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姐在的日子真好(原创)

曾敖林

<p class="ql-block">6月17日 天气睛 气温27至35℃</p><p class="ql-block"> 有姐在的日子真好(一)</p><p class="ql-block">姐三能,是我最敬爱的亲人。可惜姐好日子过上没几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仅75虚岁</span>,就在今天下午五时许她永远地离开了我和我们大家。姐三能在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二,待人真诚勤恳、和蔼可亲、对弟妹的关怀体贴入微无所不至,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至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大姐。我从童年、少年到成年时期在生活上对姐的依赖性一直很强,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感觉到暖心,切身感受全都是来自姐的恩赐。姐的命很苦,在金钗之年便开始协助父母做家务,照料我们五个弟妹生活的衣食住行,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姐在豆寇年华时进入刻字合作社做童工,很快就成为一名生产能手;姐在十八岁时被单位精简,下放插队落户到农村。可怜的姐,顿失妙龄青春光环的飞扬,从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绣地球;含辛茹苦了半辈子在不惑之年方才顶职回城。之后若干年,姐夫许炳炎也由江西上饶调到衢州市区某机关,一家人的团聚并分到了住宅,生活才逐渐地过上了好日子。</p><p class="ql-block">人世间的温暖要用心仔细地去感受。姐三能做人甘居人后、肯让人先的人生态度,做事付出不图回报的点滴铭记于心,使我终生难忘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家很穷衣杉褴缕一直被人瞧不起。1963年六一儿童节,我平生第一次穿上白衬衫蓝裤系着红领巾,第一次能挺起胸膛与同学们排在一起列队欢度节日;衣裤是姐像慈母一般为我亲手缝制的,使我的自尊心培增感觉很兴奋;1966年春节我第一次穿上时髦的尼龙袜,是姐化钱给我添置的;1968年的冬天寒冷,人生中我第一次穿上的棉袄,与1969年夏天穿的第一条的确良裤子,全部都是姐亲手做的;1969年大年三十,我佩带上第一块手表是姐托人情搞来一张购表券,我的钱不够也是由姐三能贴钱25元为我购买的,而她自己直到第二年结婚时才戴上第一块手表。还有1976年春,姐得知我即将成家做大衣柜缺少木头,又是姐设法从江西搞来杉木,为我排忧解难了却了我的心愿;1977年姐得知我结婚摆酒席时凭票供应的香烟不够,又找关系托人买来10条壮丽牌江西名烟送给我等等。总之,姐对我的恩情道不尽,体贴的形式有各种多样,有姐在的日子真好!一直至去年端午节,只要姐自己的身体可力行,每逢佳节她还为我们兄弟姐妹们包粽子,且送上节日的亲切问候。真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姐,一路走好!但愿有来生,我们还做姐弟。</p> <p class="ql-block">6月24日 天气夜里多云转阴 气温22至32℃</p><p class="ql-block"> 有姐在的日子真好(二)</p><p class="ql-block">姐三能的一生致力于务实勤恳,始终秉持着“不辨自明”的态度,溜须拍马的耍嘴皮子却一概不会。我姐从表面上看貌似很平庸,骨子里却透岀一股“清者自清”的曾家遗风。当年在社会上有为数不少的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他人不切实际的赞扬、</span>喜欢阿谀逢迎甚至虚妄地夸大,以博取对方好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特别吃得开</span>。至于人品好的人,品性和道德水准则良好,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或倾向,符合做人厚道朴实基本要求的人则往往吃亏。我姐不会见风使舵,更不会见利忘义去拍马奉承。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姐为人敦朴的品位,现在可以去听听老前辈们的说法。父亲他说:“我们家亏欠三林娜最多(习惯叫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做事情任劳任怨。她在你们兄弟姐妹身上化得心思不少,不要忘了。”母亲则说:“三林娜会做肯吃苦,脾气却特别犟,很像她八八(爸爸)。”老街坊雲姣妈对母亲说:“没有金龙和三林娜,看你怎样撑住这个家?”刻字社的老领导章江山曾经说过:“你大哥有小聪明最能干,三能娜是最肯做,你聋子哥学本领最快,有一定的天份(赋)。听说你既会做也会讲?”他夫人刘鹤仙笑着补充说:“三能娜做人踏实,不会卖乖只晓得做事情。这一点我们家的老大一鸣,有些像你的大姐。”家住在都堂厅的詹师傅是一位老裁缝,看了姐为我做的裤子后说:“陈秋兰的女儿不容易没有正式拜过师傅,就能做岀这种专业水平的裤子,手艺算是不错了。”</span></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姐三能的扑实无华和聪明才智在青少年时期,便是众人皆知口碑甚佳,具有孝思不匮的优秀品德。试想,一个人从11岁开始长时间地担起了一家九口家务的重任,熬过了14个春秋日复一日天天如此,是何等艰难和不幸?姐三能甜蜜的金钗之年,就在洗衣做饭中默默无闻的度过,豆蔻年华、碧玉年华和风华正茂的青春,也在照料弟妹中悄悄地流失,虽负辱忍重且毫无怨言。人世间有谁知道这样“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辛酸生活?又有谁能理解这崇高品格其现实意义呢?然而有人却笑我姐痴命薄相穷;也有人骂我姐不识事务活该贱命。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所处的位置不同、环境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一个人做错事或说错话并不可怕改正了就好,最可怕的是错了不思过,反而找个理由来指责我姐,就可悲了不会有好结果。我为我姐这宽广的胸怀辩正清流,驳斥谬误难道不应该?</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贫与富是无法选择的,生而为人者,皆有使命。富也好,贫也罢!富贵没有必要去炫耀,穷苦也没有什么可嘲讽。《周易.系辞》曰: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使民不倦。姐三能为人低调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练就了一套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深深懂得做人先要立心,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依靠自己劳动来创造的道理。譬如姐向母亲去学习适应女孩子做的裁逢手艺,坚持自食其力。不像别人附炎有钱有势的权贵,来逃避下放农村、仗着漂亮的脸蛋找个工作,嫁个男人过上好日子。其实把两个不同修养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在人格上后者早就相形见绌了,还美滋滋地笑骂我姐三能无能,实乃恬不知恥,真汗颜呀!</p><p class="ql-block">我姐三能的性格比较内向为人平和善于团结。我见过我姐伤心落泪泣不成声,也见过姐呼天抢地痛哭流涕,可我就是未见过姐姐与人吵架或与人争高低。我的忍耐与姐不一样性格直率脾气火爆,早就想要出头露面为姐出口怨气。可姐竟说:“闺蜜中女人之间攀比的事你别去管,同不知什么叫感恩的人讲孝道她不会懂,你没有必要为这些闲话去生气。”年轻时代的姐其心态比起同龄人要成熟得多,只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天地之间“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以此来抚慰自己被受伤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姐三能念书虽然不多,处理起人情世故的事来却富有文化素养。年轻时候的姐,人品和容貌都不错,在社会上她无论走到哪里遇事通情达理,多能得到别人的交口称赞。追求姐的人也不少有工人、干部、军人和农民等人物,其中不乏有她自己喜欢心怡的人。可惜一旦我姐把丑话说在前面:触及到婚后要照料家庭中弟妹的经济负担时,姐的命运也与大哥</span>婚姻一样受到家庭牵累,竟然全都不肯表态眼睁睁地看着要泡汤,由此父母很是着急为她担心劝姐改口。而姐则说:“我最看不惯的人是做人不愿负责任,别与这类人讲道义,他既听不进也讲不通,因为他眼里只有金钱和饲料。”姐对待这样的人一点也不在意,微笑,才是最好的回击。</p><p class="ql-block">原来我姐的择偶标准是“百善孝为先”的德行,不愿抛弃不离不弃的弟妹。而这些所谓的追求者则认为:“一个农村户口有什么了不起?德性好和漂亮又不能当饭吃。”于是一个个便溜之大吉。然而姐的婚姻大事也错过了择友最佳年龄段,到了23岁时姐还是顾影自怜,没有具体的恋爱对象。这年春节小舅父陈卸东来衢拜年,母亲把心病告知了自家弟弟,小舅父说:“我在上饶一家保密工厂当饮事员,有一位大学毕业的干部,为人倒是忠厚老实只是年龄偏大了一些,可能刚过卅不知三林娜是否中意?”有缘千里来相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这个人便是后来成为我姐夫的许炳炎先生,忠实地相伴我姐走过了48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6月30日 天气普降暴雨 气温24至27℃</p><p class="ql-block"> 有姐在的日子真好(三)</p><p class="ql-block">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儿子许炳炎,为人纯洁质朴守本分、对工作和家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长我姐九岁知道怎样疼老婆。根正苗红的许炳炎出生于赣东北三代贫农的家庭,少年时期是上饶县委(府)领导的通讯员,青年时由县政府保送就读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农业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后,工作单位被分配到国家保密工厂,工作和生活长期都呆在深山的农村里。据悉姐夫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被当地领导和同事誉为:“老许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同志”。一九七O年成家后,上级考虑到他们夫妻之间聚少离多的实际,经组织批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将姐夫</span>调离保密机构,安排至上饶县地方上工作。城市生活,对于长期居住在农村和半军事化机构的姐夫来说,城市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尽人事方面也相当生疏,人生价值观的取向思维有很大差异一时难以适应。</p><p class="ql-block">为人忠厚古朴的姐夫传统的道德观念浓重,在社会活动交往中却因笨嘴拙舌,不善于说话不会逢场作戏,遭遇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糟糕冷遇。竟连最富爱心的母亲按照老传统习惯,降低辈份来亲切地喊一声自家姑爷为“老俵”,姐夫也招致到众人的嘲讽。后来这种嘲讽又扩大了使用范围,变为不留口德者的口中笑料,成为贬低姐夫才干人品的话题。姐夫许炳炎作为外地人,初来衢州时听不懂本地方言,他在与人交流时凡是遇到别人说得一口衢州话有语言障碍,姐夫他一时听不明白人家话中的意思,容易楞神发呆很迷茫。在此状况下市侩者就俗气十足,张口闭口都使用“老俵”一词,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贬之为有神经病,来鄙视和讽刺于他。其实老俵是句名词,在江西省和湖南省等地是一种亲密的称呼。老俵一词称呼时至今日,已经演变成了好朋友、好兄弟的代名词。互称老俵,表示不是外人。出门在外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叫老俵,以套近乎,拉近距离。老俵并不全在于血缘关系,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人格扭曲的年代,姐夫许炳炎的人生并不是很顺畅。他虽出身于贫农家庭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然臭知识分子普遍被社会所忽视而得不到重</span>用。可姐夫的品德和才华是比较出众的,至少看问题深刻、分析事物发展是相当敏锐而豁达。我真正了解姐夫的人品是源清流洁,认识是从1974年的春天开始的。当时我喜欢上了一位在大街上扫马路的女青年,不久我们俩便好上了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可是对于这桩亲事家庭主要成员中有二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扫马路淘粪的环卫工作是个低贱的工作,会被社会和左邻右舍所瞧不起;以及这位女青年的姐姐闺中红杏出墙,在县城中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家世代清流祖训严厉,与这类人联姻是败坏门风,一定要我另找对象并坚决制止。第二种意见则是萝卜青菜各人所爱,儿子长大了有他自己的主见,不必管得太多也管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管,随他(指我)而去好了。针对这二种不一样的态度我懵了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将详细的情况如实地写信告知我敬爱的姐三能,以征求她的意见,想听听她会支持哪种态度。</p> <p class="ql-block">末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许维兴、曾敖林及亲属</p><p class="ql-block">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時间:2021年8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