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太行

于珈

八百里太行,最美的一段在豫晋交界的南太行。南太行,集奇险和秀丽,融历史和民风。<br><br>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南太行山内开发了不少交通便利的景区,游客们得以以车代步,领略南太行的风光。但要真正体验南太行,还是要靠双腿。近年来,南太行成为背包驴友们的心仪之地。<br><br>2019年7月,我趁着回中国度假之机,一个人背包徒步穿越南太行。徒步从山西陵川县双底村开始,经马武寨和关山,到八里沟,从抱犊村到锡崖沟、十字岭和王莽岭,结束于郭亮村所在的南坪。七天时间,行走142公里,累计爬升12850米,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深度体验南太行。<br><br>此次孤身徒步穿越南太行,无论自然风景还是旅途见闻,都让我终生难忘。这篇小文记录几个小片段。<div><br><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白陉古道 黑毛沟峡谷</b></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双底村找好农家乐,把行李放好后,已经下午三点多钟,我迫不及待要去白陉古道。</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白陉古道,连通山西陵川和河南辉县的一条古道,是双底村这一带最有名的景点。始建于春秋战国期间,至今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白陉是太行八陉中保存最好、现存最长的一条古道。</span></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陉”,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往往是交通关隘。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齐师便由此入而伐晋。我不禁从心底里感叹中华大地历史之悠久,尤其在美国待久了,习惯了只有两三百年的所谓古迹和历史。脚下的鹅卵石,承载着绵长两千六百多年的悠悠岁月,见证了铁马金戈、战火纷飞,也方便了平民百姓的往来通商、走亲串戚。</span></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双底村之上,正好是白陉最著名的七十二拐,古道在密林深壑中“之”字拐弯爬升。我不急不慢地走着,享受着古道幽静。鹅卵石铺面,每隔一两米有一块立石以巩固路基,边上还有护边石。有的石面深陷下去一个窝,岁月留下的马蹄印,颇不可思议。秘鲁的印加古道,五、六百年的历史,曾让我激动万分,这条古道要早两千年!寻根,炎黄子孙的根实在太深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爬上七十二拐,看到废弃的山神庙和茶棚,想当年定是香火旺盛,人来马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七十二拐之后,古道沿着悬崖平切,所以白陉古道有“悬天古道”之名。双底村静静地躺在山谷深处,南太行的秀美和险峻尽展眼前。苍翠之中,奇峰突起,一层层一道道的垂直岩壁,如刀削斧劈。我驻足凝视,赞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古道边,密林中,山巅上,一飞檐小亭子。我飞跑过去,看到亭子里坐着一对老者。我喜欢这样的东方诗意,犹豫要不要上去打扰。这时,他们起身了,其中一个老者腿脚不太灵便,下阶梯要倒着走。我惊异他们怎么从七十二拐爬上来的。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从黄围山那边进来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围山是白陉古道的起点,这一段没有七十二拐那么陡峭,门面也比较大,是正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从正门出来,天色向晚。我没有地图,没有轨迹,心里有些紧张,沿着车辆不多的761县道跑起来,天黑前要回到双底村才好。</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跑着跑着,感觉天空越来越小,两边的悬崖越来越逼近,直到我不自觉停下脚步,仰起头来,不由得“哇”地一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就是黄围山十里河峡谷,也称黑毛沟峡谷。“黑毛沟”这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阴森,加之天不早了,而且是独自一人,此时此景真是绝配,就差恐怖音乐了。两面参差狰狞的黑褐色悬崖,绝壁耸立,把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马路都挤压成一条缝。我看过美国西南部的不少峡谷,但如此鬼魅的气势,还是头一次。我仰着脖子,原地慢慢转了好几圈,一面害怕得想尽快离开,一面又被它吸引慑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出了黑毛沟,我逃也似的直奔双底村,还好没有迷路,天黑前回到入住的农家乐,赶上了吃晚饭。</span></div></h3> <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采山韭菜的村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从双底村前往马武寨的路上,要经过一片桃园,桃园里每棵树都果实累累,熟透的桃子很诱人。这里可真是世外桃源,四面青山绝壁环绕,里面苍葱蓊绿的玉米地和桃园。我走两步停一步,环顾四周,心情舒畅,渐入佳境。<br><br>沿着磨河峡谷走,两岸青山,干旱年宽敞的河床里流淌着一条小溪。前面不远将要进入南太行著名的红豆杉大峡谷,这里的河边也有几株红豆杉。拔开树枝,可以看得到红果,但不丰厚,不知是不是跟干旱有关。<br><br>离开大路,没了游人,山道归于宁静。正当我在一个岔道口犹豫,握着手机琢磨轨迹的时候,一个村民从后面走过来,手里提着个大塑料袋。我问他去马武寨走哪一条路,他手一指,说道,“跟我走,我也去那个方向。”<br><br>我们一前一后走着,聊着。<br><br>“你一个人?”他似乎不相信。<br><br>“嗯。”我简单回答。孤身野行,这是最常被问到的。<br><br>“你为什么一个人?”他深究着。<br><br>我为什么一个人?好问题。“我喜欢一个人”,我心里这样想着,却没有说出来。<br><br>“人家来徒步,都是一个团一个团来的,至少也有三五个,一个人的很少很少,一个女人的绝无仅有。”他继续絮叨。“这不就有了。”我在心里回答他。<br><br>我转换话题,问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br><br>“我住双底村,到前面的山谷里去采山韭菜。”<br><br>这下轮到我觉得不可思议了,从双底村过来,至少一个半小时。为了吃山韭菜,来回走三个小时的山路,而且回去的路上还得用肩扛着。这得多爱吃山韭菜啊。<br><br>“山韭菜很好吃,比园子里种的香多了,城里来的人都爱吃,他们说这是山珍。”<br><br>哦,原来不是他自己要吃。他家也经营农家乐,夏天的两三个月是旺季,山韭菜是要另外单点的一道菜,山韭菜炒鸡蛋,三、四十块钱一盘。<br><br>说起山里的生活,他显得很满足。“我们靠山吃山,即使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挨过饿。说是河南和山西农村穷,那是指山外面,我们山里什么都有。”<br><br>他讲起八十年代在马圪当乡镇上住校念书,每周六走路两个多小时回家,每周日扛一袋玉米面走路回校。那时,自行车是奢侈品,山村里没有。如今,情况完全不同了,家家有摩托车和小汽车。<br><br>我们来到一处巨大的乱石岗,他告诉我,这里原要修一个水电站,开工了,用了几十吨炸药,山都炸成这样了,后来上级不批,就停工了。<br><br>从乱石岗右转,开始爬坡,进入一个幽深的峡谷。山道边许多熟透的野莓,可见来人之少。我们停下脚,采摘野莓。我采了满满一捧,仰头塞满嘴里,入口即化,香甜无比。<br><br>采山韭菜的村民跟我说,我去马武寨由此上坡,要连续爬坡两个多小时,他采山韭菜由此入峡谷。他叮嘱我小心,又自言自语补了一句,“为什么一个人来?”<br><br>跟他道别后,我独自走往马武寨的爬坡路。<br> <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藏在深山里的抱犊村</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随着中国经济和交通的高速发展,“村村通公路”的号召,现如今,不通公路的村庄在全国屈指可数,抱犊村便是其中之一。</span></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抱犊村位于南太行的悬崖峭壁之上,三面环山,一面临崖。据传,因为进村的山道太陡峭,牲口走不上来,村民们只得从外面抱着幼犊进村,因而得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因其地隐蔽而神秘,因其道艰险而挑战,因其景美丽而吸引,抱犊村犹如南太行藏在深闺里的美人,普通游客只能听其美丽的传说而神游,脚力好的驴友才有幸识得美人真面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从关山徒步到八里沟景区,景区内的绝壁上有一条破旧的梯子,看一眼就让人腿发抖。这条梯子曾是抱犊村村民通往外面世界的捷径天梯,极少数驴友胆敢爬这条梯子。天梯之上,山道沿着悬崖平切,几步之外就是壁立千仞。</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临近村口,悬崖边装了一个起吊机,垂直直下800米,简陋粗糙的一个四方框子,为村民提供了无尽的方便。日常生活所需物资,从河南辉县采购,雇车送到起吊机下面,起吊上来后,再由小三轮车一趟趟运到村子里。比起先前的单靠人力,不知省时省力多少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进村之前,先经过村头的老龙口。老龙口是抱犊村的招牌景,名不虚传。赤红色的岩石,被流水和岁月切割成一层层,彷佛造物不经意留下一本可以一页页翻阅的童话书。眼前,让人想躺平的红岩,让人想嬉戏的流水;远处,层峦叠嶂的奇峰绝壁。南太行的奇和秀,在老龙口这里到了极致。可惜逢上干旱年,水多的时候,红河里的水,从老龙口的红岩上飞流直下,如龙吐水,气势恢宏。</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走在通往村子的小路上,迎面碰到羊群,恐有上百只,夕阳把白色的羊毛染成金色。一排排核桃树,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村子里的房子,就地取材,都是石头建造,结实好看。据说抱犊村一共只有七户人家,我穿村而过,似乎不止七栋房子,但还是轻易找到了网上推荐的农家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农家乐条件不错,有无线上网,五、六个人一间通铺,被子很干净。因为七月炎夏是驴行淡季,我一个人独占一间房。晚饭在院子里吃,小米粥、馒头、凉拌拍黄瓜,炒白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屋主跟我聊天,语气里充满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农家乐生意不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户外探险,热爱驴行。旺季的时候,一个晚上接待二、三十人。加之养羊和果树的收入,“虽说不上富裕,小康水平是有的。”,屋主很骄傲地说。</span></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这样一个美丽如画的深山小村里过着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怪不得抱犊村民拒绝修公路,拒绝开发,坚持保持他们独特的隐蔽和神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正吃着晚饭,一个小男孩抱着一只小羔羊来到院子。小羔羊走失三天,终于被找到。估计是饿坏了,嘤嘤地哭闹着,声音如婴儿。屋主用一个小奶瓶给它喂了点奶,说是一次不能喂太多。小羔羊显然还不饱,在我的两条腿之间来回穿梭,小嘴巴咬着我的裤腿,是不是在找羊妈妈的奶头?我忍不住抱起它,毛茸茸、软绵绵地好可爱。</span></div></h3> <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 一个人的九莲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当我背着大包风尘仆仆出现在九莲山景区内时,守园的人吓了一跳,“你怎么进来的?”<br><br>我从抱犊村,翻山越岭,徒步了将近四个小时,从一条小路和野路进入了九莲山景区。景区内除了打扫卫生的和守园的,没有任何游客。<br><br>“园里怎么没有游客?”我反问到。<br><br>“关园了,关了一个星期了。”<br><br>问起为什么关园,什么时候重开,大家都支支吾吾。后来才知道,隔壁的锡崖沟被巨额投资,将要兴建大型旅游项目。那里的居民已经在拆迁,农家乐已经不允许营业,由政府补贴。不知九莲山的关园跟那有没有关系。<br><br>守园的人拿我没辙,没有车子出入景区,下午四点多了,徒步到下一个村子也不容易。几家农家乐说营业吧其实冰箱都拨了,说不营业吧门还开着,其中一家勉强收纳我过夜,我得以好好享受属于我一个人的九莲山。<br><br>九莲山,九峰相连,形如莲花,故称九莲。相传,这里是莲花仙姑下凡修行的地方,修成正果后,经常在九莲山显灵,因而被尊称为九莲老母。<br><br>有山有神灵的地方,必有寺庙。九莲山的西莲寺,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报答九莲老母救命之恩而兴建,曾经香火极旺。两千年历史长河里,多次被毁,多次重建。庙可烧可砸,九莲老母的传说和民间对她的信仰,根深蒂固,源远流长。<br><br>我眼前看到的西莲寺,琉璃飞檐,大殿和旁殿,重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可惜,殿门锁了,香火灭了。我透过门缝往里看,佛菩萨像都被包起来了。不知这一次又要经历怎样的搬迁和重生。<br><br>离开西莲寺,沿着石阶往下。足有一米宽的石阶就地取材,从岩壁上凿出来,褐红色,质地坚硬。景区内无论道路、台阶还是景点,都还很新,可以看出曾经投入了很多资金。<br><br>天色向晚,我一个人徜徉在偌大的景区内,如梦似幻。我静静地站在天壶瀑布的底下,三面绝壁,瀑布自天上倾泻而下,彷佛真是九莲老母从天界手持茶壶往人间洒甘露。<br><br>沿着天壶瀑布往下,是九莲潭,相传九莲老母为治民间顽疾,抛九瓣莲花而成九潭。明朝万历皇帝母慈圣皇后游览后,赐名“九莲潭”,并给每一个潭命名。民间有言,“绕九莲潭转,百病全祛完”。不管信不信,我认真地围着九莲潭转了一圈,潭水碧绿深邃,暮色里尤觉清凉幽静。<br><br>山下观光电梯没开,我沿着来时的石阶,一级级往上爬,气喘吁吁,却开心快意,好难得的一个人的九莲山!<br> <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十字岭到王莽岭 峰顶月夜</b></div><br>从十字岭到王莽岭,简称双岭穿越,是南太行的一条经典徒步路线,集南太行的精华,险中露秀,秀中藏险。<br><br>从十字岭脚下的张沟村出发,山道石阶沿着陡峭的岩壁攀升。有的地方很窄,我背着贴身的户外背包,也要非常小心,不知山民们扛着大捆大捆的东西,是如何上山下山的。<br><br>终于爬到垭口,几间简陋的蓝色铁皮屋,提供住宿和餐饮。屋主显然是个山地文青,斑驳的门帘边贴着毛笔字对联,左联:“费心费时费钱徒步求强体”,右联:“出行出力出汗走路为健康”,横联:“快乐无限”。<br><br>这个垭口是双岭穿越的必经之路。在十字岭,碰到一队十几个女人,在山顶打坐。十字岭山顶平坦,有一座小庙。十字岭是南太行最高峰,周遭云山雾罩,宛若仙气飘飘。她们都盘腿而坐,双手放在膝盖上,深吸气,再长长慢慢地吐出,吸纳大自然之正气,吐出身体之污浊。<br><br>从十字岭到王莽岭的徒步路线,沿着绵延的山脊,时上时下,起伏不大,饱览太行胜景。阴雨天,山里雾气蒸腾,时聚时散,行走其中,飘飘欲仙。极目之处,一幅幅气势恢弘的水墨画,奇峰突起,形态各异,造物之鬼斧神工。<br><br>在十字岭垭口巧遇台湾来的老曹、上海来的小张和小刘,都是来双岭穿越的,我们四人结伴同行。老曹头发斑白,一口地道的台湾腔。他祖籍福建,在台湾出生和长大,最近几年才来大陆旅行,这是头一次来南太行。“我一直不明白中国山水画里为什么山都是笔直笔直的,来到南太行才恍然大悟。”老曹一路不停地感叹,“跟画中的一模一样!”<br><br>到达王莽岭景区时,下着小雨,能见度很低,游人很少。景区设计得不错,自然景观和历史故事融为一体。虽然王莽在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莽岭,却是令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赞誉不绝,就如李锐先生脍炙人口的诗句:“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需五岳攀。”<br><br>我们正琢磨着去景区外找家旅店过夜,峰顶小卖部的老板说,他们这里可以过夜,原来是在供游客休息的回廊下面有几间非常窄小的单人间,颇似日本的榻榻米。能在王莽岭峰顶过一夜,再窄小也值得。<br><br>“今晚可以看月亮,明早可以看日出。”我浪漫地说道,“可惜天公不作美。”<br><br>“山顶的天气难说,云雾说散就散,看你们的人品啦。”老板打趣道。<br><br>山底下炎炎夏日,山顶上清凉世界。天黑了,云雾还没有散去。我钻进榻榻米,裹着被子写日记。十点多钟,临睡前,我还是不甘心,钻出榻榻米。深夜宁静的王莽岭峰顶,便响起了我大惊小怪的喊声,“快出来!快出来!老曹,小张,小刘,快出来看月亮。”<br><br>皓月当空,光华遍地。巍巍太行,沐浴在如水月光里,静穆庄严。温柔的月光,把我的心都融化了。我呆望着天上的月,远处的山峦,近处的峭壁,感叹造物之奇妙,感恩人生之美好。<br><br>“不赏明月夜,岂识王莽岭。”我学着李锐先生的句式,胡诌了两句。<br> <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绝壁长廊 崖上人家郭亮村</b></div><br>人的生命的顽强,一如小草,被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岩缝也好,荒漠也好。第一眼看到郭亮村,我不禁这样感叹。<br><br>怎么会有人选择居住在这样的地方?!门外三米即为绝壁悬崖,交通之不方便,生活之艰难闭塞,实在难以想象。村名来源于汉末王莽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郭亮,他曾被困此山。今天的郭亮居民大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为了躲避战乱饥荒,逃到此偏僻悬崖上安家,几百年来祖祖辈辈,生于斯,葬于斯,繁衍生息。<br><br>不过,闭塞和艰难是过去的事情。如今的郭亮村,是南太行最热门的景点,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家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这得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长申明凯的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br><br>中国人都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村长的计划就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甚至比愚公移山更不可思议。他要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通道,打通郭亮村和外面的世界。<br><br>那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极其贫穷落后的南太行山区,按村长的话来说,“一没钱,二没粮,三没人身安全,四没先进设备。”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果我们不修路,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永远窝在这山沟里过着穷困生活。我们这辈子不流血流汗谁替我们,这条路一年修不成用十年修。修不通这条路,我们就不会停。”<br><br>五年时间,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砸坏了四千多个铁锤,用尽了十二吨钢钎,清运了上万立方米的太行顽石,以愚公移山的坚强不屈,终于凿通了一条长一千二百五十米、宽六米、高四米的绝壁长廊,直通山下,郭亮人终于可以坐上汽车走出大山!<br><br>这条历尽千辛万险修出来的绝壁长廊,不仅打通了郭亮村和外面的世界,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受到影视界的青睐。三十年前著名导演谢晋的一部《清凉寺钟声》,让郭亮村一夜之间成为旅游热点。<br><br>我漫步在郭亮村,浓厚的旅游商业气氛,掩饰不住的富裕,祖辈们做梦也想不到穷山窝里的子孙会有今日。参观绝壁长廊博物馆,意外看到当年主持修路的老村长竟然坐在门口,九十高龄,身体硬朗。我赶紧过去跟老人家合影。当年再苦再累、牺牲再多,如今造福子孙无穷,太值了!<br><br>我和三位萍水相逢的旅伴,要了一张悬崖边的桌子,点了几道菜,喝着当地土产山楂酒,吹着山里清凉的夏风,看着晚霞在对面岩壁上渐渐褪去,神侃海聊,不觉已是夜深。<br><br>夜深,走在郭亮村民一锤一斧开凿出来的绝壁长廊,回望来路,崖上人家,灯火通明,歌声、乐声、说笑声,一派繁荣景象。天上人间,人间天上,莫不如此吧。<br><br>次日,我从南坪坐车到新乡,结束了此次难忘的徒步穿越南太行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