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1年8月20日至22日,我们从成都搭乘高铁,前往闻名遐迩的李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川宜宾,金沙江和岷江在此汇合后即称为长江,故宜宾除了驰名天下的五粮液外,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别称:万里长江第一城。东出宜宾20多公里的长江边上,八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川南古镇李庄,终于放下一张“宁静的书桌”。 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李庄,一时大师云集,名流荟萃: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董作宾、李济、等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与这些大师相对应的,是接纳和欢迎这些名人和同济大学避战西迁而来的10000多名师生的李庄人民,以及他们的优秀代表,那些李庄著名的乡绅,他们是: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李清泉、罗伯希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文化根脉的存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的乡绅地主阶层,才得薪传不朽的。没有乡绅文化的中国,尤其是在广袤的农业文明空间,将沦落为一片废墟——不仅仅是建筑或群落意义上的废墟,而是文化和灵魂意义上的废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9年夏,日寇对昆明实行“疲劳轰炸”,一时间战火纷飞,加之物价高企,难以为继,暂居昆明的国立同济大学决定再次择址迁校。学校向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同济校友钱子宁发电报求援,请他在宜宾与泸州一带为同济寻找新校舍。经钱子宁与李庄当地官员、士绅名流、巨贾富豪进一步洽谈,李庄方面同意同济迁川。在战时各种资源和物资极其匮乏之时,考察过的几处地方都不愿接纳同济的困难时候,李庄人冒着生命危险,以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接纳了流离漂泊的同济人,使同济在李庄度过了五年相对安定的教学科研生活。</p> <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李庄羊街8号罗南陔府邸。在这里,聚集着区长张官周、镇长杨君惠以及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镇上名人,也就是李庄的乡绅们,他们在此做出了一个影响李庄命运,也将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重大决定。依此决定,一封16字电文从李庄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图中背手站立者为李庄乡绅的杰出代表罗南陔先生。</p> <p class="ql-block">长江边上的李庄码头,</p> <p class="ql-block">次年,一份由李庄32名乡绅签名的呈词如次:“绅等以同大系著名高级教育机关,政府非常重视,千里流亡,亟待整理。且该校迁来之后,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益不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庄的乡绅们,为这些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腾出了“九宫十八庙”:同济大学校本部设于禹王宫(今慧光寺),工学院居东岳庙,理学院居南华宫,医学院居祖师殿。乡绅们的私宅大院,则用以解决师生们住宿。李庄一时人口骤增,最多时达到一万二千人。大师巨匠,新锐才俊,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北方官话,吴侬软语,南腔北调的研讨和激辩,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span></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同济大学校本部驻地。禹王即大禹,禹王宫建于1831年,最初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建的,兼作湖广会馆之用,后更名为“慧光寺”。</p> <p class="ql-block">趁慧光寺(禹王宫)里面有人开门出来,我上去交涉,获准就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和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李庄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留下了“九宫十八庙”的古镇,当其他地方以“庙小菩萨大”的缘由婉拒同济之时,李庄人却义无反顾地请出了殿堂庙宇中的菩萨,腾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敞开博大的胸怀,倾其所有,迎来了以同济师生为代表的中国各路顶尖的文人学子。</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现名慧光寺)—同济大学校本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继同济大学之后,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央博物院筹备处</span>等学术机构也先后辗转迁入日寇铁蹄尚未践踏到的李庄避战图存。那些中国文化界的名流们,一个个满腹诗书、学冠中西的著名人物全都来到了小小的李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庄确实太小了,小到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但是李庄在那时又太有名了,以致接收国际邮件,只需要写上“中国李庄”四个字,就可准确收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与林徽茵伉俪铜像。</p> <p class="ql-block">同济李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同济人一直感恩李庄,把李庄视为第二故乡。据从宜宾高铁站拉我们到李庄的出租车司机说,直到现在,只要是李庄户口的考生报考同济大学,校方都会尽力录取,还都会无条件加20分。</p> <p class="ql-block">在四川省档案馆编纂的《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中,收录了1941年3月29日一分名为“南溪县李庄士绅为将孝妇祠依法由同济大学租定祈令南溪征收局转饬分柜迁让呈”,系李庄乡绅为解决同大师生食宿而出面向政府当局请求一事,其辞诚恳,深明大义,令人敬仰:“各公私处所均已不顾一切困难,先后将房舍让出,交付同大……维护教育,繁荣地方,其责端在绅等,万难坐视。……当此非常时期,官民同有协助政府,完成抗战之义务。绅等之所以积极协助同大者,良以该校学子,对于抗建贡献甚大。盖安定同大,间接即增强国家力量。”信函之上,赫然署着32个名字:“南溪李庄镇士绅:张访琴、罗南陔、李清泉、罗伯希、杨君惠……”。</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从坡上长江边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岳庙的同济工学院旧址到</span>同济李庄纪念碑,五年一双脚印,记录了1907年同济建校至今走过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与梁思成、林徽茵先生铜像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李庄古镇抗战档案陈列室,有一纸“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 据传该电文由当时的李庄开明绅士罗南陔起草,发给了上海国立同济大学。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续从昆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先后迁回原处。</p> <p class="ql-block">与梁思成林徽茵铜像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庄时期,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恢复,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学校建立了法学院;工学院造船组改为造船系,并增设了机械专修科;理学院数理系分为数学、物理两系;在宜宾建立了国内第一所正规化的医事检验学校――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p> <p class="ql-block">李庄,病中的林徽茵</p> <p class="ql-block">栗峰山庄——中央研究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狂狷不羁的傅斯年等人,即将离开李庄前,刻立了《留别李庄栗峰碑》,由陈盘撰文、董作宾题额、劳干书。碑额题四字:“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文为:“李庄栗峰张氏者,南溪望族。其八世祖焕玉先生,以前清乾隆间,自乡之宋嘴移居于此。起家耕读,致资称巨富,哲嗣能继堂构辉光。本所因国难播越,由首都(南京)而长沙、而桂林、而昆明、辗转入川,适兹乐土,尔来五年矣。海宇沉沦,生民荼毒。同人等犹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诸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籍助,有不可忘者。今值国土重光,东迈在迩。言念别离,永怀缱绻。用是询谋,佥同醵金伐石,盖弇山有记,岘首留题,懿迹嘉言,昔闻好事。兹虽流寓胜缘,亦学府一时故实。不为镌传以宣昭雅谊,则后贤其何述?铭曰: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爰托。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学府,我东曰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一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名者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人傅斯年、李方桂、李济、凌纯声、董作宾、梁思永、岑仲勉、丁声树、郭宝钧、董同和、高去寻、梁思成、陈盘、劳干、芮逸夫、石璋如、全汗升、张政烺、夏鼐、傅乐焕、王崇武、杨时逢、李光涛、周法高、逯钦立、王叔岷、杨志玖、李孝定、何兹全、马学良、严耕望、黄彰健、石钟、张秉权、赵文涛、潘悫、王文林、胡占魁、李连春、肖纶徽、那廉君、李光宇、汪和宗、王志维、王宝先、魏善臣、徐德言、王守京、刘渊临、李临轩、于锦绣、罗筱蕖、李绪先同建。这些名字,不仅在中国的那时就熠熠生辉,在今天,在未来,亦将光耀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十三周年纪念活动在李庄隆重举行。前排穿深色长衫,双手合于身前者为李庄著名乡绅罗南陔先生。</p> <p class="ql-block">昔日李庄古老的祖师殿,抗战时期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在李庄时期的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就读过的中国现代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p> <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到来后,李庄乡民们对同济师生做人体解剖实验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运输古代人骨产生了误解,有村民偶见医学院上尸体解剖课而吓得魂飞魄散,进而传出了“下江人吃人”的说法,一时间众口非议,疑云满城。为此学校在祖师殿组织举办了“人体解剖展览”,向当地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当地老百姓对现代医学的理解。同时医学院教授唐哲、杜公振和助教邓瑞麟通过研究,查出川南一带的流行病痹(音Pa)病的致病原因,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p><p class="ql-block"> 1943年,杜公振、邓瑞麟撰写的痹症研究论文,获教育部学术奖励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李庄古建筑: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为躲避日机轰炸,协助抢运文物的李庄村民</p> <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西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同济学子投笔从戎,抗战救国。</p> <p class="ql-block">烈日炎炎的午后,我们在李庄顺江路边一个冷饮摊小憩,买了二只冰糕,边吃边与当地人的小摊老板聊天,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不远处的李庄著名士绅杨君惠镇长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李庄著名士绅杨君惠镇长祖居—杨家院子。中共建政后被没收充公为公房,现在仍由一些当地民众在此居住。而杨君惠镇长则在1950年土改运动中被褫夺财产,残酷斗争后枪决!</p> <p class="ql-block">学界泰斗,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旧居。</p> <p class="ql-block">李庄著名的土特产为“三白”,即:白肉、白糕、白酒。此为李庄老酒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薄如蝉翼,大如4A复印纸的李庄白肉,李庄师傅精湛的刀工令人瞠目。</p> <p class="ql-block">云集李庄的国内知名大师学者欢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9日,宜宾博物院接收到来自翠屏区李庄镇沿江村村民何祥祖捐赠的“同济大学附职校感赠罗南陔”木匾,该匾为楠木黑漆烫金楷书雕刻,共计384字,内容较为完整,涉及到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内迁李庄并附设职校及新建校舍的历史情况,实为一份有确切时间的、研究宜宾李庄文化抗战的极为罕见的文献资料。目前,宜宾博物院已永久收藏该木匾。</p> <p class="ql-block">该木匾大力提及李庄著名士绅罗南陔对内迁事业的鼎力支持,明确而实物性地佐证了李庄作为四大文化抗战中心的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为宜宾深厚的文化抗战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木匾文字为著名的教育家、先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同济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的徐诵明所撰,又为著名高级工程师、教育家祝元青所书,足见该木匾的历史份量之重。同时,该木匾为楷书烫金,字体骨强体健、刚正淳厚,颇具颜风柳骨。</p> <p class="ql-block">右上图为李庄著名乡绅的代表罗南陔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庄乡绅的代表人物罗南陔,据南溪县志办主任李梓林记载:罗南陔出生于晚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自幼聪颖,勤功书史,擅长书法金石,性善交游,在家乡建有植兰书屋,约集诸诗友彼此唱和,故有“小孟尝”之雅号。罗南陔虽处小镇,却目光高远,推崇实业救国,于民国七年(1918年)即创办“期来农场”,引进意大利蜂、美国来航鸡、北京鸭等进行规模养殖,将儿子罗莼芬送至成都蚕桑专科学校学习种养技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期间,考古学家梁思永患传染性肺结核,罗南陔出于大义,将其接到自己家中疗养。李庄乡绅中,较著名者还有张访琴和张官周等,张氏为李庄望族族长,在李庄享有极高威望。张访琴与张官周一起,为李庄捐建了全县唯一村镇初中,张官周还被聘为中央研究院李庄办事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位李庄当地农老回忆说:每年腊月三十,罗南陔、张官周等人都要发动当地士绅赈济穷人,每个穷人都可以从他们那里领到“一品碗”白米过年。“一品碗”在当地方言中指最大的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个参与过当年公审大会的老人说:“想起来他们其实还是很好。”“他们对你们这么好,你们为什么还要拿木棒去打死他们?”老人脸上出现一副无辜的神情:“那是政策呀,我们有什么办法。”老人怕人们听不懂,又详细解释了土改时的政策,有多少亩地的人该被枪毙,有多少亩地的人该送去劳改,有多少亩地的人该被管制。根据新政权的政策规定,财富等同于犯罪,罗南陔又叫“罗半街”。财富如此之多,当然属于罪大恶极了。就是在这种财富越多,罪恶越大的逻辑之下,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等一批李庄的著名乡绅在1950年时先后被残酷斗争,最后处以枪决。有的则被劳改劳教,死于饥寒贫病。李庄的乡绅们从此土崩瓦解,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中,窦娥被冤杀前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唱词:</p><p class="ql-block">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p><p class="ql-block">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p><p class="ql-block">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防他老母遭刑宪,情愿无辞认罪愆。三尺琼花骸骨掩,一腔热血练旗悬,岂独霜飞邹衍屈,今朝方表窦娥冤。</p><p class="ql-block">李庄的大师们学贯中西,流芳千古,而李庄的士绅们却因产获罪,含冤惨死……</p><p class="ql-block">“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往事如烟,逝者如斯,千秋功罪,后人评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文字参考并引用了一些向以鲜教授有关文章的史料,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