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三江源国家公园之行(⼀)

池塘水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人们吟诵歌唱黄河,抒发激情忧思。小时候生长在长江南古运河畔,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和一些江南小调都是我熟悉和喜欢的音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去过黄河壶口瀑布,看到黄河飞泻而下,奔腾咆哮,汹涌前行的壮观。也去过河南兰考黄河边,枯水期的黄河滩宽阔又显苍凉。五千多公里长的滚滚黄河水,给流经之地带来勃勃生机,也曾带给下游水患灾难。她是一幅壮美的书画长卷,也是一部没有写完的历史故事。黄河对我充满魅力。今年初,国旅海外推出三江源生态体验项目,我和同事马儿夫妻毫不犹豫地报名,相约一起去看看三江源,尽管旅行社告知此行都在海拔3500米以上,条件比较艰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江源,包括了长江源、黄河源和澜沧江源。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分别占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9%,45%,15%,被誉为“中华水塔”。此次行程主要探访黄河源区,游览澜沧江上游扎曲沿岸和长江上游通天河一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宁——玛沁阿尼玛卿文化广场这段路程约480公里左右,海拔将从2200多米上升至3800米。青海的七、八月是最美的季节,出了西宁,蓝天白云下,绿色的草,金色的油菜花遍布山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南京此时正沉浸在火热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龙羊峡是黄河流过青海大草原后经过的第一个大峡谷。这里两岸绝壁耸立,流淌在峡谷中的蓝莹莹的黄河水顺着山势,弯弯曲曲,绕行在荒岭间。龙羊峡峡口窄而幽深,天生一处筑坝蓄水的好地方,建有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水电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龙羊峡旁的土林国家地质公园,虽然可到达的地方规模不大,但很值得一看。水蚀而成的土林形状多样,或如林耸立,或蘑伞相接;或相拥群踞,或隔桥相望。站在栈道最高处,俯瞰龙羊峡,眼前青冥长天,绿水微澜,顿觉魂飞路远。这里平均海拔2700米,从平原到高原,也算作第一个适应性台阶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龙羊峡继续上行,高速公路旁依然是绵绵不断的山岗和宽广的绿色草甸,成群的牦牛和羊在眼前掠过,坐在车里看着风景,不知不觉阿尼玛卿雪山就展现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阿尼玛卿雪山属昆仑山支脉,她丰富的水资源汇入黄河支流切木曲水系。她也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圣山,与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和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传说这座雪山就是座宫殿,里面住着英勇的战神阿尼玛卿,雪山周围的每个山顶都是一个人的化身,有阿尼玛卿的管家、父亲、侍女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为阿尼玛卿具有无穷神威,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朝圣者前来朝拜。僧人讲,阿尼玛卿属马,每当马年时,来自四川、云南等四面八方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我很高兴与阿尼玛卿同属生肖,对着白雪皑皑的雪山,祈愿我们一行每个人都平安愉快完成今后几天高海拔旅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阿尼玛卿藏族文化广场在玛沁县城的西北方向,与阿尼玛卿雪山遥遥相望。傍晚时分,红色建筑群在夕照下有点神秘,空阔的广场上有学生样的少年在踢球,使佛教气氛甚浓的文化广场平添了不少乐趣。这里的僧人们向我们献了哈达并带我们参观了寺庙,带我们在佛像前虔诚地诵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了寺庙,巳经日落,文化广场东侧的木屋便是我们进黄河源的第一个宿营地。条件简陋,被褥是干净的,公共卫生间在木屋走廊的尽头。大家端着盆,捧着洗漱用品出出进进,觉得回到了学生时代的集体宿舍,同一层楼的学生去挤同一个洗漱间和卫生间。只是此时的我们已从海拔2700米登上3800米,血氧饱和度都已下降,嘴唇泛紫。大家都很节省体力,不敢大声欢笑,慢走轻语,早早上床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晚上因高原反应,时时醒来,问同屋的ss ,问同事马儿夫妻俩,问同团其他人,几乎都是如此。睡得再不踏实,清晨还是准时来临。僧人们早上五点在庙堂诵经,我们起床时已经结束,文化广场不见一人十分安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高原的清晨有些冷,我裏上簿羽绒衣,走出小木屋,沿着小路,走下文化广场前一条干枯的河床。长满青草和野花的河床很宽,下到河床底部才见到一条清澈的溪流,在晨光里像一条银色的丝带从阿尼玛卿雪山方向轻轻飘过来又慢慢飘向远方。远去的涓涓细流与奔腾汹涌的黄河两个画面此时不断在眼前交替闪现。古代圣人曾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劝学,用一个自然规律引伸一个哲理。而眼前,我仍然难以把这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与奔腾汹涌的黄河联系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背景音乐链接于QQ音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