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从事青少年艺术培训的朋友沟通交流

仲达文

<p class="ql-block">与成人语言艺术类展示和比赛活动相比,青少年的相关活动显得异常活跃。这几年,无论是活动的品牌、活动的规模、活动的影响力,青少年语言类活动的兴盛,都远远超过成人。从2019年到现在,尽管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在疫情可控的碎片时间里,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活动依然坚毅前行、顽强生长。像:中华少年说、少年中国、花样少年、华韵之声、语声未来等青少年语言艺术比赛活动形成了pk之势。这期间,本人先后在北京、去哈尔滨、济南、泰安、杭州、枣庄、长沙、兰州等多地担任过至少二十场以上的青少年语言艺术类赛事活动半决赛、决赛的评委工作。在对选手的比赛做现场点评的同时,也与各地的机构老师和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下面想从这些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两个方面,从行为操作层面,谈谈我的看法,抛转引玉,请大家指正。</p> <p class="ql-block">很荣幸为获得金奖的孩子发奖。</p> <p class="ql-block">一:活动确实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家长的爱心有了艺术化的呈现。参加一次活动,从报名、初赛、复赛、决赛、从作品、音乐、服装的筹备过程,从本地比赛到进京决赛,从舞台表演到名胜古迹参观游览确实让孩子的校外生活与以往大不同。家长花钱让孩子参赛,从一开始就对好成绩有所期待,直到最后看到孩子的舞台表现,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不管拿到什么成绩,家长是看到了成果的。参加大赛的孩子,即便最终没有获奖的,也都完成了敢于登台开口,能在公众视野下完整的朗诵表达一篇作品、越来越自信这样的基本目的。像少年中国国际艺术节活动,地点选在了央视《星光大道》两千平米高清数字演播厅,孩子们在这样高规格的演播环境表演,是一生难忘的艺术记忆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点评,我是投入且负责的。</p> <p class="ql-block">二:活动推动了青少年整体的诵读水平,也推出了一批好苗子。我们知道孩子们的朗诵朗读实践过往都是在学校的语文课上完成的,但是受语文老师诵读示范能力的影响,和学生多课时少以及考试范围的制约,学生很难提高诵读水平,还养成了“蹦字、学生腔、唱书调”等坏毛病。所以更多的孩子参加这样的大赛,从整体上提高了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诵读水平。大赛中涌现的一些优秀的孩子,将来就有可能考上艺术类的高校深造,甚至走上舞台、媒体,成为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而这些孩子回到所在学校和班级课堂,也就成为了诵读中的种子选手和星星之火,这是比赛活动成效的基本面。</p> <p class="ql-block">认真观察且思考,才能说有价值的话。</p> <p class="ql-block">三:让语言艺术培训机构有了工作的目标,也让学界有了研究课题的样板案例。这类大赛通常是各地的少儿口才、语言艺术类培训机构在组织孩子参与,因此大赛也是他们教学培训水平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孩子们的表现和成绩会成为接下来他们工作完善和调整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有积极的意义。参与大赛的专家评委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打分点评,会了解到青少年诵读艺术中的最前沿现象,从而产生新的思考和好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思考</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针对孩子的语言艺术理论还不成系统,教学也没有经得起推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案方式,因此大赛的举办,相当于实践引领理论研究、教学研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针对孩子的有声表达研究会越发成熟。</p> <p class="ql-block">孩子的舞台同样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四:如果说谈点看到的问题和建议,那我首先要谈的是保护孩子的个性,当然是有声表达的个性。有时,一场比赛下来,尽管孩子来自四面八方,但好像是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固定的学生腔,一样的表情,甚至一样的手势和作品。文学作品的诵读就是要激发孩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保护孩子的表达灵性,这也是孩子相比成人的特点和优势。即便同样的作品,比如寓言故事《猴吃西瓜》、诗朗诵《那是我的祖国》在日常训练中,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作品融入,游戏互动的方式,梳理出个性的诵读特质。在成人的世界中,在不违背作品核心价值思想的前提下,多样性丰富性的表达都是审美的偏好,何况孩子?</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孩子到台下还让我签字鼓励。加油</p> <p class="ql-block">五:孩子上台的服装、化妆缺少到位的设计,多花钱穿好衣服不等于设计,有时还弄巧成拙。服装的作用是贴近作品,表现孩子阳光朝气和生命活力,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男孩穿着一身燕尾服朗诵热爱大自然的现代诗,女孩穿着一身白雪公主的服装,还带着女王头冠朗诵热爱祖国的诗歌,当一个穿着普通运动服欢蹦乱跳上台的孩子出现时,大家反而都有好印象,可惜这样的孩子太少了。大家看看七一大会,天安门广场前那几个领诵的学生代表穿着什么样的服装,从服饰搭配上我们能感到什么样的青春激情,可能会有启发。还有,就是孩子的化妆都太重了,好多男孩子居然也化浓妆涂上厚厚的口红,就特别不合适不应该。孩子都有着世间最纯洁天使般的脸庞,在上面涂抹什么似乎都是多余的。当然,如果展示的作品需要角色扮演,比如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我的九岁》中的小萝卜头的角色化妆,或者考虑到舞台灯光录像效果,弥补五官缺陷的淡妆点缀,就另当别论了。</p> <p class="ql-block">说事实讲道理</p> <p class="ql-block">六:作品的选择对于朗诵的成功至关重要。孩子受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局限很大,给孩子选作品要特别慎重:小视角、能理解感受的到、能激发孩子的诵读愿望的作品最为讨巧。比如,一个二年级男孩,读艾青的《我深爱的土地》,一个四年级女孩读舒婷的《致橡树》,虽然都是名篇,但孩子的内心情感很难和作品打通。同样,一个四年级男孩,选择《百年礼赞》从红船精神讲到改革开发伟大胜利,也是他在备稿阶段难以驾驭的。反而,一个孩子选择改编了一个寓言故事《猪的理想》、散文《我的老师张贵梅》、儿童诗《蓝天架起彩虹桥》就更加符合孩子的吸收消化心理了。也并不是说成人化的作品就一定不能选择,如果非选不可,老师一定要在孩子的生活场景中搭上一座桥,让孩子能走进文字背后的思想世界。</p> <p class="ql-block">每次颁奖都要对孩子说几句</p> <p class="ql-block">七:赛事的组织应该从粗犷走向精微。很多赛事活动的名称都很宏大:比如都有中国、少年、东方、华语等字样,举办个活动从始至终,老师和组织者都很辛苦,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等,值得点赞致敬。比赛过程也满足了孩子登台展示自信心的积累,以及从上台到下台完整表达作品的艺术心得。今后举办类似活动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主题:比如致敬英雄、祖国我对你说、我的父母我的老师等,这样会在题材上有所引导,使得老师在辅导孩子时,会更加追求表达的个性化和符号化。还可以通过评分标准的与时俱进,推出本次大赛在专业上的倾向。很多活动的评分标准,都是照搬成人比赛的,比如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口齿清晰声音明亮,声音富于变化情感丰富等,这也没错,但很少看到针对孩子语言成长阶段中的激活导向性标准:比如表情、手势、声音的和谐性标准、把文字作品变成自己要说的话的愿望强烈度的标准、个人对作品理解的独特性标准、有声表达背后艺术素养潜质判断标准等。</p> <p class="ql-block">比赛间隙给孩子们签名留念</p> <p class="ql-block">八.让专家评委的点评成为赛事活动的亮点和解决问题的期待。此类活动一般都会请来各界专家评委,通常会包括三种人士:主流媒体在职或者退休的播音指导、高校的相关专业教授讲师以及艺术培训机构有影响力的名师、在职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影视剧演员。请这些专家名人,一来是组织活动初期吸引学校和学生参与报名,二来也确实是想听到专家的真知灼见,让参加比赛的各方人士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有些活动,安排的很紧凑,给专家留的点评时间很短,有些专家也就只是表扬鼓励一下,简单提点建议,也都是孩子们的老师平时听到过的,不解气的说法,这样就达不到学生、老师、家长的期待值。孩子们和老师在活动现场,见到这些仰慕的专家不容易,除了合影以外,一定要给专家留出点评的时间,并且要求专家除了表扬鼓励以外,要有针对性建设性的给予指导和评议,让参与者能够听到平时没有听到,且一听就懂的理论表达和回去就可以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当然,这对评委的水平和现场状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必须把话说到心里</p> <p class="ql-block">九.是时候研究推出针对青少年语言成长的系统理论和教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多是结合考级和日常训练的教材,总结概括性和普世性都还不够,还成不了体系。照搬成人的理论系统肯定是不科学的,难以持续的。应该由语言艺术学者、一线的青少年语言培训教师、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等相关人员组成团队,研究攻关,尽早推出这样的系统理论丛书,指导各地青少年语言艺术培训机构的工作,造福学校的美育建设孩子的全面成长。欢迎全国各地从事青少年语言艺术培训的同仁给我留言沟通交流。微信公众号《有声达文》留言讨论。</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活动中间,接受电视台采访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