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欧州之十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到欧洲九个国家蜻蜓点水似地走了一圈,写了《触摸欧洲》系列十多篇,不是矫情,也不是浮燥,是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同在一个地球,同在一轮日月下,为何不同?里面有许多需要思考。</span></p> 罗马古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许多朋友看了,可能感觉是在为欧洲喝彩,拿来人家的东西对比自家的,即使有两三篇表面上强撑自己,但实际上充斥着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大有“祟洋睸外”的嫌疑。说人家的好,并不是印证我们不自信,也不是我们比他们低多少。而原因总是有的。我们封闭得太久太久了,改革开放才刚刚三十年,是让人家进来;而普通国人能跨出国门,亦不过十年。外面的世界精彩,陌生的文化新奇,是人天性中所具有的。但我们还不允许在外面的世界、陌生的文化中生活个几年十年,没有特殊条件,恐怕国人去欧洲一辈子只这一次,一次顶多14天。去一次,亦如我们去一个花园赏花,总不能看花美,就把花拔出来,偏要看看下面如何、根子如何吧。</span></p> 凡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多难兴邦,忧患图强。看到人家的优,比出自家的劣,总不应为是坏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早在四千多年以前,这个地球就产生并形成了人类文明,我们俗称“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历经四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几乎衰落了,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生生不息,就是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为之自豪。用黑格尔的存在哲学来说,中华文明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span></p> 佛罗伦萨全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说到四大文明,西方文化之根——希腊文明被生生地排挤在外。恰恰是这个世界文明中的小弟弟,以着“世界中心”这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南拓东进,与古埃及、与古巴比伦、与古印度三大文明挑起剧烈碰撞,碰撞的结果,三大文明都开始唱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挽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好莱坞史诗大片《亚历山大大帝》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年轻的亚历山大收复了古巴比伦,铁骑踏进陌生的中亚地带,十五万大军向东向东,但却被群山所阻挡。那便是希腊神话中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并将其困定在山涯上大山。面对巍峨高耸白雪茫茫的群山,他的目光迷离而缥缈,想起了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我们爬上这些高山,回望身后,就是马其顿,而向前,便是东边的外大洋。这东边的外大洋,便是年轻的亚历山大梦想中的世界尽头。但是十五万大军,男男女女拖家带口,如同一支移动的宠大的帝国,如何能翻越都能惩罚巨神泰坦的传说中的“高加索”?万般无奈,年轻的亚历山大无比悲壮地把箭头入指向南方,指向了印度。……那么,大山的那一面是谁?恰恰是中国。</span></p>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应该说,中华文明一直处在田园牧歌的境况之中。近五千年以来一直没有与强大文明发正面冲突,虽几经战火,几经碰撞,但都为中华文明所同化。这一是来自于文明自身的先进与强大,但同时也应看到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不可乎视的因素。中国,东南是浩瀚无边的大海,西南、西北、北面便是喜玛拉雅山、天山以及寒冷的西伯力亚冻士寒原地带,这便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天然屏障。若非如此,那么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必将侵入中国,两大文明两大文化对垒,不论谁胜谁负,世界格局都将会全然一新,很可能不是今天的样子。亚历山大如此,亚历山大之后的1200年,成吉思汗西征,同样没能逾越亚历山大兴叹的天然屏障,一个在“屏障”的西南,一个在“屏障”的东北。</span></p> 通向萨尔茨堡的乡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从欧洲回来,我时常在想一个水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近山,智者近水。人类文明都与水休戚相关。古埃及文明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起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产生自恒河,中华文明则是黄河。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大江大河所产生的文化与农耕密不可分,这决定了世界四大文明具有相同的属性。古人均为民以食为天,农耕为命。希腊文明也与水有关,但它靠的不是大江大河,而是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大江大河让人祈福的是风调雨顺,而大海则激起人的是征服的欲望。为了“农耕”就必须征服大海,征服大海就必须有坚船。不能不说,以希腊文化为根本的欧洲,超前产生航海文明、工业文明就不足为怪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说起航海,不得不提到东西方三个人,一位马可•波罗,另两位是哥伦布和郑和。</span></p> 萨尔茨堡附近的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马可•波罗虽为威尼斯商人,却有亚历山大的梦想,想知道大山的那面倒底怎样。于是,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从新疆进入了中国。他在中国游历17年,回国后便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此书带回的是东方文明的信息,详述了当时中国的繁荣与富庶,遍地是丝绸、瓷器、茶叶、香料和黄金。这些足以让欧洲人对这个遥远的国度充满向往而垂涎三尺。哥伦布便是其一。</span></p> 卢森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两个是航海家同在一个世纪,一个目标是东,一个目标是西。一个将误就误,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本土的生存另避空间;一个却是所到沿岸“衣锦还乡”,为那里人宣读“奉天承命”,也不知道那时人们在语言勾通方面是否如同现在。郑和带回来的,仍旧是吾乃“央央大国”的自傲,这一自傲又让中国自得自乐了三百多年。而哥伦布未完成的愿望,欧洲人却又在《马可•波罗游记》的诱惑下,在三百多年后1840年用坚船厉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此蒙羞。</span></p> 德国科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也常想,任何世事,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国度的文明,应该是不断革新不断发展。还要重复这句话:多难兴邦,忧患图强。东方与西方在文化上的确不同,但不要紧,现在还看不出孰优孰劣,关键是要看这个民族文化人格的内质。记得在意大利的罗马废墟,我感悟到,一个时刻仰望天空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这与前天我在网上查找名人名言所搜到的黑格尔的名言一样:“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时间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不论东西方,或多或少都经历石器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至今天的电子文明、信息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么在未来,我想谁能创造出太空文明,谁就将会是这个世界的强者。</span></p> 巴黎塞那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写于2004年11~12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制作2021年7月25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