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听课反思

飘雪清香

<p class="ql-block">《十六年前的回忆》听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赛课还是示范课,一般人都不会选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是因为这篇课文有一种年代感不好讲,二是因为无人能超越王崧舟老师。初读这篇课文,我也是一筹莫展,心中似有涡流涌动。</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视频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座。王老师的语文素养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性,听他的课是一种美美地享受。</p><p class="ql-block">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人物和故事离现在将近有100年,读通容易读透难,尤其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那难度就更大了。怎样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体会文章主旨,把语文要素落在实处?王老师聚焦核心目标,采取“删繁就简集中目标、整合习题随堂落实、围绕人物还原比较、循序渐进贯通文脉”四个策略,借助资料提供的脚手架,通过“读--品—悟—写”把孩子们带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有很强的带入感,他带着学生一起反复品读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平日”瞻前顾后,体会人物品质及作者的成长和改变。当世界名曲《殇》温婉、低沉、悲壮、乐观而又催人泪下的旋律响起时,所有人的心都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占据着,王老师水到渠成安排了小练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入情入境”。</p><p class="ql-block"> “写多写少没关系,关键是提起笔你就是李大钊、你就是李星华。”读写结合,大雪无痕,润物无声。最后资料拓展,在红旗颂背景音乐下,再现刘胡兰、董存瑞、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抗洪救灾英雄人民子弟兵、抗疫英雄钟南山的画面,再次渗透中国共产党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的终极目的在此刻升华。</p> <p class="ql-block">  昨天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书中有一个词“涡流”,我惦记了一天,又是百度又是知乎,仍然模模糊糊,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似乎略有顿悟。怀特海把智力的发展分为“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他说:教育应该是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叠加,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一堂课都应当自成一局。回想王老师的课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小周期:课前查阅资料、课中教师补充资料、默读寻找四个时间节点、快速浏览捕捉关键信息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抓住重点段(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達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和”重点词语“平日”,学生带着任务,在王老师入情入境地引导下,“浪漫—精确—综合”反复出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其间,每一个小周期在浪漫阶段形成的涡流——纵横交错的知识产生的疑惑或收获,变成下一轮循环的起点和动力。精确阶段通过这个周期的反复出现使自身得以延长(怀特海),在这个阶段,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为综合运用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下一个浪漫阶段就会如涛涛江流,把孩子推向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怀特海)</p> <p class="ql-block">  可能我的理解不准确,但是,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最缺的是文化和底蕴。语文教材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语文,教的就是人文底蕴。只有多读书,读经典书籍,我们才能不断丰厚自己的底蕴,促进自己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才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把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落在实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