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临沂城,南行20余里,在罗庄区双月湖西岸有一村庄,因地理位置而取名曰:湖西崖。</p> <p class="ql-block"> 该村“三、八”逢集,可以说是临沂城南最有名的农村大集。之所以这样说,其理由有二:一是历史久,二是规模大。</p><p class="ql-block"> 该集兴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追本溯源,十里八乡的百余岁老人都说,不知道是哪年兴的,只记得从记事就跟着大人赶这个集。</p> <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自明清朝时,湖西崖民间陶瓷业就红红火火,蓬蓬勃勃。一度出现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壮观景象,在当时来说,是规模较大、作坊比较集中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兴盛的陶瓷业,吸引着八方客商,纷至沓来。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湖西崖街市的繁荣,乃至周边村庄的百姓及小商小贩,也咸集于湖西崖经济文化中心——“大街口”,兜售食物,以满足当地老百姓及外地往来客商之需求,于是,激活了这一方经济。随着买卖交易的增多,“三八”集也就慢慢形成了。</p> <p class="ql-block"> 人口的密度,经济的发展,导致集市周期的长短。据上了年纪的说,在湖西崖经济鼎盛时期,曾经五天逢俩集,“三八”在村西头,“四七”在村东头。农忙时节,老百姓争分夺秒,抢收抢种,忙得脚不连地,趁回家吃饭的时候,忙不迭地去赶集买点菜,以致记错了时间,颠倒了地点,跑错了集场。于是,以后用“忙得不知哪头逢集。”来形容事务繁多,忙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p> <p class="ql-block"> 湖西崖“三、八”集不但历史悠久,且场面恢宏。什么粮食市、青菜市、牲畜市、禽蛋市、五金杂货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书唱戏的、打拳卖艺的、抽卦算命的……五花八门,一应俱全。那简直是集经济、文化、艺术、民俗……于一体的综合商贸活动。因此,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赶集。有些人即使不买不卖,也要来集市上转一转,看一看,逢场作乐,凑个热闹,也算了却了五天来小小的一桩心事。</p> <p class="ql-block"> 赶集的除了来自临沂周边县区的,还有江苏新沂、宿迁、连云港等省市地区的。所以说,在周边三五百里地区,一提起湖西崖“三、八”集,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辞艰辛,长途跋涉,前来赶集,赚点小钱,养家糊口。路途遥远的商贩,往往都是前一天下午提前赶到,先到旅店里住下,明天趁早赶集,该买的买,该卖的卖。有的赶完集,天已至晚,就再住上一宿,等到明天捎点缸盆、黑碗、砂壶、蒜臼子等窑货回去,再赚俩钱。</p> <p class="ql-block"> 适逢集日,晨光熹微,静谧的村庄就被早来赶集的“吵闹”声唤醒了。太阳越升越高,人气越来越旺。各路大神,陆续赶来,越聚越多,整个村庄也就沸腾了。</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集市上熙来攘往,热闹异常。驴驮褡袋的,推车挑担的,挎筐头子提篮的……肩碰肩,脚碰脚,拥挤不堪。南来的,北往的,南腔北调。这边喊:“油着!油着!”“借光!借光!”那边喊:“碰着!碰着!”“划着!划着!”吵吵嚷嚷,沸沸扬扬。</p> <p class="ql-block"> 随着赶集人数的增多,各类生意也就慢慢开张了。商贩们利用各种促销手段吸引顾客,招揽生意。敲锣的、打板的、连说带唱的……各色各样,韵味十足,构成了集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你看那卖五香面的,亮开嗓门,拖腔拉调,边唱边包。“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实在棒……俺包得紧来裹得严,生怕您洒了白花钱……”那边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背着破褡子的“叫花子”也前来凑热闹,“打竹板,响叮当,您的调料实在香……”</p><p class="ql-block"> 整个集市上,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嘈嘈杂杂,蜩螗沸羹。禽蛋市里,鸡鸣、鹅叫、鸭呱呱,声音嘈杂,沸反盈天……</p> <p class="ql-block"> 青菜市里自产自销的蔬菜,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紫红油亮的茄子、青翠欲滴的菠菜、鲜红诱人的“洋”柿子……赤橙黄绿青蓝紫,色泽鲜艳,时令新鲜。</p><p class="ql-block"> 布匹市上,什么青布、兰布、大花布、小花布……花花绿绿,翠色欲流。吸引着大姑娘、小媳妇围在摊子前,指指点点,挑挑拣拣。即使不买也要把自己喜欢的花布贴在身上,扭一扭,转一转,上上下下,比划一番,然后恋恋不舍地走开。</p> <p class="ql-block"> 交易额最大的当数牲口市,设在村南的小树林里,树干的下端被牲口啃得少皮无毛,遍体鳞伤。这边“哞哞哞”,那边“咩咩咩”,到处“哞咩”乱叫,你唱我和,此起彼落。</p><p class="ql-block"> 牲口类的买卖双方一般是不直接交易的,都由头脑灵活,能说会道的经纪人在买卖双方之间撮合,促成交易,所以,在牲口市里很难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常见的是貌似“友好”的握手,行话说是“摸手”。</p><p class="ql-block"> 你看那经纪人这头跑跑,那头颠颠,把手伸进对方的衣袖里,神秘地“摸手”议价。只见他们时而点头,时而摇头;一会眉头紧皱,一会眉开眼笑。就这样一来二去,直到价格双方都满意,便握手成交。真可谓“袖里乾坤”。</p> <p class="ql-block"> 说书场里更是热闹,远远望去,一个连一个的铁汞塘里,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黑压压,一片接一片。有评书、琴书、渔鼓、快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听得最多的当数评书。</p><p class="ql-block"> 说评书的全凭嘴巴一张,器具少之又少,一面小鼓、一把折扇足矣。选好场地,先敲一阵花式鼓点,以此吸引听众。看着人来得差不多了,便打开了话匣子,全场随之鸦雀无声。在正式说书之前,往往先念诵四句或八句“定场诗”,诗句内容往往诙谐幽默,短小精悍,而又让人印象深刻,目的是为了快速聚拢观众注意力。“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该来的也来了,且听破喉咙,哑桑子,吐字不清,道字不明的我给大伙说一段……”。只见说书人摇头晃脑,指手画脚,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嘻笑怒骂,表情夸张,幽默滑稽,让人听得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 买够了,逛累了,你可以到小吃市场走一走,看一看,那扑鼻而来的香味,令人口舌生津。水饺、面条、油煎包,烧饼、锅饼、麦煎饼,油条、麻花、豆腐脑……每个小吃摊都会让你味蕾大动,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刚出屉的鲜肉大包子,晶莹如玉,形似菊花,白嫩嫩,胖嘟嘟。热气腾腾,香飘四溢,沁人肺腑,令人口水直流。爽一爽,来上两个吧。急不可耐地咬上一口,软嫩爽滑,潳嘴烫牙。感觉肥而不腻,浓香醇厚,食后唇齿留香。 </p> <p class="ql-block"> 远远地就能听到“刚开锅的丸子汤,汤水继喝耶……”那浓浓的方言,声音洪亮,宛转悠扬,宛如一段穿越悠悠岁月,经久不衰的旋律,在空中回荡。八印锅里,“咕咕嘟嘟”,浪花翻滚,热气腾腾。一定数量的丸子盛到碗里,放上辣椒油,红里带金,金里透红,色泽诱人;数得清的油花子,浮于水面,亮晶晶,光闪闪。喝上一口,香辣俱备,味道鲜美。好吃不贵,经济实惠。一碗不够,再来一碗,最后吃得大汗淋漓,浑身舒坦。</p> <p class="ql-block">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喜欢抿两口的,视其酒量舀上两端(提子)散酒倒在小黑碗里,割点肴肉,或者来把五香花生米,就着丸子,悠闲自在地坐在那里,一边欣赏着穿红着绿,形形色色的过往行人,一边喝酒。如痴如梦,神魂颠倒,如同进入仙境,以致迷迷离离,留连忘返。有的直至喝得烂醉如泥,方才依依罢休。</p> <p class="ql-block"> 时移世易,桑海沧田。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需求越来越高,促使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现在集市上突出的变化就是商品更多了,现代气息更浓了,规模更大了。一天,行走于熙来攘往,人声鼎沸的集市上,忽见两对中年男女,手提大包小袋,气喘吁吁,有说有笑地由西向东姗姗走来。走到近前,忽听其中一个男士带着感慨的口气说:“赶这个集太过瘾了!”另一个男士兴致勃勃地附和道:“是啊,我从来没赶过这么大的集!”其中一个女的忙接过话茬,有点撒娇地说:“那可怪过瘾,俺都累死了!两条腿稀酸,走都走不动了!”聊聊数语,足见现在的“三、八”集盛况之空前。</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集市车水马龙,行人如梭,一切依然还在买卖中交错。在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对老集市的情景却永记心怀,因为有好多行当已渐行渐远,悄悄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有的甚至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感觉到老集市上的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这个昨天,虽然离我们很遥远,倘若闭上双眼,依然清晰如昨,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之,立即删除。)</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张启荣,山东临沂罗庄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文史研究员、罗庄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报刊、网络,多篇文章登录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