌坐佛,佛左右是栏上画两胁侍菩萨。窟内四壁明代重绘有密宗佛教壁画,题材有结跏跌坐佛、胁侍菩萨、居士、藏僧、法器和极乐世界场景。右壁上下开半圆形小龛,上龛无基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龛原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现两弟子缺失,以壁画代替。窟内石塔背面有墨书题记,可惜无法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龛,开凿于西秦,是炳灵寺石窟仅存的两个西秦窟龛之一,西秦原塑立佛一尊,明代改制一佛二菩萨,存西秦和明代壁画。1967年水库蓄水就进行了清理,由于造像为石胎泥塑,无法搬迁,保护难度大,加之当时处于“文革”,简单处理后,拍照留存,水库蓄水后淹没淤泥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169窟12龛 飞天 西秦。</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9, 249); color: rgb(51, 51, 51);">飞天为佛国世界的天人。通常在佛说法时于空中散花或歌舞。炳灵寺西秦飞天与凉州石窟的飞天一脉相承,身躯弯曲呈“U”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169窟12龛 说法图 西秦。炳灵寺石蜜壁画的技法采用中原传统的线描法与西域晕染技法相结合的方式,敷色方面传承了凉州地区以石绿、土红为主的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0窟明重塑唐像。</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02, 102, 102);">窟内有十一面观世音图,观世音头像图片五层,顶部为如来像,二层为獠牙暴微笑,下三层为端详大慈大悲像,品牌形象溫柔腼腆、幽美丰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0窟唐代(618-907) 龛内原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北壁弟子像现移至北展厅陈列,袖手侍立,抿唇微笑,神情含灵动;菩萨云高貸,丰映柔美;天王身着甲,威猛有力,雕凿技巧纯熟简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窟唐代(618-907)此为晚唐吐控制期间所开窟。壁画中的著萨头真宝冠,下着薄纱透体的长裙;双腿线条隐现;透视技法具有吐蕃艺术特征。藻井中所绘飞天,飘带飞扬,身姿舒展、具有唐朝画圣“吴带当风”的艺术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2窟北周 (557-581)窟内泥塑一结跏趺坐佛二待立萨。现存壁画分两层,窟顶和门道露出底层,为北周原作,绘飞天和流云等。表层为明代重绘,正壁上部南侧画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我们乘快艇开始返回刘家峡水电站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飞舞;进入峡谷后,但见两岸奇峰对峙,壁立千仞,景色变化多端,足可与桂林山水、长江的巫峡相媲美。出峡后,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荡漾,衬以蓝天白云,别有一番湖光山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炳灵寺石窟乘快艇返回时,四周环视由丹霞地貌红色山峦环绕着碧绿清流的水库,蓝天白云红山碧水,真是令人心旷神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家峡水库两岸景色壮观秀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二点,我们游完了炳灵寺石窟后就前往合作米拉日巴佛阁(160多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甘肃安多藏区合作市,它的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名字虽然有点儿长,却也讲得很明白。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楼阁已毁于“文革”。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阁内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楼高共九层,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楼内有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国藏区共有两座米拉日巴佛阁,这座佛阁为安多藏传佛教名刹之一,建筑气势雄宏,金碧辉煌。另一个位于西藏,名为赛卡古托寺庙。该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色区区政府所在地南面约600米处,所在位置海拔3700 米,原为噶举派寺院,后改宗格鲁派,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层佛阁是不允许穿鞋进入佛阁的,所有人员均需要脱鞋才能进入,我一层一层攀登,接着窗外微量的光,看那些在静谧中定格的美。佛阁的外墙呈暗红色,金顶也没有往常闪亮恢宏。白墙、白塔在灰色的笼罩下有些说不清的味道,像是浑浊的牛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34, 34, 34);"> 第九层是坛城,画在第八层的天花板上。每一层都是一个单独的佛堂,每一层代表着不同的教派,每一尊的供奉也是各不相同。由于佛阁内部一般是不允许让人拍照的,一般都会放下手中相机,用心感受。壁画、唐卡、塑像,都在这个九层的佛阁里独自发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佛阁内部沿着木质的楼梯可依次到达每层的佛堂,每一层的佛堂空间都很狭窄,阴森昏暗,众多的佛龛木格内摆放着经书和小佛像,鲜有名品让人眼前一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是噶举派(白教)创教者之一。他年幼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亲过着贫困生活,饱受凌辱。为报仇雪耻,他修习了苯教咒术,并咒杀了伯父及其亲友30余人。快意恩仇之后,他顿生忏悔之心,于是改宗佛教,拜在玛尔巴译师门下。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玛尔巴曾让他在连续六年之内修建众多城堡,然后再一一拆毁。后来,米拉日巴又在岗仁波卿雪山上苦修了9年,饮冰雪、食青苔,以至毛发肤色都变成了绿色,最终印证了“大手印”和“拙火定”密法。“拙火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身体温度,因此即便是在冬季,他也只穿一袭布衣,人们称之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米拉日巴终生未建道场,在青藏各地云游传教。他传教的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需要门票20元,供灯10元、20元不等。当地藏族民众一般都是在佛阁围墙外面转圈诵经祈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外部看整个建筑由石头垒砌而成,墙体最厚处达1米。从内部看,各层全是木头支撑,看不到石头。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藏族建筑"内不见石,外不见木”的精华,融藏族碉堡式建筑与汉族佛阁式建筑特色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 font-size: 20px;"> 在米拉日巴佛阁</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20px;">九层建筑里,所有的藏传佛教派系的分支都在里面了,其实想了解藏文化的来龙去脉,去这一家就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寺院海拔较高,大约在3000米左右,需适当注意发生高原反应,幸好我没任何高反。进入该寺院参观要脱鞋,脱帽,寺院所处之地是高原气候,太阳光照强度很大,我因防护不当,脖子后面被晒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地藏胞的生活也与宗教密切关联,每天都有不少虔诚的善男信女围绕着佛阁外墙不知疲倦地行走朝拜,只为祈求佛祖赐给他们一个美好而安定的来生。藏胞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才算虔诚,这种对佛的虔诚,是我们平常人很难理解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佛阁是高层木构建筑,又收藏有大量的佛像和唐卡,防火非常重要,所以佛阁全凭自然采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几张照片是无人机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完米拉日巴佛阁,我们入住合作市的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合作市位于甘肃省甘南,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县,北临临夏州和政、临夏县。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贯城而过,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距省会兰州226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合作藏语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我们来到合作市的网红餐厅一宗巴雍姆藏餐,品尝了来甘南的第一顿藏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