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在中国,每年农历七月上半月有一个隆重的祭祀节日——中元节。在我的家乡云南腾冲,俗称为“献亡”。“献亡”又分为“接亡”和“送亡”,奶奶说“献亡”是把自家的老“亡人”接回家里来请饭、侍奉,“送亡”时再送走。该节日会持续十五天,通常是初一接,十二至十四号择日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亡,即亡人,我们把家族里面已经逝去的亲人称为“老亡人”。奶奶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半阴阳两界是互通的,这时候要把老亡人接到家里来,半个月内每天一日三餐都要侍奉,俗称“献饭”,献完祖宗,家里人才能上桌就餐”。每年的这个时节当地人都会减少外出吃饭的频率,赶着回家“献饭”,这也正是我们最思念已故亲人的时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关于“献亡”时节,我是“蓄谋已久”地想把家乡的这一传统民俗用我笨拙的文字记录下来,无奈本人行伍出身,文化有限,怕把这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写砸了”。故只能久久酝酿于心底.....但作为一名忠实的生活记录者,出于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我终究还是鼓足勇气提笔,不管写得怎样,也算是对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追崇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腾冲的“献亡”仪式非常隆重,对待先祖与亡灵的祭奠,人们是那般虔诚,这个仪式已经深入腾冲每一代人的骨髓,传承了几百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每家每户都在天地牌(腾冲的宅子每家都供奉天地牌,分左中右三堂:中间供奉天地君亲师;左边是家族祖籍,供奉祖先;右边供奉土地、灶君),左侧挂上“亡单”。“亡单”以家里在世最长一代的口气,将本家、亲家所有去世的人按名按辈分由上而下、男左女右排列下来。每当家里最年长的男主人去世,“亡单”就要更新一次,以现任男主人的口气来写。“亡单”下是贡桌及贡品,一席香桌(八仙桌):谷秧两盘,用红纸条包着,祈求丰收;贡果、贡碟,通常有绿豆糕、芙蓉糕、大枣、红糖、以及各种水果;三个小杯子敬茶、敬水、敬酒;香炉一只、烛台一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记忆中,这应该是家里最有“仪式感”的事儿了。从小,我就看着奶奶做,奶奶老了妈妈就接下班来。奶奶和妈妈,一个是出生民国初年的传统女性,一个是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知识女性。两人对待传统祭祀仪式都有一个共同点——认真、虔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杨李氏门中(我家两姓)“三代宗亲、四代宗祖”,老幼“亡人”,座居地上的“老亡人”,这是仪式开头。接下来是“祖公、祖太、哇(我)公、哇奶、外公、外婆、哇爹、哇妈、大爹、大妈、大哥、大嫂……”把家里三亲四代以内所有去世的人都请一遍,“今天我们做了几个菜,备了汤饭,你们快来请汤饭,请不到么献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汤饭的质量和摆设极其讲究,譬如:桃子不当贡果(与“淘子”同音);苦瓜不能献(生活会苦);茄子不能献(与“缺子”同意);豆子不能献(与“斗子”同音);牛肉一般不献,因为哇祖太、哇奶不请,但哇公、哇爹爱请,十五天中献上几次,但一定要炒上几个别的菜给其他亡人。献饭时摆设三碗汤饭,放在贡果、酒、菜、水后面,每个碗上面放一双筷子,筷子大头朝亡单,菜依次放于汤饭后面。在大门口或堂屋外放一双碗筷,所有的饭菜各放一点,这是给一些夭折上不了桌面的“小亡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献亡”期间,每天都是吃凉了的饭菜,小时候肚子饿了催奶奶吃,奶奶一定会说“再献会儿,祖太请饭慢”。如今催妈妈,妈也一定会说“再献会儿,你奶奶牙不好,请饭慢”。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好笑,而我心里却只有满满的感动,因为仪式里蕴含了子孙们对几千年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现在爸爸去世了,献饭的时候,我也会做爸爸爱吃的菜,也要多献一会儿。女儿同样会像我当年一样叫肚子饿,我也会对女儿说:“再献会儿,你爷爷牙不好,请饭慢”。尤其“送亡”那天, 家里会做好多菜,小孩们都特别高兴。如今我女儿也会高兴地问她奶奶,送亡怎么要做那么多好吃的菜?她奶奶告诉她:“送亡是老亡人请客,请他的朋友,不能寒酸,你爷爷好面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送亡”、“接亡”这天除了美味佳肴外还要准备大量钱纸小钶、纸衣纸裤之类的生活用品,在祭祀焚烧时口中要念念有词:“各位亡人,请你们来火中分享金银钱币”。每逢第二天要赶集,头一天妈妈都会烧很多钱纸元宝,口中同样念念有词:“各位老亡人,哇公哇奶、哇爹哇妈、哇老杨,来火中领受。明天街子,你们拿着钱好上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如今我是家里最长的男丁,我一定会把这个仪式坚持下去,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生活必须的仪式,一种不忘祖不忘根的传统教育,亦是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一种体现。个人认为这种生活的仪式和封建迷信扯不上半毛钱关系,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粮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人都已经不会这些传统仪式了,整天忙着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等。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没有错,但你过什么节,如果连这个节是什么意思?纪念谁?有什么讲究都不懂,那也就失去了过节的正真意义。生活——一定要充满仪式感。如今每年我都会坚持进行“献亡”、“靠柳”、“祭祀”等这些传统仪式。爸爸在世时曾说过:“这不是迷信,这是对天对地对大自然1的敬畏,是对祖宗先人们的惦记与怀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