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K 情绪管理 /十二种孩子情绪的处理方法及建议(上)

建业小哈佛翔飞幼儿园

<p class="ql-block">“今天你回来不是挺开心的吗?怎么又乱发脾气!”</p><p class="ql-block">“昨天我听老师说你又跟小朋友们打架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跟小朋友打架,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p><p class="ql-block">“输了就输了呗,你能不能不要哭,下次我们再努力赢回来就可以了呀。”</p><p class="ql-block">“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当你不玩玩具的时候,记得把他们收拾起来!”</p><p class="ql-block">有没有觉得这些话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这些话语各位家长是不是也曾经给我们的孩子说过不止一次两次。</p><p class="ql-block">今天分享:当孩子出现这些下面的这些情绪时,家长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大脾气</b></p><p class="ql-block"><b>典型表现</b></p><p class="ql-block">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劝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成因</b></p><p class="ql-block">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孩子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脾气便被引爆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对策建议</b></p><p class="ql-block">1、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且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p><p class="ql-block">2、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如此等等,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而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得到成长。</p><p class="ql-block">3、学会接纳孩子的脾气固然重要,但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处理孩子的脾气,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留意脾气风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妈妈感到自己的脑袋都快爆炸了,看来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但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爱打人</b></p><p class="ql-block"><b>典型表现</b></p><p class="ql-block">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动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成因</b></p><p class="ql-block">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交往技能不发展,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问题,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p><p class="ql-block">2、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3、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对策建议</b></p><p class="ql-block">1、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p><p class="ql-block">2、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p><p class="ql-block">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交往圈子最好有个控制,少让他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p><p class="ql-block">4、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逐个“击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好胜心强</b></p><p class="ql-block"><b>典型表现</b></p><p class="ql-block">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成因</b></p><p class="ql-block">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逐渐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当然,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来决定是否奖励,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定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对策建议</b></p><p class="ql-block">1、认识到好胜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p><p class="ql-block">3、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失败了,您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p><p class="ql-block">4、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她,观察她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她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她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她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她“输得气”的勇气,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她赢,进一步引导她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阅读绘本、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加入相应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渐渐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p><p class="ql-block">5、必要时,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成功成绩的反应,强化对其“输得起”之行为的肯定,当然,这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矫枉过正,否则,孩子果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不收拾玩具(归位意识较差)</b></p><p class="ql-block"><b>典型表现</b></p><p class="ql-block">玩具玩完后满地狼藉也不管,或者就地一扔就干别的事情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成因</b></p><p class="ql-block">孩子不爱收拾玩具与归位意识发展不力有关,再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秩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对策建议</b></p><p class="ql-block">归位习惯的背后是良好的秩序感,但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秩序感的发展还不会很充分,所以家有这个年龄宝宝的家长不要期望值过高,3岁之后的孩子,随着秩序敏感的加强,就有可能以归位为乐了。但孩子不会天然发展出归位意识,需要父母做如下方面的引导:</p><p class="ql-block">1、注意言传身教,养成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的习惯,并及时通过语言强化这样做的道理,一来这样可以唤起孩子的秩序感,二来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示范,因为孩子是“偷学大师”。</p><p class="ql-block">2、多给孩子看一些带相关情节的绘本或碟片,引导孩子向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学习。</p><p class="ql-block">3、如果不管大人想什么办法孩子都不配合归位,则可以引入强制措施,比如孩子玩喜欢的玩具的时候,不及时归位就把这个玩具“没收”,让他们体验不及时归位带来的负面结果,而且,给孩子制定的归位规则就要执行到底,一旦破坏就果断地给孩子“惩罚”,不破例,不让孩子心存侥幸。另外,家里玩具太多有时候也会让孩子随便乱扔,可以把孩子不大用的玩具收起来,就留几个常用的在外面,这样孩子就知道珍惜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五、说不知轻重的“狠话”</b></p><p class="ql-block"><b>典型表现</b></p><p class="ql-block">喜欢说一些很厉害、很难听的话,比如,“我要把你从楼上踢下去”、“你真是个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成因</b></p><p class="ql-block">套用敏感期的理论,这种“狠话”就是孙瑞雪老师所谓的“诅咒式语言”,一般发生在语言敏感期的某个阶段,而且,由于孩子说这类话的初衷是体验语言的力量,大人越是重视她这种表达,反应越剧烈,她用的越来劲。</p><p class="ql-block">当然,狠话也可能是模仿来的。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经常出现这类语言,则善于模仿的孩子便可能“偷学”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对策建议</b></p><p class="ql-block">1、孩子说狠话时,家长不妨以冷处理为主,当做没听见,当他们发现这种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就没有继续的动力了。</p><p class="ql-block">2、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无从模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六、顽皮淘气</b></p><p class="ql-block"><b>典型表现</b></p><p class="ql-block">喜欢捣鬼搞怪,且以成功引起他人注意为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成因</b></p><p class="ql-block">孩子喜欢调皮捣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1、体验自己的力量。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引起别人不同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她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喜欢上通过捣鬼左右别人的情绪。</p><p class="ql-block">2、自我发泄。孩子的大动作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喜欢到处探索,交往意识也日渐加强,但由于活动和交往空间的限制,这些意愿通常难以得到满足,在旺盛的精力还没有更理性的宣泄渠道之前,捣乱、搞鬼当然成为一种选择。</p><p class="ql-block">3、引起大人注意。有时候孩子淘气则是因为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想借此引起大人注意,进而获得关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对策建议</b></p><p class="ql-block">1、认识到淘气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行为表现,不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皮的要死”之类的标签,以免让孩子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p><p class="ql-block">2、耐心分析孩子淘气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如果是因为情感需求的缺失,就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是因为旺盛精力无处发泄,就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给孩子找个玩伴,让孩子更妥当地释放自己的能量。</p><p class="ql-block">3、当孩子通过淘气来试探我们的行为反应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借机帮他们调整行为底线。比如,当孩子拿着插头玩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妥善制止,平静地把孩子抱开,告诉他们插头是用来通电的,不是用来玩的,并进行更安全的防护。</p><p class="ql-block">4、淘气有时候也为密切亲子关系提供契机,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妨放下大人的架势,同正在淘气的孩子闹作一团,则亲子之爱很可能在这种没有“年龄界限”的打闹中得到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淮阳建业小哈佛翔飞幼儿园】</p><p class="ql-block">始终坚守"教育,让生命更美好”的使命,秉承“精品教育,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独特性,支持孩子自然的成长、全方位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021年秋季名额持续递减中,欢迎咨询🌻🌻</p><p class="ql-block">电话:13673879999(同微信)</p><p class="ql-block">地址:淮阳西关五彩路与新民北路交叉口南100米</p>

孩子

归位

脾气

打人

喜欢

自己

淘气

玩具

家长

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