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之二十五——疑似魏忠贤近支临沂薛庄魏氏支系

东方唯美

<p class="ql-block">一、临沂薛庄魏氏明世五公简介</p> <p class="ql-block">根据始祖碑文记载1782年我们就有了13世,今年是2021年,距今239年了,咱家现在有了22世,也就是说,从1782年,到现在又添了9世,239年9世人,平均每辈年龄相隔26.6岁,如果按四公碑文记载的1630年四公这支有了可存公,可以设想一下,此时的明世五公到薛庄只是几年的时间,他们的年龄可以做一个设想,四公有了孙子,又是兄弟五人同来,如果把四公的年龄设想的过大,那样不太可能,假设此时大公60岁,四公的年龄50岁,这时大公的孙子,也就只有十几岁,如果按世晔推算的明世五公是第六世,那么也就是说在1630年我们就有了第8世,到1782年我们有了13世,也就是说15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5世人,我们家从13世以后,晚支出了晚辈,再加上现在的晚婚晚育, 是26.6年出一辈,那时候普遍结婚早,我觉得他的推算有误,我认为按每世21年比较合理,按我的推算明世五公应该是第三世,那么四公的孙子可存公就是5世,在1630年的时候,假设魏大公是60岁,第4世是39岁,第5世是18岁,三年以后有了6世,24年以后有了7世,45年以后有了8世,66年以后有了9世,87年以后有了10世,108年以后有了11世,129年以后有了12世,150年以后有了13世,这样在1782年有了13世,从道理上就讲的通了。</p><p class="ql-block">我对始祖碑的理解是∶碑文上指的始祖魏大公就是明世五公中的大公,碑文上说的(祖居薛家庄)意思是老辈就住在这里,有夸张的成份,(盖十余世与兹矣)证明了时间并不是很久远,(不知始祖何年谱牒无存,父老莫记)不像我们老谱上说的家谱在咸丰年间丢失,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一二断碑残碣)指的就是四公和五公的碑,(支分派别不清)是指当时魏姓各支系人员众多,(本支亦颇繁)指的就是明世五公的长支,碑文上的人员并非谱牒,应该是长支中参与立碑的在世人员名单,上面的伦公就是景周,景颜,景惠,景隆,景孟的父亲,由此证明文昭公和文田公的后人皆系长支人员,另外所有薛庄魏氏家族只要能在碑文人名中找到先人名字的都是明世五公中魏大公的后人,找不到的有可能是二公,三公,四公的后代,明世五公就是在薛庄安家的魏氏始祖,明世五公的父辈根本就不在薛庄,如果在的话,他们会有共同的林地,明世五公不会分别埋在五个地方,而不与父亲埋在一起,不存在附近有明世五公以上支系人员一说,有的话应该在明世五公以下支系,魏姓家族几百年来外迁的不少,他们能记得老家是薛庄但不记得是何年迁出,在明世五公以下由于没有谱牒,在不知道怎样安插的情况下,只能陈述事实,但决不能往明世五公以上分支安排,除非有事实证明五公以前的老家就在附近,从1782年始祖碑上文字理解来说,不能证明是明朝山西大移民时期搬迁来的,现在又说是口口相传从山西到临沂又到薛庄,现在的传言不可相信。</p><p class="ql-block">现在值得思考的是∶明世五公到底是从何处来?是因何而来?为什么到薛庄150多年后,竟然没有口口相传下来,为什么对后代只字不提,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根据史料记载,他们来的时候很富足,并且分别是五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那个年代没有战乱和灾荒,他们舍弃祖茔来到薛庄,究竟是为了什么?莫非是为了躲避什么?在排除战乱与灾荒的情况下,在原籍如果受人期负?他们也会告诉后代牢记世仇,再说作为钱财充裕的大家庭必然有势,这个推断不可能,如果说是原籍地条件不好不宜居,薛庄地处偏僻土地并不肥沃,并不是人人向往且又是多么好的地方,还有就是四公和五公有碑,那个年代不是现代兄弟不同富,没有碑的原因是不想留下名字?在那个年代富者必识文,碑者必有谱,他们对后代既没有留下谱续文记,也没有口口相传,即使有碑也并没有过多的刻一些文字信息,纵观那个年代,是不是受了魏忠贤的牵连,魏忠贤是在崇祯初年被打成了奸臣,我们的始祖碑上说明是在崇祯以前,约畧计之,时间上很有巧合,加上对后代只字不提,所以我们不得不这么想。</p><p class="ql-block">我把明世五公假设为第三世,是出于多方面的推算,魏氏之中不仅我们按世排辈,现今全国魏氏都在按世排辈,现在大多都是20世左右,如果按这个计算法上推,那么第一世都应该是明朝后期,由此推算在那个年代,必定有人操作全国魏姓联谱联世,那么操作这个事的人必定很有威望和号召力,考察那个年代,只有魏忠贤号称九千岁,魏忠贤生于1568年,21岁进宫,当时化名李进忠,飞黄腾达以后改回原名,进宫时他之所以改姓,应该是不想给魏氏丢脸,他既然改回原名是因他认为他的地位足以能够光宗耀祖,魏忠贤兄弟二人,排行老二,只有一女但无子嗣,魏忠贤的侄子叫魏良卿,他有五个侄孙,分别叫魏希孔,魏希孟,魏希尧,魏希舜,魏鹏程,从以上名字的顺序上可以看出,进忠,意为尽忠,讨好皇帝,第二,忠贤,意为忠心贤良,第三,良卿,意为良臣,第四,希孔,意为儒圣,希孟,意为继孔而与孔齐名,希尧,意为能够受到禅让,得道而让贤,更希望能够成为名君,希舜,继尧而舜,贤贤相继。鹏程,有万里之志,根据这些名字的先出而后续,证明魏忠贤的雄心逐渐膨胀,以及明朝气数将尽,……</p><p class="ql-block">如果发起联世的是魏忠贤,这事于国为私,他必定委派魏姓最得力,最热心,最忠诚的族人去游走全国魏氏之中,说明联谱之重要意义,联谱联世能使后人见面有长尊之分而方便称呼,使全国魏氏一家亲,增强家族凝聚力,也希望魏氏像孔氏一样按世排辈,这也是他的侄孙叫希孔的涵意。</p><p class="ql-block">再说魏忠贤委派的工作人员,必定熟悉其家族成员的名字,他们不可能容许魏氏各支人员中有不同于希字辈而按希字辈命名的人员起名,即使有己经起名的也得改之,所以由此我推证我们的明世五公是与魏忠贤的侄孙齐辈。至于排世怎么排?</p><p class="ql-block">推测他应该是按当时在世各处魏姓辈份最长者为第一世,我认为这个推测最为实际,他这样做的好处是魏氏子孙后代能够见面方便称呼以便增近感情,……</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明世五公,其中四公叫希曾,五公叫希进,是否与魏忠贤的侄孙为同一代人?如果是,那么明世五公就是第三世。</p><p class="ql-block">明四公魏希曾这个名字值得推敲,曾有两种读法,一个是孔孟颜曾的曾,顺序排为第四,莫非大公,二公,三公为孔,孟,颜?再一个读音是曾经的曾,是希望曾经的辉煌?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从年龄上推算,在1630年的时候,魏忠贤62岁,我们的魏大公应该是60岁左右,明世五公不应该是魏忠贤的亲侄孙,有可能是本族,接我推测的明朝后期全国联谱是魏忠贤操作的,魏忠贤那辈是第一世,其他族人无论岁数再大也得往后排,从现时情况来看,其他魏氏很少有20世往后的,证明那个年代我们的族人就普遍辈份低于其他魏氏,历史上记载的魏忠贤的五个侄孙是否是亲的还是本族也有可能是混淆,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那个年代,魏忠贤被打成了奸臣,那是要户灭九族的,虽然崇祯皇帝没有那么做,但是魏忠贤的族人也是会害怕的,尤其是受到魏忠贤的恩惠在朝为官的更是心虚,他们在原籍居住即使安全有保障,而颜面也无光,他们有迁居的必要及躲避的可能性,我们的明世五公在来薛庄以后数代家境殷实,说明在来薛庄的时候是钱财富足的,至于大公,二公,三公当时没有碑,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是羞于示人?对后代不说是想努力忘记过去?值得思考。</p> <p class="ql-block">1891年祥云公自薛庄村迁罗庄蒋史汪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祥云公碑文</p><p class="ql-block">我魏氏源于此南十公里沂河左岸薛庄村,曾祖父祥云公于一八九一年携全家老小迁居于曾祖母李太君娘家之村庄蒋史汪村,踞今已有一百余年,魏氏子孙多散居外地,或工商,或教学,俱安居乐业,晚辈子女文才者颇多,或大学生,或博士生,或未毕业而佼学者倍出,万般皆有源,皆是祖之荫功所致,闻祖父睦族友邻,善事不胜枚举,我晚生未见之,不例举,祖母孙太君生于本村豪庭世家,仁慈乐善,礼节文言,母仪端祥,记忆力特好,在过去医疗贫瘠的年代凭其土方医术惠及乡邻,其医术是受其娘家母亲和婆母李太君之言传身教,擅长儿科与灸疗,无论本村与乡邻,无论夜晚和雨雪,有求必至,从不收费与计较,她常教诲我等:人行好事莫问前程,孝子贤孙仁人可敬,祖母去逝二十多载,其音容笑貌我辈永存于心,为使子孙后代铭记祖宗功德,以传承与人为善,友邻为伴,和亲睦族的宗意,我等弟兄特立此碑为记,以使后人以祖为荣,以善为继,以仁为本,以义为士,以礼为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群昌敬撰</p> <p class="ql-block">大公碑文</p><p class="ql-block">尝谓亲亲莫先于睦族,睦族莫先于尊祖,我魏氏祖居薛家庄村,不知始祖何年谱牒无存,父老莫记,而间考一二断碑残碣,大约在明末崇祯以前,约畧计之,盖十余世于兹矣,要皆以耕读传家笃亲,亲敦行传知廉耻为尚,虽难以为巨族而瓜瓞绵衍本支亦颇繁,庶是亦源远流长之庆也,吾族念祖宗之自出而不忘本,如之由每欲勒碑刻铭以传不朽,奈支分派别不清,难齐其事,几至废搁而不举,嗟乎,为人子孙,不克大振,箕裘荣耀,封赠已足矣,转令先人坟墓,埋于荒烟蔓草,几不得过而识焉,泉下有知,当亦戚然,欲也绝也,壬寅仲春,我合族决议鸠工勒石,然讳字莫考,而姓氏常昭,无致以祖宗光也,亦欲使后之人感于斯者禴祀烝尝无替世守,使先人常享血食无穷而比云,*继起世数虽遥*追念于木本水源,欢欣爱敬,各尽吉凶同患之情,庶不负笃亲之意云尔是为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墓</p> <p class="ql-block">大公墓碑又称始祖碑在薛庄村</p> <p class="ql-block">二、临沂薛庄魏氏世系图</p><p class="ql-block">这是1942年修谱后来还有个1962年谱</p> <p class="ql-block">三、临沂薛庄魏氏祖源探讨</p><p class="ql-block">薛庄魏氏后裔魏群昌宗长分析薛庄魏氏支系有是魏忠贤近支后裔的可能,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经综合分析,魏忠贤支系在蒙阴李家北山村东有祖茔魏家林,同时在字辈上分析,魏忠贤父辈是“志”字辈在年代上恰好与临沂水田魏氏支系“志”字辈重合;而薛庄村明世五公的“希”字辈则有可能与魏忠贤侄孙的“希”字辈重合,所以魏忠贤支系与临沂魏氏几个支系应该有近支关系或曾经的联谱关系。</p> <p class="ql-block"> 祭祖文</p><p class="ql-block">敬宗睦族,魏氏家风,每逢佳节,倍念亲情,年复一年,今又清明,众心念祖,合族思宗,无论何事,百忙俱停,四面八方,齐聚祖茔,念祖功德,焚香奉敬,我辈众多,是祖荫功,子孙团结,人丁旺盛,众叶随枝,枝自根生,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互敬互爱,共叙亲情,祖宗往事,父传子听,祖宗功德,子孙记铭,歌功颂德,万代欢庆,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佑我晚辈,前途光明!</p><p class="ql-block">群昌敬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母文</p><p class="ql-block">夜深沉沉,灵堂静音,众亲围坐,吾母赴阴,环顾屋宇,无母真身,母像高挂,目视众人,问儿可好,劝儿勿悲,儿心甚苦,泪湿衣襟,吾母一生,难以言尽,一女三子,养教成人,为子温饱,克俭克勤,白天劳作,夜里缝针,黑天推磨,黎明煎饼,家禽饲养,地里耕耘,恐子吃生,十里拾薪,从不言苦,事必躬亲,节约度日,灯下缝纫,对子博爱,莫大情深!吾母德高,善待亲邻,从不言错,坦诚待人,为子付出,灯干油尽,七十有六,寿终归阴!灵堂思母,堵心伤悲,屋外望天,大雪纷纷,寻母足迹,雪盖无痕,嚎啕恨天,难以言心!</p><p class="ql-block"> 魏群昌</p> <p class="ql-block">从公庄村到薛庄村</p><p class="ql-block">五公希进公后裔迁大贡庄,“五公墓”迁大贡庄,后来五公墓碑也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据魏群昌反映,大贡庄支系曾经与“南京魏”合譜上升两世,据魏全庭反映大贡庄支系近期又有与甘肃魏合譜行动。可见魏氏联谱合譜已经出现了多样性,同属一支的分支在没有与同支魏氏合譜的情况下已经存在先行与其他支系合譜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从公庄村到薛庄村和蒋史汪村</p> <p class="ql-block">从蒙阴魏家林到薛庄村</p> <p class="ql-block">从蒙阴魏家林到蒋史汪村</p> <p class="ql-block">1.临沂薛庄魏氏专题美篇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2.文勇对临沂薛庄魏氏明世五公的初步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薛庄村尽管有明世五公的墓,为什么最初只有四公和五公的墓有墓碑?如果明世五公确实都来到薛庄村的话大公、二公、三公的墓应该也有墓碑才对,而他们三个却没有,我分析原因:</p><p class="ql-block">一、大公、二公、三公有可能没来薛庄村,墓是衣冠墓;</p><p class="ql-block">二、大公、二公、三公是官方通缉人员。</p><p class="ql-block">三、如果明世五公是魏忠贤近支孙子的话有可能是从蒙阴李家北山村的魏家林迁来,那里有魏忠贤近支的祖茔。关于蒙阴魏家林魏氏有被满门抄斩之说,但是也不排除有得到信息提前离开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山东蒙阴李家北山村魏家林到薛庄村134公里,看护魏家林的这支魏氏住在崔家城子,有做豆腐特长之说,如果李家北山村东北的魏家林就是魏忠贤近支后裔的话,魏忠贤事件以后这支魏氏要么成功逃脱,要么被满门抄斩。不过从李家北山村村民口中得到的信息是“这支魏氏已被满门抄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蒙阴魏家林的传说,这支魏氏应该是从魏忠贤祖父以上先祖就到达了这里,原因是这里是一个风水大师看好的林地,我去考证过魏家林,这个地方的形状与芮城清凉寺所在地的地形相同,有二龙戏珠特征。芮城清凉寺我也去过,当时那里居住着一个家是临沂的张大师,这个大师是女的,她给我介绍了芮城清凉寺以后说,如果我是女的她就会留我在寺里挂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对风水没有过多研究,是不过听芮城清凉寺主持张大师讲过而已。所谓二龙戏珠地形,是指北西东三向环山,南向有一出口,山水在西东两向回合在北向的山腰高坡下后向南流出,北向山腰高坡之处便是极佳风水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看守蒙阴魏家林的魏忠贤近支人员就住在解放后与崔家城子村合并的王家店子村,后来这里大开发,崔家城子村也不复存在,不过就在加油站那个位置。真可以说是几百年间就沧桑巨变啊,许多的口口相传如果不及时搜集也将会烟消云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对魏忠贤及其家族世系的考证才仅仅接触了冰山一角,“魏忠贤文化”博大精深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我重点阐述了清初康乾二帝南巡时对临沂蒙阴和郯城的重视,大家要明白这两个满族鬼子的南巡可不是寻花问柳游山玩水,他们是奔着中国文化来的,他们用心考证研究中国文化,从乾隆在济源盘谷寺对“盘谷”地名的考证看,他们确实太用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对孔子进行祭拜,却对明末声望超过孔子的魏忠贤进行打压,1748年他们在北京景山碧云寺魏忠贤生圹上面压上了重重的金刚塔,你说他们坏不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魏忠贤确实是他们的仇人,魏忠贤在北京大练精兵精忠报国曾设计击败努尔哈赤,这是满族鬼子心里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大国博弈不是各国军民博弈,而是各国领导人甚至就是那么几个民族精英的博弈。所以“忠贤不死,大明不亡”可不仅仅是一种夸张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支系的寻根问祖正本清源关键靠本支系,像小马过河一样,其他人员的考证和点化只不过与“老牛”和“松鼠”的建议或引导而已,“小马”如何“过河”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9日文勇于魏文化研究实战群</p> <p class="ql-block">3.文勇对临沂薛庄魏氏祖源及世系推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82年立碑的始祖碑透露出的信息是当时已繁衍至十三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1782年临沂薛庄魏氏支系已繁衍至十三世,这意味着什么?我的分析是应该是指从始迁祖开始到了十三世,那么我们先用“30年一世”分析一下该支魏氏的始迁祖大约生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假定1782年当时的十三世出生年是1770年,那么按“30年一世”上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约1410</p><p class="ql-block">2.约1440</p><p class="ql-block">3.约1470</p><p class="ql-block">4.约1500</p><p class="ql-block">5.约1530</p><p class="ql-block">6.约1560 (明世五公?)</p><p class="ql-block">7.约1590</p><p class="ql-block">8.约1620 (可存)</p><p class="ql-block">9.文昭 约1650</p><p class="ql-block">10.友德 约1680</p><p class="ql-block">11.尚谦 约1710</p><p class="ql-block">12.伦 约1740</p><p class="ql-block">13.景周 约1770</p><p class="ql-block">14.橹 约1800</p><p class="ql-block">15.祥云 约1830</p><p class="ql-block">16.广生 约1870</p><p class="ql-block">17.珂 约1920</p><p class="ql-block">18.群昌 约196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普遍规律临沂薛庄魏氏支系的始迁祖是明初大约1410年生!所以大约出生于1550年的“明世五公”的大公是迁薛庄始祖,而不是本支明初的始迁祖。明世五公是该支魏氏明初始祖六世孙的可能性大!该支魏氏明初随大移民或军户世系到达了某一地点繁衍壮大,到1627年前后因魏忠贤事件避难至临沂当时的郯城薛庄村,隐瞒了一段真实情况。如果该支魏氏真是忠贤公近支的话,四公希曾公墓碑也不知道是哪年所立,敢于暴露名讳“希曾”已经是相当大的胆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据临清蔡魏庄魏忠贤近支后裔魏春喜所言,魏忠贤家族的始祖是“三佬”,而“三佬”在明初是拥有“万马奔腾”的军户应该是一个事实,因为1431年明政府确实划拨54180匹马给东昌府和济南府,而临清蔡魏庄附近的运河西岸也确实是个很好的养马基地。</p><p class="ql-block">如此推算,临沂薛庄魏氏始祖是1410年前后生并且与魏忠贤支系是同一始祖的可能性是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20日文勇于魏文化研究实战群</p> <p class="ql-block">4.魏旭对“30年一世”的异议</p> <p class="ql-block">5.群昌宗长发表观点:什么逻辑!!!!!!</p> <p class="ql-block">6.群昌宗长的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1782年临沂薛庄魏氏支系已繁衍至十三世,这意味着什么?群昌宗长的分析是从始迁祖开始到了十三世,明世五公是第三世,那么我们推测一下世系情况:</p><p class="ql-block">1.约1510</p><p class="ql-block">2.约1530</p><p class="ql-block">3.约1550(明世五公?)</p><p class="ql-block">4.约1590</p><p class="ql-block">5.约1620 (可存)</p><p class="ql-block">6.约1645</p><p class="ql-block">7.约1660</p><p class="ql-block">8.约1675</p><p class="ql-block">9.文昭 约1690</p><p class="ql-block">10.友德 约1715</p><p class="ql-block">11.尚谦 约1730</p><p class="ql-block">12.伦 约1745</p><p class="ql-block">13.景周 约1770</p><p class="ql-block">14.橹 约1800</p><p class="ql-block">15.祥云 约1830</p><p class="ql-block">16.广生 约1870</p><p class="ql-block">17.珂 约1920</p><p class="ql-block">18.群昌 约1960</p><p class="ql-block">一切皆有可能啊,或许群昌宗长的逻辑更有道理,不过这样从三世到十三世就严重违背了“30年一世”的人类繁衍普遍规律,连续出现了几世15岁生子的情况,这或许也是群昌宗长反对“30年一世”的一个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21日文勇于魏文化研究实战群</p> <p class="ql-block">7.兰陵魏氏到甘肃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离散多年的金城魏氏台五房对公一支,山东省兰陵县后裔3万余众,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经过多次考证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祖宗。今年祭祀大典,山东兰陵魏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坤公18世魏广平一行7人,专程从山东来祖地参加祭祀活动。专程来什川和魏家台祭拜祖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次来兰州考察的山东兰陵县魏氏宗亲会考察人员有山东金美尔机电科技公司董事长、兰陵魏氏宗亲会会长魏景涛、 兰陵县法院政治处主任、兰陵魏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魏传民、 邮政局办公室主任兼工会主席、魏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魏龙海 、 南桥镇大魏楼村、兰陵魏氏宗亲会副会长魏忠明 、兰陵县工商注册局局长、兰陵魏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魏秀满 、 金美尔机电科技公司副总、兰陵魏氏宗亲会常务理事魏秀海 、 兰陵县商业局、兰陵魏氏宗亲会常务理事魏传安 、 兰陵县公庄村、兰陵魏氏宗亲会常务理事魏秀川 、 兰陵县河南头村会长魏贵彬 、兰陵县向城镇高屯村会长魏荣信 、江苏省新沂县合沟镇会长魏自友 、枣庄市峄城区候庄村会长魏光海等13人。</p> <p class="ql-block">1600公里</p> <p class="ql-block">8.正本清源 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陵魏氏四万魏氏宗亲都是一脉相传?都认甘肃“红颜常作对”的“对”为始祖了?</p> <p class="ql-block">根据始祖碑文记载1782年我们就有了13世,今年是2021年,距今239年了,咱家现在有了22世,也就是说,从1782年,到现在又添了9世,239年9世人,平均每辈年龄相隔26.6岁,如果按四公碑文记载的1630年四公这支有了可存公,可以设想一下,此时的明世五公到薛庄只是几年的时间,他们的年龄可以做一个设想,四公有了孙子,又是兄弟五人同来,如果把四公的年龄设想的过大,那样不太可能,假设此时大公60岁,四公的年龄50岁,这时大公的孙子,也就只有十几岁,如果按世晔推算的明世五公是第六世,那么也就是说在1630年我们就有了第8世,到1782年我们有了13世,也就是说15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5世人,我们家从13世以后,晚支出了晚辈,再加上现在的晚婚晚育, 是26.6年出一辈,那时候普遍结婚早,我觉得他的推算有误,我认为按每世21年比较合理,按我的推算明世五公应该是第三世,那么四公的孙子可存公就是5世,在1630年的时候,假设魏大公是60岁,第4世是39岁,第5世是18岁,三年以后有了6世,24年以后有了7世,45年以后有了8世,66年以后有了9世,87年以后有了10世,108年以后有了11世,129年以后有了12世,150年以后有了13世,这样在1782年有了13世,从道理上就讲的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始祖碑的理解是∶碑文上指的始祖魏大公就是明世五公中的大公,碑文上说的(祖居薛家庄)意思是老辈就住在这里,有夸张的成份,(盖十余世与兹矣)证明了时间并不是很久远,(不知始祖何年谱牒无存,父老莫记)不像我们老谱上说的家谱在咸丰年间丢失,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一二断碑残碣)指的就是四公和五公的碑,(支分派别不清)是指当时魏姓各支系人员众多,(本支亦颇繁)指的就是明世五公的长支,碑文上的人员并非谱牒,应该是长支中参与立碑的在世人员名单,上面的伦公就是景周,景颜,景惠,景隆,景孟的父亲,由此证明文昭公和文田公的后人皆系长支人员,另外所有薛庄魏氏家族只要能在碑文人名中找到先人名字的都是明世五公中魏大公的后人,找不到的有可能是二公,三公,四公的后代,明世五公就是在薛庄安家的魏氏始祖,明世五公的父辈根本就不在薛庄,如果在的话,他们会有共同的林地,明世五公不会分别埋在五个地方,而不与父亲埋在一起,不存在附近有明世五公以上支系人员一说,有的话应该在明世五公以下支系,魏姓家族几百年来外迁的不少,他们能记得老家是薛庄但不记得是何年迁出,在明世五公以下由于没有谱牒,在不知道怎样安插的情况下,只能陈述事实,但决不能往明世五公以上分支安排,除非有事实证明五公以前的老家就在附近,从1782年始祖碑上文字理解来说,不能证明是明朝山西大移民时期搬迁来的,现在又说是口口相传从山西到临沂又到薛庄,现在的传言不可相信。</p><p class="ql-block">现在值得思考的是∶明世五公到底是从何处来?是因何而来?为什么到薛庄150多年后,竟然没有口口相传下来,为什么对后代只字不提,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根据史料记载,他们来的时候很富足,并且分别是五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那个年代没有战乱和灾荒,他们舍弃祖茔来到薛庄,究竟是为了什么?莫非是为了躲避什么?在排除战乱与灾荒的情况下,在原籍如果受人期负?他们也会告诉后代牢记世仇,再说作为钱财充裕的大家庭必然有势,这个推断不可能,如果说是原籍地条件不好不宜居,薛庄地处偏僻土地并不肥沃,并不是人人向往且又是多么好的地方,还有就是四公和五公有碑,那个年代不是现代兄弟不同富,没有碑的原因是不想留下名字?在那个年代富者必识文,碑者必有谱,他们对后代既没有留下谱续文记,也没有口口相传,即使有碑也并没有过多的刻一些文字信息,纵观那个年代,是不是受了魏忠贤的牵连,魏忠贤是在崇祯初年被打成了奸臣,我们的始祖碑上说明是在崇祯以前,约畧计之,时间上很有巧合,加上对后代只字不提,所以我们不得不这么想。</p><p class="ql-block">我把明世五公假设为第三世,是出于多方面的推算,魏氏之中不仅我们按世排辈,现今全国魏氏都在按世排辈,现在大多都是20世左右,如果按这个计算法上推,那么第一世都应该是明朝后期,由此推算在那个年代,必定有人操作全国魏姓联谱联世,那么操作这个事的人必定很有威望和号召力,考察那个年代,只有魏忠贤号称九千岁,魏忠贤生于1568年,21岁进宫,当时化名李进忠,飞黄腾达以后改回原名,进宫时他之所以改姓,应该是不想给魏氏丢脸,他既然改回原名是因他认为他的地位足以能够光宗耀祖,魏忠贤兄弟二人,排行老二,只有一女但无子嗣,魏忠贤的侄子叫魏良卿,他有五个侄孙,分别叫魏希孔,魏希孟,魏希尧,魏希舜,魏鹏程,从以上名字的顺序上可以看出,进忠,意为尽忠,讨好皇帝,第二,忠贤,意为忠心贤良,第三,良卿,意为良臣,第四,希孔,意为儒圣,希孟,意为继孔而与孔齐名,希尧,意为能够受到禅让,得道而让贤,更希望能够成为名君,希舜,继尧而舜,贤贤相继。鹏程,有万里之志,根据这些名字的先出而后续,证明魏忠贤的雄心逐渐膨胀,以及明朝气数将尽,……</p><p class="ql-block">如果发起联世的是魏忠贤,这事于国为私,他必定委派魏姓最得力,最热心,最忠诚的族人去游走全国魏氏之中,说明联谱之重要意义,联谱联世能使后人见面有长尊之分而方便称呼,使全国魏氏一家亲,增强家族凝聚力,也希望魏氏像孔氏一样按世排辈,这也是他的侄孙叫希孔的涵意。</p><p class="ql-block">再说魏忠贤委派的工作人员,必定熟悉其家族成员的名字,他们不可能容许魏氏各支人员中有不同于希字辈而按希字辈命名的人员起名,即使有己经起名的也得改之,所以由此我推证我们的明世五公是与魏忠贤的侄孙齐辈。至于排世怎么排?</p><p class="ql-block">推测他应该是按当时在世各处魏姓辈份最长者为第一世,我认为这个推测最为实际,他这样做的好处是魏氏子孙后代能够见面方便称呼以便增近感情,……</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明世五公,其中四公叫希曾,五公叫希进,是否与魏忠贤的侄孙为同一代人?如果是,那么明世五公就是第三世。</p><p class="ql-block">明四公魏希曾这个名字值得推敲,曾有两种读法,一个是孔孟颜曾的曾,顺序排为第四,莫非大公,二公,三公为孔,孟,颜?再一个读音是曾经的曾,是希望曾经的辉煌?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从年龄上推算,在1630年的时候,魏忠贤62岁,我们的魏大公应该是60岁左右,明世五公不应该是魏忠贤的亲侄孙,有可能是本族,接我推测的明朝后期全国联谱是魏忠贤操作的,魏忠贤那辈是第一世,其他族人无论岁数再大也得往后排,从现时情况来看,其他魏氏很少有20世往后的,证明那个年代我们的族人就普遍辈份低于其他魏氏,历史上记载的魏忠贤的五个侄孙是否是亲的还是本族也有可能是混淆,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那个年代,魏忠贤被打成了奸臣,那是要户灭九族的,虽然崇祯皇帝没有那么做,但是魏忠贤的族人也是会害怕的,尤其是受到魏忠贤的恩惠在朝为官的更是心虚,他们在原籍居住即使安全有保障,而颜面也无光,他们有迁居的必要及躲避的可能性,我们的明世五公在来薛庄以后数代家境殷实,说明在来薛庄的时候是钱财富足的,至于大公,二公,三公当时没有碑,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是羞于示人?对后代不说是想努力忘记过去?值得思考。</p> <p class="ql-block">薛庄与大公庄是同一支,</p><p class="ql-block">大公庄第一次是1962年与临沂合谱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2000年与枣庄合谱的,</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是2019年与兰州合谱的。</p> <p class="ql-block">枣庄底阁镇侯庄村离临沂兰陵镇公庄村近着呢!</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新沂县合沟镇会长魏自友</p> <p class="ql-block">看来兰陵大公庄魏氏合譜联谱中的“滚雪球”策略玩得比较好!</p><p class="ql-block">如果他们是真实合譜,这个合譜案例可以作为经典案例学习推广了!</p> <p class="ql-block">四、其它支系的“希”字辈</p><p class="ql-block">1.元亨利贞支系敏公与五世孙</p><p class="ql-block">敏(约1400)</p><p class="ql-block">宝(约1430)</p><p class="ql-block">碧(约1460)</p><p class="ql-block">仲文、仲章、仲简、仲策(约1490)</p><p class="ql-block">希圣、希尧希舜、希贤希哲希明(约1520)</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大名府”吧?大名府元城县谢儿寨周家村。其实如果“绍述堂”支系确属魏忠贤近支,而祖源大名府元城县谢儿寨周家村的话,大名府元城县是否就是魏忠贤支系的祖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宗亲我是范县杏子铺魏存印,是二支.魏希孟的后代。我们族人与世无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本本份份的生活,但我们不出卖祖宗。</p> <p class="ql-block">长支在丰县二支在范县三支也追大哥到了丰县四支下落不明五支在肃宁,六支外宅</p>