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州公园路27号景庐说起(5稿)

林正德

从福州公园路27号景庐说起<br> 林正德<br> 在鸦片战争后,福州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仓前山不到9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有英、美、法、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等17国在此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形成了领事馆区。我在网上《百度文库》《仓山17国领事馆》词条、《360百科》《福州仓山旧领事馆遗址》词条等查原比利时驻福州领事馆,都说:“1900年比利时首任领事李百协到任,在公园路36号设立领事馆,系两层楼,大门为两大柱三拱门,砖木结构。该馆舍解放后为福州仓山区仓前街道办事处。”<br> 其实,说是公园路36号肯定是错的,应该是公园路27号,或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园路29号,我以前住的老家清庐是公园路30号(或人民公园路32号),景庐就在清庐前面几幢楼处,而不是后头。<br>   这是我小时在公园路骑自行车的老照片,景庐就在车后左侧树的位置附近,中间为白鸽楼(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由于没有什么历史资料或照片佐证其为原比利时驻福州领事馆,只是靠一些老人记忆或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所以,一些刊物谨慎的说法就是“待考证”。本人也赞同“待考证”,不过,如果原比利时驻福州领事馆真在公园路,景庐是最有可能为该领事馆的,何况,从前的仓前山只是弹丸之地,俄国领事馆在公园路,跑马场也在公园路,很难想象它会跑到其他别的地方去。我曾询问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庐的主人姐妹俩,得知景庐从前是外国人居住,至于什么人不清楚。由此可见,既然景庐是外国人居所,其为比利时驻福州领事馆可能性最大。原房主发来两张景庐老照片,从建筑风格上看跟比利时建筑风格有点相似,尤其是一些窗户为尖拱窗,而非是其他西欧建筑的拱窗,我从网上对照一些比利时建筑,窗户也多为尖拱窗结构,当然,尖拱窗并非仅比利时建筑才有,一些西欧建筑也有。<br><br> 景庐老照片(摄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布鲁日 (比利时城市)建筑(网络图片) 在网上未查到晚清外国领事馆城市排名,不过,福州当时有17国领事馆,肯定是名列前茅,那么,为什么福州没有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呢?网上有篇“勇哥读史”网文《<南京条约>确定五口通商 为何只有上海商业最繁华》道:“《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广州民众对英国人持排斥态度,不允许英国人在广州城内居住和开办领事馆。当英国商人在十三行租了一点地方卖货时,许多广州民众朝他们扔石头。所以,英国商人在广州的贸易发展得相当缓慢。//英国人在福州开办商埠后,福建人的反对倒不是很激烈,可很有效果。当时的闽浙总督叫刘韵珂,他虽然允许英国人在福州开办商埠,可在租房的问题上给英国人出了不少难题,还设法把所有通到福州的路口全部堵死,不许茶商经过。英国人之所以要在福州开办商埠,很大程度上是想获得武夷山红茶。刘韵珂一旦把这些路口堵死,英国人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厦门与福州的情况有些类似。只不过,福州是人为造成,厦门是由海域造成。因为厦门的通商口岸设立在鼓浪屿上,在100多年前,这里是人烟罕至的孤岛,与大陆还有一定距离。到这里来做生意,岂不是把自己坑死?所以,厦门的商业贸易也不死不活地存在着。//至于宁波,就要‘归咎于’上海了。宁波有悠久的商业贸易传统,明朝洪武时期,这里是全国唯一允许对外贸易的地方。不过,宁波有一个‘致命缺陷’:他们离上海太近了。许多商业贸易与他们擦肩而过,最终流向了上海。宁波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其次我们来看看,上海有什么优势,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商业贸易?//上海从宋朝开始,就有经商的传统。上海人很务实,他们并不排斥英国商人,认为只要是做生意,任何人都一样。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自然就很容易成为商业汇集的地方。”<div>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文第二款专文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当年12月1日,英国外交部任命原英属印度马德拉斯陆战队上尉巴富尔为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1843年10月8日,巴富尔旋即乘坐“威克森”号舰由广州启程北上,绕经舟山,换乘“麦都思”号并于11月8日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此后数日,巴富尔与时任苏松道台的宫慕久关于上海开埠和设立领事馆等问题展开谈判。谈判之初,宫慕久为执行清廷的“华夷分居”政策以及按照当时上海的风俗惯例,要求英国驻沪领事馆设立于上海县城之外。但巴富尔却坚持要求设立在城内,并表示宁可于庙宇中搭建帐篷办公居住也不愿设置于城外。最终一名姓姚的旅沪粤商表示愿为英国领事馆在城内设立提供场所,但让巴富尔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位姚老板太过精明,他居然兜售门票,让人花钱来此参观这几位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当时的上海同样闭关锁国,罕见外国人。这样,姚老板是赚了一大笔钱,而英国人却受不了,等到一年房租到期后就赶紧搬走了。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旧址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33号,它始建于1849年,1870年12月24日被一场大火烧毁,1872年6月1日开始重建,1873年完工。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占地最初有126亩,后来仍有38559平方米(58亩),是外滩惟一拥有大片花园绿地的建筑。 <br></div> 原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旧址——外滩源3号(网络图片) 原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旧址——外滩源3号(网络图片) 而英国在福州设领事馆就没有像上海那样顺利,当时驻福州首任领事李太郭于清道光二十四年五月(1844年7月)到榕,最初只被准许在台江鸭姆洲租民房办公。李太郭要求于福州城内白塔寺设领事馆,绅士李有年等二百多人,联名向藩司衙门请愿阻止。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2月),闽浙总督刘韵珂准许英领事在福州城内乌石山积翠寺设领事馆,福州城内乡绅纷起反对,贴出“割取夷人首级”作为号召,开展反入城斗争。几经周折才在官府的协调之下借住在乌山积翠寺厢房中。10月4日,英国领事馆翻译巴夏礼在福州城内行走时,人民纷向其投掷泥土、石块。直到十年之后,经当时福建巡抚端德批准承租城外的天安山(也就是烟台山)双江台2英亩土地建设领事馆,当时那一带为坟场,无人居住。可见福州城内排外势力是何等强大顽固,英国要在福州设立领事馆是多么艰难曲折。<br>  原想给英国人挖个坑,让英国人夜夜伴鬼眠,没想到却给了英国人一块大肥肉。英国驻福州领事馆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动工,咸丰九年(1859年)完工,耗时五年,建成办公楼一座、乐群楼一座,以及一些住宅等配套建筑。在英国率先于烟台山建领事馆之际,仓前山不到9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又有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等16国在此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形成了领事馆区。此外,还有33家洋行、8座教堂、3家教会医院、11所教会学校相继开张,风格迥异的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因此,包括烟台山在内的仓前山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本来,福州可以抓住历史赋予难得的机会发展成为与上海比肩的国际大都市,然而,因为傲慢、狂妄、顽固、偏见、愚昧、无知、守旧,一次次错失了大好良机,拒绝与世界接轨,还是像缩头乌龟一样趴在原地一动不动。 前为日本驻福州领事馆,中为英国驻福州领事馆,后为乐群楼(网络图片) 原美国驻福州领事馆(网络图片) 1893年的一次跑马场赛马比赛观众合影(网络图片) 那些年福州的外国领馆(图片来自海都网) 法国驻福州领事Frandon一家与中国官员在法国领事馆庭院中合影(网络图片)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浪潮,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福州各外国领事馆相继关闭,外国人走掉一大半,福州仓前山从此一蹶不振,机会已失,时不再来。<br>  在比利时驻福州领事馆关闭掉之后,景庐也变更产权,新房主为福清华侨林××。这幢红砖楼很漂亮,乍看上去像三层楼,实际上是二层楼,最下面有个地下层,也有房间可以住人,房主的弟弟一家人也住在里面。上楼的石阶在楼正中,拾级而上是两根大柱子,一大拱门,之后为柱廊,左右花格护栏的上方为拱窗,两侧六角楼有尖拱窗,二楼正中则为三扇拱窗,整幢楼房气派非凡,形态优美,风格浪漫。石阶两侧阶座摆着花盆,前面为花圃,左右各有一长排三角梅。中间长着几棵一品红,由于它开花期间适逢圣诞节,故又称圣诞红、圣诞树。它长着一片片大而红的叶子,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犹如炉火在燃烧,给寒冬中的圣诞节带来温暖和喜气,它的花语之一就是“我的心正在燃烧”,正是“百花开后傲西风,来殿群芳一品红”。 景庐老照片(摄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庐实际房主是福清华侨的后代姐妹俩。由于其姐姐与我表姐是福九中高中同班同学加闺蜜,当时我表姐也住在我清庐老家里,自然,我就认识她们姐妹俩。大姐略高的身量,一张典型的鸭蛋脸轮廓清晰、端庄,一双明亮、柔和的眼睛,说起话来不疾不徐,一副好脾气,从来不说重话,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女子。她们一家笃信基督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姐结婚了,她的先生是一个共产党员,年纪比她大好几岁,是福州大学校办机械厂厂长,一位忠厚老实人,他们婚后仍住在景庐二楼。<br>  二姐比我高几届,是十六中的,她长得俊俏秀丽,身段修短合度,一张桃圆脸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一双炯炯灵动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像闪亮的黑玉,她剪着运动员的短发,发育得很好的隆起的胸脯和线条优美的身段,如若亭亭玉立的白玉兰树,再加上她喜欢穿墨绿色的运动衫,颇似影片《女篮五号》中的五号运动员林小洁(曹其纬饰演),也似影片《女跳水队员》女主角陈晓红(张克境饰演),而且,她性格开朗活泼,喜欢运动,使人不由地联想起影片《女篮五号》主题歌《青春的闪光》:“绿色的田野,金色的河流,到处都飞扬着欢乐的歌声。 嘿,快藏起离别的忧伤,快鼓起前进的翅膀,趁着这奔驰的列车,投入到生活的波浪…… ” 影片《女篮五号》剧照(网络图片) 我与她们姐妹俩都很熟悉,但跟二姐更谈得来。她只比我大几岁,但凡情窦初开的少男,对比自己大一点的成熟的美丽的少女都会有一种仰慕或爱慕之心,这是一种高山仰止的仰慕,甚至对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也会产生仰慕之心。最典型的当数法国总统马卡龙,马克龙的妻子布丽吉特整整比他大24岁,是他学生时代的语文(法语)老师,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马克龙只有15岁,而这位老师当时已经结婚了,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然而,马克龙却深深地迷恋上他的老师,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1月26日,布丽吉特在与丈夫安德烈·路易斯·奥齐埃尔共同生活近30年后选择分手。2007年10月20日,马克龙经过了12年的苦恋后,在勒图凯与布丽吉特成婚,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当今社会姐弟恋为什么那么多,都属于这个道理,中国古来就有“女大三赛金砖,女大五赛老母”的说法,旧时婚姻也多半实行女大男小。<div> 我对二姐的仰慕是那种“高山仰止”的仰慕或慕仰,就是喜欢跟她接近,我上她家基本上是找她,而非大姐,毕竟与大姐年龄相差太大,有代沟。二姐也常来我家玩,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未退房间时的清庐前面院子还挺大,可以打羽毛球,虽不是正规羽毛球场地,但跟羽毛球场差不多大小。我是附中少年羽毛球队成员,而她也是羽毛球爱好者,我们经常在清庐院子里打羽毛球玩,一直打到满头大汗。在我家清庐地下层有两张乒乓球桌,只是比标准的乒乓球桌要高些大些,据以前邻居刘先生回忆,当年他还与二姐一起在清庐打过乒乓球,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我家还有一张康乐球桌,二姐等来时,我们就搬出康乐球桌,在阳台进去的走廊上打康乐球玩,那康乐球实际上就是后来流行的台球的雏形。<br>  后来,即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姐也结婚了,她的先生是大名鼎鼎的高仁德,也搬进了景庐一楼。这位人称老高的高先生原是福州九中足球球星,长得仪堂表表,后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市体委工作,成了当时福州市惟一一位正规科班出身的足球教练,一位福州体育界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他俩结合算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那年头,有许多全国球赛在福州举行,我就通过二姐向老高要球票,还有一些内部放映的国外球赛纪录片,我也通过二姐向老高索取电影票,几乎有求必应,至今我仍很感激二姐和老高。</div> 影片《女跳水队员》剧照(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1980年前后,她们姐妹俩将景庐卖给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办事处,举家移民加拿大定居。听说,在出国前老高临时抱佛脚学了一些制作福州小吃的手艺,还买了许多肉燕皮、扁肉皮带到加拿大,想靠制作福州小吃谋生。姐妹俩笃信基督教,老高本来没信教,在二姐引领下他也信了教,每礼拜天都得上教堂做礼拜。再后来,忽闻老高得绝症走了,我倍感吃惊和难过,他才六十多岁就突然走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人的命运,一切都是前生注定的命。呜呼!“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p><p class="ql-block"> 原来景庐里还住着二姐妹叔叔一家人,我和那叔叔最小儿子林SW是原象山小学同班同学,中学又都在师院附中同届不同班,再加上是邻居,自然就成了好朋友,我也经常上他家玩,印象中他家主要在地下层几个房间,可能楼上也有房间。最早时,他父母健在,其大哥在上海同济大学念书,后来他的双亲相继离世。在文中有张我在公园路骑自行车照片,那照片中的我还很小,我很早就学会骑自行车,大约在小学四年级时,我向我的已故老友俞平生借了一架很矮的自行车,他是福州最大华侨资本家的孩子,家里什么玩艺儿都有。我就跟林SW一起到跑马场跑道上学骑自行车,我骑他扶,或他骑我扶,我第一次学骑车就会骑,只是回去时骑车出跑马场大门就一头撞上对面墙上去。此外,我们都喜欢玩气枪打鸟,经常一起跑到郊野打鸟玩。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来了,他通过亲戚关系,独自一人到当时闽侯县祥谦公社东台大队杨梅山小队插队落户。我曾经骑自行车到他插队的地方玩了一天,还带去海鸥牌120相机拍照留影。那是几间土屋,他一人独住,他有亲戚照顾,劳动、生活条件可能都比较好,但是,一个人住在乡野田旁小屋,连说话的人也没有,独孤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他比较幸运,没多长时间就上调到福州铁路系统,当上一名电影放映员。在1980年景庐易主后,他被安置到万春巷新村安置房去,我应邀去过他的新居,感觉真是简易的安置房。后来,铁路系统分配给他一套房子,在较远的铁路小区,我也曾经去过。再后来,他又搬到华林路儿子买的房子去住,退休后的他加入摄影俱乐部,整天扛着“长枪短炮”,在温泉公园等处与摄影发烧友们躲在有孔洞的特制阳台网布后面,聚精会神地“守株待鸟”,然后把鸟的视频或照片发到微信群里,乐此不疲。<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第二排林SW(左)与母亲(中)、祖母(右)在一次婚宴上的合影(摄于1953年) 林SW小学毕业照 1969年作者(左)与林sw合影 林SW君在“守株待鸟”(摄影发烧友提供) 翠鸟(林sw摄) 白鹭(林sw摄) 黑水鸡(林sw摄) 在仓前街道办事处买下景庐之后,对景庐进行全面装修,墙面全刷成米黄色,木板部分则油漆成灰蓝色,石阶左右及前面花圃、花盆全部清除,包括那几棵圣诞树在内,变成停车场,大门也换上铁门。后来,在2005-2006年仓山区实施“程埔头旧屋改造工程”中,包括景庐、清庐、陶园里、程埔头一大片区域都被拆除了,在原址建设了高层住宅小区“使馆区9号”,只是“使馆区”里已无使馆和领事馆遗址,就像老婆饼里没老婆,景庐和清庐都只能留在陶园街一带老人们的记忆里。 2004年左右的景庐(拍摄:CS)(照片来自福州老建筑百科) 拆除中的景庐(拍摄:王鸿,2005年)(照片来自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使馆区9号”一景 后来,我也搬到台江义洲居住,在我父亲去世之后,我母亲就和我住在一起。大约是2008年前后,姐妹俩从加拿大回榕,在我表姐陪同下,她们来我家探望我母亲,还给我母亲带来水果。当时我母亲已92岁高龄,前一两年因不慎跌倒,股骨颈骨折,当时过于保守,只请中医骨科医师正骨,在床上躺了三个月,结果元气大伤,康复之后要拄着拐杖靠人扶着才能走几步,所以一直足不出户。她们姐妹来探望她,她还能够认识她们。我母亲已是白发苍苍、脊背伛偻,而几十年未见的她们也都成了老妇人,背都弯了,彼此的脸孔皆岁月沧桑,尤其是二姐老了许多,昔日飒爽英姿、“女篮五号”般的健美形象再也不见踪影,我忽然想起莎士比亚说过的一段话:“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自从老高走了之后,她成了一名宣教士,热心传播福音。人是需要精神寄托的,信仰是一种力量,托·潘恩说:“一切引人向善的信仰都是有益的。”<br> 当我在小区后门迎接姐妹俩时,我发现她们的目光瞧向路边的一家元宵店,便对她们说:“这家店元宵丸做得很不错,很正宗,口感很好,我经常上这店买元宵丸。”<br> 元宵丸是福州传统风味小吃,是咸的,不是北方那种甜的汤圆,其原料外壳是糯米制作,馅是肉馅,特点是馅味美,皮柔润,讲究“一不黏齿,二会脱‘核’”,一口咬下去,热乎乎的烫劲儿直冲嘴里,暖意甚至能通过食道直达胃里,那富有弹性的表皮包裹着鲜滋滋的肉馅,肉汁丰盈,味道鲜美极了。<div> 听我这么一说,许多年未尝家乡元宵丸的她们突然想进店吃元宵丸,我就陪她们进去,我不饿,就看着她们吃,她们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这就是剪不断的那份乡愁。<br>  在离开我家之后,我送她们下去,又路过那家元宵丸店,姐妹俩意犹未尽,还想再吃那美味的元宵丸,那就再吃吧,还是故乡小吃好吃,她们在体味着八闽乡味,重拾舌尖上的记忆……<br></div> 福州元宵丸(网络图片) 我挥手目送她们乘车离去,打那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的面,而我母亲也于2010年与世长辞,享年94岁,这是她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她们姐妹俩与我表姐有微信联系,我偶尔还会听到她们的消息,这次撰文她们还发来景庐老照片,谨此深表谢意!在我耳畔回旋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欢笑,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