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学刚(锦州)</p><p class="ql-block"> 掐指算来,自己17岁到32岁的青春岁月,都是在女儿河畔的纺织厂度过的,好比是一颗成长中的白杨树在这里留下了15个年轮的青春印记。</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凭着同学们的高票推选,同时依据有关政策,我有幸没像姐、哥那样远赴外地下乡插队,而是到父母所在的厂里当了一名车工。</p><p class="ql-block"> 同去机修车间当车工的还有5个同学,我们6个人每人有一位师傅。学徒期间,师徒同开一台车床,但我学徒仅一个多月师傅就调到别的车间了。于是,6个师兄弟中,我是第1个独立操作车床的。可是独立操作没多久,我就在一次加工零件抛光时,右手拇指被纱布裹入高速旋转的短轴,顿时指甲脱落,血溅车床。养伤期间,我痛苦万分也焦急万分,恨不能早一天回到心爱的车床再试身手。</p><p class="ql-block"> 伤愈归队后,我仍然独立操作。令人欣喜的是,领导又指定一位技术过硬的李师傅,负责教我带我。平时师傅和我各开各的车床,遇到问题我就去找他请教,他也经常主动教我。在李师傅的精心指导下,我操作上勤学苦练,技术上精益求精,生产中拔得头筹。在父亲的鼓励下,星期日还专程去市内新华书店买来一本厚厚的《车工实践》潜心钻研。</p><p class="ql-block"> 学徒第一年,月工资是19元。第二年月工资是21元。第三年前三个月工资是24元,这时厂里和车问对我们六个师兄弟进行考核和考试。在这次提前出徒转正的理论与实践考试中,我脱颖而出,拿到双项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师兄弟中唯一提前一年出徒转正的学员,月工资也一下子涨到33元。后来我还被推荐到市轻纺局,参加全市轻纺系统先进刀具巡回表演,并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我加入了共青团,并被选为车间团支部宣传委员和车间工会宣传委员。1973年9月7日,我创作了长诗《车工的乐章》。1975年3月5日早上,厂里大喇叭传来锦州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由我撰写的《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文,一时间在厂里带来不小的轰动,也引起厂党委的重视。一个多月后,厂党委就责成组干科长两次到车间找我谈话,要调我到厂团委任宣传干事。那时候正处于“文革”后期,人们普遍不愿意再当什么干部,另外那时还流传一句顺口溜,叫作:“升官不发财,粮食掉下来”,当上干部工资还和以前一样,粮食定量却要从每月 40斤减少到28斤半。所以在前两次谈话中,我都表示自己在车间干的好好的,组织上正准备发展我入党,不想去机关工作。第三次谈话,是组干科长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见我还是不情愿,他骤然翻脸,并撂下“你别不识抬举,组织决定必须服从”的重话!</p><p class="ql-block"> 不得已,第二天,也就是1975年的4月24日,我告别了心爱的车床和朝夕相处的工友,走上了一条既有成就又很艰辛的从政之路……</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我还一直珍藏着出徒考试时那对儿堪称完美的轴、套作品,团委工作时创办并亲手刻印的《团的生活》刊物,任厂办秘书时创办的《工作简报》,当年填写的入党自愿书底稿,以及任供运科第一副科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厂级第三梯队后备干部所填写的《自传》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发表在2016年7月15日《锦州晚报》</p> <p class="ql-block"> 王传是我的第一位师傅,从1970年11月17日拜师,到1971年1月13日 王师傅因病调离,我们实际相处只有一个多月,还没来得及合影留念。我和第二位师傅李兴才曾于1971年8月18日有过一张师徒合影,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次找到时发现照片已有磨损不宜展出,所以只好把我俩各自的照片合到一起展示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1973年5月1日,用提前出徒转正补发的工资进京,在天安门前照像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元旦,参加锦州团市委组织的“锦州市青工战线优秀突击手天安门会师”活动时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