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新疆情缘</p> <p class="ql-block">作者:杨菊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2年16岁的我响应党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建设边疆,1952年 2月我和“八千名湘女”报名参加了新疆军区招聘团,当时没有火车,我们乘坐的是敞篷车。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行军,一起从湖南长沙到了当时的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由于新中国刚成立,乌鲁木齐条件很艰苦。人们说乌鲁木齐是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但是我们这些穷苦出身的孩子不在乎这些。到了新疆非常高兴,特别是当我们一部分人被分配到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学习俄文时更是乐不可支。</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右一)和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千湘女”大部分都分配到建设兵团,开发新疆的土地。我们到新疆时值3月份,天气很冷。军区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下来一套棉衣棉裤,由于我年龄小、个子矮、穿在身上又肥又长。但是我们非常高兴,几个同学立即去照相馆照了几张照片,寄回了湖南老家。父母亲看了照片非常高兴,骄傲的给亲友说我的女儿穿上军装了。</p> <p class="ql-block">十八岁那年,正值豆蔻年华的我,来到了新疆,从此与新疆结缘。</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学习了3年。开始时,给我们进行军训,每天早晨起床就去跑步做操,军训课上作军事训练。刚开始时我们很不习惯,动作很慢。有时披上棉衣,拉上裤子就往操场跑。有一次我的裤腿绊了我一下,差点摔一跤,教官训了我一顿并叫我以后注意点。以后我就慢慢习惯了,动作也快了。在学校当时是苏联老师给我们教俄语,每天早饭后开始上课学习俄语。记得刚开始学习时许多人不会发卷舌音(俄语里的水波音),常常口里含着水练习,把舌头都练麻了。虽然学校的军事训练和学习都非常紧张,但是生活很愉快。1956年新疆军区俄文学校移交给了地方政府,成为了新疆俄文专科学校。我们也就脱下了军装。穿上了便服和漂亮的裙子。在俄专我们又学习了一年。1956年冬毕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我被留校当助教。</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在俄文学校</p> <p class="ql-block">1959年,我又随老伴分配到新疆可可托海中学当教师教俄语。我的老伴在可可托海搞地质工作,为国家寻找矿藏。可可托海是一个遥远边境矿场。是个异常寒冷的地方,冬天平均温度零下20多摄氏度。有一次我的门锁被冻住了,打不开。我想用舌头去舔化,结果舌头刚碰到锁子就被粘掉了一块皮。</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和师生们在可可托海合影</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和同事们在可可托海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可可托海工作非常艰苦,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在那里工作了20多年,后来俄语不教了。1975年学校又派我去湖南师范大学学了一年英语,加上我刻苦自学,从此我就教英语了,而且我还一直当班主任。工作很忙,早晨7点领学生读英语,晚上吃完饭去看学生上自习,10点回到家才能休息。我的学生一批批长大,一批批出去工作,成为了国家有用人才。</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参加可可托海矿区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组照</p> <p class="ql-block"> 我的邻居同事很多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我们相处的很融洽就像一家人。我们汉族过春节他们都上门拜年。他们过节我们就去他们家喝奶茶,吃奶酪。直到1979年我从新疆调回河北邯郸,在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中学任教,一直在学校教学直到退休。我的孩子也都是在可可托海出生长大的,他们对可可托海有着深厚的感情。虽在外地工作,还一直与新疆的朋友保持联系。二女儿还利用假期专程回新疆旅游,看望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在矿区和同乡朋友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新疆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伴随着新疆成长,把青春年华留在了那里,亲身感受到了她的变化和进步。现在的新疆已经是一个美丽繁荣的地方,尤其是那个我梦中日夜思念的可可托海,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那段我们曾经经历的红色历史正在为人所传颂。古稀之年的我想说,我为此而自豪,为了矿山建设、为了边疆建设尽了我一份力,我不后悔。</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一家人在可可托海矿区合影</p> <p class="ql-block">杨菊仙一家人在石家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