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老照片(250图修订版)

人杰地灵

<p class="ql-block">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p><p class="ql-block"> 我用了好几年的收集,积累了还算可以的嘉兴老照片。想着怎么把他整理成册。美篇是最好,最合适的选择。它可以发给知己朋友浏览收藏,喜欢的话还可以打印成书,传承历史。我花了近三个月的时光,把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力求照片的清晰,干净,完美。又收集了各张照片的有关资料。然后就反复的在美篇编辑,修改。力争做到图片与介绍的准确和谐。一切为留住传承嘉兴那曾经拥有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所有照片,除注明摄影者、提供者外,均收集于《嘉兴市志》、《嘉兴老照片》、《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等资料。)</p><p class="ql-block"> (我收集的照片都是零碎的,间断的。很难把照片的作者记录下来。有谁需要在照片上注明,可以和我联系!谢谢大家!)</p> <p>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p><p><br></p> <p>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嘉兴子城前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秀州古治”牌楼。</span></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忠爱堂以后,灾。知府惠格修葺之。自忠爱堂以至头门,均仍倾陊。三十四年,杨士燮修整东西长廊,改仪门为二门,添具左右两翼门;补筑谯楼,并改旧额“首藩名郡”为“秀州古治”。自为之记。</p> <p>  嘉兴禾城四门,风景各殊。昔谚有曰:“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盖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极短,止通乡儎,无大店铺,仅见鬻糕团小经营,而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竞趋之。出通越门即西水驿,江湖流丐,泊舟于此;遇官舫往来,索纤夫驿卒,恒招以应差。至东门外之甪里街,则绅富所居,门楣连亘。</p> <p class="ql-block">1907年的“嘉兴老城墙”2013年8月,薛家煜经申请,由英国太古公司授权使用。</p><p class="ql-block"> 英国影师1907年从黄浦江搭船(或租船)出发,去海宁的途中,经“莫家笕”,拍下了“三宝塔”及嘉兴的其他照片。“这些小佛塔是在莫家笕,嘉兴城外,京杭大运河旁。”嘉兴的城墙拆于一九二八年,它曾临水绕城一周。 黄国华先生《拆城前后的记忆》中写道:“‘城滩’,即旧时南大营前城下河滩(现为南门沙龙宾馆至紫阳桥沿岸一带),为旧时集市地。这个地名,现已少为人知。过去,这里城下的壕河十分开阔,足有百米之多,水上运输方便,木竹行、石灰行、砖瓦行、柴行、水果行均设于此。”照片中的城墙前有一片不小的滩地,那是否就是后来黄先生所述的“城滩”三宝塔”前一段水路边的老城墙,会不会是嘉兴西门到南门一带的? </p> <p class="ql-block">  1907年的“嘉兴水城门”2013年8月,薛家煜经申请,由英国太古公司授权使用。</p><p class="ql-block"> 嘉兴城墙外的水门。嘉兴城垣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或唐乾宁三年(896)。至民国,城围周长九点八里。</p> <p class="ql-block">  古代,“七里之城”即算中等城市。故明宣德年间,嘉兴城垣列全国三十三个主要城市之一。这是水城门。</p> <p>  上世纪二十年代嘉兴火车站内。周边还是农田。</p> <p class="ql-block">《民国旧嘉兴影映》截图</p><p class="ql-block">嘉兴火车站</p> <p>  上世纪二十年代火车站。嘉兴火车站于1907年建站,1909年杭嘉铁路接轨。抗战初期,被日寇轰炸机全部炸毁。后为日伪重建,沿用至1996年年底,1997年1月16日被总建筑面积5045平方米的铁路嘉兴客运站新站取代。</p><p><br></p>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嘉兴火车站 <p>  圣母显灵堂,俗称圣母堂,天主教。1917年开始兴建,至1930年完工,由意大利籍神父韩日禄发起,时为中国最大,远东排名第三。</p> <p>  民国嘉兴县政府大门。</p> <p>  民国初的嘉兴县署,时称嘉禾县署,民国光复后,废府存县,时嘉兴,秀水二县合并,改名嘉禾,至民国三年(1914年)復名嘉兴。<br></p> <p>  位于闸前街口的旧海关。上世纪初的浙江海关嘉兴分关旧址与文生修道院曾为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嘉兴的北教场大营旧址。1902年,在嘉兴设立浙江海关嘉兴分关,选址于古运河市区段边,运河塘路一度被称谓“洋关”街。并逐渐成为嘉兴近代一处新兴的商业区。直至1932年海关撤销,此处又改名国货街。同为1902年,嘉兴海关北侧成为文生修道院选址。</p> <p>  文生修道院,全称法兰西嘉兴文生修道院,1902年法籍神父步师加创建,为当时中国唯一总修院,研习教义,一经考核及格,晋为神父,派往全国各教堂。</p> <p>  宏文馆,为嘉兴府考秀才处。而它就在集街北面与之平行的一条叫集上的小街上。现为道前街。然而嘉兴宏文馆的废置却早于1905年。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攻占嘉兴,一把大火不但毁了集街,连带着殃及集上街,宏文馆也由此早早地走向了毁损。1928年建为图书馆。‌</p> <p>  民国十年(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此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南湖烟雨楼。</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南湖烟雨楼。河里的丝网船就是后来红船的参照船。</p> <p>  南湖位于嘉兴老城区东南侧,是滋养嘉兴的母亲湖。南湖形成于汉代,三国时期,南湖称陆渭池,;到唐代改名南湖;唐以后又有滮湖、鸳鸯湖、马场湖和东南湖之称。后晋天福年间(936-945年),吴越国王钱镠第四子广陵王钱元镣任中吴节度使时,在湖畔筑宾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将挖出的河泥填入湖中,成一“厚五丈,广二十丈”的小岛,四面环水,俗称湖心岛。次年在岛上建烟雨楼,形成景观。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孙中山曾来南湖游览,并在湖中烟雨楼假山前与各界人士合影留念。</p> 上世纪1912年12月12日,孙中山先生由沪启程,历经松江、嘉兴、硖石、长安各车站,均有军警及团体列队欢迎,人民瞻仰,充溢于途,逮车到站均拍掌脱帽,高呼万岁。先生亲自下车与各代表晋接,并周历观者之前,举帽答礼。”当天下午二点四十分,车到杭州艮山门,浙江都督朱瑞等率众至车站迎接。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23日,著名爱国人士褚輔成,沈钧儒时隔多年重返故里。在南湖湖心岛与各界欢迎人士留影。</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1959年南湖。照片刊于1959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眼位。</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字的南湖牌楼</p> 仓圣祠位于嘉兴南湖风景区,在小瀛洲上,南湖东北部,与湖心岛上烟雨楼南北相望。清康熙时疏浚市河,堆泥于此,遂成一面积约8亩的分水墩,初为渔民晒网之地,后渐成游览胜处。汉字是仓颉创造的,故有“仓颉造字”之说,所以仓颉被尊为“字圣”。 <p>  嘉兴仁爱堂圣心医院,是嘉兴第一医院前身。民国9年(1920年)法国天主教会仁爱堂管辖所建,图为圣心医院用房。</p><p><br></p>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圣心医院 <p>  天主教聖心堂为天主教修女做礼拜埸所,解放前曾为民德女中,解放后为嘉兴三中校内。</p> <p>  嘉兴福音医院是嘉兴第二医院前身,1895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来禾傳教行医,开设此院,首任院长为美国医生文淵博。此照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p> <p>  嘉兴的七塔八寺。七塔是指嘉兴城内外的东塔、真如塔、壕股塔、铜官塔和三塔。八寺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是嘉兴历代著名佛寺屡有兴废重建,一般是指精严寺、楞严寺、东塔寺、茶禅寺、天宁寺、真如寺、觉海寺、金明教寺。</p> 上世纪二十年代拆除城墙后修的道路。 <p class="ql-block">  真如塔建于宋加祜七年(1062)最后重建真如塔为清光绪25年(1899)。在风景优美的西南湖畔,真如塔成为当时嘉禾一景。其形制基本保留宋代旧观,高53米,塔基直径12米,可登临远眺。(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真如塔。)</p> <p>  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真如塔。还有一说认为,嘉兴的八寺是指嘉兴县境内的八座著名佛寺:精严讲寺、楞严讲寺、茶禅寺、天宁教寺、能仁寺、本觉寺、栖真寺、净相寺。</p>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豪股塔,远处是当时的火车车厢。 <p>  始建于宋以前壕股塔因临城壕,水曲如股得名,又名壕姑塔。塔七级,下部方形,塔顶形如笔,高十丈,建筑工巧,是嘉兴著名古塔。古时塔位于在南湖西北方,隔城濠,临城墙,背城面湖,草木葱茏。壕股塔旁原有寺院,是从南门至南堰、甪里街的热闹街市。 高66米的新壕股塔气势恢弘、磅礴大气。缓步而上,登高鸟瞰,南湖风景尽收眼底。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豪股塔。上世纪六十年代,壕股塔因年久失修倾塌。2001年,距原塔基800米左右的南湖畔新建了壕股塔。</p> <p>  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府南澄海门外隍池中有塔七级,屹然独立于烟波之中,其水弯曲如股,塔高十丈,制极工巧,面湖背城,林木蓊翳,昔贤名胜多构于此,苏东坡与文长老曾过此茶访。”按此记载,壕股塔至少建于宋代。原塔背城面湖,草木葱茏,风景佳绝。塔旁道路为南门至南堰一带的要道,市街繁荣,有“灯火万家”之称。元代大画家吴镇作《嘉禾八景图》曾将它绘入图中。清凌大田有《壕股》诗:“清流一派曲,百仞涌城壕。影荡玻璃碎,风铃柳外高。”</p> <p>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东塔。东塔旧址位于甪里街东塔弄内,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为方形木塔,高七层,每层有半栏杆。塔历经兴废。</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的东塔(薛家煜提供)</p><p class="ql-block"> 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塔。明洪武、清乾隆年间先后重建,改为方形砖塔,每层外有木栏杆,形制逊于原状,但仍不失隋唐建筑特色。东塔曾是嘉兴最古老的佛塔。</p> <p>  明清时,东塔寺依然晨钟暮鼓,香火鼎盛。当时,东塔寺是嘉兴城外最大的寺院,不亚于城内的精严寺和楞严寺两大寺庙。在清咸丰时大部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山门和禅堂。20世纪60年代,塔毁后不久,寺因破败不堪,也被毁殆尽。相传,东塔寺址原为西汉朱买臣故宅。</p> <p>  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铜棺塔。铜棺塔,亦名同官塔,俗称孩儿塔,旧址位于建国路现华庭街购物中心内街(原塔弄西端)。塔始建于宋代,1940年重建。至解放时已残破,没有塔刹。塔于1966年秋拆毁。</p> <p>  孩儿塔之名来历主要有三说:一说传为北宋宦官童贯所建,取其谐音词同官得名;一说是官员们集资建塔得名;还有一说是因塔东北有孩儿桥而得名孩儿塔。嘉兴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孩儿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介绍中国大运河时,刊用了嘉兴三塔照片。</p><p class="ql-block"> 三塔始建于唐代,清光绪二年(公元1870年)重建,为中国大运河上唯一的三塔。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介绍中国大运河时,刊用了嘉兴三塔照片,并为嘉兴近代耳熟能详的胜景。嘉兴城西门三里三塔湾有白龙潭,潭深水急,潭中蛰伏着一条白龙,遇风兴浪,舟楫过往,艰险莫测,事故不断。天晴时,潭中会有三道白光从水面射出。至元《嘉禾志》记载:此处原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唐异僧行云云游过此,运土填潭,建三塔于其上以镇之。从此舟楫过往摆脱了危险困境。</p>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嘉兴三塔。三座塔的塔刹都完好无损。<br> <p>  三塔位于京杭古运河畔三塔路转弯处,为三座七层砖塔,中间一座最高18.3米,塔实心,不可攀,每层壁龛嵌铁制浮雕佛像,饰黑白红三色,历来是嘉兴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07年的“嘉兴三塔”2013年8月,薛家煜经申请,由英国太古公司授权使用。</p><p class="ql-block"> 英国人1907年所拍。三塔系指三座并峙的宝塔,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塔内无梯可攀。中间一座最高,为八面九层,总高18.81米(其中塔身14.91米,塔刹3.90米),塔基底面直径3.90米,边长1.60米。两侧两座各为八面八层,东侧塔总高17.40米,西侧塔总高16.60米,塔基底面直径均为2.90米,边长1.20米。</p> <p class="ql-block">1908年的三塔</p> <p class="ql-block">1937年的三塔</p> <p>  上世纪四十年代三塔塘上的踏白船活动。古时船至三塔塘为防纤绳损坏三塔,曾立三条纤石,现尚存两根,上有条条纤绳的印痕,仿佛在诉说着三塔的千年历史。</p> 上世纪四十年代三塔与帆船。 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塔 <p class="ql-block">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塔,医护人员在为附近的农民预防宣传。</p> 三塔的茶禅寺后园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岳王祠 上世纪二三年代岳王祠。三塔塘岳忠武王祠始建于明代。明清有数次毁建,清乾隆年间重树万古精忠石牌坊,清同治年间岳氏后裔再度重建,近代毁废。“影僧柱”实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的大理评事张徽所立之“司宪”石牌坊的石柱。原立于城内碧漪坊,后移建于三塔塘边,非“影僧柱”原物。近代建血印禅寺于岳忠武王祠边。 <p class="ql-block">1907年的“三塔塘牌坊”</p><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薛家煜经申请,由英国太古公司授权使用。</p><p class="ql-block"> 1907年英国人拍的三塔塘牌楼。也称牌坊。这三塔塘的牌楼,透雕浮刻,飞檐翘角,十分精致。嘉兴曾牌坊四立。嘉兴三塔塘有名有姓的有二十四座。试想,那时的三塔塘何等壮观,座座牌坊耸立,“皇亲国戚”,“奉旨敕建”,“兄弟名臣”等光宗耀祖的额题,振聋发聩。声名显赫的嘉禾先贤,烘托着这座江南小城名扬天下。这道别开生面的水乡风景真可与如今安徽歙县的牌坊群媲美。</p> <p>  血印禅寺。据清康熙《嘉兴府志·艺文》“血印禅僧传”记述: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嘉兴时,抢掠妇女数十人囚于岳王祠中,祠中和尚仗义营救,被清兵绑于石柱,乱箭射死,血沁入石,留下痕迹。</p> <p>  三塔塘上背牵行船的百姓。</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 </p><p class="ql-block"> 嘉兴市北二十六里王江泾镇。《方舆纪要》卷91嘉兴县:“相传以王、江二姓居此而名,今为运河所经,曰王江泾市。”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再修,太平天国时桥栏石损毁,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此桥是三孔实腹石拱大桥,形似长虹。主孔净跨16.2米,拱矢高10.7米;东西两边孔净跨9.3米,拱矢高7.2米。桥面宽4.9米,东西桥阶斜长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是浙北平原地区软土地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 塘汇镇一条街。 <p class="ql-block">塘汇镇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塘汇上纤荡</p> <p class="ql-block">塘汇上纤荡</p> <p>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丽桥。北丽桥始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据清代谭吉璁所著《鸳鸯河棹歌》载:北宋时高丽贡使途经嘉兴,适逢建筑此桥,乃取名丽桥。后来在城西运河上,建造了西丽桥,遂改称北丽桥。</p> <p>  京杭大运河流至嘉兴城北分水墩,分支夹城左右,其西面即贯通京杭大运河,东南面则流向缸甏汇——秀城桥,进入市区。</p>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丽桥 <p>  据清初《重建北丽桥记》载:桥处八卦的坎宫,古有"坎官北方水"之说,桥东为秀水,取秀丽之意,故称北丽桥。另据辞书解释,"丽"有成对含义,因城西、城北均有桥,故名北丽桥。</p> <p class="ql-block">  摄影:庞艺影</p><p class="ql-block">北丽桥堍中基路口</p> <p class="ql-block">北丽桥下的坛弄口</p> <p>  分水墩在嘉兴城北古运河端平桥下占地约4.3亩,是古运河里重要的分流设施。分水墩起于何时已经无从查考,然分水墩上的水天庵初建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为嘉兴天妃宫的前身。</p> <p>  杉青闸上落帆亭。清光绪《嘉兴府志》中有如下记载:“杉青闸,宋尝置吏,有廨宇及落帆亭。”也就是说,在宋代,杉青闸肯定就有了落帆亭。可以想见,宋代的官船、民船、商船行船至杉青闸,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嘉兴城。汉武帝时就在嘉兴城北建成了杉青堰。大约在隋代,隋炀帝将贯穿于嘉兴境内的江南运河等水系拉直成为大运河,嘉兴也就成为大运河的一段。在汉代杉青堰的基础上,建成了由江苏进入嘉兴的第一道闸—杉青闸,杉青闸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唐代,官府在杉青闸建起了船闸,船只行经至此,必须落帆过闸才能通过。</p> <p>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丽桥。旧时,西丽桥与北丽桥都是单孔石拱桥,尤以西丽桥最为壮观,堪称嘉兴城内第一桥。因上世纪解放前夕此桥尚在,据见过此桥的老人回忆:西丽桥桥阶均由整条长石砌成,桥身有现在楼房的3、4层楼那么高,5米多宽。桥顶有4根石柱,每根石柱的上端各蹲着一只小巧玲珑的石狮,雕刻精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因是城内最高的桥,站在桥顶,能尽朓城内七塔八寺。天气晴朗的话,还可以看到硖石东山的智标塔。</p> <p class="ql-block">  三塔路西丽桥堍(庞艺影摄)</p><p class="ql-block">西丽桥。后宋末元初在西门外造桥时,为桥的命名,也是大费周折,有一番讲究。这时有人引经据典,认为:既然在同一条河上,北门已有丽桥,不仿同取一名,因为古时“丽” 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如:汉代《小尔雅•广言》曰:“丽,两也。”又如:东汉班固的《汉书•扬雄传上》曰:“丽,并驾也。”于是乎得到了一致的赞成,遂西门之桥也有了丽桥的称谓。为了有所区分,在西门外的叫西丽桥,在北门外的就叫北丽桥。</p><p class="ql-block"> </p> <p>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秀水知县李向中筹银重建。当时因桥边就是西水驿,来往官员多,所以重建时决定按原样恢复。桥造好后,总觉得如此雄伟之桥,只有4只小石狮蹲于桥顶,不够有气势,于是打算在桥堍增雕四只大石狮添雄伟之气,以益观瞻。这时有属下告诉李知县,王店三姑庙前有一座狮子桥,桥柱上雕有若干个小石狮,桥堍两端就有现成有4只大石狮,威武雄壮。但这狮子桥深臧乡间,因行人稀少,观者寥寥,何不运来安放在西丽桥堍?倒是造化了4只大石狮哩。这样既可使西丽桥增添观瞻,又可以省去不少银两。李知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建议,命人将4只大石狮从乡间运来,安放在桥两堍。这石狮有两人高,运来时也是化了一番功夫。从此西丽桥有四大四小八只石狮,大大增添了西丽桥的风彩。</p><p> 1949年5月初,解放军兵分真如塔、西丽桥两路进攻嘉兴,据守西丽桥国民党军队在败退前炸毁了西丽桥。解放军为了部队渡河,将天官牌楼许多居民家的门板征集,铺在西丽桥旁的河上,才解决了大部队过河问题。直到1966年,西丽桥才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端平桥。端平桥建造的年代应是在宋代。至元《嘉禾志·桥梁》中明确记载着:“端平桥,在望吴门北一里。”这就说明端平桥的历史至少已有6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鸟瞰端平桥 由《嘉兴正春和文化》供稿</p> <p>  民间还有个与清朝乾隆皇帝有关的传说。端平桥以前叫“瑞平桥”,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时,在船头,遥望着远处这座修建精致的石桥,又隐约看到桥上刻着的桥名,脱口说出:“好一座端平桥呀!”皇上金口玉言,于是,“瑞平桥”从此就成了“端平桥”。</p> <p>  这里是闸前街端平桥下,往北京路拍。</p> <p>  据明万历《秀水县志》记载,秋泾桥坐落在闸前街,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全长60.2米,东31.2米,西30米。桥面宽4.8米,桥孔拱矢高约 11米。拱孔圈石分节砌置,金刚墙错缝顺砌,在桥南北堍,狮子望柱2根在桥顶西侧,栏板、砷石均素面,无雕饰。</p> <p>  秋泾桥,明崇祯十四年(公元 1642年)重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 1807年)再修。由此推知秋泾桥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横跨在秋泾河上,是通向市郊塘汇的要道,也是市区现存最高的一座单孔石拱桥。</p> <p>  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有诗云:“秋泾极望水平堤,历历杉青古闸西,夜半呕哑柔橹拔,亭前灯火落帆齐。”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曾踞此桥与入侵日军激战,桥上至今仍见战时遗痕。</p> <p class="ql-block">薛家煜提供</p><p class="ql-block">1959年在秋泾桥东堍建造了一幢立式圆筒粮食仓库。高32米。可存稻谷1900万斤。</p> <p class="ql-block">解放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岳钦韬</p><p class="ql-block">嘉兴秋泾桥立式粮仓</p> <p class="ql-block">  位于秋泾桥下的国家粮仓</p><p class="ql-block">1960年初,嘉兴粮食部门在市区秋泾桥东堍规划建造大型立筒式粮食仓库和加工厂。该厂设计方案由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的,厂房为三层立体式,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日生产能力大米100吨。该厂于1962年11月建成投入生产,被定名为“秋泾桥米厂”(徐光提供)</p> <p class="ql-block">旧嘉禾县碾米厂</p> <p>  秀城桥长35米,宽3.8米,拱矢高9.5米,南北桥垛各有台阶36步级,桥身采用花岗岩,桥帮则用石灰石,间有少量玄武石与凝灰石。桥拱孔圈石纵联砌置,每块条石上均有捐助者题刻。桥顶面栏板刻有花草纹饰,并有铭文“重建秀城桥”阳刻楷书。桥身两边有石栏板,金刚墙两侧分别设置两幅桥对联,一联为“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皇口巩固,乐民便以成梁”,另一联上联已风化,下联为“凭眺一濠,是号秀城之胜概”,言明秀城桥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秀城桥一带是嘉兴的商业中心和陆水码头集散地,沟通北门三汇(芦席汇、缸甏汇、风箱汇)和鱼行街等地的交通要道。</p> <p>  南北各有石阶36阶,因南堍原缸甏汇河岸狭窄,桥垛不能伸展,筑有高1.2米的小平台。桥身两侧方栓上刻有楹联,两侧对联为“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皇恩巩固,乐民便以成梁。”按《(光绪)嘉兴府志》所载:隋大业中开运河至嘉兴府城,分支夹城左右。其西面即贯通京杭大运河,东南面则流经秀城桥,进入市区。秀城桥因横跨嘉兴秀水且依傍城区而得名。</p> <p>  嘉兴秀城桥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区解放路西端,南北向横跨秀水河,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是嘉兴市区现存的石拱桥之一,1981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京杭大运河流至嘉兴城北分水墩,分支夹城左右,其西面即贯通京杭大运河,东南面则流向缸甏汇——秀城桥,进入市区。嘉兴缸甏汇依凭运河水路的方便,清代后期已是城内最大的缸甏集散地,其路名也因此商业实景而得。民国初年,其中的“元兴号”店铺乃是嘉兴缸甏业中的老字号。</p> <p>  宣公桥均为纪念唐代名相陆贽(754-805)得名。陆贽,唐·德宗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任翰林学士,中事侍郎,平章事。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后人称为宣公。</p> <p>  此桥是为纪念唐代宰相陆贽而得名,桥堍有刘禾兴面馆、狮子汇渡口、近水台茶馆、东园酒楼。桥下水流湍急,船过桥,船夫们须振作精神,努力避险,方可平安过桥。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去烟雨楼的渡口由狮子汇改在南湖路后,嘉兴老东门的市面渐渐地往下消歇了,宣公桥于1969年拆除。</p>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去烟雨楼的渡口由狮子汇改在南湖路后,嘉兴老东门的市面渐渐地往下消歇了,宣公桥于1969年拆除。 <p>  东门狮子汇。渡口名,在浙江嘉兴市区环城东路宣公桥堍,原是至南湖湖心岛之渡口之一。狮子汇渡口长约6米,十三阶,系旧南湖游船的一渡口。据《鸳鸯湖小志》记载,“湖族本以捕鱼为生,后因时代变迁,载客游湖反而作为专业,招游于宣公桥畔,尤以夏季纳凉,为若辈生涯最盛时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5年)沪杭铁路筑成,春波门成了商贸中心,狮子汇一带更是热闹非凡。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代表就是从这是登上渡船到湖心,再从湖心转登王会悟为“一大”南湖会议预订的游船,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43年狮子汇设有公渡,每年夏季,南湖区规定渡资,招人承办。1959年由于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立,南湖渡口迁移到南湖路盐仓桥堍,狮子汇渡口自此消失。</p> <p class="ql-block">《民国旧嘉兴影映》截图</p><p class="ql-block">狮子汇渡口</p> <p>  东门新洋桥民国十五年(1926),嘉兴建造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被称作嘉禾第一桥,此桥位于春波桥堍,横跨秀水,系框架式五交钢筋混凝土拱桥,长47.2米,宽4.87米。</p> 建于1926年的嘉禾第一桥—新洋桥。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旧时春波门处建的春波桥。</p> <p>  1932年苏嘉公路建成,此桥为苏嘉公路一号桥,曾称大洋桥,长77余米,宽6米,摄於四十年代。为八孔排架钢筋混梁板桥。是苏嘉公路进出嘉兴的第一座桥梁。过去嘉兴人叫大洋桥,位于环城路西北侧,后来叫城北桥。</p> <p>  栅堰,是古代新塍塘人入运河处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始建于宋朝以前,后才废堰坝建桥,为栅堰桥。</p> <p>  栅堰桥北面新塍塘,河里船舶运输繁忙。不远处就是酒厂后门。</p><p> 嘉兴民间有这么调侃:嘉兴有剥皮,抽筋,断命,杀头四桥。指的就是北丽桥,秋泾桥,端平桥,栅堰桥这四桥。(嘉兴话的谐音)。</p> 栅堰桥下河里的网船 <p>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荐桥。秀洲路路基原为荐桥河河床。荐桥实为嘉兴市区一座古桥,早在元代就有记载。明代徐元春有《荐桥记》,记载荐桥始建于宋景定年间,旁有鸡鸣台;“荐”为“祭祀”,有因祭祀解除冤屈的故事流传。上世纪20年代,荐桥被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上世纪60年代末,荐桥为仅半米宽的石板桥,荐桥河又小又臭。1970年荐桥河填平成秀洲路。</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荐桥河东岸(庞艺影摄)</p> <p>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广平桥。广平桥是一座单孔石梁桥,桥身比桥堍的路面略高,桥面用六七米长的六块大石条铺成,每块约宽八十厘米。两侧桥栏也用和桥面同样长的石条砌成,四角有四根比桥栏稍高的望柱,望柱顶端为平面。两堍也有长石条砌成护栏。桥东侧韭溪两岸紧靠桥墩各有河埠一个,北面河埠较大,有一石砌方形平台,并有一条向东的桥孔下延伸的河埠。平台北有一条宽约两米的“水弄”直通天官牌楼的街道。</p> <p>  广平桥下的凤凰河。1964年,经嘉兴建设部门测量,广平桥的桥面长度为6.65米,宽度为4.55米。据居住在天官牌楼处的里中故老回忆,广平桥原是石阶桥,南北各有石阶两三级,民国初黄包车传入嘉兴,为便于车辆通行才改为斜坡桥,两堍拆除石阶,铺上弹石。1984年,中山路拓宽时广平桥拆除,原桥址约在今中山影城中部北侧的中山路慢车道和人行道上。 </p> <p>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南门澄海桥。</p> 南堰老桥 <p class="ql-block">盐仓桥</p> <p>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曾在此争战,越胜吴败。宋代有人在此建了一座石板桥,称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国界桥位于秀洲区洪合乡旗杆下村九里(曲)港上,是三孔石柱平板桥,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此处原为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故九里港又称为国界河,河北属吴国,河南属越国,以桥为界,故名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p> <p class="ql-block">  西大营桥 庞艺影摄</p> <p>  据史书记载,嘉兴瓶山的西边曾是明朝兵部尚书项忠的居住地,此地旧时有项家祠堂和著书堂,现已荡然无存。但瓶山大门的东边,那口项忠家的老井——“灵光井”却经受了岁月的冼礼,保存至今。从井沿上那深深的绳印,就可以印证它所承载的岁月苍桑。</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摄影:庞艺影</p><p class="ql-block"> 从项家祠堂和著书堂在瓶山西边,而“灵光井” 在瓶山东南边这一事实来看,项忠故居的范围是很大的,这与项忠生前的地位相称。</p> <p>  摄影:杜镜宣。</p><p> 西门粮仓。坐落在环城西路上紧靠大运河边的西门粮仓是一个集收购、保管、供应于一体的综合粮仓。</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嘉兴,是吴越两国争霸的主战场,并因此而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根据史料记载,"蠡为越上大夫,竭智灭吴,报会稽之耻,勾践尊为上将军。蠡以盛名难久居,自李韭溪泛五湖去即今范蠡湖。"清俞樾《春在堂集》载"国朝无名氏述民记云:康熙四十一年(1702),嘉兴开河,新桥下开出船一艘,深埋河底,不敢掘而止。金明寺范蠡湖内亦有船一艘,半在城内,半在城外鸳鸯湖,相传范大夫之舟也。"</p> <p>  上世纪的范蠡湖梳妆台。范蠡和西施为实现雪耻复国大计,忍辱负重。灭吴复国后,范蠡为避越王迫害,偕西施重来故地,在湖边隐居,西施每日妆后,将脂水倾入湖中,湖水染为胭脂色,湖里螺蛳吃了脂粉水,变成了五彩螺。后范蠡,西施由此发悼,泛游五湖。后人寄托思念,将此湖叫做范蠡湖,又在湖边建起西施妆台。</p> 嘉兴王店曝书亭,位于嘉兴秀洲区王店镇广平路南端。为一园林式建筑群,占地6500平方米。为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先生故居。 <p>  火德庙直街,东边是中山路小学,西边是看守所,大门相对而开。一边时时欢歌笑语,书声琅琅;一边整日大门紧闭,戒备森严。只有提审或押送犯人时,大门才会洞开。一九八四年中山路拓宽时“火德庙直街”,“火德庙桥”和嘉兴公安局看守所都被拆除,就此消失。</p> <p>  嘉兴钱氏为唐五代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后裔。自明代初由宜兴蒙山支分出,迁到嘉兴海盐沈荡半逻村,清代康熙年间迁到嘉兴莲花桥,称嘉兴文端公集尚书派。嘉兴钱氏最出色的当数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考中进士的钱陈群,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成持重、倚为乾隆帝师。其于嘉兴的宅院为其入仕归里后,在城内广平桥百福巷租住购置的房屋。即后来的老中山路西端的钱氏故宅。其周围,清代曾为嘉兴府学与鸳湖书院所在地,书香一脉,钱氏立榜样于乡里。</p> <p>  旧时天官牌楼广平桥北堍的西侧,后为中山路354号,是钱家老宅,。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52年),已经66岁的乾隆近臣钱陈群因病经乾隆恩准解任,回籍调理,居于此。钱陈群,字主敬,号集斋,又号香树居士,清代著名文臣、学者,吴越王钱镠第二十五世孙,嘉兴人。</p> <p> 摄影:杜镜宣。 </p><p> 东门老轮船码头</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嘉兴轮船码头的繁荣景象。</p> <p>  城南丝行街北起环城南路,南止西米棚下,曾是城区南部的商业中心,由清朝至现代始终为梅湾与南湖的重要接壤地,</p> <p class="ql-block">南门丝行街</p> <p>  环城南路,南门丝行街口。</p> <p>  南门东米棚下</p> 昔日东米棚下旧貌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 </p><p class="ql-block"> 南门东米棚下为丝行街南向的延伸段,旧时为城南重要的泊船码头与米粮交易中心,清末至近代会同丝行街上的贸易而繁盛,也因南湖大桥的兴建,随同丝行街成为南湖大桥引桥的一部分</p> <p>  中山厅,建于1917年,原址乃清代练兵塲所内校场之演武厅,解放后为人民广场,今废,现为戴梦得购物中心大厦地址。</p> <p>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精严寺。精严讲寺为浙江省三大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东晋咸康六年(340)精严讲寺原址在市区精严寺街,为嘉兴近代规模最大的寺院,东南隅有齐悫的义井,东北隅为藏经阁。建寺以来御赐匾额,收藏甚丰,藏经楼有佛经1700余卷10000多册,其中乾隆年间所刻的大藏经,堪称佛门稀世之宝。</p> <p>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精严寺街。唐宋时一度成为江南佛教中心。近代太平天国和光复会都曾驻扎为指挥部,中共嘉兴独立支部也诞生在藏经楼。1918年农历十月初,弘一法师曾在此阅藏、讲经,后建有弘一大师纪念馆。解放后寺失修,</p> 嘉兴西门祥符寺(现嘉兴宾馆址)有一个双梧堂,是该寺接待客人的地方,建于元朝至元(1335-1340)初年。双梧堂四周环境幽静,堂内整洁,家具摆设有序。最让人称道的是这里夏季凉快,即使在赤日炎炎汗流浃背的盛夏,只要你一进禅堂,就会觉得阵阵凉风飒飒而至,这是嘉兴寺庙中有名的禅堂之一。 <p> 摄影:杜镜宣。 </p><p> 中山纪念路与中山厅起于1912年孙中山来嘉兴“兰溪会馆”作演讲。孙中山离开嘉兴后,中山厅既为纪念孙中山嘉兴之行的建筑,又为之后嘉兴民众集会的重要场所。</p> 解放后,中山亭改建为人民体育场。此为司令台。 <p>  摄影:杜镜宣。</p><p> 当年的勤俭路,少年路口的人民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4日,嘉兴市各学校组织知识青年近两百多高、初中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下乡务农。当地双桥、荷花、嘉北等公社干部社员的欢迎场面,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还特地专程来嘉兴拍摄新闻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嘉兴市各学校组织知识青年近两百多高、初中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下乡务农。</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1965年9月4日,嘉兴市政府和学校为响应国家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一次组织当年的初,高中毕业生下乡务农。这是欢送场面。</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欢送队伍在中山路上</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嘉兴北面王江泾古镇,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镇而过。一座长72.8米,气势恢宏,造型如“长虹卧波”的古桥横卧于大运河上,它就是嘉兴京杭大运河上的著名古桥——长虹桥。此为1965年9月4日,嘉兴市各学校组织知识青年近两百多高、初中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下乡务农。当地双桥、荷花、嘉北等公社干部社员的欢迎场面,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还特地专程来嘉兴拍摄新闻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下乡务农的知识青年受到当地社员群众的夹道欢迎</p> <p class="ql-block">《民国旧嘉兴影映》截图</p><p class="ql-block">北门大街</p> <p>  嘉兴上世纪所建的百货公司批发大楼。建国路是嘉兴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南段叫大落北,北段叫北门大街。中货公司是抗战以前建筑的,解放后为第一百货公司,是全城最高建筑物。</p> <p>  老嘉福绸布店与纶华绸布店,即原嘉兴百货大楼与对面绸布店。为昔日北门大街现建国中路段与现环城北路交叉口两座并峙的建筑。其中,老嘉福绸布店大楼层位上世纪初叶嘉兴最高的建筑</p> <p>  望吴楼。相传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吴越两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雪耻。于是他们用了美人计,将美女西施和郑旦乘船到吴国。当送行的船到嘉兴的北丽桥时,吴王夫差早已派人前来接应。西施上岸后登上望吴楼,仰头南望,看到的是越国的一片荒芜,而回首北望,吴国的马车已前来接应,此情此景,不由地潸然泪下。越国的百姓得知西施经过嘉兴时,也纷纷前来送行。几天以后,范蠡将西施送到到吴国返回越国,路过望吴门时,见望吴楼上仍有许多百姓昂首北望,原来是老百姓在这里期望西施能早日回国。范蠡被百姓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特将嘉兴的北门也改为望吴门</p> 嘉兴北丽桥著名的“陆稿荐”酱鸭店 北丽桥四周的热闹集市。 北丽桥下的百货大楼。 <p class="ql-block">北丽桥下</p> 望吴桥上的集市贸易。<br> 望吴楼茶馆的泡开水。当时是一分钱一壶。<br> <p class="ql-block">  建国路上的食品公司</p> <p class="ql-block">1948年新开张的正春和绸布店(原店员许志强提供)</p> <p class="ql-block">正春和布店</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嘉兴北门大街,一直是繁荣的商业区。建国路上,除了第一百货这曾经的嘉兴最高楼以外,还有一座三层假四层的精致民国建筑——正春和布店。</p> <p class="ql-block">建国路</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正春和的创始人叫张正熙,1887年生于油车港的一户农民家庭,在南汇的娘舅家做了几年学徒,独自闯荡嘉兴城。1915年,张正熙与恩师黄春生、豪绅周和富以及律师郭德才合股1万8千两银子,创办了正春和布店,名字就来源于张正熙、黄春生和周和富三人各取名字中间一字。</p> 建国北路正春和布店 <p class="ql-block">  十开间百货店</p> <p class="ql-block">建国路众安桥(庞艺影摄)</p> <p class="ql-block">  建国路</p> <p class="ql-block">建国路孩儿桥(庞艺影摄)</p> <p class="ql-block">  建国路复兴汤圆店</p> <p class="ql-block">建国路香花桥(庞艺影摄)</p> 以前是大落北,后来改为 建国路上的街景。这里是椿树弄口。对面是大众文化用品商店。<br> 建国路街景 建国路上人流熙熙攘攘。 建国路上的新华书店 <p class="ql-block">建国路西延桥(庞艺影摄)</p> <p class="ql-block"> 嘉兴书场先后推出了录像放映、干洗店、水晶宫舞厅等首次在嘉兴亮相的新生事物,使多年亏损的嘉兴书场迎来了辉煌发展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新涌洲美发美容店。</p> <p> 摄影:杜镜宣。 </p><p> 1921年,浙江兰溪籍商人张锦泉在嘉兴城内张家弄开设了首家粽子店,由三人合伙出资组成五股,故取名“五芳斋”,寓意“五谷芳馨”,由此开启了老字号的百年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五芳斋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的特色被誉为“粽子大王”。1956年公私合营,“荣记”、“合记”、“庆记”三家“五芳斋”及“香味斋”四家合为一家“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变迁,五芳斋坚守品质之道,铸就了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也成为了嘉兴的一张城市名片。</p> 五芳斋饮食门市部 <p>  原勤俭路与建国路交界的菩萨桥。后改为建设桥。</p> <p class="ql-block">《民国旧嘉兴影映》截图</p><p class="ql-block">张家弄</p> <p class="ql-block">建国路和勤俭路交界口。鸳鸯酒楼</p> <p class="ql-block">勤俭路和建国路交界口,</p> 杏花村粉丝千张包饮食店 <p class="ql-block">  建国路</p> 勤俭路上的新华书店 勤俭路上的嘉兴邮电局 <p class="ql-block">勤俭路、秀州路口的第二副食品商店</p> 中山路上的工人文化宫地段 嘉兴工人文化宫大礼堂门口 <p class="ql-block">东门南湖影剧院(庞艺影摄)</p> <p class="ql-block">江南春饭店(庞艺影摄)</p> <p class="ql-block">东门迎紫桥(庞艺影摄)</p> 摄影:杜镜宣。<br>  沿环城河的棚户 摄影:杜镜宣 <br>  鸟瞰禾城旧貌。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鸟瞰商业大夏及远处南湖</p> 摄影:杜镜宣。<br>  鸟瞰东门环城河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鸟瞰北丽桥,月河一带环城河两岸</p> 摄影:杜镜宣 <br>  鸟瞰旧人民广场。<br> 摄影:杜镜宣<div>  鸟瞰南门梅湾街一带</div> 摄影:杜镜宣<div>  中山西路与320国道</div>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杜镜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鸟瞰电视塔。</p> 摄影:杜镜宣。<br>  鸟瞰南堰一带 鸟瞰东栅口<br> 双魁巷建于1917年,当时绍兴宋传箕在“洋关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此建有嘉兴海关故称“洋关”)购置一亩土地建造此巷,隐喻“鸳鸯”和“一花双魁”。据说宋原计划开设青楼,后因故未成,遂作民居。巷端有过街楼,下有砖砌券门,巷内共有楼房26间,分列两侧,门户相对,格局一致,均系砖木结构,门楣上还有浮雕图案等,门面为二门二吊窗,窗棂为花格装饰,东侧房屋之门梁为方木,西侧房屋之门梁为圆木,阴阳、凹凸之别,以便于识别。   双魁巷建筑艺术粗犷中带有精细,紧凑中保持整齐,具有明清江南水乡的“一街一河”、“人家尽枕河”、“曲水深巷”的风情特色,是城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旧式民用建筑。1981年双魁巷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br> 中山路与禾兴路口向东望。 中山路,禾兴路交界口 环城北路和少年路交界口 市心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嘉兴一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秀洲中学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秀洲中学</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嘉兴三中校门口</p>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嘉兴三中 <p class="ql-block">  嘉兴三中东大楼</p> <p class="ql-block"> 嘉兴三中东、西大楼。</p> 上世纪七十年代瓶山门口。当时是武装部驻地 瓶山高墩上的凉亭。 朝东埭 梧桐树街 姚庄路 上世纪人民路上的公用水龙头 外月河 禾兴路和中山路交界口 芦席汇,解放路一线河埠。<br> 1996年北京路古运河沿线<br> 蒲鞋弄 荷花堤对岸中基路帮岸旧貌 南门南大街与河东街处的小桥一角 中基路 中基路的小猪廊下。 中基路里的理发店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坛弄与小坛弄交界口</p> 外月河沿岸<br> 民丰造纸厂、冶金机械厂、绢纺厂、毛纺织厂、嘉丝联等国营“五大厂”是嘉兴上个世纪的大企业。可谓浓缩了改革开放初期嘉兴国企一个时代辉煌的全部。很显然,这是一段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br><br> 摄影:杜镜宣。<br>  民丰纸厂造纸车间。前身原名禾丰造纸厂,创办于1923年。那年,著名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嘉兴人褚辅成筹资36万元创立禾丰造纸公司。1925年公司正式投产,当时的产品以黄板纸为主,日产量12吨。1929年,褚辅成与竺梅先达成契约,将禾丰造纸公司卖给竺梅先经营。由此,以竺梅先为代表的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49年以后,中国的卷烟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民丰的卷烟纸有了广阔的市场。当时的员工收入,一度甚至达到了整个嘉兴的第一位。上世纪50年代,民丰进行新产品试制工作。1955年和1956年间,新产品试制工作获得重大突破。我国第一张国产描图纸和电容器纸又在民丰首创成功。“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东风造纸厂,1979年仍恢复为民丰造纸厂。 嘉兴冶金机械厂作为嘉兴五大厂之一,位于东栅甪里街,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300多亩。 嘉兴冶金机械厂车间 位于南堰的嘉兴毛纺织总厂建于1958年4月,是浙江省第一家毛纺工业企业。1961年纺、织、染、整全部投产,年产呢绒40万米,1966年产值2426万元。毛纺织总厂生产的50多个产品分别获省、部、国家优质产品,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毛纺厂原毛仓库<br> 嘉兴绢纺厂曾是国内最大的丝绸企业,生产的“红梅”牌绢丝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畅销国际市场,八十年代“红梅”牌特级桑蚕绢丝,获国家金质奖,是全国独有的高级绢丝。<br> 摄影:杜镜宣。<br>  鸟瞰嘉兴绢纺厂 摄影:张国权(原嘉兴绢纺厂保卫科)<br>  嘉兴绢纺厂门口 摄影:杜镜宣。 <br>  位于嘉兴东升路的嘉兴制丝针织联合厂建于1951年1月1日,上世纪80年代末是嘉兴丝绸行业最红火的时期,在生产车间,机器一整天轰隆隆响个不停,每年定下计划产量,只要生产出来,就不用愁销路。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手工缫丝</p> <p class="ql-block">  摄影:杜镜宣。</p><p class="ql-block"> 丝绸印染</p> <p class="ql-block">  嘉兴动力机厂原坐落在嘉兴城北路1号,属嘉兴市全民中型企业,是浙江省机械工业厅的重点单位。前身是由始建于1921年的良记修理厂、1933年的永昌发记修理厂及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业的新华机器厂、铁工厂,于1954年合并而成,更名为新嘉联营铁工厂。1955年,人民政府投资一万元实行公私合营,以修理小功率柴油机和其他农机为主。1960年4月更名为嘉兴专区农业机械厂,三年后又更名嘉兴内燃机配件厂。</p> <p class="ql-block">  1966年试制F190柴油机,1970年批量生产,1972年再次更名为嘉兴动力机厂,同年试产S-195柴油机653台,1977年被定为浙江省柴油机主要生产厂,1979年产S-195柴油机二万台,被国家农机部定为S—195柴油机定点厂。1980年被浙江省政府评为省级先进单位。</p>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化肥厂<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摇船到嘉兴东栅购买化肥。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电器控制设备厂的低压电器车间。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电机厂<br>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造船厂<br>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第二毛纺厂<br>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三塔原址上的嘉兴水泥厂。 摄影:杜镜宣。<br>  座落在嘉兴新塍的嘉兴冰箱厂 摄影:杜镜宣。<br>  嘉兴皇冠灯具厂(原工艺美术制品厂) 摄影:杜镜宣。<br>  座落在王店的嘉兴电扇总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