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8月21日我们驱车来到崇信县黄花乡黄花塬村参观,勤快的村民把村道清扫的干净明亮,整个村庄看上去宛如一幅美丽山水画,悠闲的村民在涝池边的垂柳下纳凉聊天,游客人来人往,真是一个较好的红色旅游基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里流传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闻名全国的三位小英雄李万宝、陈东惠、李拴锁从山洪中夺回96只生产队羊只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span> 黄花塬小英雄们的故事曾经编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学课本里,激励了一代代少年儿童树立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黄花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村民不变的向往。“如今村庄变美啦!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落地生根,实施乡村振兴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不过最神奇的还是这里有棵菩提树 。据考证,此树是渭河以北最大的一棵,树的年龄与佛教传入我国的年代一样久远,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原来的菩提树树高16米,胸径3米,覆盖面积50平方米。历经沧桑,生长健壮。皮如玉兰,木肌葱白,花苞抽穗,一簇30余朵,初夏盛开,飘香数里,经月方凋,蒴果木质,子如橡栗,剖囊视之,其色殷赤,能疗心肌。奇异之处,叶柄脱落部位形似猴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据传说,这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真身所显。当地群众把这颗树看成是“一方之奇迹和祥瑞之兆”,从不攀折和斧砍。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该树100米处发现北魏早期石造像,进而证实崇信为古丝绸之路之要冲。 可惜的是老树枯萎凋谢,然而新树发芽接续,又向游客展示往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span style="color: rgb(73, 143, 209);">梵文</span>)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这里的一草一木,了解了这里的乡风民俗,看见对面正在修建的华灵高速公路,我思绪万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这里的变化真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黄花塬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故事会走向远方,黄花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欢迎您到这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