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暑衙唐建元修遗明清王家大院五堡六巷一条街

lzszlhj

<h3> 8月2号,迎着第一缕阳光,经霍州鼓楼和霍州暑衙,稍是观赏。之后沿108国道一路溯汾河北上,到灵石县,向东北继而向东,十点半左右到达有“民间紫禁城,华夏第一宅”之称的王家大院。<br>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br> 王家大院由高家崖建筑群、红门堡建筑群、孝义祠、静升文庙等组成。<br> 王家大院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有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br>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既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还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br>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br> 静升王氏,源自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王氏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从事耕作,兼营豆腐,之后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资产越来越大,声名渐高,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后自西而东,自低而高,不断扩展成了“三巷四堡五祠堂”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王氏家族始兴于十三世,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义学,设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清道光年间渐趋衰败。后大院内再无人居住。</h3> <h3> 霍州鼓楼,又称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清乾隆七年补修,增设围栏,修饰龛阁、金柱。解放后又整体重修彩绘。<br> 鼓楼建于霍州市中心,四面贯通,由青石、青砖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上筑木结构阁楼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十字歇山屋顶。四周围廊雕虫鱼鸟兽。鼓楼总高29米,登楼远眺,霍州山色街景,尽收眼底。<br> 西券顶书“镇汾”,为威震汾河,不使泛滥之意。</h3> <h3> 南券上书“迎熏”,迎接南方熏光之意。<br> 相传鼓楼建造之时,负责的老木匠,殚精竭虑,一丝不苟,亲绘图纸,督造部件,严格要求,谁知万事俱备,上梁之时,自己却病倒了,众徒弟立木上架,大小楹柱、檀梁、各衬一齐搭装上去,却是个个卯榫无一合槽。大惊无奈之余,只得向病中的师傅请教。师傅呵呵一笑道:将东南方向大梁上,用榔头使劲捣上一捶即可。徒弟们依言而做,只听连声响动,全部合拢。</h3> <h3>  东券书“对霍”,为面对霍山之意。</h3> <h3> 北券书“拱辰”,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意谓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h3> <h3>霍州暑衙对面广场</h3> <h3> 霍州暑衙,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元明清风格。是中国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和故宫博物院、保定总督暑、河南内乡县衙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官衙。从南而北有谯楼、丹墀、仪门、甬道、戒石亭、月台、大堂、二堂、内宅、科房。</h3> <h3>仪门</h3> <h3>由于还不到上班时间,从门缝里看到的情景。</h3> <h3>暑衙大门</h3> <h3>灵石县静升镇后土庙。</h3> <h3>庙前的照壁</h3> <h3>远望后土庙</h3> <h3>远望后土庙</h3> <h3>孝义祠</h3> <h3> 静升文庙前的照壁,壁心为“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石雕,高7米,宽10余米,龙门气势雄伟,波浪翻滚,二龙飞舞腾跃,显首藏尾,鳞爪隐现于云雾之中,其中一龙张口泻水,直冲龙门中心。有一条鱼正冲向龙门,头已成龙,尾还是鱼,等待着最后跃变成龙。水中另有七尾鲤鱼逐波追浪。整个画面富有动感,气势张扬。静升文庙为学堂,有许多人在此就学并步入仕途,因而此午壁非常受欢迎。</h3> <h3>静升文庙</h3> <h3>静升文庙、王家大院、后土庙构成静升三大古建筑群。</h3> <h3>走近王家大院</h3> <h3>王家大院</h3>

霍州

王家

大院

静升

文庙

暑衙

鼓楼

后土

灵石县

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