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桥

赵亚洲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这些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梁,跨越山川河流,不仅便利了通行,还将建筑、艺术与科技和谐地相融。 </p><p class="ql-block"> 地域文化的不同,就地取材因势而建,形成了形式各异的桥梁。平梁式的跨海过河、廊桥式的桥上聚会、铁索式的峡谷相连,拱桥更让中国桥梁独占世界建桥史的鳌头,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与才能。 </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用8x10的黑白胶片记录了以些古桥的当今现状,这里就有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梁赵州桥;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闽浙木拱廊桥;能敲出五音阶的清东陵五音桥;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鼻祖泉州洛阳桥;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东潮州广济桥;成都安顺廊桥更是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记录在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赵州桥(河北/赵县)始建于隋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程阳永济桥(广西/三江县)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成。是典型的侗族建筑,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的集大成者,集廊、亭、塔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洛阳桥(福建/泉州)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平梁式石桥,其“筏型基础”、“种 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邓邓桥(甘肃/宕昌)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邓艾与其子邓忠率部从临洮南下入蜀,至花石峡,为岷江所阻,遂令士兵缘山崖修造栈道,并在花石峡口以两岸岩石为墩,修造桥梁,渡岷江,出花石峡,过武都,入阴平道,行无人之地700余里,终于进军成都,攻灭蜀汉政权。《岷州志》和《阶州志》均记载说,此桥为邓艾父子入蜀时造,故名邓邓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带龙桥(广西/黄姚古镇)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重修。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镇二》特种邮票,入选的黄姚古镇,就是以带龙桥景点为基础设计的邮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万安桥(福建/屏南县)宋代始建。屡毁屡建,清乾隆七年(1742)、民国二十一年(1932)两次重建。1932年重建前为伸臂梁廊桥。1954年重修被洪水冲毁的约1/3桥身。 是现存全国最长的贯木拱廊屋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第六批全国文保单位, 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8月6日,被大火🔥烧毁。该图摄于2019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鱼沼飞梁(山西/太原)史书上说,方型池塘为鱼沼,鱼沼之上架桥称飞梁。飞梁也叫板式桥。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nbsp;"。&nbsp;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勾栏是后代补建,原作没有栏杆)。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植。</span></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江西/婺源)该桥建于宋代,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这是我2019年12月去拍的,2020年的洪水冲毁了它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惠济桥(山西/平遥),俗称“九眼桥”,横跨于平遥惠济河下游。惠济桥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清代后期,平遥惠济桥以“河桥野望”一名,列为平遥“十二景”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吴门桥(江苏·苏州)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为结束盘门摆渡的历史,出资兴建,1872年(同治十一年)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九龙桥(重庆/陶家镇)该桥修建于明末清初,九龙桥共有九个桥墩,每个桥墩下由整块巨石雕凿而成龙头龙尾,其中8个龙头张嘴吞水,1个龙头大嘴紧闭,象征着修建者“多做实事少说话”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景德桥(山西/晋城)又名沁阳桥,是继赵州桥之后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代珍贵桥梁之一。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二年(1191)落成,前后施工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鸾峰桥(福建/寿宁)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重建。鸾峰桥是全国单拱跨最长的贯木拱廊桥,单孔跨度37.6米,超过了曾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古建筑中净跨最大的石拱赵州桥0.7米,堪称中国虹桥之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杨溪头桥(福建/寿宁)清道光二十年(1840)建,1961年水毁,现桥为1967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合龙桥(广西/三江)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是程阳八寨景区内历史最为悠久的风雨桥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桥上桥(陕西/华县)下桥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后因洪沙拥塞桥孔,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桥上叠建一桥。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毓秀桥,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刘荫枢(曾任云贵两省巡抚)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竣工。关于毓秀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三两银子卖桥”的历史故事。毓秀桥为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所建,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桥敲诈百姓,桥建成后刘荫枢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这个故事至今仍在韩城民间广为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广济桥(广东/潮州)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湘子桥奇特别致的结构,集梁桥、拱桥、浮桥等形式于一体,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是中国第一座也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独特风格与河北赵州桥、 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安澜索桥(四川/都江堰)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小七孔桥(贵州/荔波县)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现在已是著名风景名胜区,景区以奇、幽、俊、秀、古、野、险、雄著称,峰峦叠翠,溪流纵横的山、水、石、林,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及原始性强的喀斯特森林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五亭桥(江苏/扬州)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茅以升曾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灞陵桥(甘肃/渭源)又名卧桥,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被洪水冲毁,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步蟾桥(浙江/庆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6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屋桥。距上游50米处河床当中,有一块形状如蟾的巨石,桥因此得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安平桥(福建/晋江)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观音桥(江西/庐山)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千百年来任凭桥下“银河倾泻,起蛰千雷”的三峡涧水狂奔撞击,桥身却安然无恙,被誉为“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工艺的珍贵遗产,古人赞为“神施鬼设”、“巧夺天工”。桥身是用105块各重一吨、规格相同的大花岗岩相互扣锁而成。桥身巨大空灵,构思精巧,寓秀逸于雄伟之中,榫式结构,显得既雄伟奇拔,又坚韧古朴,称“江南第一古桥”,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高桥(广西/富川)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全桥砖木结构,分桥和亭两部分。亭建于桥上,采用24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形成三层檐,顶中两层为歇山,两头接砖砌挡封墙形成悬山与歇山组合,两头封墙设中道门,呈卷顶式,进深为一间,面阔为5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富里桥(广西/阳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一1424年),位于遇龙河的上游,桥上是观赏田园风光的最佳处。立桥头可观田野,青山环抱,绿水绕庄,河坝浪花滚滚、溪水潺潺,田畴井然,阡陌如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福寿桥(广西/富川)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一座木梁桥,两岸桥台利用小溪的基岩砌石而成,木梁粗大由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十义桥(湖南/安化)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4空,北桥头有过道,南桥头西侧有青石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苦桥子桥(四川/泸县)建于明代,为4墩5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桥全长18.4米,桥面宽1.5米。桥中部的两个桥墩各有1条圆雕龙。桥墩东北端顶部为龙头,西南端顶部为龙尾。从西北向东南第二孔(现为第一孔)于20世纪50年代为利于过船,改造为拱券,拱高于桥面1.17米。后因洪水冲毁又改为平梁式,该桥雕工精湛,线条流畅,造型逼真、独特,是泸县龙桥群典型代表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翠花桥(河南/叶县)始建于明代,有近600年的历史,自古是湖北、河南的交通要道之一。该桥31孔,全长60米、宽5米,每孔有五块数吨重的石条铺就,车辙下的两块为花岗石条,极为耐轧。石条与桥墩之间均有铁条连接固定。桥墩均雕有龙头、龙尾,除可增加大桥的美观外,重要的是起到分水作用,减少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力,降低其对大桥的破坏力度。是黄河以南历史最久的石板桥之一,为我国古桥建筑之精华。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桥北吕庄村的吕氏对石桥进行修建,时称吕桥。后来桥南的董氏重新修葺此桥,吕桥改名为董家桥。吕、董两家为桥名一事讼至县衙, 知县郭岩判:“为民涉水之便,行善也……”此桥遂改名善桥。后来知县廖思芳平叛有功,擢镇江知府,廖思芳经过此桥,适值阳春三月,见两岸柳翠花红,景色宜人,兴致大发,赞为“翠花桥”,其名沿用到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鸣水桥(江西/樟树)鸣水桥(江西/樟树)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阁皂山凌云峰峡山口,壑深流急,瀑布泉与九龙泉两水奔来相汇,穿过一座小桥,直泻山谷,跌岩击石,声若雷鸣,因此,这座桥被命名为鸣水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太平桥(江西/龙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为两孔三墩、四拱双层重叠组合石拱桥。全长50米,造型奇特,上有四通凉亭,以方便行人览胜和憩息。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千乘桥(福建/屏南)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距桥十米处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庙、祥峰寺和两口龙井,附近还树有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千乘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志铭中“架木凌空,上拟虹横百尺;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该桥的最好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泸定桥(四川/沪定县)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定”(平定当地吐司叛乱 )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山河”。 泸定桥开始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因此而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姊妹桥(四川/安县)姊妹桥又名双木桥、高桥、五福桥。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为石板桥。因晓茶河连年涨水,溺水之事时有发生,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乡人自愿捐资捐料请工匠改建成了今天这座木质廊桥,姊妹桥的风格独特,造型别致,是名工巧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势架桥的智慧结晶,“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桥”。是的,桥就是这么简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波日桥(四川/新龙县)建于元末明初,由杰出的藏族建筑大师唐通吉布承担设计,他指挥工人在峡谷深涧、江水湍急的雅砻江上风餐露宿几个月才完成。从侧面看,波日桥有着粗犷的圆弧桥墩,整齐美观的桥台,木榫完美契合的桥身,是藏地保存最完整跨度最大的木结构伸臂桥梁,也是名副其实的“飞桥”,体现了神秘的雪域文化。最为称奇的是,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一块铁,每一个结合部均用木楔连接,原始而实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如龙桥(浙江/庆元)如龙桥始建于明初,现桥修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因其势与后山山脊古松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而得名。如龙桥结构复杂,功能完备,集亭台楼阁于一体,是有明确纪年、年代最早的木拱廊桥之一。此桥建筑上具有宋代遗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2012年11月,“闽浙木拱廊桥——如龙桥”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北涧桥(浙江/泰顺)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泰顺廊桥之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为“姐妹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span></p> <p class="ql-block">灵润桥(湖北/黄梅)建于元代元至正十年(1350年),由四祖寺住持祖意禅师募缘修建而成。桥上建有廊屋5间,抬梁式构架,廊屋两端为高大的券顶式五花山门,砖砌仿木檐椽斗拱,高大气派,墙壁绘有各种花鸟图案,两端门额分别题“灵润桥”和“花桥”,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桥下石矶上有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20余处,其中以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碧玉流”石刻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诗刻最为珍贵。桥下泉水经石矶直泻深壑,构成“瀑布岭头悬,碧空垂白练”的壮观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鹅泉古桥(广西/靖西)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游玩至此,因迷恋这山环水绕的美景,特赐封“灵泉晚照”,在鹅泉景区内,还有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拱桥,由15个涵洞组成,这座古桥一直到现在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岁月的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复古桥(湖南/安化)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3空,两端桥头均有有麻石风火墙和麻石阶梯,门楣上嵌有“复古桥”桥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观月桥(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为一墩两孔,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后世有多次维修记录,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广利桥(湖南/东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本地人文石昌、文石宝弟兄始建,取“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而命名“广利桥”。是一座三拱木结构的廊桥,石料砌成,拱脚落水处薄至0.33米,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尖钩状,有如“金鸡脚”;桥面过道两侧用青石条砌成,中间填土,俗称“豆腐腰”,故有“金鸡脚、豆腐腰”之誉,起到减轻洪水冲击强度和桥身承载负荷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迴澜桥(广西/富川)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回澜桥名取自韩愈的《进学解》:“会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之即倒。“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寓含着忠贞不二的爱心。回澜桥与青龙桥遥遥相望,厮守圣洁的爱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青龙桥(广西/富川)建于明代嘉庆初年(1796年)和道光甲午岁(1834年)曾两次再修。全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集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组合而成。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一一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具有独特风格。而三面石门,各门额上都有题字,东门题字为“翠拔群峰”,西门是“山水环立”,北门是“升仙气象”。这些题字,使古老的桥梁带上悠久的文化信息。 与迴澜风雨桥相距1公里左右,两桥遥相呼应,人称鸳鸯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回福桥(湖南/通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装饰精巧、彩绘精美是福桥的一个特色。桥的中部设神龛,供奉关帝。杉木板壁上出自民间画师之手的关帝,骑战马,持大刀,双目炯炯,威风凛凛。其它廊间的彩绘,内容多为花草虫鱼,还有民间传说、神话、民族英雄故事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马渡桥(湖南/安化)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两墩、棱形分水,鹊木五层,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2空,西北方为青石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普济桥(湖南/通道)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民国7年(1928)维修。桥为单孔,伸臂梁式。由11廊间连为一体。桥四周500米以内有丰富的地面文物,如有清同治元年(1862)建的老寨鼓楼,有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的高坪鼓楼,以及南岳庙、飞山宫、杨氏宗祠等,此桥现在仍为侗寨赶集交易和供人行走的通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合作化桥(甘肃/文县)原名广济桥,始建于清代,1950年代因广济桥残破无法使用,1955年文县政府决定在广济桥原址拆除旧桥,按原貌重建一座廊桥。该桥为木构伸臂廊桥,是甘肃境内跨度最大、结构独特的伸臂廊桥,有较高的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大汶口石桥(山东/泰安)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桥”,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冲毁,当时的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进行义修,故又称为“姜公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登瀛桥(河北/沧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5孔(包括拱肩上的两个小拱)石构拱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卞桥(山东/泗水)据《古代经济专题史话·古代桥梁史话》记载,卞桥“可能是全国罕见的晚唐建筑”。在桥座的一块石头上,依稀可以看到刻有“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重修”的字样。该桥在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还曾对部分栏板、望柱进行过补配。此地古为卞国,故名"卞桥"。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90年前后,最初由鲁国大夫卞庄子所建,距今已大约2700年历史。与赵州桥、芦沟桥、枫桥,并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四座石拱桥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济桥(山东/平阴)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成,为3孔石拱桥。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更名为永济桥。历经重建,至清道光三年(1823年)改建为1孔石拱桥。桥栏上有立雕坐狮8对,神态各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安石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子镇永安村,始建于清崇德六年(1641年)。桥东路南,有一方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阴刻的高大石碑,记载者此桥建造的始末和工程师任朝贵的名字。它与《盛京通志》记载相印证:“永安桥,本朝崇德六年敕建。初,我太祖始定沈阳,以西路道途沮如,命修迭道百20里。太宗时,复建此桥,以便行旅”。自清初以来,由于经由水安石桥从盛京去山海关和北京的大道,俗称为“御路”,所以太宗敕建的永安石桥,或俗称为“御桥”。清乾隆时满族诗人善聪在《永安桥上新月》一诗中写道:“寒月初三夜,归人第一程。石桥寻古迹,茅店数村更”。至今永安石桥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沐浴,也是我国最北边的国保级古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长乐桥(江苏/溧水) 建于南宋年间现存石桥仍保留了宋桥的风格,省文物保护单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蒲塘桥(江苏/溧水)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二月,落成于正德七年(1512年)冬十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枫桥(江苏·苏州)枫桥以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又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回龙桥(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原名“龙皇桥”后更名回龙桥。“回龙”、含“迂回龙脉,环抱村庄”之意。桥全呈弧形,桥廊及桥亭屋面施小青瓦,桥北面装修有齐檐柏枋板壁,以挡寒风侵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锡桥(湖南/安化)建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石墩木廊式,两端各有一座茶亭,北端碑亭内存有历代碑石58块,为安化境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完好的木构风雨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接龙桥(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871年-1908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洪水冲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就地重修,供人休闲。桥头石礅及桥梁上雕龙画凤,桥两侧檐板上还饰有彩绘《西游记》、《三国》、《水浒》、《封神榜》等神话故事。全桥结构严谨,精致典雅。原桥上有对联一幅:长桥卧龙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度步,危墩峙水风吹浪打几曾父老关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跳墩子(四川/资中)历史悠久,据推测最少在200年以上。跳墩子也是原始的越溪过沟方式,就是在溪流较浅的地方,安放一个个石墩,行人跨上石墩越过溪沟,这些排列的石墩被形象地称为跳蹬桥,是三峡古人建造的最早的原始桥。一截截方形石墩孤独而灵动地蜿蜒至对岸,人在其上跳踏即行使桥之功能,尽望过去倒也错落有致。用材考究、建造工艺精湛:建材均为原生态的本土石材“墩子石”;70个桥蹾全部整料无一接缝栽入河滩石槽中抗震防洪。桥形独特优美:整个桥身从不同角度看,宛如一条“舞动的龙”;它不同于常规的直、弧、圆、曲等桥形,而它就是:“东歪西拐”形。整个桥只有两个拱(圆拱、平拱各一)形成了错落有至的“曲线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汝宁石桥(河南/汝南)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嘉靖年间知府黄似华重修。此桥五孔实腹联拱式石桥,桥面为青石漫砌,两侧有青石雕制的望柱28根,栏板27块,柱顶均有石雕狮子,石狮下为须弥座,望柱间有互助友爱石栏板衔接。板面雕记刻有如意纹图案,显得古朴典雅。桥身为青色条石垒砌,多为素面。桥墩下面有分水。尖孛间有一长方形孔。桥为孔联拱式,中间3孔稍大,制作规整,均匀纵向并列券,四周桥堍均用青砖及石磙彻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思贤桥(湖南/安化)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安化风雨桥群的杰出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多安桥,(湖南澧县)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修梁桥,取名澧州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地方官多赉、安佩莲联合主持下,重修为石拱桥,翌年建成。当地百姓为纪念二人建桥功劳,更名为多安桥。</span></p> <p class="ql-block">垂虹断桥(江苏·苏州)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石墩木桥结构,元泰定二年(1325年),改建为连拱石桥,共72孔,桥中建亭,取名“垂虹”。垂虹断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前后存在了920年。垂虹断桥遗迹现存东、西两端桥洞16孔,是一座真正的断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万年桥(江西/南城)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个春秋,为江西省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尤为珍贵的是,在建造时,曾做了详细的施工记录,诸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工期、资金等都有记载,这是古代桥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施工档案,历来被建筑史学界和桥梁专业界奉为古代建筑的经典。此桥东端是素有“五邑山水之锁键”说法的武岗山,山上有聚星塔,月明星稀,从塔上俯视桥下的武岗潭,观潭面星空倒影犹如众星捧塔,景色宜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文星桥(湖南/通道)建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与兵书阁一箭之隔,属于集桥、亭、阁、殿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燕子桥(湖南/安化)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大桥为歇山重层鹊木,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两层为歇亭,中间的脊上压三星宝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福桥(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为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该桥清嘉庆十年(1805)复修,相继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清同治三年(1864)、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行了维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大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惠爱桥(广西/合甫)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惠爱桥的桥梁结构和设计独具匠心,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在广西属首创,在全国也属罕。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金勾风雨桥(贵州/从江)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1992年重建,重建后的风雨桥面十阔,间长33.60米,宽4.75米。桥屋中部抬升为五层密檐鼓楼楼冠,北端从第二间起南端从第一间起抬升为歇山式五层密檐屋顶,其于部分屋顶为单檐。长廊外侧半装木板,两端桥墩用片石和鹅卵石垒砌,中部桥墩为毛石凝土结构,墩上用原木作加长伸臂梁,一层比一层长用以此支撑桥屋。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新民桥(贵州/遵义)虽说新民桥的建造时间说法总是不一,有人说它建于唐朝,有人说它建于明朝,没有办法核实确切的时间。但是人们似乎对它桥上悬挂这的那把宝剑的来历,倒是知道一些。当地的老人说这把剑是明朝时期的古剑,这里的人都叫这把剑为斩妖剑。宝剑和新民桥连接在一起快一千年的时间了,但是一直都没有掉落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里桥(海南/澄迈)建于明代。在杂草之中,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写着“里桥”,而桥现在也是藏于这杂草之中。据《澄迈县志》记载,“里桥”因建在澄江出口内滩地段故称为“里”。绵长的 澄江流经此处来了一个近乎90度的华丽转身,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高达数米的断崖,典型的火山岩石障峭立其上,俨然是一处巨石遍布的河滩。原本温顺的河水经此折角及落差的突变,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裸露突兀的岩间撞击奔涌,聚成一道道的瀑面冲滩入海。只见砥柱江水,悬流急坠,形成一 道水花飞溅的瀑布奇景。虽然没有“直下三千尺”的冲天豪气,仍能以“势归海壑含千溜,景作蜃楼吐一奇”的壮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之美 。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天津桥(湖南/武当)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来,这座石桥,桥面平拱,方石砌筑,两厢饰望柱石栏,镌刻精细,三孔连跨,曲线柔和,飞跨于溪涧之上,状若连虹卧波,桥下涧水清澈。桥西建有照壁,周围古木参天,清幽翠流,漫步桥上,清凉爽心,香风舒骨,让人发出"形神到此皆清绝,何用蓬莱更问仙"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桥楼殿(河北/井陉)据考证,此桥为隋时所建,先于赵州桥。相传当年鲁班将柴草垛满山涧,搭起桥拱,当地称“柴牛”,一夜修了一座二十二道拱旋的天桥。随即火烧“柴牛”,灰落桥出。鲁班有了这般先见,便领圣旨,胸有成竹地去赵州府修赵州桥了。宏伟的殿堂建于高临绝壁的石桥上,似空中楼阁,巧夺天工,世所罕见。古人有诗曰:“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金龙桥(云南/丽江)始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于清光绪6年(1880年)建成。是长江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曾有“万里长江只一桥”的称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双龙桥(云南/建水)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道光年间又建十四孔与之相连,因此俗称 “十七孔桥”。桥中建有三座飞檐式阁楼,楼中有楼,桥楼相映,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蔚为大观,不失为我国造桥史上极为珍贵的杰作。它造型奇巧,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 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遂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乡会桥(云南/建水)乡会桥为三孔石拱桥,建造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桥面由名为“文星阁”的主楼阁和次楼阁完全覆盖,为建水地区唯一的风雨廊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文星桥(湖南/通道)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单孔全木构梁式廊桥,并且人畜分离,各有其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镇桥(江西/安远)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僧人欧阳融六慕化建造。是江西省现存罕见的石墩木梁悬臂式廊桥,它的这种介乎于梁桥与拱桥之间的结构形式,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从石墩木梁桥向石墩石拱桥发展的过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玉带桥(江西/信丰)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有当地富翁余风歧募资而建,故又名“风歧桥”。独特,其弧形如玉带飞跨于崇山峻岭之中,凌架于滔滔激流之上,其墩三孔,层楼式形状。古代,玉带桥为信丰通往广东兴宁、和平县的交通要道,以结构奇特,气势雄伟而闻名于赣、粤、闽等地,留下了“远近闻名玉带桥,两岸峻峰入云霄。奔腾河水泻千里,玉带飞锁两山腰”的赞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顺桥(湖北/利川)始建于清代咸丰九年(1859),桥为单孔复拱式凉桥,全木结构,桥头立有咸丰九年刻“降之百祥”碑一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飞虹桥(湖北/黄梅)建于元代,以青石条构筑,单孔发券。桥面平坦,桥上盖有长廊,纵深6柱7间,粉壁青瓦,色调雅洁。长廊两端为砖砌牌坊式门楼,门楼上分别由王万彭题书“放下着”、“莫错过”的横额,书体潇洒,笔力苍劲。桥下泉涧幽曲,尤其雨后,瀑布飞崖挂壁,奔流不息,响声如雷。游人憩息于此,仰观禅林景物,烟云笼岫;静听法泉流响,琴韵琮琮。或掬泉洗乏,或迎风挹爽,愈觉古刹清幽,确给人以尽情欣赏,“莫错过”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龙脑桥(四川/泸县)建于明洪武年间(1378至1398年),石墩石梁式平桥,为保证桥的平安,护佑一方百姓,人们就用传说中文殊菩萨的座骑青狮,普贤菩萨的座骑白象以及观音菩萨的座骑麒麟为桥墩。八个桥墩的分水尖均为上游,雕刻着龙、象、麒麟等雕塑,形态、姿态各异,其雕刻工艺为古代石桥之代表作。龙脑桥上造型精美、体态传神、刀法精湛的瑞兽,有四龙、二麒麟、一狮、一象,口中物可用手拨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玉带桥(北京)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光绪时(1875-1908)重修。全国各地有许多桥梁名叫“玉带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汉白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汉白玉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五音桥(河北/淸东陵)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的“七孔五音桥”是清东陵顺治皇帝的陵区里,近百座石桥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桥梁,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如果顺着敲击桥挡板,就会听到5种如金玉般的响声音阶,有的低沉浑厚,如钟鸣;有的清脆悠扬,仿佛是轻敲木鱼之状,悦耳动听。这五种声音就是我国古代声乐中的宫、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十七孔桥(北京)始建于清乾隆时(1736—1795),是国内园林中最大的石拱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刻在桥南端的横联“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而桥北端的“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近些年作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每年冬至前后,出现的“金光穿洞”这一奇特景观,又伴陪游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奇特瞬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焉有桥(山西/长治)你怎么理解?焉有,在古文里使用比较频繁,现代汉语里几乎不用了,比如我们常说的词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比如看不太懂的屈原文章《天问》里有:“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焉有,意思可以理解为“哪有;怎有”,反过来就是说肯定“没有”。这就有意思了,500多年的《焉有桥》是有,还是没有,你来看看就知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高桥(湖北/咸宁)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位于咸宁区高桥镇,5孔拱式廊桥,廊屋为木构,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双林三桥(浙江·南浔),在同一条河相距不到400米之间,连建三桥。实为罕见。其中,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离万魁桥122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葛镜桥 (贵州/福泉) 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设计绝妙,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历经400多年,坚固如初。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其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中评价其为“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安顺廊桥(四川/成都)最初的建筑踪迹可以追溯到元代(公元1271一1368年)。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现在还无从考证,关于它的最确切记载,在清朝康熙初年,安顺桥被称为虹桥。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桥身破败,桥体岌岌可危,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便发动民众,重新修筑了这座桥,并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安顺桥,意在求个平安顺利的好兆头。风雨三百年后,安顺桥被一场罕见的洪灾冲毁。二十一世纪初,安顺桥几经修建才得以恢复其大致的原貌。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安顺廊桥是他印象中较为深刻的四座大桥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花桥(贵州/黎坪)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历史上曾多次修葺。整座花桥结构巧妙,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雄伟壮观,造型结构居全国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桥廊内设有长凳,即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凉、会友、迎宾送客和观赏风景,是一种多功能的侗族建筑。1997年,邮电部将此桥设计为邮票发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祝圣桥(贵州/镇远县)祝圣桥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大帝祝寿,改为“祝圣桥”。它不仅在贵州,甚至在西南地区都是比较长的一座桥。 这座桥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桥墩是明代的,而桥身却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据说当时因为阳河爆发山洪,该桥数次被冲毁。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琶团培龙桥(广西/三江) 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桥面分人行道和畜行道,畜行道挂于桥侧,上下异层,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琶团培龙桥由于它的功能处理匠心独具,因而被专家们称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一举数得的民间桥梁建筑之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弘济桥(河北/邯郸)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桥望柱顶端圆雕有七个狮子、八个猴子、桃子、石榴等。栏板上浮雕有鹿、麒麟、节节封侯、吴牛喘月、武松打虎、八仙故事、松梅竹兰、缠枝花等,图案雕琢精细,形象逼真。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龙头,是蛟龙望水的浮雕;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飞马,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卉。主拱券南侧边券吸水兽上面的桥面石上刻有一小孔,直径4~5厘米,呈弯曲状通向吸水兽头顶上侧。每当遇到淹没吸水兽或接近小孔下面边沿的特大洪水时,这个小孔就会发出低沉的“鸣鸣”声,类似老牛的叫声,因此当地群众叫这个孔为“地牤牛”。它是运用空气流动和声学原理凿成的。 当地流传一首顺口溜:两个仙桃俩石榴,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牦牛”,几句顺口溜就把弘济桥上的雕刻进行了形象地总结和概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卢沟桥(北京)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卢沟桥上雕刻的狮子数量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一一数不清”的歇后语。卢沟桥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而这些石狮子都进行了多次大修或翻修。但是在修缮时没有按照原来的数据去翻刻。石料选择的标准也不同,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卢沟桥上的501个石狮子历经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桥梁并不罕见,自涓涓小溪到浩浩洪流,大都布满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桥梁。桥梁的基本型式不外乎梁、拱、索、浮几大类。而我国古代的桥梁建设者们,除其科学技术上的设计外更注重文化品味的倾心。或饰以浮雕,或绘制壁画,无不渗透和蕴含着民族文化特点与地域文化特征。桥是静止安详的,但是无论创建它的人、或用诗词歌赋咏唱它的人、或是以丹青笔墨描绘它的人,甚至观赏它的人都是生动活泼的涌流着的灿烂的生命。这是桥文化无限生命力之根本。不要小瞧一座不大起眼的小桥,其间的文化意念是十分深奥的。拍桥还在进行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