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渠

丑丑

<p class="ql-block">“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地”</p> <p class="ql-block">向东渠,福建省大型水利工程,由福建省云霄、东山两县共建。1970年9月17日破土动工,1973年3月12日竣工通水。工程包括引水渠、滚水坝、渡槽、倒虹吸、隧洞、排水闸、溢洪堰等大中小型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半个世纪前,地处东海之滨的云霄县和东山县都是缺水县,云霄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守着漳江种旱田”,横贯全县的漳江水滔滔不绝,却因河床低,没有水利设施,易涝易旱,无法灌溉农田,完全靠天吃饭。东山是“十年九旱”,茫茫黄沙的海岛上没有一条溪流,水源奇缺,全县9万亩的“望天田”,</span><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遇到干旱不仅颗粒无收,群众吃水也要乘船过海到内陆去运。</span></p> <p class="ql-block">1970年春旱,云霄县拟于马铺乡峰头拦溪筑坝,引水灌田。云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县革委会主任李文庆到东山县参加龙溪地区抗旱现场会议,目睹东山县的严重旱情,在地区领导的协调下,决定与东山县共建引水渠,改变原设计方案,将坝址上移,送水东山。当时的群众</span>连吃饭都成问题,又没有建设资金,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出,质疑的声音不少“徒劳无功”“瞎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三天无雨火烧埔,一场大雨变成湖”。群众对水的渴望,深深地刻进骨髓里,在云霄县马铺乡宝石村,五六十岁以上的村民大半名字都带有“水”字。</p> <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17日,向东渠工程正式动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向东”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具有时代的特点向毛泽东同志学习,第二是渠水引向东山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霄县先行,举全县之力,在公社和大队号召下,大家</span>发扬吃苦耐劳、愚公移山的精神,从山区、从沿海徒步数十公里参与建设,<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一钎一锤”“肩挑锄挖”的方式,同心共建向东渠。</span></p> <p class="ql-block">工地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小学师生负责捡鹅卵石、挑沙子,铁器</span>社负责锻造、维修工具,有人将婚房让出,供工人住宿;有人坚决砍掉果树,让出山林田地。顶风雨、踏烂泥,互帮互助,不计较个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得失,群众为</span>远道而来的建设大军提供坚强的后勤支援。</p> <p class="ql-block">石料场远离工地,山路崎岖,缺少现代机械,为了运送石料,有的群众把自行车都拉来运石头,平均单程17公里,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料还是赶不上施工,为了</span>节省石料和人力,技术人员根据水车木厢构造原理,设出一种轻型、薄壁的石拱渡槽,空心的槽墩不仅节约了大量石料,也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p> <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山县成立指挥部,12月正式动工。东山人民热情回应,跨出海岛与云霄人民一道,</span>他们主动承担了在云霄境内建一座滚水坝,打通两个隧道,开挖建设30多公里长的渠道,架设近3000米长的渡槽任务。</p> <p class="ql-block">建设工地上出现了“父子争上场、兄弟齐参战、姑嫂同上阵、夫妻共远征”的感人场面。</p> <p class="ql-block">想法总比困难多,民工们用“独木丁字架”代替了脚手架,把一座座二三十米高的槽墩平地矗立起来,首创了“双铰矩形夹合木拱架”“叠合板三角人字形拱架”,取代了旧式的“满堂式木拱架”,节省了大量木材和资金。</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南溪河谷沼泽地40米高空作业的难题,“三结合”(干部、民工和技术人员)技术指导小组转变思路,提出上窑段建倒虹吸管方案,倒虹吸管工程采取提高水头、降低糙率、增大流速的方法,使过水量达到每秒12立方米,满足引水东山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在架设八尺门海堤渡槽的时候,他们用“四两拨千斤”的土办法,攻下高空吊装的难关。1978年,向东渠“石拱渡槽拱式木拱架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福建省科技成果奖。</p> <p class="ql-block">“战顽石、斗激流、搞爆破、排险情,劈开石狮山、削平双溪岩、填实虎头坳、穿越南溪谷……”向东渠的施工难度在云霄、东山两县历史上闻所未闻,在福建的水利工程史中也称得上是一个创举。</p> <p class="ql-block">1973年3月12日,历时两年半的向东渠竣工通水,倒虹吸管入口的闸门一开,渠水的咆哮声给了大家最好的回应。这背后,是5万多名工人劈开24座峰峦,盘绕100多道山梁,开凿77公里长的渠道,挖通两孔隧洞长499米,架起18座凌空渡槽长7335米,建造一道大型倒虹吸管长637米,铺设4条地下暗涵长910米。此外,还有水闸、溢洪堰、过路桥等建筑物447座,全长85.81公里。</p> <p class="ql-block">数字也许可以衡量工程的宏伟,却难以丈量其中的艰辛。“没有粮食自己带,工具钝了自己锻,畚箕破了自己补,没有炸药用铁锹锄头挖,没有拖拉机就用板车拉。”向东渠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与龙溪大地广为传颂的乌山精神、谷文昌精神、龙江风格,至今仍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人民日报》1974年3月13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导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团结协作,共建向东渠的业绩,悠悠</span><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向东渠至今仍发挥着造福一方百姓的水利效益。</span></p>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云霄县在向东渠下河乡世坂村上窖倒虹吸管段,开工建设向东渠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暨向东渠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会忘记,跨山越海,逼水上山的向东渠精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史也将铭记,向东渠这座仅次于全国闻名的“红旗渠”。</span></p> <p class="ql-block">本文资料类,非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