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的暑假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间点,我们豫东大地经历了洪水、台风,现正与新冠病毒疫作斗争,此时天下震动,众人皆恐,足不出户,心情沉重、焦虑,非常感谢小学语文王崧舟/小学数学张齐华公益(免费)网络训练营给我们带来了精神食粮,及时缓解了老师的焦虑,8月19日到8月21日,为期三天的听课活动,使我意犹未。</p> <p class="ql-block"> 8月19日上午,王崧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观摩课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和一节讲座《落实语文要素 发展核心素养》。王老师的课注重引发学习期待,看似不经意的询问,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展开的。一紧扣“云锦”,召唤梦境;二探赜索隐,确证梦境;三还原品味,重现梦境。鲁迅先生用他丰富的语言,让这梦境鲜活、真实、如梦如幻。王老师用诗意的引读、精美的课件、恰到好处的音乐,在回环复沓的诵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梦境的幽雅、美好、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老师和鲁迅也是相通的,因为热爱,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跋涉,一直充满着希望。感谢王老师,经由他的课,让学生与伟大的鲁迅结缘,让我们与伟大的鲁迅在一起。好的课堂,也应该是有灵魂的吧?这节课的灵魂不是课堂上的那些技巧,不是他诗意的语言,而且这个“希望”,当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构思呢?这节课最想传达的理念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执教的《爱莲说》是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王老师首先从让学生欣赏菊花和牡丹花,并结合菊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牡丹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的古今中外的诗句,引导学生说出两种花分别是追求自由惬意和富贵的花的意象,并通过意象继续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进一步理解其深意。结合此情此景引学生入境,并引出莲花,周敦颐爱莲花爱到了骨子里,并让学生分享了对于周敦颐的了解!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的同时,找出文章中描写菊花、牡丹、莲花的句子,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反复地读,每一遍都是在不同的情景下,起先孩子们读的毫无感情,到后来的慢慢投入进去,通过分析文章意思,抓住重点字词感受,课堂形式多样,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朗读等方式重点分析了莲花的七大品行,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莲花的品行,进而联想到人,并指出本篇文章运用了菊花牡丹和莲花做对比,借物喻人,烘云托月,反衬出莲花的高贵典雅,希望孩子们也要做像莲花品行的人!整节课不落俗套,使人顿感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8月20日上午,王老师授课的六年级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巧用“李大钊的反常表现”将重点 “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一气呵成,除此之外,结合当下思政,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位,动人的背景音乐下,父亲与女儿的深情对话里,荡气回肠的革命历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家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也相信学生们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不朽精神,并为之传递下去。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大钊先生追求光明,将革命的火种播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大钊先生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薪火相传。再一次折服于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情感层层递进,厚积薄发,课堂入情入镜,文章内容善用细节巧点串联。</p>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课程是《城南旧事》王老师围绕着语文要素与整本书的导读这个话题,做一些交流和分享,让我知道了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题记上面有一大特点,那就是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本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两张皮,现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突破了这个界限,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把原来的课外阅读也纳入到整个阅读教学计划当中去了,课外阅读也课程化了。创新新的教材编写形式,实现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 8月21日下午,王崧舟教授执教的课堂《红楼春趣》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我也是受益匪浅,也让我又品读了一次《红楼梦》。课堂上王老师注重让学生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首先,带领学生关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一起总结了四种阅读方法,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阅读方法始终贯穿其中,遇到难解语句,可暂且放过;反复品读,把握人物性格;借助资料,结合影视,去加深学生对《红楼梦》的前阅读印象,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红楼梦》,也是一节阅读《红楼梦》的前导课。王崧舟教授散发着浓浓书卷气、充满着诗意化语言的课堂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教师们,让人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8月21日下午《枫桥夜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王老师古诗教学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经典的魅力,文化的传承。超越千年的钟声在王老师巧妙的引入中层层推进,首尾呼应,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就钟声涉及到的一千多年前的古诗与现在诗人的巧妙迎接,时间空间的转换一堂课来回好几次,随口就来的古诗文,脱口而出的排比句,特别 在“对愁眠”的“对”字分析中体现了细节的因素,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就把握了意象的情感意蕴,深刻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我想这都与王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在这样一堂充满文化气息的课堂中,学生们是多么轻松愉悦,收获的是一份财富,我想这首</p> <p class="ql-block"> “学习笃素业,成长不延期。”王老师的课堂充满着诗意,他让课堂绽放的如此美丽,,真是语文课堂的至高殿堂。时光清浅,岁月如歌,我将向阳而行,最好的时光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