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逢“火”说“水”</b></p><p> 文/赵树发</p><p><br></p><p> 《三国演义》的战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火攻”。我在上一篇文章《无“火不胜”》中,重点列举了三国时期最有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纵观这三大战役,尽管爆发时间不同、爆发背景不同、敌对双方也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官渡之战——“火烧乌巢”;赤壁之战——“火烧战船”;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并且,这三大战役最终都是由“火攻”结束战争。</p><p> 除了这三大战役之外,运用“火攻”的战例还有不少。比如诸葛亮一出山就“火烧博望坡”,赢得了关羽、张飞的尊重,后来又来个“火烧新野”,进一步巩固了其军师地位。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领万余部众夜袭张郃,夏侯渊分了一半军力援救张郃。在走马谷,刘备采用烧围角之策,趁着夏侯渊全力救火的时候,派黄忠突袭夏侯渊,夏侯渊在此战中当场战死。</p><p> 有“火攻”就有“水战”,虽然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但它们都属于借助自然的力量赢得战争的谋略。《三国演义》里“水战”或“水攻”的战例不是很多,魏蜀吴三国都使用过,最有名的当属关羽的“水淹七军”。</p><p> 水淹七军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战斗,反映的则是关羽除勇武外,指挥作战能力也很强。《三国演义》中对这次战斗的描写如下——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p><p> 曹操在下邳攻打吕布时,两个月也没有攻下来,意欲返回许都时,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这时,荀彧接着说:“莫非决沂、泗之水乎?”郭嘉笑曰:“正是此意。”曹操闻听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曹军居于高地,坐视水淹下邳,下邳一城,只剩得东门无水,其余各门,都被水淹。曹操攻打冀州的时候,许攸也曾献计曰:“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之。”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淹死了冀州城内的许多士兵。</p><p> 至于东吴,虽然没有“水攻”的具体战例,但他们几次卫国战争的胜利,都得益于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p><p> 我们知道东吴大将虽然众多,但是陆战比起曹操和刘备一方就差了很多了。但因为东吴地理位置的原因,精通水战的名将就是江东的优势了。大将甘宁,水战能力相当强悍,少年时候就以锦帆贼之名号横行江湖,水上实战能力三国估计无出其右者。除甘宁外,周泰也是水贼出身。赤壁之战和濡须之战周泰都是主要战将。周瑜作为水军都督,赢得了赤壁大战,后来继任水军都督的吕蒙和陆逊,都在水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东吴的立国之战,曹丕御驾亲征伐吴,总兵力超过赤壁之战,仅曹休就有雄兵二十万,无奈就是过不了江,最后不得不撤回北方。</p><p> 无论“火攻”还是“水战”,都是《三国演义》的看点,是作者和谋略家共同的智慧。</p> <p> 赵树发,1964年出生于辽宁盖州,198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已出版诗集、杂文集、诗论集、曲艺作品集5部。“小说北2830”成员。营口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营口理工学院文学艺术导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