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小巷(一)——史家巷

魏惠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州是一座俱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小巷密布。无论是生活和旅行总会在这些老巷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书✍🏻着属于你和苏州老巷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漫步小巷重拾忆,</p><p class="ql-block"> 游戏打闹童趣真。</p><p class="ql-block"> 寻访旧物犹还在,</p><p class="ql-block"> 幼时玩伴无处寻。</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事就从一条小巷说起。</p> <p class="ql-block">  史家巷东起临顿路,西达皮市街。史家巷33号,是我居住了8年的故居(1949年我从上海嘉定迁入至1957年1月搬到閤村坊巷)。我出生于上海嘉定,亲生母亲是苏州人,她从苏州嫁到嘉定,在苏州有三个亲姐姐。我母亲连生5个女儿,我是第5个。苏州的三姨妈只有2个儿子,盼望有个女儿。于是,我被三姨妈家收养,于1949年迁入苏州(我3岁),我由上海人变成了苏州人,回到了母亲的故乡。在这里我上了幼儿园(大概是史家巷小学附属幼儿园)和史家巷小学,也可以说从小在苏州长大,变成了地道的苏州人,也爱上了这座千年古城。</p> <p class="ql-block">  在史家巷与书院弄交叉口有三口古井叫“坎泉”,是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p> <p class="ql-block">“苏州市文物局”颁立的“坎泉”古井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  品字形的三口古井,井栏圈是花岗岩石的,井圈上还留有深深的吊桶绳索痕。</p> <p class="ql-block">  古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居民食用、洗衣、洗菜等都要用井水。古井还是天然“冰箱”,可冰镇西瓜。井边还是百姓交流感情、谈论张家短、李家长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史家巷18号原是史家巷小学的操场,现在是“旧学前社区居民委员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史家巷20号就是“冯桂芬祠”,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冯桂芬是何人,第一,他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殿试第二名榜眼;第二,他晚年编著了《同治苏州府志》,让今天我们能够完整清晰地了解清朝时的苏州。冯桂芬(1809年~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道光十二年(1833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又参加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晚年移居木渎后,在家开修志局,编撰成《同治苏州府志》150卷。木渎现辟有故居“榜眼府第”。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这所祠堂即史家巷20号的“冯桂芬祠”。</p> <p class="ql-block">  “大门口挂着‘苏州刻字厂’的厂牌,还写着门匾,祠堂大门和墙壁很破旧,原本红色油漆的颜色已经斑驳,墙上的文保碑指示这是一处文物古建筑。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梧桐树,庭院以石板铺地,两侧是对称的平房。正殿大门紧锁,门窗也已被封堵,据说里面做了工厂仓库,站在大殿的廊下能看到局部梁椽和拱斗。”以上这段文字是摘录于网络对这处文保建筑的现状描述。因这里是“史家巷小学”旧址,2019年我前去拜访。走到门口,看见厂牌,门上还贴着“保密”两字,心想能否进去看看。有一个看门师傅说不让进,我只能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虽然无法旧地重游,感到非常遗憾,但心想我的小学时代能在姑苏名人建筑中度过,也许能否沾染点书卷气,也是万分的荣幸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祠堂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原建筑共有三路两进,中路前有祠堂大门和照壁,正殿面阔13.3米,深14米,高9.2米,内有左宗棠撰并书“中允冯君景庭家传”碑。因无法进入,此碑未能看到。建国初期为平江区文教科,五、六十年代曾做过史家巷小学校园,之后一直被工厂租用。据当年曾在史家巷小学上过学的同学讲,祠堂正殿作为学校大礼堂用,东侧是一片小操场,现在已改建成旧学前社区服务中心,而教室就在院子两侧的平房里,当时学生不多,平房教室有一部分空着。后来,生源减少,史家巷小学并入西花桥巷小学,有一部分转学到别的学校。”以上文字摘录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但据同学们回忆,是白塔小学和西花桥巷小学併入了史家巷小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是1955年进校学习,1961年毕业。我所在班是甲班,班主任是恽培祥老师。这张照片是在苏州灵岩山山顶花园拍的,是班级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张集体照片,24位同学和班主任恽老师欢聚一堂,看服装应是班级组织到灵岩山春游或秋游时的留影。据同学们回忆,我班有50多位同学,为何只有24位同学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这张照片摄制年代是哪一年?由于年代太久远都回忆不起来了。24位同学的姓名已经有21位确认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年是我们毕业60周年,半月前由班里两位男生牵头成立了班级微信群,大家积极努力联络、提供线索寻找,现已联系了17位同学。神奇网络一线牵,60年未碰面的同学现天天在群里聊天、见面,真是太高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小学同学相聚,真是“60年别离各东西,近在咫尺不知情。路上遇见不敢认,夕阳相聚倍珍惜。”待疫情松一点,同学们期待茶聚见面,好好聊聊60年别离情。</p> <p class="ql-block">  史家巷32号是“苏州刺绣厂”旧址,“苏绣厂”过去可是苏州有名气的企业,像我们这辈人结婚时都要买苏绣背面、绣花枕套,家里可能还有苏绣厂的产品藏着。在网上查不到有关“苏绣厂”的资料,不知现在是否还在经营?总之它值得一代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苏绣厂”旧址楼房</p> <p class="ql-block">“苏绣厂”旧址楼房内可能有其他企业在经营</p> <p class="ql-block">  “苏绣厂”旧址西边有一条小弄堂叫“苏绣里”,也是沾沾“苏绣厂”的光呗,让陌生人认路好找一点。</p> <p class="ql-block">  史家巷31号和31--1的门破旧不堪,看上去封闭了,没有人进出。后来我到隔壁的“雅园里”兜了一圈,这两家现都从“雅园里”进出。我记得我住在史家巷33号,隔壁这家人家(应该是31号)姓夏,我家后面有个大园子,他家的孩子(有好几个)经常到我家大园子里来玩捉迷藏等游戏,我也经常到他们家的一个阁楼上和他家孩子一起玩搭积木、玩住家家等。</p> <p class="ql-block"> 史家巷33号的旧房子已拆除,原地造了一幢楼房。33号旧居有2家人家,一是我家,隔壁一家姓汪,是个大户人家。我的童年是在这座宅子里度过,1949年我从上海嘉定迁入至1957年1月搬到閤村坊(3岁~11岁)共计8年时间,因年纪太小,对旧宅和童年往事在我的记忆里只是一些另碎片断。旧宅的构造:我只记得进门是一个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子是厨房间,厨房间蛮大的,还砌有烧饭的灶台。中间是客厅,我家住东边,西边是汪家。后面有一个大院子,我和汪家的孩子经常在院子里玩。</p> <p class="ql-block">史家巷33号现在的民居楼房</p> <p class="ql-block">  “雅园里”是33号西边的一条弄堂,我去兜了一圈,从33号西边进去,往南再拐向东,沿着小弄堂向北走到33号--1,回到史家巷,这一圈的弄堂都叫“雅园里”。我只记得我家祖母经常拿了一个小凳子坐在“雅园里”弄堂口乘凉,等我父亲下班回家。</p> <p class="ql-block">  “雅园里”弄堂。故苏小巷子里的弄堂像迷宫一样,有时会搞得你东南西北都分不清。</p> <p class="ql-block">  吴氏垂裕义庄位于史家巷46、48-1号,控保编号069,现为民居,门面并不起眼。“垂裕”即“垂裕后昆”,意为给后辈留下名声,为后人造福。据文献记载:整个建筑共三路七进,主建筑中路有享堂和后堂,左右均有短廊连接。</p><p class="ql-block"> 义庄为吴文渠命长子吴章焕(字砚农)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当时苏州曾有两个吴清卿,一位被称作“贵吴”,即做过湖南巡抚的吴清卿,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大澂(字清卿)。另一位号称苏州首富的“富吴”,即居住在桃花坞的吴文渠(字也为清卿)。</p><p class="ql-block"> 吴氏垂裕义庄历史上范围有多大、曾经做过哪些义举,并无资料可查,只知道新中国建国时尚有900多亩义田,被充为国有。</p><p class="ql-block"> 义庄,为古代一种“慈善组织”形式,一般以族中富绅捐出田亩充作本族公产,租赁给没有田地的贫农耕作,收取佃租,避免贫民沦为“流民”,对族群乃至国家造成危害。既满足古代儒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也符合朝廷巩固封建统治的国策,因而被各姓氏族纷纷效仿而得以发展。</p><p class="ql-block"> 义庄佃租又用于其他福利,兼有抚恤及社会保障的功能。如:</p><p class="ql-block"> 济贫解困,凡遇灾荒,义庄除直接放赈外,还出售粮食平抑米价,稳定市场;</p><p class="ql-block"> 应急施善,凡族人婚嫁、治丧、疫病等经济困难时可得到救济;</p><p class="ql-block"> 办学助学,有能力的义庄自办义塾,延聘讲师,族人免费读书,参加科考还能获得学资、盘缠或奖励(助学金)等;</p><p class="ql-block"> 举办公益,义庄出资修桥筑路、掘造公井、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收养弃婴、发放药品等等。除此之外,义庄还对违法犯罪族人进行经济制约,整肃社区风气。义庄在明清时期兴起,对增强宗族团结、稳固社会基础起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摘录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路48-1号,近年修缮过,粉墙黛瓦比较整洁。这里是苏州史家巷小学附属幼儿园旧址,备弄进去右手边大殿(即义庄中路)即是当时的幼儿园。这个幼儿园是否附属史家巷小学,没有经过考证,但我记得当时进幼儿园要考试,就是在史家巷小学里面的礼堂边台阶上放一张桌子,老师在那儿出题面试,考题是“一张桌子有几条腿?”之类的考题。从这一点可佐证该幼儿园应该是附属史家巷小学。</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在中路大殿里,房子很大、很高,有教室、玩具间(用木头做的框架,中间放沙子、积木)、午睡床等,幼儿园的老师是许老师(女)。</p> <p class="ql-block">  备弄深深,因左手边的房子里现都住着居民无法入内拍到整个内院,其实义庄老宅纵深,直通到西花桥巷,我们就只能看个外景。</p><p class="ql-block"> 走进48--1号,右手边有一间小房子,看到有一对老夫妻在吃饭,我走进去跟他们聊聊。他俩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看上去70多岁,见证了这老房子的变迁。因这是控保建筑,所以没有拆除,政府还修缮过。聊到最后,这老夫人还是我苏中一个学姐同单位的同事。真好,旧地重访,还能遇到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p> <p class="ql-block">  重修过的义庄中路石库门,这是我2019年去时大门都关着,还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  义庄中、 东路已重新改建和装修,2020年已开放,现在是“苏邸文旅”旗下的“真赏书苑”,是一家很气派的中式茶馆,可吃茶,还配有小吃。</p> <p class="ql-block">书院中路大堂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茶室,环境不错</p> <p class="ql-block">中路院子假山石、荷花缸</p> <p class="ql-block">  茶室很有书卷气,可能开放不久,还有待布置。</p> <p class="ql-block">  中路门厅里有“潘玉麟糖粥 ”摊,是苏州有点名气的小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