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旗袍,曾流传有这么一句话:上帝为每一个人写了一部圣经,然而,却只为中国女人设计了一件旗袍。的确,旗袍对于中国女人来讲,真是不可或缺的一件衣裳。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集大成者。 旗袍发端于西风东渐的清朝末期,风行于整个民国时期,将东方传统袍服与西方现代服饰完美融合,用简练优美的线条将女性的颈、肩、臂、胸、腰、臀、腿等身体曲线巧妙结合为一个完美整体,以一种毫不张扬的惊艳,令东方女子的精致和妩媚尽显无遗,于含蓄中流露出性感,在尊贵中蕴含着绰约,凸显出东方女性温柔婉约含蓄蕴藉的风韵。且看:小巧紧致的立领环绕着纤柔的颈项;细密缠绕的盘扣错落在轻掩的衣襟;凸凹有致的裁剪勾勒出玲珑的身姿;恰到好处的开叉微露着袅娜的风情......身穿旗袍的中国女子,或清绝傲然,或温婉内敛,举手投足时,一颦一笑间,都流露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愫,似水的柔情和古典的风韵萦绕周身,如梦如幻,暗香浮动,摇曳出万种风情。现代人只要提起民国女性,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林巧稚、林徽因、张爱玲、萧红、丁玲、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等,总能联想到她们身着各式各样旗袍的玉照。张爱玲就曾经说过:“就是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可见,旗袍对中国女人而言,一直都有一种无言的诱惑和难舍的情结。 <p class="ql-block">我喜欢旗袍。初识旗袍,是在孩童时期。虽然上世纪70年代末期普通民众能够看到的电影实在有限,但即使是在那些革命题材的老电影里,也会有身份不同的女性穿着旗袍的镜头出现。相比那些浸润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里被绫罗绸缎包裹着凹凸有致身材的摩登女郎,懵懂的我更喜欢那些身着颜色素雅样式简洁旗袍的知识女性。</p><p class="ql-block">爱上旗袍,恰是青葱少年。当我读到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想象着那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是穿一件丁香颜色的旗袍,宛若一朵古典的花,带着水墨晕染的旖旎,含着江南烟雨的幽香,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渐行渐远在眼前的书页里,留给我一抹丁香一样淡淡的愁绪。</p><p class="ql-block">痴迷旗袍,已是成熟少妇。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已能从港片里体味出旗袍特有的经过岁月沉淀的绝美:《胭脂扣》里风华绝代的梅艳芳身着暗底大花旗袍,将痴情50载魂魄不散的风尘女子如花的美艳魅惑和柔媚凄绝演绎得淋漓尽致;《花样年华》中美仑美奂的30多套旗袍造型,采用各种花色布料加上纤巧合度的剪裁,令张曼玉纤细匀称的身材更加玲珑有致,把上海女子苏丽珍端雅温婉内敛自持的少妇风韵体现得出神入化;《色戒》则通过27套或朴素或华丽的旗袍造型,将不施粉黛清纯素雅的女学生王佳芝化身为精巧雅致性感妩媚的“麦太太”,尤其是汤唯那一张清水小脸,绝非刻意的稚拙,却是天成的诱惑,简直美得令人心旌摇荡。我也终于明白,这世界本就多姿多彩,那么旗袍的美也必然精彩纷呈,颜色素雅样式简洁是或端庄大气或娴静温婉的美,而被绫罗绸缎包裹着凹凸有致身体的则是或妩媚妖娆或华贵典雅的美。时至今日,虽然我依然偏爱端庄大气娴静温婉的风格,但也学会了包容和欣赏其他形态各异不同风格的美。</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因着对旗袍的热爱,我坚持适度运动,165cm的身高体重一直保持在55kg左右,以确保自己身姿挺拔纤秾适度,即使将来满头白发,仍然可以保持优雅自信的身姿气韵,仍然可以身着旗袍诠释东方女性独有的端雅温婉含蓄内敛的美。每当心情被红尘俗世烟熏火燎得沉闷不堪时,我便会洗去一身疲惫,从衣柜里十多件或丝缎锦绣或棉麻布衣长短花色浓淡各异的旗袍中挑选一件穿在身上,淡扫蛾眉,轻施粉黛,饰品也只是简单的珍珠耳坠和腕上的一只青白玉镯。看着镜子中苗条不失丰韵,端丽而又温婉的女子,心头的阴霾便会一扫而空,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活力。</p> 关于读书,有一句苏轼的诗流传最广: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确是生命最好的妆容,三毛就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br>我喜欢读书。读书,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也见自己的过程。在和书籍相伴的最初,我曾有过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和痛苦,内心也曾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撕裂和挣扎过,直到看到法国诗人勒内·夏尔的一段话:“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顿觉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br>这些年来,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我体会了“生有涯而知无涯”,懂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白了乾坤之广大固然令人敬畏,而草木之青葱同样值得悲悯,更加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灵魂的广度和深度......最重要的是,我通过读书拥有了能让自己从生活的泥泞中拔脚出来的勇气和力量。<br>如今,在和书籍相伴的日子里,我觉得很幸福,也很温暖。这种幸福和温暖,让我的生命变得日渐丰盈而有力。我可以坦率说,读书成全了我,也塑造了我,使我逐渐成为了爱生活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关于旅行,被誉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曾说过:“旅行和读书其实很相似,两者都追求独处,读书是一个人踏上的旅程,旅行则是独自开始的阅读。”而曾在网络上风行一时,也是时下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br>我喜欢旅行。这得益于我的老公,从前我是好静之人,节假日总是宅在家里读书或做家务,是他带着我踏上了旅途,游览了不曾见过的景物,领略了超出我想象之外的世界,我才明白那种行走在路上的感觉,是无法从书本上得到的,非要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有所感悟,也终于体会到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是至理名言。的确,从本质上讲,旅行也是一种学习,它让我们从固有的环境和生活的窠臼中跳脱出来,不再困惑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和眼前的喜怒哀乐,以行走者的身份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观赏不同的山川景物,品尝不同风味的食物,欣赏不同背景的文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理解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然后学会在全新的环境中不断地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从而变得心胸更开阔更包容,更懂得如何去爱,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br>其实,换个角度来讲,生而为人,我们终其一生都行走在人生的路途上,总会经历各种各样不同的事,遇见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可最有价值的遇见,却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而那一刻我们才会懂得: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我非常喜欢的当代作家余华说过:生活越是平淡,越要追求内心的绚烂。我们活在世上,必须要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内心丰盈而美好。能够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努力去坚持,是值得自豪甚至骄傲的。<br>这些年来,我坚持旗袍修身,读书修心,经常与家人外出旅行以放飞心情释放心灵,努力让自己活成手上有书眼里有光身上有美心中有爱的女人。<br>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从容地走在人生的中途,心中始终存着三个愿望:<br>一愿能着美衣;<br>二愿常读好书;<br>三愿遍游世间好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