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打开尘封的童年记忆,儿时的种种快乐向你涌来。在这些难以忘记的快乐中,有一种快乐每每想起都会令我感到温暖,那就是小人书带给我们的无尽欢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谁没看过小人书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几本小人书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哪天你看到有个小孩儿牛气冲天不可一世的样子,那他肯定是有了本新的小人书,等着你哀求他能否看上一眼,那一刻,所有的小孩都会围着他转,向他献媚,哪怕凑在边上看上一眼,也足以令你乐不可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小人书,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总是给我们买许多好看的书籍,使我们小人书的拥有量常常名列前茅,让我想想看,还能记起多少:《破庙里的秘密》《一只驳壳枪》《鲁宾孙漂流记》《一只眼睛的风波》《普通一兵》《真正的人》《卓雅和舒拉》《吹牛大王历险记》《我要读书》《小英雄雨来》……太多了太多了。拥有这些小人书常另同伴们艳羡不已,在一片“让我看看吧!”的哀求声中,我常常得意洋洋的忘了自己是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人书之所以广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它的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一本小小的图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幼儿园时,父母给我们买的多半是彩色的大开本的图书,有一本前苏联的儿童读物《别佳到底怕什么》,我现在还记得那些彩色的画面。小男孩别佳晚上看到有个高大的男人带着帽子在房间里,他怕的不行,其实是爸爸的帽子和衣服挂在衣架上的影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小学后,成套的小人书和其他的课外读物从未断过。现在回想起那时看小人书的心情,真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了。当你拿着本小人书,找个几角旮旯的地方一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好没有任何人能找着你。为了给自己更大的惊喜,故意使劲按着书皮不打开,而当画面终于展现在你眼前时,那份欣喜和幸福将你高高的抛上了云端。小人书中的世界令你如痴如醉,常常走进去却又出不来。有时还会产生幻觉,感觉自己成了书里的人物,有几本书至今我都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概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本广为流传的小人书,名字好像叫《蓝花碗》。说的是一个一个穷苦的小孩,得到了一只蓝花碗,这神奇的碗可以自动冒出可口的粥来,而且永远也喝不完,后来坏人来了……记不清了。还有一本叫做《刘家五兄弟》的书,让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讲的是一家五个儿子,个个身怀绝技,我只记得其中的老二叫“肚皮包海”,他能把海水全都喝到肚子里,然后再吐出来——那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呀!我们当时都羡慕死了。当我后来在网上看到这本小人书时,那久违的熟悉画面令我差点流下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爱看小人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要照着书上画小人儿。我们家有成套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东周列国》《水浒》《岳飞传》,我照着《红楼梦》画才子佳人,我哥照着《三国》画骑马打仗,直到现在我还能熟练的画出书中那些古代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浩如烟海的小人书世界中,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青年画家高燕的作品《格林卡》,描写俄罗斯音乐大师格林卡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高燕的绘画恰当的运用线描和黑白色块的对比,使画面有着强烈的冲击感,他笔下的女性高贵优雅,略显忧伤,我十分喜欢,自己也常画一些女性,试图画出类似风格的人物,但都已失败告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位画家令我难忘,那就是贺友直先生。我们家有他的代表作《山乡巨变》,细腻的白描风格,画面丰满,人物形象生动质朴,我常常捧着小人书爱不释手,心想怎么可以画的这么好。前些年贺友直先生去世时,我心中怅然若失,觉得世间再无连环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多少年过去,闭上眼睛还能清晰的勾勒出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小人书漂亮的画面令我对它的作者充满敬意,至今还能说出几个大师的名字:高燕、贺有直、钱笑呆,华三川、刘继卣、王叔晖……。在这里,我要向这些大师深深地鞠上一躬,感谢他们几代人的默默耕耘,让我们在曾经吃不饱饭的童年时代,因为有了小人书的陪伴而感到从未有过的富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人书常常被孩子们互相交换,也能拿其他好玩的东西换小人书。有次我带了本《宝葫芦的秘密》到学校,同桌的男生两眼放光,拼命的要求让他看看。我想起每次我超过“三八线”时他都狠狠地砸我,虽然后来我也打过他,但还是不想让他看。没想到下午他带了一样好东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通过一截细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两极,居然发出闪闪的光来!我刚想玩,他说:“拿书换!”真是个狡猾的家伙!我很无奈地跟他换了。回家钻在被窝里玩了一会儿,觉得很不上算,它哪比得上小人书好啊,看多少遍也不会烦哪!我迅速的把书换了回来,那男生气急败坏的说我不讲信用,他是舍不得那本书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能有几分钱,我们就会跑到街上租书的地摊上花一分钱租本小人书看。地摊上的小人书都用牛皮纸包着皮,厚一点的书要两分钱才能看。逢年过节有几毛钱的话,我们就去租书的屋子里看书,那满满一屋子的小人书令所有的孩子激动不已!我们都想:这家的小孩有多幸福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院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有许多小人书,《鸡毛信》的作者就住在我们院,我们上他家去玩,大大的玻璃书柜里摆满了各种版本的《鸡毛信》,他的孩子还向我们展示了外文版的《鸡毛信》,那时我们都羡慕死了他。《李双双》的作者也住我们院。同样,他家的小人书也多得不得了,特别是电影版的小人书。因为李准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电影。那种电影版的小人书,市场上早已绝迹。但电影小人书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种令人难以割舍的情结,有多少没机会看的电影都可以在电影小人书中得到满足。我们家有特别老的电影小人书,他们都没有:《罗汉钱》《心连心》《一贯害人道》前苏联的电影《在和平的日子里》《丹娘》《一年级小学生》《丘克和盖克》……太多了,记不起来了。所有的这些小人书统统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当抄家的人把大人的书和这些宝贵的小人书连同我们小时画的画一同席卷走时,那种感觉如同把我的心都掏走了——他们哪里知道,他们掠走的不是一堆书,而是摧毁了一个小女孩的心灵家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旧时的小人书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每次在书店看到那些价格昂贵用铜版纸印刷的精美的现代动漫小人书,我都感到落寞,和我们小时看的那些廉价的小人书相比,它更像一位浓妆的贵妇,没有丝毫的亲切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无忧快乐的童年走到了人生的秋天,小人儿书陪伴我一路走来,作为我童年的伙伴,我从未忘记过它。在艰苦的插队日子里,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田埂边,想起儿时看过的小人书,寂寥的心中也会飘过一片白云。在我心中,它早已不是一本书的概念,而是一代人心中永远难以抹去的美好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这篇小文是刚退休时写的,文中的插图都已不太清楚了,本想再画几副,就这样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