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科院“2021年暑期儿童阅读种子教师高级研修班(线上培训)”《中国神话故事》和《十万个为什么》

秀秀

<h3>  《中国神话传说》和《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两课时完成,让我们先走进《中国神话传说》的文本赏析课:</h3> <h3>一、什么是神话传说?<br>  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幻想,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不仅如此,神话还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它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它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远古口头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br> 中国神话传说主要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神话传说为中心吸收部分其他民族的神话传说逐步形成,所以说中国神话传说是一本凝聚了远古人类的信仰,道德、哲学、科学和历史的神奇故事书<br> </h3> <h3>二、作者介绍</h3> <h3>三、选读版本及版本介绍<br>  老师从封面、目录、书中图画介绍相关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神话故事的作用:帮助理清顺序、了解起源。</h3> <h3>四、初读建议</h3> <h3>  如何阅读《中国神话传说》读写策略指导课老师做了如下讲解:</h3> <h3>一、  三读。初读、细读、研读<br> 1.初读:做批注<br>(1)借助注释,给不认识的字写上拼音<br>(2)觉得新奇的地方划线,组内交流。<br>(3)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br>(4)写出自己的阅读小结。<br>(5)写出自己的阅读发现。<br>(6)写出自己的新问题。</h3> <h3>2.细读发现,梳理关系:如人物关系思维导图<br>3.研读感悟,自由表达:如读完炎帝的故事后就可以开一个班级读书会,话题为神话人物的功与过。</h3> <h3>二、  读写结合,指向表达。<br></h3> <h3><br>三、  拓展阅读,比较阅读。<br></h3> <h3><br>四、  自我测评,延伸阅读。</h3> <h3>  走进李维老师《十万个为什么》的导读课,老师从三个板块进行讲述:</h3> <h3>一、了解作品 走进作者<br> 老师先从第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对我国的影响讲起,并从《为什么干酪长期存放也不会变不坏?》这个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生动有趣,故事也追根溯源了,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br>  关于作者米.伊林的介绍,老师不但带孩子们了解了他的履历、还了解了他一生的读书学习创作的经历。从中使学生了解到米.伊林爷爷是个观察细心、喜欢自然、严谨求真、善思探索、学识渊博、勤奋多产的人。</h3> <h3>  在这本书中米·伊林爷爷化作了一位热情的导游,带领着我们进行一次奇特的旅行,室内旅行开始了,旅行的第一站是水龙头,第二站是炉子,然后是桌子和灶台,厨房锅架,餐具柜和衣橱,本来旅行呢,总是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总是要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才感到新鲜有趣,可是《十万个为什么》所进行的室内旅行全部旅程,不过几米而已,旅行的地方又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我们的家每到一个站点,米·伊林都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感到兴趣。<br></h3> <h3>二、发现探索 小组交流<br>  老师让孩子把身边的现象和想法记录下来,与同学探讨交流,再从书中寻找答案,使孩子们更加爱这本书!</h3> <h3>三、文段欣赏 制定计划</h3> <h3> 通过上面的文段,我们知道米·伊林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带着我们做了一个简单有意思的实验,他从土豆里提取了白色的粉末儿,这白色的粉末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淀粉。淀粉它藏在哪儿呢?用比喻句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淀粉就藏在土豆的细胞里。<br>  <br></h3> <h3>  再看这段文字,为什么我们不吃生的土豆?米·伊林通过设问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胃不能擦碎生土豆淀粉,需要在煮土豆的时候,土豆里的细胞壁破裂,水才能够进入淀粉粒中,淀粉才能够变得膨胀变软。这本书类似这样用几句话就把一个生活现象解释清楚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读这本书了呢?<br></h3> <h3>大家一定要做个会读书的孩子哦!</h3> <h3>推进课分为四个部分:<br>一、抢答质疑 回顾内容<br>  老师采用提问抢答的形式了解孩子初读文本的情况,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带着更多的思考去阅读。<br></h3> <h3>二、聚焦策略  享受阅读<br> 读一本书有很多的读书方法,但米.伊林的与其他的科普不同,作者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趣味是从知识本身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头噱,材料丰富而不技蔓。那我们怎样阅读这本书呢?</h3> <h3><br>三、聚焦写法 读有收获</h3> <h3>1.思维导图助理解<br>  老师首先介绍思维导图的好处,接着举例教给孩子做思维导图的方法,老师讲解细腻清晰,有助于学生将思维导图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br> </h3> <h3>   2.实验的观察日记<br> <br>       观察日记就是把自己观察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想到的内容记下来。</h3> <h3><br>四、拓展阅读 自我评价</h3> <h3>  让学生对比阅读中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比较一下这两本书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李四光《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快乐阅读,用上今天老师教的读书策略和写作方法,同时也要给自己的读书做一个自我的评价。</h3> <h3> 在点亮儿童课外阅读的路上,我们永远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们应该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从我们开始,从我们的孩子开始,快乐读书吧,开卷有益!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