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新萍</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读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很惊叹“大江浩荡、水流湍急、舟行千里”的速度与豪迈。如今只要你想,早上在广州吃茶,下午就能在北京吃烤鸭,各种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已经让世人居住在“地球村”了。我们在享受物质充盈的同时,生活也像安装了快捷键一样,节奏快了又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年龄越增长越喜欢 “慢下来”的时光——慢慢地做事,慢慢地品茶。这次“道德经夏日研修班” 集训式学习,使我的心里住进了老子守柔、处下、守静、无为的思想,并慢慢地融进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散文家毕淑敏写过:“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地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菩提树变老,都慢得很啊。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比如火山喷发,比如飓风和暴雨……”所以我特别相信,只要怀抱着一种静心和热爱时,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呈现出种种美妙。</span></p> <p class="ql-block"> 你看,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吃着快餐果腹,乘着电梯上楼,拔苗助长养孩子,追求高效创业绩。“光鲜”的生活,并没有绝对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因为时间久了,大家会发现快餐营养不够,电梯缺乏锻炼,身体越来越不舒服;还会发现各种焦虑如影随形,一边要陪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一边要在单位创造业绩出人头地。我们的内心该是多么需要一丝明亮、快乐、自由的光束啊。这束光从何而来?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他的清净、无为、自在、自然的思想之光。我最喜欢一位资深老师讲的,我们学习大道,就是要去做,要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自由,因为幸福感源于内心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清徐生“慢行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很多时候,大家会身处千头万绪的事务中,感觉日子在急流漩涡里打转,如何能让自己从浑浊中安静下来?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是通常用读书、练字的方法,让自己先静下来,然后对外界反应慢一些,稍稍沉淀一下、梳理一下。特别是遇到棘手问题时,要像孙立军老师讲的“不动。”对,先不动,身体不要动,不要莽撞行动。因为冷静下来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又或许事情本身就是需要时间带过去无需做什么。孙立军老师讲的拔掉身体里“毒刺”,其实就是疏通“心塞”,让心情这只姿态柔软的虫子,顺利通过各种事情。其实生活中的得失次数多了,“心塞”自然会越来越少,前提是你愿意放下事情、放过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 坚持了这一个月的学习,在讲师团老师们的气场里熏染,我也变得镇定沉着起来;同修们谦虚好学、不懈坚持的可贵精神,也形成了一个能量场。于我而言,所有的体验和收获,都化作一份“守静”,是一份力量,也是一种能量。给我燥热的身心带来了难得的安宁和清凉,让我学会冷静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工作越来越清爽、明亮,生活也呈现出一种绿意盎然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致虚极,守静笃。</span>心灵保持虚和静的状态,方能慢下脚步来专注做事。我留心了慢行的成功者,“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给的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饭碗;杨丽萍一生痴迷献身孔雀舞,艺术造诣无人超越;魏书生老师的“松—静—匀—乐”,开辟了一方理想的教育乐土……他们就像种庄稼一样,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年复一年,遵循规律,心无旁骛,静心做事,该耕耘的时候埋头做,该丰收的时候就丰收了,一切自然而然。他们是符合老子的人生“力学”的,用“慢行”保养生命力,自然无为地去做事,“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最终,成就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养耳养心“慢品者”</b></p><p class="ql-block">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我们平时常说什么什么特“养眼”,美好的事物映入眼帘,会让人格外赏心悦目,这个毋庸置疑,我们都有养眼愉悦自己的权利。但香车美女豪宅也很“养眼”,如果看多了够不到,是不是很痛苦?达到了一些又欲望无限时,是不是还是痛苦?</p><p class="ql-block"> 可见,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一点都没错。看花了眼会不舒服的,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大家都懂,只是很难做到。所以,真正的养眼应该是眼前清净吧!同样,我们来看养耳这件事。耳朵在“身不由己”时,在噪音喧嚣、污秽谩骂中,是不能像眼睛一样不想看就闭上眼的。所以,我们要格外关照一下耳朵,重点聊一聊养耳。</p> <p class="ql-block"> 要养耳,我们首选天籁。何谓天籁?当是偶然天成,有天地之清,有世俗之真,不刻意为之的旋律。古人说,销魂之听,卖花声为第一。曲折幽巷,清脆的卖花声,带着长长的尾音,回响在宁静的空气中,此时你若经过,是不是会驻足,是不是未闻花香,人已先醉。这样再想,雨打芭蕉也是天籁之一,雨珠落在芭蕉叶上,轻轻重重,可不是一曲天成之音。还有听花开的声音,我没有听到过,是从书里一段文字“听”到的——“冷不防,耳畔传来微微的噼啪声,回头一看,一朵不知名的花儿,花瓣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绽放。接着,还会有第二声、第三声……一刹那,心里有一种真诚的感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花儿美在形,也美在香,更美在其音。朋友们,要听到这些天籁,就需要慢下来,远离杂音、轰鸣,守住“寂静”这个养分,感受养耳带来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生路上,因为与道结缘,我们欲望是在一天比一天减少的,若能一直到返朴归真、无为境地,那就太厉害了。作为俗人,我们可以将“为道日损”作为努力的方向,这样比较切合实际。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盛宴》中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为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我来举一反三,以为闲也可以慢慢地品茶,慢慢地写文字,就是一大养心乐事。古人喜欢慢慢品茶,现在到茶社看茶艺师表演就能体会一二:那种慢下来的享受,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知性美。那种美,洗尽铅华;那种静,宛若空谷幽兰;那种慢,却格外动人心魄。茶道原本就是一种至高境界,在茶事活动中,是融入了哲理、伦理、道德与禅学的,所以喝茶、品茶也能达到养心修身的作用。如果经常去品茶,你会深深体会到:原来慢下来,是如此美丽!而此刻的我,一杯茶、一支笔,便是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教师,最初入职时还是怀抱理想、激情饱满的样子,26年后则更多了一些理性和思考。如今,当地教育优质资源流失、严重干扰教育秩序的事务激起“师怨”等,已经像毒瘤一样,既痛心又无奈,相继出台的政策,似乎并没有缓解问题。我们的教育,真的是需要用“慢行”来保养生命力的,要无为地去当事业干。试想:家门口的教育清明的话,谁愿意舍近求远?少一些莫名其妙的干扰,质量又怎能不保?当然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既对理想的教育充满希望和期待,又要立足岗位努力做好自己。现在看到“教育,放软自己的身段”、“不要心太急,等等孩子”此类话题的文章,都会忍不住多读几遍,越来越有同感。教育、老师只有放软身段,才能长久占据孩子心灵;孩子花期不同,真的不能做各种越俎代庖的事啊。如果,教育能给老师、学生自然而然成长的环境,那该有多好啊!或许“慢生活”,不但不耽误事,而且会更好成事。</p> <p class="ql-block"> 放慢脚步,品味人生,我觉得完全符合老子的人生“力学”。因为他智慧地发现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告诉我们自然力是一个常数,若狂泻而出,必定很快告竭。有意思的是,古代小说戏剧中,爱之极称作“冤家”,恨之极也称作“冤家”,这里是否也有人生的“力学”呢?《长恨歌》不就透露了人类远不能拥有完美幸福的遗憾之情吗?细想起来,似乎一个人的生命力是一个常数,“福分”也是一个常数。这样看来,生活还是慢下来,即使趋于所谓的“平淡寡味”一些,也是好的。学会以平静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会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学会用心去享受每一杯茶的滋味,学会享受每一次相聚和接纳每一次离别,学会适时歇歇脚让灵魂跟得上。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健康阳光,一种人之存在本体的幸福感定会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学道悟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慢生活是一种心态,你我都可以拥有。未来的日子,让我们放慢脚步——时光匆匆里,仰头看看漂浮着闲云的天空;流水淙淙间,俯身欣赏水底的游鱼倒影;风尘仆仆中,能把前行的方向和路标看得清楚。享受岁月静好,便是最好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