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39b54a"> 前几天“点滴记忆”写出来仓促了一些,总感觉意犹未尽缺失点什么,一些如烟往事慢慢清晰起来,仿佛又历历在目:<br> “拉弓没有回头剑”,人生就像一趟没有回头的列车,每一站都象征着你经历过来的岁月,每一站都有不同的风景,同样快到终点站了,人生也就进入暮年了。在列车上能坐在窗前默默地欣赏风景,心情当然是愉悦的,但有时候也会触景生情,亦会思绪万千。当我们有时候背朝着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时,我们看到的风景则飞一样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离我们远去……</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在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常常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色调,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与红色有关 …… 宣传画、标语、红旗、红袖章、邮票,还有高音喇叭里的亢奋激昂的红歌等,都给我们的童年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收集糖纸、烟花、火花都是一些男女同学喜欢的,我曾经收集到了不少糖纸、烟花、火花,可惜糖纸和烟花现在也基本丢失了,只是火花还幸存了一点。 糖纸的晶莹、图案花花绿绿的美丽,让我们非常着迷,当时每家都有几本书里面,夹满了糖纸。烟花可以拣到,这种收藏不需要钱,但却能打发好多童年时光。</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小时候,相信女同学们都唱过这个歌谣吧,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和房头空地上总能听到跳皮筋的时候唱的歌谣。 撞拐子,也有叫斗鸡、抗拐的,这是男孩喜欢的游戏,拼的是单脚站抗击打的能力。校园里课间就很流行玩这个,可以搞团体赛,也可以玩打擂台。 </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多在我们居住的房头空地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只见用力一撬,只听“砰”的一声巨响,一股热浪从压力锅里冲出,爆米花直冲进那个长长的布袋里,然后就是香味扩散开来,各自收自家的这一锅爆米花。那种满足和喜悦感是说不出来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会夏天卖冰棒的也是“无孔不入”,走家串户卖冰棒的来了,遥远地就听到竹板子响的叫卖声,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一种食物——冰棍。3分钱洋糖、4分钱豆沙、5分钱奶油很多年。后来出现雪糕,一毛钱一根持续了很多年。以至于那时候看见五分钱的硬币,脑袋里浮现的就是一根冰棍。但是想起小时候的冰棍,还真是想再吃上一根,那味道至今仍刻骨铭心。<br> 那时候的街头小巷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连白开水都有卖的,我依然还记得70年代期间田家庵国庆路上1分钱一碗茶的味道。</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在上初中之前的八年时间里,我先后上了六所学校,分别为九龙岗、贵州松坎、四川灌县、大通、十五中、体校(二十二中),以致大大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数理化。加高中合计十年寒窗,真正实际认真学习没有几年,十分愧疚,后来上了几年党校也只是“巩固”和“补充”了一下……</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在我的记忆中,非常难忘当时的公交车,70年代期间,在淮南的主要道路上满地是两节长14.8米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是一般车的两倍,人们称之为“巨龙车”。 这么长的车也经常不够坐,尤其是星期天,街头到处都是十分拥挤的场面。我想起了九龙岗的南门口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和热闹……70年代后,由于能源短缺和汽车公害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无轨电车一度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时的交警人数没有现在多,除繁华地方外,交通肯定好管理,因为那时车辆相对少,几乎没有私家车。算起来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从1956年解放卡车诞生以来,仅经历了60年的发展。现在当下各种车辆满地都是。 </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个时候,为现在50岁上下的人们所熟知的流行语“三转一响”悄然兴起,成了每个新娘都梦想的嫁妆和中国结婚置业的通用标准。其中的“一响”指的就是收音机,另外三件分别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理想生活,有一个严格的“标配”,那就指:永久、凤凰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手表。“一响”是红灯牌收音机,后来发展为海鸥牌照相机。</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我是在刚上初中时开始学骑自行车,母亲单位配给的凤凰牌自行车,看到了就暗喜能有车玩了。我当时个头小只能掏档骑,刚开始还经常遇到人不能紧急刹车,出过不少洋相。后来熟练了,骑着像飞的一样,车子没少“遭罪”,但是我也没少挨批去修车。</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这个画面非常像十五中上学的路上,只是我们当年骑自行车上学的很少看见,但是放学了还是能偷偷的过过车癮。</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个年代,每家每户吃水用水基本都是排队接水,家家户户都准备有大水缸,一个人挑水、两个人抬水,星期天人更多,不少地方还凭水票供应。好在同学之间也经常串个门,互相帮忙抬水喝。<br> 我记忆里原大通旅社有一处澡堂是很有年代感的,当时每张票1角2分,记得小时父亲常带我去,进去的感受是从来没有过的。里面有至少几十个相似单人床一样的躺椅,每位客人进去就给你泡上一壶热茶,每人给你上一只毛巾,内有大池、小池和淋浴, 换上木拖鞋,出门就进了浴池, 洗好出来给你一只热毛巾。等几分钟擦好后再上来一只热毛巾,洗好后躺在上面真叫舒服,根据需要还配备了剪刀免费剪指甲用。后来如同“春笋”般涌现出的桑拿浴虽然装修得富丽堂皇,但不如那时服务特别到位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在淮南,最不能忘记的当数市防爆电机厂生产的“金鸡”牌电风扇,当时可“供不应求”,那时想进防爆电机厂工作也很难。后来随着竞争的残酷,这个厂几乎濒临破产,命运十分凄惨……<br> 那时市场上流行“牡丹”收音机、“燕舞”收录机,伴随着那个时代青年们的梦想,并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我们享受着露天和室内电影观赏与现在不一样的状态。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前电视机刚刚进入部分家庭,刚流行9寸电视机稍纵即逝,12寸又出现一会。那时候的电视几乎都是14英寸的黑白天下, 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我们拥有无边无际的想象,这是70年代的珍贵馈赠,使我不用出门就能领略了海外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墨西哥200集电视剧《卞卡》以及香港电视剧《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那会真是“万人空巷”,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随后电冰箱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百姓家庭中……</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在电视没有普及之前,电影就是最好的大众娱乐方式,电影院里伴着我们成长,露天电影给我们不灭的记忆真是太多太多,在那个封闭的年代,通过电影去感知外面的世界和丰富知识,这些记忆和人物都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80年前后几年我家订阅的《大众电影》刚送来就迫不及待的看,那时不是老订户还一会儿订不到。60后可以说是追星族的第一代,开放的国门带来了精彩的外面世界;特别是港台明星的风采使我们如痴如醉。</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更早的40、50后的偶像可能是“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红灯记》、《沙家浜》中的演员,而60后第一追星对象是香港来的明星,包括台湾歌星邓丽君等。此时我就想起了服装厂同事的丈夫,他50年代生人,比我大不少岁,他家住九龙岗长期在井下工作,和我一样爱听邓丽君歌,他经常带着他心爱的“四喇叭”收录机与我对录歌曲,当时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以后很多年没有联系,再后来有人告诉我他因病去世了,这么个身强力壮的人说走就走了,真是不相信,也甚为可惜生命的脆弱。<br> 上世纪70年代,体育场馆和健身场地都十分贫乏,那会在家有两只哑铃练练身体就不错了,哪像现在小区到处都是各种 健身器材。</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拍婚纱照真正开始进入百姓人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一开始的室内拍摄,然后流行到外拍。那个年代大多新人进入照相馆拍个合影就算结婚照了。拍照价格也高,当时作为二级户,一寸美术照5角5分一套,含有一张底片,3张照片,两寸美术照是1元零1分,三寸美术照是1元8角,四寸是两元8角,六寸就要6元多了,不过四寸六寸一般不会单独一个人拍,都会拍成团体照的形式。像上海王开就更贵了。几十年发展非常快,如今不仅流行外拍,还流行了热门风景区外拍以及境外、海外跟拍。</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像前面说的接水等排队现象在淮南解释为“耶沟”,那个年代买电影票、理发、买煤球,甚至早晨起来“解手”都要排队“耶沟”。<br></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说起那时的服装,还是十分单一的,高中毕业我在市第二服装厂竟然呆了近四年,还是有很大的体会。 80年代初,女性打扮似乎仍和6、70年代无异,“不爱红妆爱武装”稍稍改变了些,私底下会在内衣、丝巾、鞋袜上追求新鲜的款式和花色。旗袍、西装、短裙、泳装还是鲜有露面的。 </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个时候男女装基本上还是“绿军装、白衬衣、蓝中山”的一统天下,男女青年着装差别不大,基本上是看不出多大性别差异的。当时中国长期战备,和美、苏对峙,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革命化是穿着上的关键词。服装厂己开始批量生产连衣裙、衬衫了。那时羊毛衫也很受年轻女性们的欢迎,我18岁不到在知青商店时“单枪匹马”来到上海羊毛衫巾商店进了一万多元的各种规格羊毛衫,还是比较受欢迎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当时,城里流行中山装,当然,军服是男女老少都爱穿的。 那个时代,服装花色主流是单一的蓝白灰和军绿色,那个时代的装束状态十分封闭。服装厂也生产了大批的黄棉袄、蓝棉衣以及黄色军大衣。当时实行计件工资制,就是多劳多得, 她们非常能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那时候用毛笔随意抄写了(他)她们的名字……</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文革结束后,流行的大尖领子衣服和喇叭裤,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增长让整个社会异常活跃。女同志的服装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涤确良、涤卡布真正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里。</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几年里经我手的涤确良和涤卡布匹无数,每个月都要到省印染厂和其它地方调拨布匹,那时年轻、身强力壮,为了节约费用,一百多斤成捆布匹经常都是我托运时自己扛,亲自装卸,最重扛过两百斤左右的布匹和成捆棉花。</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回想起来现在腰椎不好是不是与那时出力过重的因素有关。那时候基本采取“流水作业”裁剪,布匹划好线裁剪机一推就是几十层布匹,制作出来的连衣裙、衬衫类服装当时看很纯朴,现在回头看还是蛮土气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时我经常带领着一帮待业小青年推销服装,实际就像现在摆地摊一样,拉一根绳子在两棵树上,把涤确良不同品种连衣裙、各色衬衣往绳上一挂,就开始了推销,每天卖出个十件八件是常有的事,好时一件连衣裙能卖出几十件,基本够我们的工资成本花销。大通、望峰岗、蔡家岗、潘集等都曾经留下过我们的足迹与汗水。我们还曾经推着架车在合肥最繁华的安庆路一条街上卖了几个月的服装,并有空吃到淮上酒家、人民饭店、江淮大酒店的正宗小吃、小菜,尤其是那3分钱一个大包子(要粮票),里面全是肉,味道非常好。当时吃住在合肥,后来还请了专职厨师,少男少女不少人集中起来很是热闹,回忆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遗憾的是当时在合肥一起“奋斗”的当地小伙伴们至今未联系上。<br></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那时对我来说,无论住在九龙岗、大通、洞山、泉山,都离火车站近在咫尺,好像有“缘”,呜呜叫的老火车头不时喷出白色浓烟直冲云霄,汽笛鸣响撼天动地,黑漆漆的机身和红色的巨大动轮,更加彰显无可比拟的霸气。尤其在九龙岗站后村、大通老火车站等地方都曾经带给我们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如今,宋美龄的“美龄”号老火车永远停靠在九龙岗。在大通铁小一年多的时间里,那会伴随着我上学、放学,平时从门前路口梆剧团里飘出来的美妙河南梆子歌声,都给我留下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br> (曹 辉)</font></h3> <h3>【图片除作者拍摄外部分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