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怎样在百年中从苦难走向辉煌?在这艰辛曲折、波澜壮阔的百年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哪些奋发向上的力量?</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青年口吻</span></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百年党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百年力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蚌埠第三实验小学青年教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 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大家带来党史小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font> 抒发青声,曼溯党史,“青声曼语”栏目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蚌埠第三实验小学的丁钰,我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为什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重大转折点。<br>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经过14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和平。1945年8月14日,就在日本天皇决定投降的当天,毛泽东收到了蒋介石的一封“万急”电报:“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经过40多天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双方协议避免内战、实行宪政、实现政治民主化,确定召开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和平的曙光似乎已经来临。 <h5> <b>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b></h5> 1946年7月初,国民党当局撕毁《双十协定》。10月,国民党军队出兵占领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面对国民党军队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人民军队毫不畏惧、奋起抵抗,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共歼敌40余万人。各个战场捷报频传。1947年3月中旬,国民党空军开始对延安进行大规模轰炸,妄图动摇共产党武装的军心,瓦解共产党人的斗志。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领导和指挥了全国很多战役,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达到了让“别的地方能好好打胜仗”的目的。<br> 1947年6月30日夜,中原大地皓月当空。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刘邓大军10万余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蒋介石声称能抵40万精兵的天险——黄河。以这一天为标志,人民军队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h5> <b>刘邓大军抓住时机,强渡黄河。</b></h5> “共产党突破黄河防线”的战报送到蒋介石桌上。正在与蒋介石会谈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认为:这是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突破的惊人事件,然而,蒋介石却不以为然。7月4日,刘伯承和邓小平乘坐一条木船最后一批过河。船靠岸后,刘、邓很快消失在夜色中。毛泽东在陕北的小河村召开会议的时候,刘邓大军正处在鲁西南战役最艰难的时刻。我军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6万余人的战果。刘邓致电中央,提出在陇海路南北机动两个月左右,以便积累物资和经费,然后南下大别山。 <h5> <b>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中阻击敌人。</b></h5> 第二天,他们收到了毛泽东发来的一封“极秘密的电报”。虽然电报基本同意刘、邓的计划,但同时毛泽东作出的对形势和困难的论述令他们十分震惊:如果两个月内不能有效调动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协助陕北打开局面,有可能导致“陕北不能坚持”的地步。经过连夜慎重考虑,刘、等回电,决定修整半个月后出动,准备无后方作战,直插大别山。<br>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适逢雨季,这里成为茫茫一片沼泽,步兵、骑兵、炮兵等在黑暗中踏入泥浆,在齐膝深的污泥中辛苦地行走,因为无法搬动,战士们只能哭着忍痛把用生命换来的武器炸毁;刘邓大军接着渡过沙河,直奔汝河。当最后一个纵队和野战军指挥部来到汝河边时,对面的渡口已经被敌人占领,后面负责追击的敌人3个整编师十几万人正快速赶来,刘邓大军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在此危急时刻,刘、邓肩并肩来到前线,邓小平用一贯简练的四川话说:“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过,就打!”刘伯承也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战士们勇气倍增,冒着枪林弹雨,架起浮桥,杀出了一条血路,突破了敌人的汝河防线。 <h5> <b>刘邓大军强渡汝河。</b></h5> 部队面临的最后一个关口是淮河。8月27日,大军刚一过河,洪峰就来了。国民党军队的前锋刚下水就被骤涨的河水冲走 ,其后续部队只好“望河兴叹”。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看到了前面高耸的大别山。在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的同时,陈(庚)谢(富治)大军从晋西南渡过黄河,切断陇海铁路,进军陕南、豫西,在豫陕鄂边实施战略展开,3个月内长驱机动,歼敌5万余人,解放了10余座县城,建立了豫陕鄂根据地;陈(毅)粟(裕)大军在鲁西南歼灭国民党军队1个整编师后,在豫皖苏边区实施分散作战,歼敌2万余人,有力地打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同时建立了大片解放区。我3路大军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密切配合、相互策应,打击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建立地方政权。特别是刘邓大军兵分多路吸引敌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斗争。1947年底,我3路大军各一部在河南确山地区胜利会师,一个拥有3000余万人的新的中原解放区建立起来,直接威胁国民党当局的统治中心。这就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 读党史,长智慧 <font color="#ed2308"> 作家柳青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br> 解放战争到了第三个年头,正是到了“紧要处”的时候:虽然人民军队在数量上还暂时处于劣势,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br></font> <font color="#ed2308">这时候,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惊人的、果断的决定,采取不要后方,以千里跃进的方式,发动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br> 人民军队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关于战略进攻的一系列构想已基本变成现实,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终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人民军队成立20余年来,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弱小的地位被扭转了;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离最后的胜利越来越近了。我们当代青少年从这一历史进程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提醒自己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人生的某一发展阶段,越是到了关键节点,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越要慎重考虑,作出正确决策,这样经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一定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样风景。</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百年党史是一部血与泪的奋斗史</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是一部百炼成钢的民族史</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是一部饱经风霜的磨难史</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读史可以明鉴</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知古可以鉴今</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希望大家在学习与感悟中</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学有所成、学有所获</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不断传承红色基因</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汲取奋斗力量</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