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元之期</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传统。我们这里追念先人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上元,清明,中元。上元即正月十五,要到先祖的坟上“送灯”,让先人即使在阴间也灯火亮堂;清明上坟扫墓,为的是使先人“屋”无杂草干净整洁;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要为先人“烧包袱”,按现在的说法即为先人寄“快递”并“汇款”,管先人一年的生活开销。</p><p class="ql-block"> 相传列祖列宗太公太婆每年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这段时间是要“回家”的。初一“来”时,要摸摸子孙家的米桶,查查后辈子孙粮食储备情况;十五“走”时,要摸摸鼎锅(过去可没有电饭煲,是用鼎锅煮饭的),看看子孙家里是否还有剩饭,有则表明吃喝有余,无则表明生计窘迫。——这是太公太婆们临走时再作检查,看看子孙们有没有“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因此太公太婆来的那一天(七月初一),家里的米缸一定要满;太公太婆走的那一天晚上(七月十五),家里一定要留有剩饭。否则,太公太婆们会“哭”的——为后辈子孙家无余粮生活艰辛而忧愁。</p><p class="ql-block"> 因为各家的太公太婆都“回来”了,大路小路荒山野岭一定是熙熙攘攘、“鬼”头攒动的。自家的先人是一定会护佑自己的子孙的,但别人家的先人走在路上,万一跟你有个磕磕碰碰,那你就要倒霉了!因此据传从初一到十五这些天外面是很“乱”的,万不得已不要走夜路。所以,我从小就得到母亲的训戒:七月的上半期晚上不要出门!———但我胆大而又执拗,经常在这个时期夜里出门,好像也安然无恙的。</p><p class="ql-block"> 太公太婆回来了,后辈子孙就得恭迎款待。从初一开始,每天吃饭,动筷之前,要唤先人一同来吃,叫一声“太公太婆来吃饭!”因为是自家祖先,饭菜是不必讲究的,即便是家常便饭太公太婆们也不会责怪。当然,礼多“鬼”不怪,如若你丰盛“招待”(其实是借此改善自己的伙食)岂不是更好。为了恭迎先祖,也为了不让先祖们忧心,这半个月一般的家庭是吃得比平时好的;吃饭时,经常会说“一来神福,二来口福呀”。</p><p class="ql-block"> 据说人死了,到阴间去,是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升天的。但太公太婆们因为各自“去”时已经“过关”了的,到七月十五再去时,就不必再次“受难”。如果在这一段时间老人去世了,到阴间去,是随大流走的,阎王就没有时间一一“验明正身”,从而可以蒙混过关,没受磨难直接就到“天堂”了。——当年我外婆就特别希望在这一时期“回老家”。呵呵,阴间也有从众心理,也会法不责众呀。</p><p class="ql-block"> 当然,中元之期最重要最繁琐的工作是为先祖准备“包袱”。</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上元送灯,清明扫墓,为先祖解决的是亮化美化问题,是“面子”工程;那么中元烧“包袱”,为先祖解决的是经济问题,是“里子”工程。所以我们这里特别重视中元之期。</p><p class="ql-block"> 每年从七月初开始,父亲就着手准备这项工作了。经济再拮据也要买上数斤上等的火纸,十多张大白纸。</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是“裁”。把火纸裁成信封大小,白纸裁成十六开。</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是“印”。崭新的最大面额的纸币放在火纸的正中位置,一只手紧摁着,一只手从左到右重重一抹,算是“印”好了一面;接着火纸和纸币都翻面,同样的方法“印”另一面。做这项工作必须细致而虔诚:“印钱”时是不能投机取巧的,每次只能“印”一张,“印”了正面“印”背面;不能只印一面,更不能一次数张,甚至成摞的“印”。</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过去用铜钱或银元时不是“印”,而是“打”,即隔着铜钱或银元用木锤在火纸上“打”,纸上即留下铜钱银元的印迹了,一张纸上须打数个这样的印迹,那是更费工夫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是“包”。拿一摞“印”好的火纸(每摞大约三十张),放在包皮白纸大约四边中心点连接线的位置上,紧贴四边折起,拂平,用浆糊糊好,一面“袱”就做成了。这一步看似简单,但用心如否,一目了然:有的人做得厚薄不一歪歪扭扭,很不中看;有的人做得厚薄均匀规规整整,看着舒服。</p><p class="ql-block"> 古人出行可没有我们现在的行李箱旅行包,他们往往只带“包袱”,即一块正方形的布料包着行李物品,两对角系着,背在身上。这么说,那张包火纸的白纸,就相当于古人的“包袱”,白纸所包相当于古人带的钱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视死如生”的传统,想想看,家里的祖人一年才来一次,一次只住半月,临走前,晚辈是不是应该让他们的“包袱”装得满满的离家呢?</p><p class="ql-block"> 第四步是“写”。这么多“包袱”准备好了,给谁呢?总不能让我们的先祖去哄抢吧,这就需要把每个“包袱”分别是给那位先人的标清楚。</p><p class="ql-block"> 写“袱”有一定的格式。竖列,中间一列是称谓,写着“故…公…大人收用”(太公),“故…妣…母…老孺人收用”(太婆);右边写着“中元之期,奉上备袱…面”;左边第二列是署名,第一列是烧“袱”日期。这是正面。背面要写一个“封”字,并在字上加圈。可别小看这个“封”字,它相当于给“包袱”加密码锁贴密封签;没有的话,那些“孤魂野鬼”会盗取的。</p><p class="ql-block"> 写“袱”须用毛笔且用小楷,是不能潦草不整的,否则会被视为对祖先的“大不敬”;写的时候还须凝神定气心怀虔诚,脑子里要浮现先人的音容笑貌,感觉是在和先人作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给同一位先人须写若干面“袱”,相当于一遍又一遍默念着自己的先 人!</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写“袱”除了缅怀先人外还是一次重温家史的过程。学校里有“历史”课,那是“国史”,但每个人必须明白自己的“家史”,“我从哪里来,我生命的源流在哪”是必须清楚的。写“袱”时,一遍又一遍的书写先祖的名字,回忆他们的生平事迹,不是一次重温“家史”的过程吗?</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次长幼次序家庭伦理的教育过程。对先人得有称呼,与称呼相对应的有落款,近几代可能没问题,再远几代不少人就说不上来了。从父辈上溯,依次为父(考),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与之相对应的关系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若不是写袱,能知道那么多吗?</p><p class="ql-block"> 写“袱”也可以看着一次书法练习课。蝇头小楷,工工整整,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是不行的。就我个人而言,因当年“写袱”,我的书写(不敢说书法)长进不少!</p><p class="ql-block"> “包袱”准备好了,还需要有人运送,需要交运费,所以除了给先祖写“袱”外,还得给“箩脚夫”写些。过去运行李是脚夫用箩筐挑的,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称之为“箩脚夫”,相当于现在的邮差或者快递小哥。现在每逢节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的老板是会狠赚一笔的;快递行业也是生意火爆。中元之期,阴界的“箩脚夫”也会收入不菲呀。</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步是“烧”。 </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先祖在中元之夜“返回”时不至于忙乱,“烧袱”时间一般选择在中元日的前一两天,大多数在七月十四。这一天实际上成了中元之期祭祀先祖的高潮之日。因此我们当地就有“月月月半逢十五,七月月半在十四”之说。</p><p class="ql-block"> 选择屋前一开阔地,在地面上铺一层干草,把写好的“袱”按辈分次序平铺在干草上;摆放贡品,焚香点腊,燃放鞭炮;鞭响一结束,就点火“烧袱”了。</p><p class="ql-block"> 火光冲天,浓烟升腾,家中长辈率阖家老小一字排开,行三叩九拜之礼,口中念念有词“太公太婆晚辈给您送钱来了,保佑一家老小幸福平安”;然后是伫立默哀,静静地注视眼前的烟火,感觉到渐渐化为乌有的“包袱”被先人渐次取走,感觉到先人“领工资”时的欢天喜地,感觉到为先人尽孝尽责的一份庄严……</p><p class="ql-block"> “烧袱”时绝不能为了图快用棍子去撬动,否则把“包袱”弄乱了,先人是难得查找的;也不能烧至中途立马走人,须到一切化为灰烬最后一缕白烟消散了方可离开。</p><p class="ql-block"> 岁岁中元,岁岁“烧袱”。曾何几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祭祀文化”的商品化,如今像以前那样“备袱”的情景恐怕越来越少了!中元之期,满大街都是卖祭祀用品的,有现成的格式化的“包袱”可买,拿回家只需填几个“空”就可以了;至于像冥货冥币什么的更是琳琅满目,凡“阳间”所有“阴间”无不有。现在不知道做到iphone几了,即便还没有“阳货”,但已经有“冥货”了——乔布斯都到阴间去了,还怕我们的祖先不会用?</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也是从市场上买来“包袱”用水芯笔“填空”完成“备袱”任务的,用时不超过一个小时。母亲常常用担心且略带责备的口气说:“唉,你们这样做,不知太公太婆收得到不哟?”</p><p class="ql-block"> 是呀,感觉现在是在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而非神圣使命;过去那种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幽思情怀和文化气息都到哪里去了呢?怀念从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