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的叫卖声——黎虹沉思录分享六

殷华

<p class="ql-block">老昆明的叫卖声</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消失了的东西,往往教人眷恋不已;每当回忆起来,也总觉得有些温馨味。从前老昆明城里的叫卖声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所谓叫卖声,指的是那些走摊小贩叫卖于街头巷尾的声音。其中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听惯了还讨人喜欢。说到这些走摊小贩,大多是来自近郊的农民,但也不乏城市贫民。其中有的是靠此养家活口,有的是借此找点零钱添补家用。一般来说,他们留给顾客的印象是良好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还年轻,住在玉龙堆一家小小的阁楼上。门外翠湖的四季景色历历映入眼帘,而门前熟悉的叫卖声更是平添了一种市井的融融气氛。当时我在一个公司做缮写员来维持生计,夜晚则忙于音乐戏剧活动,常常是早出晚归,日子过得紧紧张张却又扎扎实实。</p><p class="ql-block"> 每天一早起来,首先听到的常常是响亮而又悠长的叫卖声: "米面粑粑. ”我从窗口一看:一位裹花巾、身着蓝色粗布衣裤的中年妇女,正背着一个箩筐,款款从湖岸的路上走来。我自小喜欢这种味道生甜、价钱便宜的乡味食品,便立即下楼来到门口,买上两三个,边吃边走上班去。日子长了,我才知道这位妇女姓张,是大西门外麻园村人。我买惯了,她每次总要送我一两个。我为难地说: "大婶,实在不好意思!”她却坦然笑笑说: “小兄弟,这是自家的粮食自家做的,你就不要客气啦!"</p><p class="ql-block"> “米面粑粑”过后,传来的多半是嗓音洪亮的叫卖声: “烧饵快!"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把担子停放在小吉坡脚,手里拿一把火扇,一边烧,一边喊,一边卖,身边不时围着三三两两的顾客。我有时也上去凑个热闹。吃上一两次,觉得又香又脆,便也成了他的常客。有时,他干脆把担子停在门前,抬头高声喊: "黎先生,想请(吃)么?"我在窗口笑笑,点点头,连忙跑下楼来。日子长了,我同这姓杨的小伙子竟成了朋友。</p><p class="ql-block"> 和“烧饵缺”几乎同时叫卖的是“豆花—米线……”卖主是个四十来岁的城里人,叫声略带沙哑,而担子里的食品、碗筷却摆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味道也不错。也许正是这些原因,他的回头客很多。</p><p class="ql-block"> 中午过后,晚饭之前,仍有熟悉的叫卖声不断传来: "卖-山林果喽!", “卖-烧豆腐喽!" "卖-五香兰花豆喽!"</p><p class="ql-block">“卖-腌鸡枞喽!”………在我印象中,不论酷热寒暑,不管天雨天晴,这些叫卖声从未间断过。由此可见走摊小贩们生计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使我最难忘的是“担担饺”和“糯米稀饭”。</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深夜归来或是伏案写作接近夜阑人静之际,晚风便会送来“糯米--稀饭…”的叫卖声,低哑而浑厚。我知道这是住在大西门的俞大爹挑着担子来了,便走下阁楼喝上一碗。这位两鬓斑白、年近花甲的老人夜晚走摊将近二十年了,膝下无子,老俩口就靠此勉强糊口。老人为人和善,谈笑风生。我一边吃,他一边给我讲些年轻时代风风雨雨的打工生活,颇有情趣。事隔多年,世事沧桑,旧址已废,老人一家早已不知去向。</p> <p class="ql-block">  卖“担担饺”的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孤寡老人,姓姜,住在钱局街的一间旧屋里。虽说形单影只,但身体壮实,买卖忠厚无欺。每晚十点以后,我一听到“托--托托托”的敲板声,便知是“担担饺”来了。我像喜欢吃“米面粑粑”一样,几乎每个晚上都要吃上一两碗。走出门来,微弱的街灯下,只见一副担子已歇在小吉坡脚。右担里汤水正开,冒出一股热气。担里摆满细葱、酸菜、辣子、酱油、盐巴、味精等各种佐料。看一眼立刻顿生食欲。老人知我嗜吃酸辣,便把佐料放得特别重些,尤其是寒冬腊月。有时碰上没有零钱找补,老人总是亲切地笑笑说: "算了吧,老顾客嘛,送吃几碗也应当!"或者说: “小兄弟,以后慢慢付。”然后挑上担子慢慢走了,善良的老人就是这样对待所有的顾客。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老人和蔼的笑容,而“担担饺”的酸辣味儿也仿佛还留在口中....</p> <p class="ql-block">  其实,老昆明的叫卖声远远不止上面这些,我所写的无非是当年住在玉龙堆耳闻目濡或一些亲身感受罢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我对老昆明的叫卖声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从这些熟悉而亲切的叫卖声中,不仅看到了一幅幅老昆明的市井风情画,看到了底层百姓的善良心灵和在生活线上苦苦挣扎的身影,也看到了老昆明人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然而这些难忘的东西,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隐匿了甚至消失了。这对常常怀旧的我来说,岂能不感慨万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