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意语文,感悟诗意魅力——南阳市油田第三小学暑期参与“王崧舟公益网络训练营”学习侧记

珠子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荷风送香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竹露滴清响。</b></p><p><br></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个诗意盎然的时节里,南阳市油田第三小学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了“王崧舟公益网络训练营”的学习。从8月19日至21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名师王崧舟老师通过六节高质量语文课堂以及精彩讲座的呈现,让我们触摸到了诗意语文的无穷魅力。</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天时间,六节课堂,&nbsp;六场讲座。每分每秒都是干货满满。每一位参与学习的老师无不被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所深深折服。字字句句的学习感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师课堂魅力之大,语文教学研究之深!何其庆幸,有这样的机会跟随着大师的诗意课堂,汲取着甘甜的雨露。</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尹艳丽老师学习心得:隔着网络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教学亲授,真是受益匪浅,让自己对日常教学中的疑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不管是上午《好的故事》,还是下午的《爱莲说》,教学过程均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有浅入深展开,不同的文本,核心素养着眼点的重点也不一样,选择的教学策略也不同。</p><p class="ql-block"> 从课堂教学过程所呈现出来的显性手段来看,教学设计有深度,但学生学得无难度。《好的故事》难理解,但王老师以“云锦”为突破口,抓住“红色”词语,借助资料,由表及里,徐徐善诱,让学生习得《好的故事》象征绝望中的希望;《爱莲说》又是一篇具有挑战性的文言文,王老师将着眼点重点落在文化、道德的传承上,入课就从对菊花、牡丹诗句的吟诵品析上,带领学生在感受花的特点上,引出作者,并为后面的文本学习做了铺垫。接下来,又采用反复诵读和“扶”学的办法,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悟得莲花与君子与作者与人的关系。并延伸了鲁迅、周恩来的事迹,一步一步将莲的品行深植于学生心中,达到文化、道德的有效传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另外,这样的好课也让我们看到了王老师的博学,看到了他在解读文本以及备课上的匠心和所花的功夫。之所以让观看的老师们啧啧称赞,是因为王老师背后付出得太多。从而启示我们,欲做一位好老师,得先做一个好读者,欲上一节好课,得先在备课下功夫。</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高彤老师学习心得:鲁迅的作品历来被认为难懂难教,可是王教授巧妙设计、深入浅出,整个课堂循序渐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应该是理解鲁迅孤独的,怅惘的,郁闷的时候,心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冰冷无情,梦里却是美好的,幽雅的,好的故事。这种矛盾,不是鲁迅的伟大,而在于他心中有希望。“希望”这个词,王老师多次提到,而且,在最后还引申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没有希望!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一切就都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感谢王老师,经由他的课,让学生与伟大的鲁迅结缘,也让我们与伟大的鲁迅结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爱莲说》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更加直观地认识周敦颐的“君子气节”,王老师选取了周敦颐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时的“君子事迹”。周敦颐用自己的一生写就了《爱莲说》,此刻学生明白了周敦颐就是莲的化身。进而列举了周敦颐的后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周树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这就是君子的传承,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老师的课,共情能力太强……可能他自己就是一朵莲花,惟有真君子,才能悟到这般境地。</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赢嘉老师学习心得:自上课伊始,王老师的诗意课堂便随处飘荡着清香、淡雅的莲花香味,让人沉浸其中,那沁人心脾的诗意语文带给人美的享受,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经典的传承,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王老师在这节课中完成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与学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根与源,在品与读中领略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经典的蕴藉得以代代延续。</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丁俊岭老师学习心得:许多课文,因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时代环境感知难;流于表面,对人物的形象感受难;最难的,是人物精神的体会和传承。&nbsp; 面对这样的课文,王崧舟老师倡导“难文浅教”,概括了他的教学艺术和智慧,为语文教师指点迷津。怎样实现难文浅教?王老师指点了四个策略:</p><p class="ql-block"> 1、删繁就简,设立核心目标,并围绕核心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融入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而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与语文要素有关,要与文本的重点有关,要与课后目标的达成有关。即抓住“根问题”铺开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2、整合课后习题,有机地融入课中,随堂化。不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有机地融入到内容、情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3、围绕人物,还原比较。在感受人物形象时,“还原”文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创设感知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内心,并且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p><p class="ql-block"> 4、循序渐进,贯通文脉。教师要善于抓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作为文脉,然后扣住这条文脉瞻前顾后、承前启后,并通过 创设情境、梳理故事、比较形象、交流感知、拓展升华、迁移共情、内化思想 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受到心灵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玲老师学习心得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欣赏了大师的风采,更折服于大师教学设计的精妙。尽情地诵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我同学生一样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写的很平实,是作者亲眼所见,李大钊的品质是从最平淡的描述中感受到的,文章的真实体现在这里,动情的更是这些,那么学生阅读起来会显得更加困难。但是王老师抓住这些平实之处,难文浅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删繁就简,确立核心目标,紧扣核心目标,创造性地把课后习题融入课文教学,不仅使使学生深入感知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体会李大钊为革命舍生忘死的品质,也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无疑是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临于文本之上,博大的情怀,广阔的视野,堪称完美的一课。</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尹少健老师学习心得: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我感受到了王老师身上“文化自信”的力量。他以落实语文要素为基点,一步一步唤醒孩子对文字、文本、人物、情节的真切感受,让孩子们怀着期待,带着方法,迫不及待要打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大门,走进《红楼梦》——他的课堂就是传承文化的舞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听王老师执教《枫桥夜泊》,我想其实他就是那个敲钟人,他让悠悠的钟声敲打着诗人的心,敲打着历史文人的心,敲打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敲打着听课人的心——让我意识到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老师能站稳课堂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陈佳艳老师学习心得:今天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我的内心生出了无限感慨。王老师这节课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首先,他带领学生关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一起总结了四种阅读方法,:联系课文,参测意思;难解语句,暂且放过;借助资料,扩大了解;结合影视,加深理解。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阅读方法始终贯穿其中,对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阅读古典名著,不苛求,不难为。然后,王老师着眼于贾宝玉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神情、动作等描写,品味宝玉身上独特的个性。他紧抓“美人”这个关键词,循循善诱,引出“女儿”的深刻内涵,点明《红楼梦》是在“为女儿立传”。至此,《红楼春趣》一课看似已经讲完了,但是王老师没有满足于浅层次的教学,而是通过“脂本”和“程本”的对比,引导孩子们剖析林黛玉的形象,品读宝黛之间的“知己”情。《红楼梦》不能只解读为爱情悲剧,而是“叹知己无缘”的人性悲歌。他的这节课不仅是对学生的启发,更是对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点拨。</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张智毅老师学习心得:我深深地被王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深厚的传统文化所震撼。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指向性、循循善诱的引导、恰到好处的匹配练习、借助资料完美契合文本、层层深入的读悟、配乐朗诵融情入境,每一步无不彰显着用心。这就需要老师扎实的功底,深挖教材、了解学情。为我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提供了可行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以王老师为榜样,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不负学生。</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素红老师学习心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王菘舟老师的六节课,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如沐春风。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颖的导入方式:从课题导入,从诗歌导入,从词语导入。六节课,不同的导入方式,紧扣课文主题的导入方式。</p><p class="ql-block">  巧妙的引导语:王老师一定有丰富的阅读量,一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每节课的引导语都是由点到面,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水到渠成的写话:在由点到面,生生不息的引导语下,在学生感情的共鸣中,学生们水到渠成的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作者共鸣。</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幸福的时光 ,闪烁的屏幕,我们的每一位参训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者的初心。</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个个伏案书写的身影,一篇篇用心记录的笔记,彰显着每一位教师求知若渴,追求上进的赤诚之心,这也许就是诗意语文的强大感召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崧舟老师对语文教育曾发出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追随着大师的脚步,仰望着诗意语文的星空,期待着有一天涌现出更多言语诗性、审美高雅、智慧融通、心灵澄明的诗意人格。在追求诗意语文的道路上,我们一路欢歌一路前行,幸福地栖息在诗意的大地上……</p>

语文

王老师

老师

诗意

教学

学生

学习心得

文本

传承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