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有个杜公祠

鸿鹄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 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延安人民崇拜中华民族的英雄,也敬重忧国忧民的诗人。延安人民不仅为在延安生活和战斗过十三个春秋的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延安革命纪念馆,也给来过延安的诗人杜甫修建杜公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杜甫,公元712年诞生于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卒于公元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755年12月16日,也就是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唐朝御史大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具有带领军队、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和财政大权的安禄山 ,突然发动叛乱。李隆基,一个号称创造“开元盛世”的大唐皇帝,已经成为居功自傲,腐败堕落的皇上,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兵败如山倒,昔日不可一世的皇帝仓惶的逃出了长安城沧海,害的大唐美女杨贵妃自缢在兴平的马嵬坡。诗人杜甫也和其他百姓一样,携家逃难,从京都长安逃到渭南白水,又从白水逃到鄜州,也就是今天的延安富县。当听说唐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他决定报效祖国,到甘肃投奔唐肃宗李亨。他在富县的羌村告别妻儿,经甘泉,过万花,在万花山中游览了一天,然后,到达延安城。在延安城七里铺的石崖下睡了一夜觉。延安人民,为了纪念杜甫,把他走过的万花川,叫做杜甫川;在他睡过觉的地方,修起了杜公祠。</p> <p class="ql-block">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赤子之心。他亲眼目睹了唐玄宗李隆基和大臣们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与穷苦百姓贫困潦倒的悲惨生活,奋笔疾书,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安史之乱中他用沉痛的心情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一生中写了一千多首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诗句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因此,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最有社会良知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圣”。后人称杜甫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p> <p class="ql-block">  “唐朝诗圣有杜甫,识得民间苦中苦!”的民谣,道出了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杜甫的赞美。延安人民是爱憎分明的人民,他们对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永远铭记在心中。杜甫虽然在延安仅仅住了一天一夜,但是,延安人民对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深表敬意!早在宋代,延安人民就在七里铺杜甫睡过觉的地方为杜甫修起了祠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枢密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在万花川口的石崖上亲笔书写了“杜甫川” 三个大字,以示纪念。可惜这三个字,被采石者一起采掉了。现在杜公祠内的“少陵川”三个字系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延安肤施知县陈炳琳书写。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延安人民曾经在1879年、1940年、1959年、1984年等年份对杜公祠进行过维修和重修。</p> <p class="ql-block">  2013年,延安市人民政府又投入巨资对杜公祠进行了重修。新修的延安杜公祠,规模大、面积大,陈列的实物多、诗画多。人们在杜公祠的大门外就能看到一代“诗圣”杜公的高大形象以及杜公祠对面广场大量的杜甫诗。这里游人如织,已经成为延安的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作者简介:杨明,中共党员,陕西延安人 ,陕西省作协会员 ,现为延安市宝塔区关工委副主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