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何避免被骗?保持清晰的分析能力,掌握骗子的高明手段</p><p class="ql-block">就在刚刚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接通时:“对方说您是某某女士吗?”我说你打错了!他接着又说:“您是否需要小额贷款?”我立马挂了电话并且将他拉黑。</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有坑等着人去跳,也总有人掉进坑里。</h1><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6年,我的人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受骗,被骗得身无分文。时隔多年,但当时的场景却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这一刻,我在回忆——</p><p class="ql-block">那是个夏天,我在北上广打工,平时的我省吃俭用的我,好不容易攒够了1千块钱,于是我踏上回老家的一辆大巴……</p><p class="ql-block">当车子上人都坐满时,司机开始将车缓缓启动~~</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叔模样的人,狠狠地用一个什么硬物件将车顶敲响,声音震耳欲聋,这时,所有的人都看向他;他开始玩“小把戏”。</p><p class="ql-block">他说:“大家都听好了,我现在用这个皮尺套铅笔,让你们猜,猜对了我给你钱,猜错了你我钱,多少钱由你们自由下赌注…”</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也向他操作的方向看去,但这个时候也有一些年岁大的人,坦然自若,他们并没有向那边看去。</p><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车厢里开始骚动起来。说来也怪,明明看到他套得是“红”铅笔,被一个人猜着“红”铅笔却最终被套在绿铅笔上。</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出来了,他一副可怜巴巴的模样,头上还戴着一顶破草帽,衣衫褴褛。他很像我们农村里大多数的农民,他畏畏缩缩地说:“我就不信,让我来试一次吧!”没想到被“骗子”毫不留情地骂道:“你这穷光蛋,你没钱别在这凑热闹……”老头子不服气地从口袋里当场摸出200元大钞,这会儿他大声说道:“我压一百!”</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老头一连赢了两次,每一次老头下注两百。我不时地朝那边看,我发现老头明明看到“骗子”套得是“红”铅笔,他却猜“绿”铅笔。根据老头的经验,我也动心了,正好我身边坐着一位陌生大姐,她仿佛也动心了,她还怂恿我干,她说输了算“我”的……</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就开始下注,没有几个轮回,口袋里的钱全部“诈干”。事后那个“老实巴交的老头”,我身边的“陌生大姐”,还有“骗子”本人都陆陆续续下了车。</p><p class="ql-block">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骗子找了一群不同年龄的同伙,让他们看上去及其老实,用他们来带领真正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作者康妮科娃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中她以一些国际知名的惊天巨骗为例,告诉你他们如何取得人们的信赖,怎样成功骗过全部目标,以及为什么人们会毫无自觉地掉入这些陷阱。</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类天生一个弱点容易相信他人。</h1><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诚实的人不会受骗,但在精心策划的骗局面前,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道理。诚实与否和会不会受骗并无关联,毕竟诚实的人也往往最容易相信他人。而我们已经知道,在骗局中,信任恰恰是受害者最大的弱点。</p><p class="ql-block">人们还常说,每分钟都有一个白痴出身,白痴、傻瓜,笨蛋、蠢货……人们给这种人起了各种各样的称呼,但到最后只有一种称呼是最合适的——受害者。骗子的猎物并不比他人更贪婪,也不比我们之中常常反躬自省的人更不诚实,他们只不过是普通人而已,就比如当时的“我”。</p><p class="ql-block">西蒙.洛弗尔曾经是一名骗子,后来金盆洗手成为一名魔术师,他写了一本书,揭示了骗子如何利用“小数定律”心理。</p><p class="ql-block">有一种最简单的小骗局,就是让人们在自己认为极有可能或极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上,下赌注;然后再一举反转那些看上去极为笃定的预期。在这种赌局中,骗子先做出某种声明,然后问周围的人有没有敢和他打赌的,比如声称自己能够把一支香烟打成结而不破坏香烟纸,这怎么可能呢?任何人只要试过几次都会跟他打赌,说你做不到!但如果先把香烟用烟盒外的玻璃纸紧紧卷起来,再带着玻在带着玻璃子打结不可能就变成了可能。这种赌局利用了人们的预期,然后做出与预期完全不同的是,骗子利用了取信于人的心理为自己的目的服务。</p><p class="ql-block">而我所经历被骗得那次,骗子正使用得是这种方法。我也才知道“红、绿铅笔”在骗子的手中是可以任意控制的。</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信于人的关键就在于让目标相信长远的利益。</h1><p class="ql-block">我们的思维就是这样,我们无法在成功之时预见失败,或者说尽管我们会想到失败,却从不真的认为它会来临,起码不会现在发生,也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显然,这是一种侥幸心理。</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为什么会受骗?</h1><p class="ql-block">我们对未来的乐观心态是非常强大的,实际上我们的乐观心态强大得能让我们自己制造出对成功未来的幻想。甚至不需要骗子的诱导,我们看到一个骗局正在顺利进行,就会雄心勃勃说服自己,我们的投资是明智的。无论这种投资是金钱、时间、名誉,还是其他什么宝贵的资源,只要想看,我们能随时随地看到好的兆头。这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康奈尔大学</span>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在1985年发现的“热手谬误”的成因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3, 73, 73);">人人都听过这样的话:“如果有些事看上去太好,完美得不像真事,那么很可能确实是假的。”或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产生侥幸心理。这种好事可能确实不是真事,但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可就说不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3, 73, 73);">我应该得到财富;我应该得到艺术上的突破,我在画廊工作了大半生,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我应该得到真爱,我之前的情路已经够坎坷了;我应该得到高额投资回报,我等得够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3, 73, 73);">没错,我们都想拥有一段真实的情感、想赚更多的钱、想要拥有一份轻松的工作,并试图去争取,但一定要通过自己睿智的头脑去分析;而不要侥幸自己骗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怎样识别骗子?</h1><p class="ql-block">你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骗子,把他从与你产生交集的人中分辨出来吗?是否有某种征兆,可以让骗子泄露身份,让人知道他品行败坏、试图欺骗他人?既然我们人人都有欺骗的潜质,也都有过欺骗他人的经历,你也许会认为我们都慧眼如炬,能轻易地识破他人的谎言,从人群中揪出骗子?</p><p class="ql-block">“骗子”从外表上我们很难辨别,他们并没有伶牙俐齿或模样丑陋,甚至是长相优雅、和蔼可亲,那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自己被骗呢?</p><p class="ql-block">首先,骗子想要得到成功,他们需要作一些铺垫和套路: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或许就能避免一些骗局的成功。</p><p class="ql-block">在《我们为什么要受骗》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描述出了骗子的一个基本的套路:</p><p class="ql-block">从骗子的角度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确认受害者的身份:他是谁,他想要什么,我要如何利用他的欲望得到我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当骗子摸准了你的真实身份以及你的所思所想、所欲望时,他开始对你进行“对症下药”。在启动骗局之前,与你建立共情关系,再以“故事”说服你,吸引你进入他的逻辑。</p><p class="ql-block">现在我想到当年的我,如果不是想赢到骗子的钞票,我也不会被他套得牢牢的。之所以还有一些岁数比较大的人,看也不看一眼,证明这些事情他们除了自己经历过,又或者也见到过,甚至也听说过。这样,骗子再大的本事,也无法对你下手。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p><p class="ql-block">近几年仍然有一些人遭遇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骗感情、骗钞票。那些在旁人看来,明显到不行的骗局,怎么就能引得那么多人上当呢?</p><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人们传说面部表情和身体上的小动作可以泄露内心的秘密。这个传言近年来已被实践检,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心理学家查尔斯.邦德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75个国家的人进行调查,和研究谎言心理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说谎的人不敢看对方的双眼或回避、神情紧张、脸红、挠痒痒等等,把不诚实会不自觉的表现在脸上。</p><p class="ql-block">的确,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对谎言有着普遍的认识,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pan>的心理学家——莉安.藤.布林科主要研究欺诈行为。他指出:实证文献无法证明这些认识的正确性。这些认识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符合我们对说谎者表现的预期。我们希望说谎者能表现出坐立不安、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脸红心跳等等特征。我们希望说谎者眼神飘忽不定,他们理应感到羞耻,想拼命躲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12, 112, 112);">实际上,如果事先知道某人在说谎,我们会更容易发现这个人故意避免注视我们。但这种预期与说谎者的事实行为不符,我们希望他们感到羞耻,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有这种感觉,也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把这种感觉完美的隐藏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生活中我们遇到一名欺诈高手,测谎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他/她不会轻易表露出任何破绽。</p><blockquote>艾克曼表示:谎言是在不进行告知的前提下,对目标的蓄意误导。</blockquote><p class="ql-block">更何况一个人说谎越多,就越不会表现出哪怕是最微小的破绽。</p><p class="ql-block">《你为什么会受骗》这本书作者用严密的逻辑结构阐述了骗子行骗的整个隐蔽的过程,并且详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了每个阶段受害者的心理状况,和骗子是如何利用这些他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一步步诱导成功,配合了丰富的案例和人物故事。</p><p class="ql-block">书中列举了大大小小的知名案例,那些受骗的人中有欧洲贵族后裔、有纽约著名艺术品交易商、有大学教授……他们被骗并不是因为他们太蠢,而是骗子刚好卡住了他们需求的七寸:有的人是渴望变得更好,有的人是急需应对困境。而骗子利用了这点编造了一个个非常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些骗局中上达案值高达数百万美元。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揭露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生活中,被骗得人仍然不在少数,如果能看看《你为什么会受骗》这本书,或许你会提高谨惜,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