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车厢》比对图</font></p><p class="ql-block">所有的话题,还是从这一张图片说起吧。</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0.01.31 8:43,年初七。</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龙阳路地铁站车厢内。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龙阳路地铁站,是一个大的交通枢纽,已经开通的轨道交通2号线、7号线、16号线,还有通往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浮线,都在这里交汇。上班高峰时的人流量非常大,密密麻麻,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按照往年惯例,应该是春节放假之后的上班第一天。我特意选在这一天,出门拍摄。虽说刚刚上班人不一定很多,但是,高峰时间,车厢空成这个样子,应该在上海地铁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1月起,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全国大面积蔓延。记得上海从1月27日起,开始对入沪车辆的人员,逐一测量体温。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播,全国人民的春节假期,被往后推迟。政府的要求和民众对病毒的恐惧,迫使大家不得不尽量呆在家里不出门。</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座两千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突然之间,成了一座空城。上海,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开始了与病毒的抗争。</p><p class="ql-block"> 想到昔日上班高峰期,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一下子空空荡荡,在用手机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1.08.17 10:48 </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龙阳路地铁站车厢内。 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半之后,当我再一次准备拍摄龙阳路地铁车厢的时候,时间已经错开了上下班高峰。虽然接近中午、到了人流最少的时候,虽然病毒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过几个月就消失了,虽然抗疫工作转入了常态化,但是,毕竟我们的大部分工作,已经趋于正常。地铁车厢,早已有了满满的人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以下比对图:</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个人的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以下两图拍摄时间:</p><p class="ql-block">2020.01.31 11:39,年初七</p><p class="ql-block">以下两图拍摄地点:</p><p class="ql-block">地铁人民广场换乘大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一个人的车站”。</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里是上海市的中心地带----人民广场。地铁人民广场站,是多条线路交汇的地方。因为客流量大,我宁愿改乘别的线路的车,也不想经过摩肩接踵人流拥挤的人民广场换乘大厅。但是,疫情开始蔓延时,我站在这里的时候,甚至于有点恍惚,乌泱泱的人流,好像水银泻地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时隔一年半,当我再次看到这一个人的图片时,我依然感到心痛。</p> <p class="ql-block"> 真的感谢我们这个国家强有力的抗疫措施,感谢人民的团结一致,在全世界都陷入疫情困扰的艰难时刻,我们最早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6:28</p><p class="ql-block">下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换乘大厅。 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工作日,非上下班高峰,客流有序通过。这是上海回归正常的生活时的正常状态。<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比对图: <font color="#ed2308">《地铁人民广场站的站台》</font></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0.01.31 08:48 </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站台。 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经过时抓拍的图片。病毒肆虐,人们不许出门、不敢出门、不要出门。所以,车厢空空荡荡。</p>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 09:09 </p><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站台。 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 让我惊讶的是,这趟地铁轰隆隆地到站,开门关门,轰隆隆地开走,竟然没有一个人上下。</p> 上图拍摄时间:2020.02.16 17:20 <br>上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站台。 手机拍摄。<div> </div><div> 疫情开始蔓延的时候,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都停止了运营。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即使乘客稀少,为了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上海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运营。 </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1.08. 17:12 <br>上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站台。 手机拍摄。<div><br><div> 没有经历过寒冬,体会不到太阳的温暖。没有见证过空城,体会不到人多的喜悦。似乎司空见惯的站台人流,让这座经历过疫情的城市,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只是每一个人脸上佩戴的口罩,还在诉说着,生活要重启,疫情还得继续防。</div></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6:31 <br>上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站台。 手机拍摄。<div><br></div><div>以下比对图:<font color="#ed2308">《2号线》</font>:</div><div>下图拍摄时间:2020.01.31 11:38<br>下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换乘大厅。 手机拍摄。<br></div> <div><br><div> 自从拍下“2号线”这个图标之后,这幅图就像刀刻斧凿一般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仅仅只是一个地标,平时淹没在匆匆忙忙走过的脚步之中。但是空城时刻,在空无一人的站厅里,它竟然是那么的刺眼。</div><div> 路过此处的我,不得不用手机拍下来。我要让“2号线”告诉未来,2020,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div></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6:25 <br>上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换乘大厅。 手机拍摄。<div> 一年半之后,当我再次找到那个有GD200355编号的白色柱子附近的“2号线“时,箭头指向的周围,早已布满了匆匆赶路的脚步。</div><div> ”2号线“,当你再次被脚步淹没的时候,也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开启重启键的时候。</div><div><br></div><div><br></div><div>以下比对图:<font color="#ed2308">《望着我》</font></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 09:14 <br>上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8号出口。 手机拍摄。<div> </div><div> 一年半前的那个春节,当我全副武装包裹严实,小心翼翼地从空城状态下拍回这张图片后,广告女子《望着我》的眼神就一直挥之不去。女子的笑容虽然依旧灿烂着,但现实却进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店铺关门,工厂停工,学生停课。</div><div><br></div><div> 就在我拍下空城比对图片的第二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帖子,和我不约而同的用了抗疫“一年半”的说法。疫情期间,很多企业转产,很多企业破产。能够挺过来的,真的不容易。</div> 上下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1:30<br>上下图拍摄地点:地铁人民广场站8号出口。 手机拍摄。 一年半之后,还是那个8号出口,美女被帅哥替代,关门被开张替代,空城被行人替代。<div><br></div><div>以下比对图<font color="#ed2308">《新世界城》</font>:</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 09:36 <br>上图拍摄地点:南京路地下通道。 手机拍摄。<div> ”十里南京路 一个新世界“,响当当的广告语,人民广场出口黄金地段的位置,疫情期间,不得不关闭了入口。</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2:14 <div>上图拍摄地点:南京路地下通道。 手机拍摄。<br></div><div> 一年半之后,我再次来到这里,记录现在的样子。我找到新世界南京东路地下通道的位置,计划用三脚架慢门拍摄对比图。刚拍完一张,还想再拍 ,就被门口的保安给阻止了。要我拿出所谓的南京东路的批文才能拍。</div><div> 我不想浪费时间过多纠缠,虽然我带着摄影家协会的证书,但是,我的重点目标是下一站。只要商店开业,我就为他们高兴。</div><div><br></div><div>下图比对:<font color="#ed2308">《南京东路步行街》</font></div><div>以下三图拍摄时间:2020.01.31 上午 工作日<br>以下三图拍摄地点:南京东路步行街。 手机拍摄。<br></div> 2020年初,我曾经发过空城美篇。南京路商业街,被称为中华第一街。但是,疫情爆发后,整个街面,店铺关闭。长年累月人来人往的街道,行人稀少。<div> </div><div> 为了记录中国大地正在经历的特殊时刻,从来不喜欢拍摄网红打卡地的我,那一天,目标明确,直奔一个个网红打卡地,记录非常时刻的非常场景。<br></div> <div> 我目标的第一站就是“南京路步行街”这个地方。2020年1月31日,中国的疫情进入严酷时刻,上海的天气也处于寒冷时节。南京路步行街此刻显得特别开阔。偶有行人,也都包裹得严严实实,脚步匆忙。<br></div> 寒冷的天气,拍摄时手指头冻得发疼。在步行街雕塑旁,我遇到一个也在拍摄的摄影人。口罩帽子裹得严严实实,本以为他不过60多岁,他说自己78岁了。南京路这样的场景没有过,他一定要拍下来。还说,自己特意骑车子来的。平时,南京路怎么可能骑自行车呢。<div> </div><div> 在疫情严重的时刻,我所在的每一个摄影群,都要求大家别出门。为此,还组织家庭题材的摄影比赛以消磨时间。</div><div><br></div><div> 但是对于曾经做过记者的我,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是不可能放弃记录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必须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考验。</div><div><br></div><div> 对未知的疫情,我们是恐惧的。但是对需要记录的历史,我必须有自己的担当。我一个人,带好口罩,带好酒精棉球,带好帽子手套,带好照相机三脚架,走出家门,走上空空的马路,走进空空的地铁,走到空空的南京路。拍下来一系列空城图片。</div><div> 感谢我的爱人,他理解我、相信我、支持我。我出门,他没有阻拦。</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1:22 <br>上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div><br><div><div> 时隔一年半,当我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退去。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那种茫然和恐惧,我们的心态变得平和很多。虽然立秋不久的太阳炙烤着南京路步行街,天气依旧保持着夏日的热度,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布满街面。</div></div><div><br></div><div>以下三幅比对图片<font color="#ed2308">《剪断疫情》</font>:</div></div> 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 10:51<br>上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div><br><div> 创立于1628年的上海张小泉剪刀总店,正常情况下,9:30开张,但是,快11点了,依旧店门紧闭。</div><div> 这家将近四百年的老店,是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景,我不知道。我只期待,张小泉的那把剪刀,能够《剪短疫情》。</div></div> 上下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2:40--13:00<div>张小泉剪刀,正常开门营业。<br><div><br><div>时隔一年半,张小泉的剪刀,虽然还没有完全剪断疫情,但是,至少我们国家的疫情,已经进入了可控的范围内。</div><div><br></div><div> 这真得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我们的人民,在困难面前,表现出高度的团结,高度的自律。</div></div></div> 以下比对图片:<font color="#ed2308">真老大房</font>。 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 09:54<br>上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div><br> 一年半,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满脑子是”真老大房“的红牌子,等我再次拍摄时,他们自己的招牌已经换做了别人的广告。鲁迅曾说过的“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如今则是“街头变换广告语”。在中华第一街拍摄时,通过对比拍摄,真的发现很多地方已经改变了模样。<br></div> 上下图拍摄时间:2020.01.31 12:54<br>上下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div><br></div><div> 除了广告牌的变化,来来往往的行人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在这个机位,我特意拍摄了快递小哥忙碌的身影。</div><div> 中国的快递小哥在疫情期间,为抗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享受过快递小哥提供的服务。</div><div> 借此机会,致敬快递小哥!</div> 以下为南京东路<font color="#ed2308">《推车》</font>比对图:<div><div>下两图拍摄时间:2020.01.31 10:03</div></div><div>下两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br></div> 南京东路步行街这一处充满温馨的雕塑,几乎每次路过时,都能看到周边合影的游人和玩耍的孩子。但是,那时候,别说孩子,大人都不敢在外面久留。雕塑的周围,少了嬉戏的孩童和陪伴的家长。 下图拍摄时间:2021.08.17<br>下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 我一直犹豫要不要把这幅图片放进来,因为它没有人山人海的状态。但是,这是客观的写实记录。时间虽然已经立秋,但是太阳依然以夏日的温度炙烤着街面。街面行人不多,因为躲太阳都到了路边或商店里面了。 <div><div> 一年半之后,变化最大的是人们从容的心态。还有,街面“王开摄影”的招牌变成了“王开照相”。哪一天变回来的,我不知道。但是“王开照相”,确实让我们找回了几代人的记忆。还有画面右侧广告牌,也在不知不觉中演变。</div></div><div><br></div><div>以下比对图:<font color="#ed2308">《南京路步行街的警车》</font></div><div>下两图拍摄时间:2020.01.31 10:03<br>下两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div> 下图拍摄时间:2021.08.17<br>下图拍摄地点:南京路步行街。<br> <p class="ql-block">警车的画面让大家自己比对。我想分享另外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无锡摄影师</span></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31日那个寒冷的冬日,我走到南京东路靠近外滩的地方,遇到一个摄影人。在整个南京东路行走拍摄期间,或前或后,我就时不时地看见过那个摄影人。于是, 他和我有了以下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你从哪里来的?”</p><p class="ql-block">“我在浦东。你是哪个区的?”</p><p class="ql-block">“我从无锡来的。”</p><p class="ql-block">“无锡来的?!专门来拍的?你不怕?”</p><p class="ql-block">“我自己会注意的。这种情况下的南京路,我一定要来拍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互道保重后,各自分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寒冷天气下包裹得严严实实,我只能大约估算着他是一个年龄在70左右的摄影师。好像他还说过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我本来还私下里为自己所谓的勇敢壮举略微自豪过一番,但是简短的对话之后,我突然对这个摄影前辈仰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住上海的我拍几张南京路的片子不算什么。年近古稀身在外地单枪匹马冒着危险来到上海拍摄南京路的摄影师,真心令我敬重。</p><p class="ql-block"> “位卑未敢忘忧国”,国难当头,真正有担当的摄影师,会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致敬,冒险拍摄南京路的无锡摄影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比对图片:<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滩斑马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南京东路靠近外滩,和中山东一路交界口的斑马线,是我每次经过一定会多加关注的地方。这里是游客到外滩的主要通道。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活动的时候,涌向外滩的客流会从这里通过。客流高峰的时候,维持秩序的警察和武警,会以人墙拉链的形式进行疏导。拉链人墙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景观被人们拍摄。</span></p> 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 <br>上图拍摄地点: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口。<div> 但是在2020年初,外滩斑马线即使是绿灯,也看不到了浩浩荡荡通过的人群。</div> 上下图拍摄时间:2021.07.04<br>上下图拍摄地点: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口。<div><br><div> 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黄浦江两岸灯光秀的时刻,我再一次来到这里时,马路拥挤、游人如织。武警三步一岗,警察排成人墙。</div></div><div><br></div><div> 我又看到了热闹非凡的上海。</div> <p class="ql-block">以下比对图<font color="#ed2308">《外滩中山东一路》</font><br></p> 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br>上图拍摄地点:外滩中山东一路口。<div> 2020年的那一天上午,我站外滩中山东一路斑马线的边上,即使绿灯亮起,这条在上海最繁华的路上,也少有车辆通过。</div><div><br></div><div>下图拍摄时间:2021.08.17<br>下图拍摄地点:外滩中山东一路口。<br></div><div>一年半之后,再次到原地拍摄,这里已经回归到常态。</div> <div><br></div>以下比对图片:<font color="#ed2308">《外滩牛》</font>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p><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地点:外滩。</p><p class="ql-block">当时,我给外滩金融牛,起名 《抗争》。</p> 上下图拍摄时间:2021.08.17<br>上下图拍摄地点:外滩。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应该起名《抗衡》。</p><p class="ql-block">比起华尔街的那头金融牛,今天外滩的这头金融牛,正在一步步崛起,有了抗衡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比对图:<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滩观光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时间:2020.01.31</p><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地点:外滩。</p><p class="ql-block">空荡荡的观光平台,是那么的寂寥。</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时间:2021.08.17<br>下两图拍摄地点:外滩。<br></p> <p class="ql-block"> 今日的外滩,即使初秋的阳光依然晒人,但是仍然有人晒着太阳前来观景。</p> <div><br></div><div>以下为 <font color="#ed2308">陆家嘴比对图</font>:</div><div>下两图拍摄时间:2020.01.31<br>下两图拍摄地点:陆家嘴。</div> <br>陆家嘴,东方明珠,这是中国著名景点,也是世界旅游打卡地。往日,桥上游人如织,桥下车流成河。此刻,空空荡荡。天桥无人,地面无车。<div>在这里,我分别用手机全景模式和单反相机拍摄了空城陆家嘴。</div> <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时间:2021.08.17<br></p><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地点:陆家嘴。</p><p class="ql-block"> 这是回归正常状态下陆家嘴环岛的车流状况。非上下班高峰,小轿车、公交车、观光车,依然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font color="#ed2308">陆家嘴夜色比对图</font><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拍摄时间:2020.01.31 18:11<br>下图拍摄地点:陆家嘴。<br><br>下图是我感觉珍贵却有没有投稿过的一张图片。<br>寒冷的冬夜,陆家嘴环岛冷冷清清,天桥上看不到人,天桥下很少有车。我把照相机架在天桥栏杆边上的一个垃圾桶上拍下了这张图片。<br><br>电脑看图才发现,由于是隔着天桥围栏的玻璃拍摄的,玻璃的反光,把带着帽子口罩的我和周围亮着灯光的高楼都隐隐约约收进图片里去了。陆家嘴是国际金融城,一座座高楼的灯虽然亮着,但是因为疫情,所有的金融白领,那一刻,都在家里上班。<br><br>陆家嘴, 没有人,没有车,只有口罩。<br><br>记得当时图片发到群里时,现代沙龙的金老师看到这张照片后,特别肯定它最值得回味 ,最有代表意义。<br></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br></font></p> <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时间:2020.01.31 18:23</p><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地点:陆家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空城,陆家嘴空城。天桥无人,地面无车。空荡荡的城,冷飕飕的夜。这一切的一切,被东方明珠的红色温暖了,被“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的口号鼓舞了。</p><p class="ql-block"> 这幅图片我起名《给力》。</p> <p class="ql-block"> 2020年,上海摄影家协会推出网络抗疫系列图片时,这张图片上传之后立即被推送。《检察风云》杂志用两个页面刊登我的《空城上海》专题图片时,《给力》用作压题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说,这幅图片可以载入上海史册。一年半之后,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昨天,一个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摄影老师,给这幅图片起了一个厚重的名字:《铭记这一天----陆家嘴按下了暂停键》。他说,“这是一幅值得档案馆收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拍摄《给力》的那个夜晚,我没有拍摄一张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全貌图,那样的景色太容易拍了。但是,有“武汉加油”的、地面空空荡荡的陆家嘴环岛的场景,实在罕见的,我必须拍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返回的途中,我在陆家嘴环岛上遇到了一个也在拍摄的摄影师,黑乎乎的夜晚,看不到带着口罩帽子的摄影师的面孔。我敬佩他特殊时期出来拍摄的勇气,我请求看看他拍的图片。他的显示屏中,东方明珠秀美的身姿被完美地记录。</p><p class="ql-block"> 他没有拍疫情,没有拍空城,珍贵的时间内拍的只是这样的糖水片,我深感遗憾。但是和他素不相识,我不便多说,只好说,你拍的比我的漂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如果和后图呼应起来,我应该起名《给力陆家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时间:2021.08.17 18:11</p><p class="ql-block">下两图拍摄地点:陆家嘴。</p> <p class="ql-block">我刻意拍了一张摄影师常用的手法拍摄的灯带,表现车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繁华陆家嘴</p> <p class="ql-block"> 《繁华陆家嘴》是这个美篇里唯一没用纪实手法,而用了艺术手法,慢门拍摄、多张堆栈 、后期制作而成的一张图片,这也是我心中期待的陆家嘴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给力陆家嘴》那张图片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想好了,一定要再拍一张繁华陆家嘴的图片,以告慰“空城陆家嘴”。</p><p class="ql-block"> 我拍下过30秒长曝光的图片,我也用减光镜+B门拍摄过曝光更长时间的图片,拍出了陆家嘴环岛夜色中汽车尾灯拖出的灯带,图片实在漂亮。但是,那些汽车尾灯画出来的看似漂亮的线条,却显得没有灵魂。</p><p class="ql-block"> 如何表现陆家嘴环岛的车来车往、热闹非凡、欣欣向荣呢?我索性反其道而行之,缩短快门时间,再做后期堆栈。画面中陆家嘴环岛的车,像小鱼儿一样,快乐地游来游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真实不一定能够达到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一定高于生活的真实。这是大学时候文艺理论课告诉我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幅《繁华陆家嘴》,生活中是不真实的,艺术中,她是真实的。她终于和之前的《给力陆家嘴》,有了一个完美的合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空城到繁华,我的系列比对图,也终于有了结尾。</p><p class="ql-block"> 我心疼空城的上海,因为我热爱繁华的上海。</p><p class="ql-block"> 上海,我爱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空城到繁华----致敬,英雄的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程玉玲2021.08.21草稿</p><p class="ql-block"> 2021.08.24--27 修改</p> 附:组图《从空城到繁华》 <p class="ql-block"> 下图请横批观看</p> 以下花絮: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时间:2020.01.31 出发拍摄前的全副武装。</p><p class="ql-block">每次拍摄结束时,如果没有忘记,我会自拍一张现场图片,以记录当时的状况。拍摄空城,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时间:2020.03.01 出发拍摄豫园时,在地铁站台。</p><p class="ql-block">这张拍摄于地铁站台的图片,也是我空城系列城隍庙专题拍摄后留下的。因为容量问题,城隍庙的图片没有放,这张背景图车厢里空空荡荡的图片,还是很珍贵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时间:2020.03.01 拍摄空城豫园回家时,摘下口罩时露出的勒痕。</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武汉拍下很多护士取下口罩时脸上有勒痕的图片。而我,取下口罩,也发现了脸上的勒痕。</p>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时间:202108.17 南京路步行街拍摄之后,在冷饮店门口休息。</p><p class="ql-block">从龙阳路到南京路到外滩再回到南京路,走走拍拍,好几个小时。累了,坐在一家冷饮店的门前,已经没有了疫情一开始时候的恐惧,虽然人们都还带着口罩,但是,可以坐下和一杯饮料,从从容容地歇歇脚,休息休息一会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时间:202108.17 南京路步行街拍摄之后,在地铁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走进地铁站,我的周围,已经人来人往,川流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 2021.08.27</p> <p class="ql-block">朋友反馈</p> <p class="ql-block">网友反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