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小 常骥超】质的研究设计——《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学习收获

Erikson

<p class="ql-block">  暑期闲暇之余学习了陈向明教授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该书主要对质的研究进行全面的介绍与讨论,从质的研究方法角度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全书共二十七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质的研究”,包括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质的研究的准备、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等。</p> 研究设计 <p class="ql-block">  在研究准备阶段,很重要一个环节是研究设计,包括界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问题”、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背景知识、确定研究对象、讨论研究关系、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以上是完整的质性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对我们做课题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回想我们日常做课题时,很容易犯的是研究问题不明确,不具体、不清晰等问题。研究问题是一个研究的开始,决定研究的价值、内容、方法等。确定研究问题是门学问,需要研究者日常工作生活中带着问题意识,审视种种现象,发掘新的视角。而一项研究需不需要做,价值意义如何,这就需要研究者对政策制度有所了解,对已有研究有所梳理,对即将做的课题有初步的价值评估。正如陈向明教授所说,“质的研究中的问题应该是学术界尚有疑问,研究者本人确实希望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而“有意义的问题”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研究者有意义,研究者确实不了解,需要通过研究深入探讨;二是对被研究者有意义,也是被研究者关心的问题。</p> 研究的背景知识 <p class="ql-block">  研究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现有研究成果、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和概念框架。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指文献检索,梳理已有研究,了解自己研究所在位置,夯实理论基础。对于文献检索范围,陈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检索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关的领域,同时关照相关领域的主要理论和研究发现”。同时,她建议批判性地阅读文献,从自己的研究问题的角度进行审视和筛选。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指“研究者本人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个人经历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了解和看法”。质的研究认为研究者本人已有的经历会对研究产生影响,因而质的研究强调对研究者的个人背景进行反思。从阐释学角度来看,研究者的“前见”在研究过程中会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力,进而可能影响研究的结果。这一问题提醒我们在做研究时,先列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与认知,及时清除可能有的干扰因素,研究时适时提醒自己客观科学地做研究。</p><p class="ql-block"> 概念框架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组成研究问题的重要概念及这些概念的各种关系。这点类似我们申报书和开题报告中的概念解读。第二,研究问题的范围、内容维度和层次;第三,研究者自己目前发展出来的工作假设。</p><p class="ql-block"><br></p> 结语 <p class="ql-block">  在书的最后章节,陈教授对比了两种研究范式的长处和短处,即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同时,也提到了两种范式结合的利与弊。无论是质的研究、量的研究,还是两者结合,都各有千秋,不同的研究有其适合的研究方法,无论如何,选择哪种方法根本是为了更好地回答研究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