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好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莫使金樽空对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次暑假,学校组织了教师共读活动,我选择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作为我的阅读书籍。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两个词吸引了我“教室”、“奇迹”。我非常好奇,一间小小的教室能发生怎样的奇迹呢?出于好奇,在拿到书阅读前,我上网查阅过这本书的有关资料:霍伯特小学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雷夫老师就是一名任教于霍伯特小学五年级的教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孩子在雷夫老师的教导下,不仅能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好成绩,而且其中一些孩子长大后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学府。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去寻找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秘诀1:打造一个避风港——如家一般的教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书中,雷夫老师提出在教室里要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师生之间构建信任的桥梁。教师要言出必行,让孩子们以你为榜样的前提是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第56号教室,满是和谐、温暖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中有个事例让我印象深刻:丽莎由于忘记了带作业而非常着急,雷夫老师并没有生气或者惩罚她,而是耐心引导她发现自己乱放东西这一错误,并且请了她的两位好朋友帮助她整理书包。从中我看到了一位充满教育智慧与爱心的雷夫老师,我想正是这样一位老师,打造了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孩子们才能在里面茁壮成长,并带来让人惊奇的表现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秘诀2: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除了打造一间充满信任的教室,雷夫老师也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达到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老师将孩子们表现良好行为的内在因素归纳为六阶段:</span></p><ol class="ql-block"><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不想惹麻烦</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想要奖赏</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想取悦某人</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要遵守规则</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能体贴别人</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span></li></o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可否认很多孩子都处于前三阶段,表现良好是因为害怕惩罚,想要奖赏,希望取悦家长和老师。但雷夫老师提出我们教育孩子有良好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我们要让孩子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做的。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遵守规则也不仅仅是针对班规,要把规则意识延伸到教室以外,对于错误的规则也要勇于打破。我们需要教育孩子们对外界产生同情心,能够换位思考。当然这不是最终目标,最美好的境界是一个人的行为不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者是规则,而是其自身的行为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雷夫老师班上有个叫布兰达的小朋友,她帮助了一位受到校外混混欺负的小男孩,当男孩的妈妈来到学校想找出那位好心人时,布兰达并没有说出是自己做的好事,并且在日后的时光也没有重提此事。这就是雷夫老师想要孩子们达到的最终阶段。无可否认,布兰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在布兰达看来这不是什么需要宣扬的大事,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并不需要他人的见证或感激。要让孩子们形成第六阶段并不简单,但雷夫老师一直努力着,他不仅仅着眼于孩子们的现在,更希望对孩子们未来的人生产生影响,我想这正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除了上述我提到的教育理念,雷夫老师在书中也阐述了他的一些关于阅读、写作、体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及他和那些小小霍伯特·莎士比亚的美好回忆,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同仁也可以去阅读这本书,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被雷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为他教导下的孩子的精彩表现而赞叹不已,也能从中获得点滴感悟。最后想以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一名热情的教师可以创造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

雷夫

老师

孩子

教室

布兰达

行为准则

奇迹

霍伯特

取悦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