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前行,向右跨过一座小石桥,便拐入一条平直的乡道。一路上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村子沿着道路两旁展开,白墙红瓦的民居散布在龙眼树和稻田之间,错落有致,十分美丽。</span></p><p class="ql-block"> 到达坑头村时,我突然眼前一亮,村子隐藏在大山深处,既有着小山村的清幽古朴,美丽洁净。一场雨刚刚停歇,村庄被薄薄的雨雾缠绕着,青山、绿树、屋舍都罩上了一层乳白色的纱幔,宛若仙境。</p><p class="ql-block"> 坑头村位于龙江镇西南部,距县城约38公里,距龙镇镇圩约18公里,东邻禾洞村,西、北邻龙华镇龙石头村,南邻博罗县横河镇。乡道160穿村而过,连接县道。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是广河高速路溪出口,距离约15公里。坑头村共有上角、中心、下角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77户共726人,主要姓氏为何姓,因此也习惯称为“何坑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坑头村四周群山环绕,连绵起伏,村子海拔高度平均为350米,属于盆地地形,冬暖夏凉,环境宁静秀丽。坑头村现有高标农田330亩,山地13396亩,其中,杉、松、杂用材林10000亩,经济林2000亩,是一个典型的龙门边界山区村,也是革命老区村。</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龙江重要的产粮区,田畴肥沃。随着稻田渐少,地势渐高,平直的道路走到尽头,高大的尖峰山挺拔而起,如同气盖河山的英雄,撑起并守护着这一方沃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座大山是周边六屯、沈村、埔心等村民躲避兵锋的秘境,也是禾洞和坑头两村作为革命老区的重要屏障。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不通公路,羊肠小径十分崎岖,从坑头到山下的路溪圩,星夜出发,日夕方到,足足要走一天,因此很多人一生都没去过圩镇。现在修了水泥路,虽然只有十多公里的路程,但是开车也要近四十分钟。</p><p class="ql-block"> 一路沿着盘旋的山道爬坡,然后回环而下,到企石桥时,路分左右,一个简单的路牌,左边指向禾洞,右边指向坑头。</p> <p class="ql-block"> 从路溪圩出发,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前行,向右跨过一座小石桥,便拐入一条平直的乡道。一路上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埔心、沈村等村子沿着道路两旁展开,白墙红瓦的民居散布在龙眼树和稻田之间,错落有致,十分美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群人父辈们都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的后人。我们来到龙门县龙江镇追寻父辈的战斗足迹,吾辈初心不改,努力讲好父辈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这支在1938年就活跃在华南的抗日劲旅,1943年12月后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了便于分区指挥作战,根据广东省委的决定,在1945年7月,成立江南、江北、粤北、东进指挥部。江南指挥部、卢伟良任指挥员、张持平任政治委员、高健任参谋长、黄高阳任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周伯明任指挥、陈达明任政治委员、罗章友任参谋长、饶璜湘任政治部主任;粤北指挥部: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为负责人;东进指挥部:卢任良任指挥员、张持平任政治委员、黄布任参谋长、李征任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江北指挥部:周伯明任指挥员,陈达明任政治委员,罗章友任参谋长,饶璜湘任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 江北指挥部活动地区位于东江河以北,包括增城、龙门、从化、博罗、番禺北部、清远东部、河源、花县等地。江北指挥部下辖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阮海天,政治委员陈坤),第五支队(支队长周伯明兼任,政治委员潘民),属辖有民主大队、解放大队、罗浮大队、增龙博独立大队、桂山大队。1945年冬,珠江纵队的有一部分转战东江,后编入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下辖。截至1946年1月,东江纵队江北地区拥有武装600人,中共党员有380人。地方党组拥有党员640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伯明(1919-1998),广东省大埔县人。1934年在中山大学附中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是中山大学附中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当时被国民党当局通缉。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奉命到东北军张学良处当战士,西安事变后任连指导员。1937年入陕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被派往广东后,历任中共南委干事,中共香港市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 1938年成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政委,成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45年,周伯明出任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指挥员。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周伯明调到第三野战军,曾任第二十军炮兵副军长、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66年转业返广州,先后任广州中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 陈达明,原名梁瑞琨,男,1919年出生,广东珠海市金鼎区人。曾入读中山县翠亨村中山纪念中学,后入读迁往香港的广州大学经济系。在香港组织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香港学生赈济会党团书记,后任中共香港市委委员。1941年1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称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政治委员。1944年9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中共路西县委书记。1945年9月任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委员兼江北地委书记。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10月任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团副政委。1947年5月任两广纵队教导支队副政委。8月调入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在南京参加空军组建工作,先后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委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63年1月任第三机械部国营232厂厂长兼党委书记。1971年9月任北京航空学院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77年11月至1982年11月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1983年6月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3年晋升大校军衔。1990年离休。2017年7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98岁。</p> <p class="ql-block"> 罗章友于1921出生,曾用名张民友。香山县上栅(今属珠海市)人。1938年经中共地下党员萧志刚介绍,到中山县委办的游击训练班学习,后受派到乡村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先后任战士、班长、小队长,中山抗日义勇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中区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参谋长,率队建立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多次指挥和率部参加搞击日伪军的战斗,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北撤山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二团副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珠江地区农会会长,石岐市市长,中山县县长,珠海县委书记、县长,宝安县委书记、县长,佛山地区副专员,广东省贫下中农协会常务副主席。2010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群众说其田间插秧就是农民,船上拉网就是渔民,被称为“平民市长”、“平民县长”。1956年其任珠海县委书记时,经常骑自行车下乡。中山、珠海的老百姓都亲切称其“章大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5年秋,饶璜湘毕业于大埔中学,同年7月到日本留学,参加左翼文化团体,从事革命活动。民国26年8月回国,在广州参加“留东同学抗敌后援会”,10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参加八路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陕甘宁边区荥阳青年训练班连长、政治指导员,中共广东东江特委青年部长、宣传部长、副特派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和第五支队政委等职务。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东军政大学五大队政治部、渤海军区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独立二十四师政治部、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二师政治部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璜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二师代政委、师党委书记,广东军区珠江分区政治部主任,华南军区西江分区副政委,中南军区转业干部学院党委书记,中南军区广东干部学院副政委。转到地方工作后,他先后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兼党组书记,华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高教局副局长兼省招生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1985年5月离休。</p><p class="ql-block">饶璜湘于1992年在广州病逝,享年75岁。</p> <p class="ql-block">坑头和禾洞山水相连,亲缘相系,曾经有一段时间同属一个大队,直到1978年冬才分属两个行政村。两个村子群众基础好,都是龙江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因为地处龙门和博罗交界之地,群山绵延,可进可退,因此这里保留了大量的革命遗址,尤其是各种医院旧址和战斗旧址。 </p> <p class="ql-block"> 据坑头村老村民介绍,自1942年起,常会看到游击队来到村中活动,1944年冬,东江纵队在坑头建立交通站,坑头交通站站长何美光,交通员何裕清、何桃仔、何丁南、何树全等人。交通站是东江纵队联系群众的桥梁,获悉周围事态变化和发展,监视敌人破坏活动。</p><p class="ql-block"> 1945年之后,更是经常会有游击队驻扎在坑头村,少则二三十,多则一百来人,其中还有一队女战士,周伯明的夫人也在其中,担任医院的女护士。现在的坑头泥潭的东三支游击队活动旧址和何氏宗祠,都曾经是他们主要的驻扎地。</p><p class="ql-block"> 何美英的哥哥何吉荣,当时就曾经四处为游击队找粮食,组织村民磨米。“那个时候何坑头很热闹,村民和游击队之间关系很融洽,当时有二十多位女护士,她们也时常帮百姓治病。”每每回忆起来,老村民都记忆犹新。因为斗争需要,加上禾洞和坑头优越的环境和深厚的群众基础,1945年12月江北指挥部从正果移驻龙博边境的禾洞、何坑头一带。越来越大规模的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原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指挥员周伯明的二位儿子(左二人)与当地的村民回忆过去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江北支指挥部指挥员周伯明二位儿子。</p> <p class="ql-block"> 禾洞老村民陈国奀,是这场激烈战斗的亲历者,陈国奀后也参加这场战斗中。他说“当天夜里,常备队从禾洞紧急行军到横档山,我偷偷跟着部队去战场,路上被战士发现,叫我们回去,我们转了一个弯,还是悄悄跟着去了战场。游击队仗打得很激烈时,我们跑上去帮忙,帮助游击队员传送物资,直到第二天才回到村里,当时村里人都以为我们死在了横档山上”。陈国奀生前常和子孙讲起这段经历。</p><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之后,有一些游击队战士或是负伤,或是被打散。其中有一位叫做刘玉珍的女战士,被坑头的村民救了下来,在村中居住了近两个月。“这位女战士是护士,因为负伤和队伍走散,她曾经在村里驻扎过,也给一些群众看过病。村民救下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大家为了安全起见,轮流照顾她,大约过了两个多月,她才慢慢恢复过来……”何桂容回忆道。</p><p class="ql-block"> 横档山,本来是横挡在龙门路溪与博罗横河之间的一座普通小山,因为这场战斗,成为一座富有故事的传奇山脉。新中国成立后,时常有曾经参加过战斗而幸存下来的战士来到这里,悼念牺牲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仅仅只是为了悼念革命先烈,更深的意义是让我们广大后人去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曾经他们欲血奋战是为了“中华之兴起,人民之安宁”,为了这一个目标他们毅然放弃了自己、放弃了生命。在今天没有战争的年代,我们不必去流血牺牲,但我们需要他们那样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后代们在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共商如何修缮交通站旧址。</p> <p class="ql-block"> 在修缮父辈们战斗过的旧址时如何把握新与旧,保存与改变面貌是修缮过程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进行多次研究和讨论,最后按照最少干预的原则,修复损坏的砖面。尊重历史,保存历史信息始终贯穿修缮过程。</p> <p class="ql-block"> 在禾洞上洞片区,有一座清代古建筑盘古庙。庙宇开间阔十米,纵深十五米,由一栋二进的庙宇和坪场两部分组成。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几经修复,已看不出太多古韵。但是规整挺拔的麻石方立柱、秀丽精巧的柱础和满是沧桑的匾额,还能隐隐约约彰显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在盘古庙的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龙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遗址,禾洞上洞盘古庙,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上坪伏击战指挥部旧址”。之所以将这里作为指挥部,一方面得益于禾洞三县交界,山高林密的区位优势,同时也得益于这里深厚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上坪大捷:是在1949年2月初,敌一五四师一部及国防部第二厅独立第二团先后向江北地区发动进攻。为寻找战机,东江第三支队加强了情报工作。不久,部队获悉敌将由博罗横河向公庄、平陵进犯的情报,遂决定由博罗红头岭向官山撤退,诱敌深入,然后设伏于博罗公庄的上坪歼击进犯之敌。3月15日,东江第三支队两个独立大队分别进入上坪东西两面高山埋伏。16日,敌国防部第二厅独立第二团及地方反动武装由红头岭、柏塘、陈禾洞分三路向公庄进犯。由红头岭进犯的敌国防部第二厅独立第二团第三营一个加强连及地方反动武装共二百多人进入上坪,落入我军伏击圈套。这时,东江第三支队司令员黄柏一声令下,东西两面伏击部队集中火力向敌扫射,地雷、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敌乱作一团,抱头鼠窜。仅用40分钟就结束战斗,计毙敌39人,伤敌37人,俘敌营长以下180人,缴获枪炮及弹药物资一大批。</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历史资料介绍,上坪大捷是江北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化被动为主动、扭转战局的首次歼灭战,是对“进剿”江北地区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上坪大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江北地区的“进剿”,从根本上扭转了江北地区的军事局面,从而改变了整个江北地区的局势。</p> <p class="ql-block">禾洞的邓屋宗祠,是上坪之战中临时羁押申江营敌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旧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原广东梅县军分区副司令员刘彪的三个儿女与儿媳(从左起刘建美、刘雄辉、吕英华、刘建平)在父亲照片下留影。吕英华是我们东三支的活动召集人,她的父亲吕育也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的指战员,吕育叔叔是刘彪叔叔的最佳拍档,刘彪叔叔是营长,吕育叔叔是教导员,二人的深厚战友情在他们的儿女上开花结果,刘雄辉与吕英华喜结良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邵海宁在其父亲邵国良叔叔照片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 曾伟健也在父亲照片前留影, 照片中的前辈称曾光,他先后任东江纵队政治组织科干事、营教导员,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团长、政委,博罗县县长,韩江下游防洪灌溉工程指挥部指挥,省水利厅机械排灌总站主任,省水电厅办公室主任,东江-深圳供水工程首期施工总指挥,省水电厅副厅长兼勘测设计院院长,省水电厅党组副书记、书记。</p> <p class="ql-block"> 黄柏(1922~1978),又名康、康柏,广东宝安县(今深圳市)人。1942年(民国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指导员、连长、大队长等职,在东江一带抗击日伪军。1978年在武汉逝世。</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东纵北撤后,留在江北一带发展党组织,恢复武装斗争。1947年3月后,历任中共江北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兼龙从区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司令员,率部在增城、龙门、博罗、花县、从化、佛冈、番禺北部和清远东部一带开展武装作斗争。1949年(民国38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员。率领该支队先后取得上坪、良口、正口、龙镇等战斗的胜利,并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东江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韶关市委书记兼市长,武汉冶金建设公司金属结构安装公司党委书记,武钢安全处处长,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党委委员、监委第一副书记等职。</p> <p class="ql-block">黄庄平(1917.7—1995.3),广东东莞石排镇沙角村人。</p><p class="ql-block">1936年在东莞中学就读,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组织秘密团体众生研究社。12月,因东莞中学学生声援西安事变,被学校当局开除出校。</p><p class="ql-block">1937年秋,任莞城力行小学教师。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任东莞抗日自卫团工作队中共支部干事;4月在东莞观澜嶂阁村(今属宝安)组织抗日自卫队;10月任中共深圳总支书记;12月任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工作队队长。</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任中共大朗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任大岭山区委书记,期间发动群众,积极配合挺进到大岭山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任中共水乡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42年7月任中共东莞一线前线县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任中共增(城)龙(门)博(罗)特派员,兼任中共博罗特派员。</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至8月,任中共博罗县委书记。1946年8月至年底,任中共粤中区副特派员。</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任中共江北地方工作委员会书记。</p><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兼任中共增龙博区工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至1949年11月,任中共粤赣湘边区江北地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兼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政委。</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任广东军区东江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共东江地委委员。</p><p class="ql-block">1950年9月任中共华南分局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教育长。</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任华南分局党校副书记、教育长。</p><p class="ql-block">1955年7月,任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副校长。</p><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任广东省委中级党校副校长。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校党委常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1963年11月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任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8月,兼任市《党的生活》杂志社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长、市委常委,兼任广州市“五七”干校党委书记。1982年11月21日,兼任中共广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与研究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83年9月22日,任中共广州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84年3月,任中共广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顾问。</p><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任中共广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兼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90年代初期,黄庄平任中共广州市顾问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1995年3月在广州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达宏(1918~1986),广东省龙门县永汉寮田村新屋下人。1938年(民国27年)在永汉组织爱国青年成立大众救国会,并与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取得联系。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永汉特别支部领导的永汉人民抗日游击队队长。抗日游击队改名永汉自卫联防队后,仍任队长。1940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下属一个杀敌中队后,任中队长和该中队中共支部书记。奉命组织战士到博罗,秘密接应中共博罗县地下党员20余人,安全转移到龙门永汉低冚,后至增城组织地方抗日武装。该杀敌中队被龙门县政府强制解散后,王即将该中队中共党员秘密安排到永汉各村,组织地下抗日武装。1945年,任增(城)、龙(门)、博(罗)边区独立大队(即金龙大队)大队长,率领该大队多次与国民党顽军在龙门永汉、增城白面石、博罗横河等地展开战斗,牵制罗浮山北部地区的国民党顽军,以保卫罗浮山东纵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赴香港治病。后回到永汉,以东纵北撤后留下的复员人员为骨干,组织武装队伍30余人。与在江北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的黄柏部会合,发展至50多人。为了补充经费、武装,毅然变卖家产,购买枪支数十杆,带领农民打土豪,开仓分粮,摧毁龙门县南部国民党的区、乡公所。袭击从化县石坑乡公所,缴枪20多支,歼灭龙门县永汉警察中队,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多支。1947年初,龙门县政府悬赏20万元通缉王达宏。国民党当局从广州、增城、龙门调集千余人进行围捕,大肆焚烧房屋。王达宏指挥部队在低冚、麻榨麦村进行伏击,均取得胜利,声威大振。随后,建立增(城)龙(门)从(化)博(罗)人民自卫队,王达宏任队长。1948年春,为壮大人民武装,王根据中共江北地委指示,率部奔袭龙门永汉、麻榨,增城派潭、正果等地,缴获国民党军机枪、步枪共千余支,子弹数万发。同年3月任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副司令员,指挥博罗上坪战斗和增城正果攻坚战,均获全胜。1949年(民国38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8月参加解放龙门县城战斗,10月率部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三一师解放增城,12月任中共增城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52年,调广东省基建局,任建筑学校校长、省基建局材料处副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诬陷,1979年得到平反。1987年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享受厅级干部待遇。1986年6月于广州病逝[1]。</p> <p class="ql-block">陈李中,1938年春参加中共领导的广东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p><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40年任中共增城派潭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任中共增城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43年4月陈李中担任党的特派员,指导各地下党支部的工作,发展扩大了抗日的武装力量。</p><p class="ql-block">1945年,任增城县委和增龙县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随军北撤,后入华东军政大学高干班学习。</p><p class="ql-block">1947年陈李中选调回粤,随后在香港南方局学习整训。</p><p class="ql-block">1947年秋,陈李中奉命返回广东,先后任中共粤赣湘边(东)江北地区地委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副政委、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兼任二团、六团政治委员、增龙县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任江北地区东江第三行政督导处主任,兼任增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并负责督导增城、博罗、龙门、从化、花县、佛冈各解放区的工作。同年秋,配合南下的解放大军解放广州。</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历任中共从化县委书记、东江军分区独立第七团政治委员、河源县委书记兼公安局长、粤东地区党委办公室主任、粤东地区党委副秘书长兼潮安县委书记。1954年陈李中奉调燃料工业部(石油部前身)。</p><p class="ql-block">贺龙(右一)、陈李中(右二戴帽者)</p><p class="ql-block">1955年任燃料工业部东北石油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选为中共抚顺市市委委员。</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知识分子大会。</p><p class="ql-block">1959年任石油工业部第一工程局局长。</p><p class="ql-block">1960年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任大庆会战领导小组成员、大庆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及大庆工委委员。</p><p class="ql-block">1961年夏,陈李中奉命率领七人组成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考察团前往苏联多个油田学习考察。</p><p class="ql-block">1962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的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p><p class="ql-block">1962年后,任石油部基建司副司长、司长。</p><p class="ql-block">1965年3月参加了在薄一波副总理领导下的工业七十条的修定工作。</p><p class="ql-block">1965月6月,在全国基建工作会议上,陈李中代表石油部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发言介绍大庆油田经验。</p><p class="ql-block">1965年下半年,任四川开气找油大会战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指挥。</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受到冲击迫害。</p><p class="ql-block">1978年,陈李中调回广州,曾担任广州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和广东省旅游局党委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参与创建珠江外资建设公司,领导建成中国第一间中外合作的白天鹅宾馆,参与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挥工作。</p><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任中国南海石油联合服务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职务。</p><p class="ql-block">1993年2月27日离职休养</p><p class="ql-block">1993年3月逝世。</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中共大庆市委、市政府表彰授予他《引领大庆—功勋人物》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陈江天(1912—1993),又名举君,五华县转水镇三塘村人。</p><p class="ql-block"> 童年曾念过几年古书。后就读五华县立二中。抗战前在三塘村官桥学校任教,秘密阅读进步书刊和中共“六大”党章,受到启发,追求进步,一度曾想去陕北找党,特致函求助印尼经商的曾庆崇同学解决旅费,得到及时汇来120元白银予以支持。1938年,五华重建党后,其思想和行动被地下党组织觉察,特派中共党员李汉兴找他联系,送他至河口二中抗日前卫队参加冬训。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个月后任中共官桥党支部书记,并将备作去陕北的全部旅费(120块白银)交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自后通过学校之间的师生同事关系,物色对象,展开村村建党,发展壮大党的组织。8月,任中共五华第二区区委书记(并代管河口、水寨、横陂等支部工作)。1941年1月,至中共龙川中心县委工作。先后任增城县一区区委书记、龙门县独立第一大队政委等职。</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随粤赣湘边纵副司令王作尧和纵队领导干部杨康华、林锵云挺进粤北途中,被留在吕田任命为从化县县委书记兼独立大队政委。并留下8名战斗员和8支枪及后勤伤病员等30人,要他建起一个大队编制,担负“牵制敌人,暴露敌人”的任务。纵队大部队离开后,他与夫人何励(时任县委组织干事,负责党务建设)领着小队伍到吕田塘背基山寨住下作为县委机关临时驻地,避开敌1营兵力的搜查和严密-,深入山区,发动群众和党员解决部队给养,开展武装宣传,逐步扩大活动范围。经半年努力,至1945年底,以塘背基为中心的新(丰)龙(门)从(化)3县边区村庄成为游击根据地。1946年东纵北撤后,与北江指挥部留下10多人的武装小队,转入增城县北山区进行隐蔽斗争。其间,通过横向联系,与东江三支队配合开展2次军事行动,进行镇压地反和破仓夺粮济贫,缴获稻谷4万多担分给群众过春节。1947年4月,他与夫人把刚满6个月的小孩留给当地农民抚养,即离开从化返回东江。陈江天任东江江北地委委员兼河(源)龙(门)博(罗)工委书记、粤赣湘边纵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直属第三团政委。何励调河龙博县工委任组织干事。1949年3月,陈江天参与在公庄上坪伏击敌营长申江的军事行动部署,何励担负战勤任务,是役歼敌260余人,获全胜。</p><p class="ql-block"> 1950年后,陈江天先后任番禺县县长、粤东行署水利处副处长、新会县县委书记兼兵役局政委。1959年2月后历任肇庆地委农村部、-部、交通部副部长,高要县委书记,肇庆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党校党委书记、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1993年12月在肇庆病逝。其妻何励1919年生,1939年入党,青年时在皇华中学教书,后参加东江纵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会县委书记、中共肇庆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1993年12月21日在肇庆病逝。</p> <p class="ql-block">在革命战争岁月里,李觉勇于斗争。如今,平陵、龙江、龙华、路溪、公庄等地都流传着“大队长李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李觉,原名李连兴,于1919年诞生在隘子油下一个普通农家,少年立志后,走上革命道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游击队“铁流队”中队长、博龙人民解放队队长、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第一团白虎大队大队长、粵赣湘边纵队东三支一团李觉大队大队长,参与指挥公庄、上坪、乌坭坎、平陵、路溪、茅冈、石坝等战斗。1944年五六月间,日军多次到平陵扫荡,博罗公庄党支部林道行率领部队到隘子活动。李觉毅然投身革命,于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原名李连兴为李觉。随后,李觉被任命为民众抗日中队中队长,配合东纵主力攻打公庄乡公所。1947年6月,李觉组织二十多人在路溪陈禾洞参加朱湘祺部队,李觉后被任命为白虎大队大队长。根据广东区委作出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为了筹集武器,白虎大队向山下刘坚白“借”一支驳売枪、一匹白马、还要山下上楼角交长短枪8支及子弹一批,下楼角也答应交出一些武器。可是答应后却没有把武器交来。只好用强硬手段去取。这些人的房屋外面四周都装上竹刺,白天很难进去,只好晚上强攻进屋,强迫他们把武器交出来。一天晚上,李觉带领队伍攻打岩子的邓秀仁。本想用地雷攻屋,后因地雷引线弄湿了,点不着火,下楼角未被攻进,而邓屋被攻入,缴获了他们的枪支。</p><p class="ql-block">革命年代,李觉经常深入险境、直闯敌营。他神出鬼没、机警果敢,使敌人望而生畏。当时平陵“两霸”刘济权和张胜古横行一方,欺压百姓,上级指示必须把这“两霸”铲除。1947年11月17日,博龙河人民解放队派朱湘祺、邵国良、李觉、梁德等人带30余人围捕国民党河源县参议员、联防主任刘济权和号称“平陵王”的联防大队长张胜古。</p><p class="ql-block">刘济权有机枪2挺,长、短枪20多支。打刘济权只能智取,不宜强攻。刘济权住在一条有千多人口的大围,平时大围门栅坚牢,巷道多,平时上半夜不关门,黄昏后群众收工回家忙于做饭等家务事,生人进去不会引起注意。为此,李觉和朱湘祺、邵国良等短枪队直入大围,穿巷入舍,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刘济权的床前。押着刘济权出屋门口后,便将大门反锁,出了大围,全围人毫不知觉。刘济权后来被枪毙。</p><p class="ql-block">张胜古住在平陵圩隔水围,他家的狗很多,自卫队部也设在那里。我方部队也派人趁黑用毒药拌猪肉把那些狗统统毒死,在下半夜,按照作战计划,爆破组、突击组、警戒组分别到达指定地点,随即发出命令,炸药包轰隆一声,炸塌了一角房屋,突击组马上从缺口冲进自卫队部,将他们全部俘虏,但张胜古架起竹梯上了楼,突击组立即向楼上打枪,他揭开瓦向屋顶爬,突击组又向屋顶射击;后来他又从楼上跳下来往外跑,突击组紧追不放,朱兴在追击时被他反击一枪,身负重伤,带伤追过去连发两枪,终于把张胜古击毙。</p><p class="ql-block">平陵“两霸”被铲除,轰动了河源、龙门、博罗三地,鼓舞了群众对革命队伍的信心。</p><p class="ql-block">1948年2月,李觉、朱湘祺等部队先后出击博罗竹头龙、公庄陈石下、杨梅水等村地主,收缴长短枪近百支,子弹数千发,还收缴农副产品一批分给农民。当年8月,李觉率领部队在王国祥部队的配合下,伏击了路溪自卫队,毙敌一人,俘中队长李朝枢以下28人,缴长短枪29支,被俘人员除李朝枢被处决外,其余教育释放。接着,这个大队的李华仔短枪队,配合王镜、朱骥部队,包围路溪乡政府和自卫队,缴步枪30支。随后的智取茅冈,成为李觉革命生涯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李觉同茅冈伪自卫队内的钟新泉等人接通了关系,策反了他们,并摸清了敌火力位置,商定他们接应的时间。一切部署停当后,我方派朱湘祺带了精干队伍潜伏到伪自卫大队部附近,当战斗开始时,伪中队长钟有班企图抗阻,当场被我方部队打死。伪大队长钟达仁、副大队长钟子仁及伪乡长刘丽余及其所部尽行缴械。我方对他们作起义处理,愿留者安排相应工作,愿去者教育后让他们回家耕田并发给生产费。我方统计收缴白朗林机枪两挺、步枪65支、驳壳枪5支、左轮两支、子弹15箱。钟新泉等70余人高举义旗参加了革命队伍。龙门县伪县长一向把茅冈伪自卫大队作为其第一道防线,却没料到被李觉部队不声不响地击溃了。茅冈起义,使得曾一度被分割的博龙地区又连成一片,为后来边纵东三支队解放龙门铺平了前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胜利渡过长江,多路向江苏、浙江、江西等省进军,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江北地区经公庄上坪大捷后,形势已根本好转,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先后攻克增城的正果,龙门的永汉,并于同年8月解放龙门县城,宣告龙门全县解放。</p><p class="ql-block">根据江北地委决定,成立中共龙门县委、县军管会,钟达明任县委书记,委员有李绍宗、王育民、邓茂华等同志。军管会由县长李绍宗兼主任、副县长邓茂华兼副主任,并加强和充实县人民政府,建立各机构,下设公安局、民政科、教育科、财粮科、办公室、人民法院、县人民武装大队。李觉任县公安局局长,开启了参与建设新中国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李觉后任广东省渔轮修造厂党委书记等职,至离休归到故里。</p> <p class="ql-block">张奕生伯伯。</p> <p class="ql-block">朱湘琪伯伯。</p> <p class="ql-block">江松喜叔叔。</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父亲叶方。</p> <p class="ql-block">广州东江纵队研究会荣誉会长张保成亲临此活动。</p> <p class="ql-block">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p><p class="ql-block"> 房顶铺着红瓦,墙上写着革命标语,红彤彤的大灯笼悬挂在门口,火炬状的路灯沿道路伸展,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红色气息。</p><p class="ql-block"> 如何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近年来,龙门革命老区积极进行探索。这里离广州市、惠州市不远,又紧挨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基于这一思路,村里加大投入,对全村道路、房屋等进行整体规划和提升,打造集旅游和研学于一体的红色基地。环境改善了,口碑提升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了。村子热闹起来,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可喜变化。</p><p class="ql-block"> 龙门县的发展之路,源于创新思路盘活了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历久而弥新。百年征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感天动地的伟大事迹,铸就了代代相传的红色文化。让红色资源释放更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就要揭示时代价值、深挖精髓要义。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龙门革命精神早已经融入这片土地。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启迪滋养,更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最后陈禾洞的东三支后人请我们摘龙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