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荷花 文:荷花、建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樟木林镇新华村水尾岭,有一座“三王大庙”,即三山国王庙。它始建于清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当年胡氏先祖胡朝惠从广东揭西河婆迁来樟木林时,与家人一起携带三山国王神像到樟木林望牛岗。当年草创,庙宇极为简陋。清道光5年(1825 )仍由胡朝惠挑头,众信士捐施巨资“以兹塘旧宇扩而大之”(《三王大庙碑》记载),对三王大庙作较大规模的重建、 扩建。除了把庙宇扩大为三开间二进深的院落式布局,砖木结构外,还把庙址向山下偏东移动一点。延至清咸丰2年(1852)续行增筑旁舍。清同治9年(1870),请来广东师傅修饰栋梁,装浮雕封檐板,屋脊安装佛山公仔等。民国初年再请来湖南画师重绘画檐。“大闹钢铁”年代,多得群众极力以做生产队仓库为由,保护了大庙不被拆除。破“四旧”年代,神像被烧毁。改革开放后,当地老百姓又集资,到凤凰乡朱屋买得香樟树木材,请雕刻师傅重新雕刻三王爷和指挥爷四尊神像。</p><p class="ql-block"> 通过两百多年来的多次修整,庙内的各种建筑装饰,造型精美,古色古香。别具一格的佛山灰塑工艺,使门窗山墙、屋檐瓦脊等处得于美化,装饰物造型生动,题材多样,形象逼真。前后屋脊镶有双龙戏珠及人物,在艺术表现上运用写实手段,制作上采用模、塑结合的手法,运用塑、捏、堆、贴、刻、画等多种技法,工艺精良。封檐板木雕刀法简练,豪放流畅,构图大方,题材以花卉、瓜果、吉祥鸟为多。室内檐画28幅,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字画,色彩秾丽,形象逼真。室外檐画7幅,有爷孙讲书、母子嬉戏、农夫逐鸟等,其中一幅描写老年夫妻耕作归来,丈夫伸出脚掌让妻子为之挑刺的情景,笔法传神,生活气息浓郁。三王大庙现存的灰塑、木雕、画檐,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展现出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使这座古老的庙宇成为艺术殿堂,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庙宇内供奉的是三山国王神像和指挥爷神像。三山国王是三山神,起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其祖庙在广东揭西县河婆镇玉峰山下,叫““霖田祖庙”。河婆明、巾、独三山是三山神人发祥地,传说他们原来是南朝宋人,是异姓结义兄弟。老大姓连名杰,号清化,是个教书先生;老二姓赵名轩,号助政,是个屠夫,他们在明山与巾山修炼得道成仙。而老三姓乔名俊,号惠威,是樵夫出身,伐薪烧炭于良田独山,弄得脸黑黑的,故在三王大庙中他的塑像是黑脸王爷。三人中老三的法力最高强,端坐在中间,老大老二分别被塑成白脸与红脸王爷,列坐两旁。在河婆“霖田祖庙”中,正殿供奉三位山神外,两旁还列有文武二官神像。他们是唐宋两代的钦差大臣。文者是唐代官居舍人的木坑公王;武者是宋代为赵太宗派出的韩国公指挥大使,是他们奉旨前来诏封潮州三山神的。以前河婆“六约”(清代霖田都管辖的村落有二百多个,分为“六约”,即象门约、狮头约、龙潭约、南山约、马辂约、员埔约) 正月恭迎三山国王“出游”,其实大殿上的三位山神王爷都没有出游,而是由这两位文武官神偶“木坑公王”和“指挥大使”代行出游。在樟木林没有“木坑公王”而有“指挥大使”, 就是坐在三山国王面前的那个,叫指挥爷,姓韩。据老一辈说,樟木林三王大庙中原来是有木坑公王的,清末某年流行瘟疫,来自湖南的戏班受木坑公王庇佑而逃过了一劫,在撤离樟木林时到三王大庙悄悄把木坑公王背到了湖南,因此就缺了木坑公王。出游时三位山神连指挥大使一起出游,这是有别于河婆祖庙游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老百姓都十分信仰三山护国公王,有“初一、十五进香”;有“正月迎王爷”;有“王爷祈福”;有“王爷建醮”;有“身带王爷符”等习俗。他已成为民间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2014年,三山国王庙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