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剪纸发展绝不能“去中国化”</p><p class="ql-block">——评乔晓光的“当代剪纸”</p><p class="ql-block">陈竟</p><p class="ql-block">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在北京举办了“生活之诗●乔晓光”当代剪纸个展,引起了强烈的不同反响。有的说“好棒!”;有的说“真丑!”。对此,我谈谈看法。</p><p class="ql-block">乔晓光“当代剪纸”宣扬的是什么精神文化</p><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是乔晓光近十年来部分作品及新创作的展示,可以说,是他的个人剪纸成果展。乔晓光自称为"日常之诗"。 顾名思义,是反映日常生活的经典之作,也即是乔晓光所说的“样式化生活”精品。</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同志又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p><p class="ql-block">乔晓光是中国人,而且是共产党培养起来的非遗保护专家和画家,又是共产党员,理应反映中国人民美好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尤其是新时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讴歌人民、讴歌祖国、讴歌领袖、讴歌英烈,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中国服务,这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尽的使命、职责和任务。可是,从乔晓光的“当代剪纸”作品中,大多表现的是异国它乡的历史与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其中包括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及电影小说中的人和亊。如哥伦比亚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芬兰的卡莱瓦拉等,也有少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其中包括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及电影中的人和亊,如亚鲁王、唐韵、大象席地而坐等。而这些中外史诗和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几乎都是高个长腿的外国人体型,而且大多是裸体、性爱、骷髅、僵尸、东倒西歪的建筑等,充满了黄色、下流、怪异、杂乱、荒诞、丑陋、腐朽、梦幻、恐怖等意识情调。这些垃圾,给人带来恶心、呕吐、悲伤、孤独、痛苦、不适之感。乔晓光哪里是为中国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分明是丑化中国人民,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服务。在西方错误思潮对我国进行强势渗透情势下,乔晓光给我们中国人推介、宣扬、倡导这样低俗、庸俗、媚俗的精神文化食粮,究竟是什么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乔晓光的“当代剪纸”是西洋画的翻版</b></p><p class="ql-block">剪纸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们创造、流传、享用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己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国际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是剪纸的故乡,它以悠久的历史、广大的作者、深厚的文化、精堪的技艺,多样的功能,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纷纷表示要向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学习,这是我国人民引以为荣的文化软实力。</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具有群体性、传承性、民俗性、意象性、实用性、地域性的特征。它是积极、向上的吉祥文化艺术。其显著的特点是剪影镂空、以意造象、以象寓意,被称为意象艺术。靳之林先生认为:“中国民间剪纸,既区别于中国正统的造型艺术,也不同于西方写实的造型艺术,是一个独立的造型体系。”国外的剪纸以绘画写实为主,也有些以意象造型的现代剪纸,它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有相同之处,这是从中国民间剪纸中学习而形成的现代派风格的流派。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传承人,应该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不应该割断传统忘本丢源。作为中国非遗剪纸保护的专家学者,应该引领中国民众在传承中国民间剪纸基础上去创新发展现代民间剪纸,不应该抛弃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误导中国民众去模仿外国绘画化剪纸。当然,对外国现代派剪纸,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洋为中用。外国现代派剪纸中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不能盲目学习,更不能全盘接受来代替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乔晓光的“现代剪纸”,虽然吸收了中国民间剪纸与西方现代剪纸的意象造型部分理念和方法,但又模仿了外国绘画化的具像造型,成为西画、版画、装饰画的翻版,搞得不伦不类,脱离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基因和语言。例如:《盐河上的萨尔斯堡》《神性的埃及》,只是彩色方块的排列,连基本的剪纸镂空特征都没有,怎么能叫剪纸呢?又如:《男孩》《城市之歌》《大象席地而坐》《春夜》等等,只不过是黑白版画或彩色版画的翻版。《落花流水.缠绕者》只不过是过了刀的装饰画。这算什么当代创新剪纸?这是模仿西方其它画种,脱离中国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的东西。这不是“新”,而是“旧”;不是“时尚”,而是“炒作”。以此达到哗众取宠之目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谈文艺作品创作时指出:“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习近平同志也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不能去中国化。”他强调:”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要求,跟在别人后靣亦歩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郍一套,绝对是沒有前途的!”</p><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延安的老-辈革命文艺家夏凤先生谈剪纸创作体会时说:“我认为有个重要的地方万万不可忽视,那就是要以符合视觉规律的语言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形式,去表现艺术家自己的心灵真实体验的我们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时代的美。这是根本,是核心。”力群先生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剪纸的发展曾走过一段弯路,把剪纸变成了复制绘画的工具,这都是一些不懂剪纸艺术的美术工作者干的。”张仃先生也指出:“随着对外开放,西风吹进来,年轻人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些人辨别不了好坏,公开提出要与传统艺术绝裂。我认为这股思潮是错误的。传统艺术是一切造型艺术之根,永远断裂不了。”毕克官先生也强调:“在有些美术工作者的剪纸作品中很明显地看出传统还没有学到手的痕迹。最突出的是剪纸的艺术语言没有解决,表现为向绘画靠拢,这怎么能说学得好呢?学习传统是大家的首要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乔晓光“当代剪纸”的危害性</b></p><p class="ql-block">乔晓光作为个体画家来说,他有创作的自由权。但是,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管剪纸研究中心的副主席,其身份和地位,不是普通的画家和非遗保护工作者,起着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文艺方针和方向、引领指导中国民间剪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正确发展的作用。他的言行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这个头带得好,大家会走正道。如果这个头带得不好,大家会误入邪道。目前,我国剪纸界乱象丛生,不正之风盛行,西洋化、绘画化、机器化、低俗化、媚俗化的剪纸到处泛滥,而搞这些剪纸者,都赞赏、拥护乔晓光,把他视为代理人。因此,我国剪纸界的乱象问题,与乔晓光的错领误导分不开。</p><p class="ql-block">乔晓光原先是河北衡水中学美术老师。1985年,他参加了我办的“中华剪纸函授中心”学习。当时,剪纸虽不成熟,但还可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读研究生期间,在杨先让、靳之林、冯真等先生的教导带领下,深入农村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和民间艺人,在思想感情上起了些变化。由于他有一定能力,年轻有为,我们老一辈专家积极培养他,让他接班,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西方文化冲击我国时,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崇洋媚外,成立了“米羊室”,积极参与“85新潮”美术活动。以后,在民间美术组织、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和贡献。不过,他一面高谈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另一面在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却与他的理论研究背道而弛,走“洋化”道路。他用西方文化艺术理念和方法去创作实践,并指导引领他的学生和一些剪纸作者走“洋化剪纸”之路。正因乔晓光具有两面孔,极易蒙蔽人,不易识别。例如:他认为:乡村的民俗日益衰落,剪纸的民俗功能消失,传统剪纸(母亲河)正在消亡。中国剪纸的发展之路在“当代剪纸”(现代剪纸),即学院派剪纸。他将在中央美术学院搞的“当代剪纸”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延安革命文艺家古元、夏风等创作的反映当时生活的“新剪纸”联系起来,以此说明他搞的“当代剪纸”是由老一辈开创的“新剪纸”发展而来。这是两种不同文艺方向的剪纸。延安时期的“新剪纸”是为工农兵人民大众服务的,为抗战服务的。而乔晓光的“当代剪纸”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服务的。前者具有中国化的特色,后者具有西洋化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从私人关系来说,我与乔晓光还是不错的。但乔晓光所走的道路,关系到我国的文艺方向、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健康发展,一句话:关系到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文艺作品不要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精神的贯彻落实。所以,我写此评论,奉劝乔晓光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帶领广大非遗剪纸传承人和爱好者为健康继承和发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出新贡献!</p> <p class="ql-block">(注:此文是前年根椐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文艺创作不要去中国化"所写。)</p> <p class="ql-block">附乔晓光及他倡导的所谓"当代剪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